《田中奏折》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尤其是对中国的侵略野心。《田中奏折》的曝光造成日本与美国和中国关系的恶化。因此,《田中奏折》被认为是中国反日情绪的根源之一。
75.不承认主义
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件,侵占了中国东北,进而影响到了美国在华利益。1932年1月7日,美国政府照会中、日两国政府,主旨是美国政府不承认日本通过暴力手段获得的权利和中、日之间有可能达成的破坏现状的关于远东国际秩序的任何协议。主要内容为:“凡是损害美国的条约权利及其在华的公民,损害中国的领土主权、独立和行政的完整或者损害通称的‘门户开放政策’,对华国际政策的任何新情况,美国不予以承认。”美国这一政策性声明,被称为“不承认主义”或“史汀生主义”。照会的第二天,美国发出了一声明:①美国不干涉日本在东北合法权益;②美国不干涉日本对任何事件的解决,只要不损害美国利益,美国允许日本在中国东北行动自由。
不承认主义重申美国在中国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的原则,但是未能使美国承担对日采取任何行动的义务,只是警告日本,使其不要继续南行,以维护美国在华的基本利益。
76.《李顿调查团报告书》
1932年10月,国际联盟派往中国东北调查日本侵占东北一事的调查团发表正式调查结果文件,该文件被称为《李顿报告书》,正式名称为《中日纷争调查委员会报告书》。“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由于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日本迅速地占领了整个东北。国民政府在国联向日本提出抗议,要求日本撤出东北,国联决定派以英国前代理印度总督李顿为团长的调查团前往东北调查。1932年10月,该调查团发表了最终的调查结果。报告书共10章,主要内容是:①尊重日本在满洲(中国东北)的利益,允许其对该地区的占领;②不承认伪“满洲国”独立,但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允许其拥有自治权;③主张“国际共管”中国东北地区。报告书主要反映了英、法帝国主义的利益诉求,既不承认日本单独占领中国东北,也不希望东北恢复原状,而是希望由国联共管,也就是由各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东北。但由于报告书没有满足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利益诉求,导致日本于1933年3月退出国联。
77.“集体安全政策”
20世纪30年代,苏联为制止法西斯国家侵略、维护世界和平与各国安全而提出重要的外交政策——“集体安全政策”。30年代初,在欧洲和远东形成两个战争策源地,德、日法西斯的扩军备战和侵略扩张不但威胁着苏联和广大中小国家的安全,而且危及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的根本利益。这就为建立除法西斯国家之外的区域性和世界性的反侵略阵线提供了客观条件。
1933年,苏联根据和平不可分割和进行集体抗击侵略的原则提出“集体安全政策”,建议缔结多边或双边的互助条约,共同遏制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苏联政府为推行这一政策,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步骤。1934年6月,苏联和法国共同倡议签订对被侵略的签字国提供军事援助的《东方公约》。1934年9月,苏联参加国联。1935年,苏联分别同法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互助协定。
慕尼黑事件后,战争迫在眉睫。1939年苏联倡议进行英、法、苏三国关于缔结军事互助协定的莫斯科谈判。但英、法执行“绥靖政策”,希望将德国的进攻方向引向苏联,拒绝与苏联合作共同遏制法西斯的侵略和扩张。在此情况下,苏联为维护自身国家安全,与纳粹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集体安全政策”破产了。
“集体安全政策”的破产使得德国在发动战争时不再顾虑一战中所面临的两线作战问题,发动战争的态度更加坚决,二战一触即发。
78.《东方洛迦诺公约》
1934年,苏法两国为防止法西斯侵略,联合拟订《集体互助公约草案》。准备邀请德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芬兰、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等有关国家参加,亦称《东方洛迦诺公约》。
在法西斯战争危险日益加剧的形势下,1933年12月,苏联政府建议缔结一个建立在集体安全原则基础上共同防止德国侵略的区域性协定,这是苏联积极推行集体安全政策的一项重大措施。英国出于均势外交的考虑,表面上支持,实际上反对这种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立。对德国法西斯威胁越来越感到不安的法国政府,认为保卫法国和防止法西斯危险,应依靠同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同盟体系。
在此背景下,苏、法共同主张签订一项集体反击侵略者的条约,作为1925年《洛迦诺公约》的补充。两国经过谈判,于1934年6月底,拟定了《东方洛迦诺公约》的联合草案。草案提出签订两项相互联成一个体系的互助协定,即苏、波、捷以及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参加的互助公约和苏法互助公约。规定缔约国任何一国受到进攻时,其他缔约国应自动向遭受进攻的一方提供军事援助。但条约草案没有得到德国等有关国家的支持。1934年10月,支持《东方洛迦诺公约》的法国外长巴都在马赛迎接南斯拉夫国王亚历山大时,两人同时遇刺,《东方洛迦诺公约》因此夭折。
《东方洛迦诺公约》是在法西斯德国试图改变凡尔赛体系、积极准备对外侵略的态势下提出的,是苏联集体安全政策的体现,也符合大部分欧洲大陆国家的利益。但不幸的是,欧洲国家没有抓住这次机会。条约的流产使得德国在对外扩张上更加没有顾虑,欧洲逐步走向全面战争。
79.斯特莱沙阵线
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英、法、意在反对德国破坏凡尔赛体系的基础上形成所谓的联合阵线——斯特莱沙阵线。1933年,希特勒掌握德国政权后,为摆脱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束缚,先后重建了德国空军、实行普遍兵役制并积极增加军费,与此同时积极鼓动萨尔和奥地利的亲德分子,使萨尔重归德国并企图吞并奥地利。这一切都严重违反了一战后协约国所建立的凡尔赛体系对德国军事与领土的束缚,招致协约国尤其是英、法、意的反对。1935年4月,在法国的倡议下,英、法、意三国首脑在意大利的斯特莱沙举行会议,会后发表了联合公报。主要内容为:①对德国单方面违反《凡尔赛条约》表示遗憾;②英、法、意三国政策的目的就是在国际联盟机构下集体维护和平;③三国一致同意要采取各种可行的办法反对“危及欧洲和平的单方面违反和约的行为,并将为这一目的而采取密切真诚的共同行动”。通过这次会议,英、法、意形成了所谓的反德联盟,被称为斯特莱沙阵线。
事实上,斯特莱沙阵线内容空洞,在阻止德国破坏凡尔赛体系、逐步走向发动战争的方面没有起到任何作用,随着意大利加入轴心国集团,斯特莱沙阵线彻底瓦解。
80.《英德海军协定》
《英德海军协定》是英国和德国于1935年6月签订的关于两国海军军备力量的条约。进入20世纪30年代,欧洲上空的战争阴云逐渐浓厚起来。为了将法西斯德国的注意力引向东方,英国积极向德国妥协,执行“绥靖政策”。斯特莱沙会议后,英国开始试探同德国缔结海军协定。1935年6月,英、德双方在伦敦签订了《英德海军协定》。条约规定:①英国确认同意德国舰艇的总吨位数永不超过英联邦各成员国的35%。在这个前提下,德国可增加和减少各种类型的军舰;②德国潜艇的总吨位数不超过英联邦各成员国的45%,如果形势所迫,德国可造与英联邦国家总吨位数相同的潜艇,只要事先通知英国即可。
《英德海军协定》是英、德两国对凡尔赛体系的破坏,英国的举动更加鼓舞了德国进一步破坏《凡尔赛和约》有关条款的勇气。《英德海军协定》合法地解除了《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海军军备的限制。
81.《中立法》
20世纪30年代,美国国会为防止美国卷入西半球以外的战争,订立了《中立法》。30年代,在欧洲战事一触即发的态势下,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势力占据了国内的政治话语权。1935年,在美国国会内外孤立主义势力的推动下,国会于8月通过第一个《中立法》,规定:①“在两个或若干个外国之间发生战争时或在战争过程中,总统应宣布此项事实,此后凡由美国或其属地之任何地点把武器、弹药及军事装备输往交战国港口,或输往中立国以转运至交战国者,均属违法”;②禁止美国船舶运载军用品至交战国和美国公民搭乘交战国船只旅行,但不禁止其他物资包括战略物资出口。到1936年2月底该法期满时,国会随即通过第二个《中立法》,将第一个《中立法》的有效期延长到1937年5月1日,并补充禁止向交战国提供贷款的条款。1937年4月,国会通过第三个《中立法》,除前两法规定的内容以外,又规定该法适用于发生内战的国家,授权总统判定战争状态是否存在,不仅有权禁止武器输往交战国,而且可以禁止任何货物输往交战国。
1939年欧洲战争爆发前后,在罗斯福总统的多次要求下,国会经过长期争论,于1939年11月3日通过修正的《中立法》,废除武器禁运的条款,允许交战国在美国购买军火,但实行“现购自运”的原则。
1941年3月11日,国会通过罗斯福提出的《租借法案》,《中立法》至此名存实亡。12月,美国对德、意、日宣战后,《中立法》正式被废除。
美国的《中立法》是在世界大战一触即发、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抬头的态势下通过的,客观上纵容法西斯的侵略。
82.《蒙特勒公约》
1936年6月,在瑞士蒙特勒召开讨论修订黑海海峡制度公约的国际会议,被称为蒙特勒会议。参加国有土、英、法、日、希、保、南、罗、苏9国,意大利拒绝出席。20世纪30年代中期,由于德、意法西斯国家扩军备战,欧洲和地中海局势日趋紧张。土耳其为维护本国安全,急欲收回对黑海海峡的主权与控制权,1935年,土耳其正式倡议修改《关于海峡制度的公约》,得到苏联的积极支持。英、日出于巩固其在东地中海的地位和加强英、土关系的愿望,也表示赞同。1936年7月,与会各国签订《关于黑海海峡制度的公约》,又称《蒙特勒公约》。主要内容为:各国商船可以自由通过海峡;在平时,黑海沿岸国家军舰自由通过海峡(主力舰仅限1艘),非黑海沿岸国家军舰通过海峡时,在同一时间内总吨位不得超过3万吨,其中一个国家不得超过1.5万吨,数量不得超过9艘,军舰在黑海停留期不得超过三周;在战时,如土耳其中立,交战国军舰不得通过,如土耳其参战,允许通过与否,由土酌情决定。公约有效期20年,但如果参加国任何一方在公约期满两年未提出废除公约,则有效期自动延长。
公约恢复了土耳其对黑海海峡地区的主权,加强了土耳其对海峡的控制权。公约也扩大了黑海沿岸国家通过海峡的航行权,并对非黑海国家通过海峡的权利作了比洛桑会议关于海峡制度公约更多的限制,有利于维护黑海沿岸国家的权利和安全。
83.不干涉主义
不干涉主义,广义上指二战前,英、法、美等国以“不干涉”或“中立”为名,姑息和纵容法西斯国家侵略他国的政策取向,也被称为绥靖政策。狭义上指英、法、美在西班牙内战期间纵容德、意支持佛朗哥反政府军的政策取向。
1936年,受到德意支持的佛朗哥反政府军发动了反对左翼人民阵线政府的内战。西班牙的地理位置对英、法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西班牙是法国南部的邻国,一旦德国控制西班牙,就可以从德、意本土和西班牙两面进攻法国;西班牙还是英国进入地中海的门户,通往中东、印度的必经之路。德、意干涉西班牙内战的行为无疑极大地侵害到了英、法的利益,但英、法出于把法西斯祸水引向东方,并阻止西班牙左翼人士掌权的目的,对德、意的行为采取了纵容的态度,对西班牙内战打起“不干涉”的旗帜。美国政府根据《中立法》,也不干涉西班牙内战。1936年9月,以英、法为首的27个欧洲国家缔结了《不干涉协议》,并成立了“不干涉委员会”。《不干涉协议》规定:禁止向西班牙输出武器和军用物资;禁止西班牙购买武器过境;各参加国必须交换为此目的所采取措施的情报。
英、法、美的不干涉政策使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得不到应有的援助,而佛朗哥反政府军却可从德、意手里源源不断地得到援助,客观上支持了反政府军,使得在西班牙建立起了法西斯制度,同时助长了德、意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84.广田三原则
日本外相广田弘毅在1935年10月对中国驻日大使提出所谓的“对华三原则”,即“广田三原则”:①中国应先彻底取缔排日,并抛弃倚赖英美的政策,采取亲日政策;②中国应正式承认满洲国,暂时可对满洲国为事实上之默认;③来自外蒙之赤化,为日、满、支三国之共同威胁,应协力抗之。“广田三原则”实质上就是要求中国停止抗日,接受日本的侵略,承认日本对华北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