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鲁克计划是联合国原子能委员会美国代表伯纳德·巴鲁克于1946年6月14日提出的一项计划,亦称为原子能管制计划。其主要内容是:设立原子能发展总署,作为国际原子能监督机构,管制原子能的发展和利用,甚至包括原料生产,任何利用裂变材料来发展原子弹的违反管制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制裁;该机构可以派遣代表到各国“观察”,以确保有效的管制;该机构不受大国一致原则的约束,联合国常任理事会无否决权;在机构确立有效管制后,停止核武器生产,并销毁一切现存核武器。同年12月30日,联合国原子能委员会表示同意该计划。由于这一计划要求先建立有效的管制,然后处置现存核武器,所以并不能确保销毁现存核武器,这势必有利于美国保持核垄断地位。这是巴鲁克计划的目的和实质内容。为此,苏联在1946年6月18日提出反建议,要求首先缔结一个国际公约,缔约国首先应承诺在任何情况下不得首先使用核武器的义务,然后在公约生效后3个月内,销毁现存的一切核武器。美国于同年7月1日在比基尼岛进行了二战后第一次核试验,表明对该计划并无诚意。
18.蒙巴顿方案
蒙巴顿方案即“印巴分治”方案,同1947年6月由英国驻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而命名的。二战后,英帝国主义迫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强大压力,提出“分而治之”的方案。主要内容为:根据居民宗教信仰,英属印度分为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分别建立自治政府;巴基斯坦由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构成;王公土邦在“移交政权”后享有独立地位,可分别谈判加入印、巴任何一个自治领。这个方案为当时的主要政党——印度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所接受。1947年8月15日,英国把在印度的政权分别移交给印度国大党和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从此告终。在印度的经济利益基本未受影响,而印度独立法规定的内容又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形成了一些争端,其中最严重的是克什米尔问题,为印、巴日后的长期冲突埋下了伏笔。
19.克什米尔问题
克什米尔全称查谟和克什米尔,位于南亚次大陆的最北端,处于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中国之间,总面积为1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700万,其中穆斯林占77%,印度教徒占20%,其余人口则为佛教徒和其他宗教的信仰者。克什米尔谷地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大多数为穆斯林,查谟则是印度教徒占多数的地区。克什米尔原属英属印度的一个土邦,拥有相对的独立性。1947年印、巴分治时,印度教王公控制土邦议会,印度利用议会通过决议将克什米尔划入印度,引起巴方和穆斯林居民的不满。从1947年起,印、巴双方为此进行了三次印巴战争。1949年1月,通过联合国的调停,印巴划定了“实际控制线”。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分为两部分:自由克什米尔和北部地区,占克什米尔土地的2/5,人口的1/4,首府为穆扎法拉巴德。印控克什米尔正式称为查谟和克什米尔,占克什米尔土地的3/5,人口的3/4,首府为斯利那加。第一次印巴战争后,双方开始在实际控制线沿线和控制区内重兵布防。经过三次印巴战争,双方目前仍在争夺对该地区的主权,并时有军事摩擦发生。克什米尔问题是影响南亚地区安全的一个重要的不稳定因素。
20.五次中东战争
①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181(二)号决议,即《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犹太人对决议感到欢欣鼓舞,而阿拉伯人则表示强烈反对。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告独立。次日,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五国对以色列宣战,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战争初期,以色列面临的局势非常严峻,但由于参战的阿拉伯国家内部不团结以及联合国期间通过的两次停火决议,使以色列扭转了不利的局面,最终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1949年2月—7月,埃及、黎巴嫩、外约旦、叙利亚同以色列签订了停战协定。以色列在战争结束时控制了2.08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80%,在分治决议的基础上多占领了6000多平方公里土地。
②第二次中东战争
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1955年,埃及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触动了英、法在该地区的传统利益,为此英、法两国制定了周密的军事计划,准备武力夺回失去的特权。1956年10月,英、法两国支持以色列入侵西奈半岛,挑起了第二次中东战争。随着战争的不断升级,英、法对埃及采取了进一步的军事行动。英、法两国对埃及的侵略行动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谴责。后来由于美、苏两国利用联合国向英、法两国施加压力,11月6日,英、法被迫接受了停火。12月英、法和以色列的军队先后从埃及撤出。苏伊士运河战争最重要的影响就是美国从此取代英、法在中东的地位,苏联也开始积极地向该地区扩展势力。美、苏之间的争夺使中东局势进一步复杂化。
③第三次中东战争
又称“六五战争”。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先后对埃及、外约旦、叙利亚发动了猛烈的空袭。随后发动了地面进攻,挑起了第三次中东战争。战争持续了6天,因此也被称为“六天战争”。战争期间,阿拉伯国家在人员、物资补给等方面都处于劣势,进而受到了严重的损失,以色列占领了阿拉伯国家6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包括西奈半岛、加沙地带、戈兰高地、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1967年11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242号决议,要求以色列撤出占领的阿拉伯国家的领土,要求交战双方承认对方主权独立及领土完整。但是决议遭到了阿拉伯国家的反对,阿以关系进入了一种不战不和的时期。
④第四次中东战争
1973年,埃及、叙利亚同时在南北向以色列发动进攻,随后其他九国也陆续参战,第四次中东战争由此爆发。由于其发生在10月,又被称为“十月战争”,“斋月战争”、“赎罪日战争”。战争开始,以色列由于战前毫无准备而处于劣势,但是由于美国向其提供了大量的战略援助并及时地调整了战略布局,很快扭转了战争的局势,又一次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同年10月,在美、苏两国的主导下,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338号决议,要求各方就地停火,执行242号决议,并开始谈判以建立中东地区持久的和平。战争期间,阿拉伯国家发动了一场震撼世界的石油斗争,分化了西方阵营。第四次中东战争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显示了阿拉伯国家维护自身利益的决心。
⑤第五次中东战争
又称“黎巴嫩战争”。1982年6月,以色列以其驻英大使被刺为由,大举入侵黎巴嫩。这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目的:一是要摧毁巴解组织的基地,二是赶走驻黎的叙利亚军队,三是在黎巴嫩南部建立保障以色列安全的“安全区”。以色列一开始就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巴解在黎巴嫩南部的基地全部失守,巴解总部被迫撤到突尼斯,叙利亚在以军强大的地面攻势面前不得不撤退。1983年5月,黎巴嫩和以色列在美国的干预下达成了撤军协议。黎巴嫩同意以色列在其南部45公里内设置安全区。由于以军在黎的占领受到当地人民的反对,以色列伤亡不断上升。从1985年1月开始,以色列开始单方面撤军,到2000年撤军才全部完成。
21.《世界人权宣言》
《世界人权宣言》是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一项保护人权的文件,是世界上第一份保护人权的正式多边性文件,根据联合国的宗旨而制定。其主要内容为:承认人类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权利,承认人类的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并对这些权利予以尊重和保护。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为促进人权的保护而共同努力,虽然人权宣言具有道义上的力量,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但它促使一系列人权保护的条约的建立,并促成了一个人权保护的国际条约体系。宣言突破传统人权概念,除公民、政治权利外首次规定了个人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成为人权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然而宣言的主要内容是根据西方工业国家标准制定的,同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有差异,造成在当今国际社会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人权问题上的矛盾与冲突。
22.巴黎统筹委员会
巴黎统筹委员会是二战后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专门负责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封锁和禁运的机构,1948年由美国发起,1949年11月成立,总部设在巴黎,参加国有美、英、法、西、德、日、意等15个国家。基本宗旨是:限制成员国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贸关系,特别是限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口贸易。委员会设立以下机构:咨询小组是决策机构,调整委员会是负责对苏东国家实行进口管制的机构,中国委员会是对中国实行禁运的执行机构。对华禁运的项目比对苏东国家多300余种。中、美关系解冻后,该组织对中国的禁运不断放宽。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该组织的作用不断下降。1994年7月,对武器及有关产品和技术采取出口限制的新的国际协定——《瓦瑟纳尔协定》将其取代。
23.布鲁塞尔条约
二战后,英、法、荷、比、卢西欧五国缔结互助同盟条约——《布鲁塞尔条约》。二战后,西欧国家主要关心的是两个安全问题:一是防止德国的东山再起,二是认为苏联是他们的主要威胁。1948年3月17日,上述五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主要内容为:①组织并协调相互间的经济活动,磋商有关社会问题,促进文化交流;②若任一缔约国在欧洲成为攻击目标,其他缔约国应提供它们所能及的一切军事的或者其他的援助;③建立一个咨询理事会,以便共同磋商本条约实际的一切问题。8月25日起条约生效,成立了该条约组织,并成立了协商委员会作为最高领导机构,为处理防务问题设立了西方联盟防务委员会。《布鲁塞尔条约》是一项以军事同盟为核心的多边军事条约。实际上是在美国操纵下建立欧洲军事集团的第一步,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前奏曲。
24.舒曼计划
1950年5月9日,法国外交部长舒曼提出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舒曼计划”。这一计划选择将德国鲁尔区的煤钢资源置于法德两国共同参与管理的联合机构之下,并向西欧所有国家开放,使之成为通向欧洲联合的突破口。根据舒曼的建议,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达成协议,签订了为期50年的《欧洲煤钢联营条约》。“舒曼计划”所要达到的首要目的并不是经济的,而是具有重大的政治性质。因为重整军备首先是从煤、钢的增产过程中显现端倪,而法、德两国任何一国都能够从中觉察到重整军备的初步迹象,因此舒曼计划将起着极大的安定人心的效果。这样,煤钢基础工业的联营为消除法、德之间的一切争端创造了一个真正的前提,为西欧联合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25.欧洲一体化
欧洲一体化开始于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1950年舒曼计划出台后,法、德、意、荷、比、卢六国便成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六国又成立了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1965年,欧洲各国将前三个组织合并组成了欧共体,实现了统一农业政策和统一关税。至此,欧洲一体化进程有了质的飞跃。欧洲各国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联合自强才能在未来世界占有优势,在欧共体扩大的同时注重从经济一体化到政治一体化的转变。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署后,欧盟成立,现已有成员国15个。在欧盟成立的基础上,欧洲于2002年1月1日正式启用共同货币——欧元,并制定了共同的安全防务政策。在尼斯会议上,欧盟更是对内部机制进行了改革,为东扩做好了准备,并突出了独立防务的重要性,规定了欧洲快速反应部队与北约的关系,推动了政治一体化的进程。欧盟从此进入了政治一体化与扩大并举的时期,但其国家联盟的性质在短期内不会改变。欧洲一体化是当今世界上最典型、最成功的区域性组织的形成过程,不仅有利于欧洲各国的联合自强,更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进程,必将随国际形势发展继续深化与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