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国际关系实用手册
9466400000024

第24章 战后国际关系史(7)

57.《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全称《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试验条约》,是美、苏、英为了巩固其核垄断地位于1963年8月5日在莫斯科签订的,1963年10月10日生效。美、英、苏关于禁止核试验的谈判始于1958年11月,但是美、英和苏的立场相距甚远,久未形成协议。后来由于1960年法国核试验成功,中国也在加快核试验的步伐,中、苏关系日益恶化,美、苏均感到核垄断地位受到了威胁,双方立场逐步接近,终于导致条约的最后签订。条约规定:缔约国保证在大气层(包括外层空间)、在水下(包括领海和公海)禁止任何核武器试验爆炸或任何其他爆炸,保证不引起、鼓励或以任何方式参加上述这种核试验。回避了监督与检查问题,也不禁止地下核试验。事后,又有约100个国家加入本条约,但中、法等国未加入。

58.戴高乐主义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法国总统戴高乐制定的法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构想和指导原则,被称为“戴高乐主义”。戴高乐主义就其本质而言可被称为法兰西民族主义,包括三方面思想:民族主义思想、集权主义思想和独立自主思想。戴高乐主义以谋求法国在国际政治中的独立自主和世界大国地位为政治目标。具体实施有:撤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改变法国在联盟中对美国的从属地位,维护民族独立;建立法国独立的核威慑力量,打破美国的核垄断;同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缓和、谅解、合作”的关系,在东西方关系中发挥作用,积极推动中、法建交;建立一个摆脱美、苏控制,以法国为中心的,以法德联合为支柱的,由欧洲主权国家联合起来的“大欧洲联合”;实行非殖民化,在第三世界推行“积极存在”的政策,以求保持和增进法国在第三世界的利益和影响。

戴高乐主义的实施对于维护法国的主权和独立,提高法国的国际地位,推动欧洲联合和世界多极化发展有积极作用。但限于实力对比,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法国的国际地位。

59.德国“新东方政策”

联邦德国政府和社会民主党领导人勃兰特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对苏联和东欧实现关系正常化和同民主德国接触的建议政策,被称为德国“新东方政策”。60年代,面对美、苏关系的微妙变化,民主德国获得越来越多国家的承认,联邦德国决定调整“哈尔斯坦主义”,在作为北约和欧共体成员的前提下与东方和解,推行新东方政策。主要内容为:承认并保证战后欧洲边界不可侵犯,特别是承认民主德国和波兰在战后划定的奥德—尼斯边界,以便于改善与苏东的关系,改善和发展同民主德国的关系,承认民主德国是第二个德意志国家,主张建立“一个民族,两个国家”的特殊关系,在欧洲和平环境中对民主德国用“通过接近促其演变”的方法实现德国统一。

在新东方政策的指导下,联邦德国通过与苏联、波兰、民主德国等国签订一系列双边条约,全面实现了同苏东国家关系的正常化。这在客观上满足了苏联巩固战后欧洲现状的要求,使欧洲紧张局势开始缓和,也为德国的最终统一准备了条件。新东方政策也表明了西德对美国的离心倾向。

60.预防性外交

预防性外交亦称预防冲突,由联合国前秘书长哈马舍尔德于1960年提出的一种联合国外交。其定义是:作为联合国的一项政策,联合国应及时干预那些处于东西方阵营以外的争端和危险局势,以填补实力真空,防止东西任何一方插手,缓和紧张局势。该理论曾用于苏伊士、黎巴嫩等地的国际争端,联合国曾向这些地区派遣维和部队等。90年代初,加利多次提出预防性外交设想,认为一些冲突是可以预见的,应采取行动在发生武装冲突之前解决争端,包括预警、调解、实施调查、建立信任等。作为其一部分的预防性部署是指在国际或国内争端发生时,若双方或某一方认为联合国派出人员在其领土上可以抑制敌对行动,联合国即可进行预防性部署。1992年11月,根据安理会295号决议,首次在马其顿部署“联合国预防性部署部队”。

61.不结盟运动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开展,万隆会议的召开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帝斗争。随着美、苏冷战加剧,双方开始争夺第三世界。为了摆脱大国控制,1956年,铁托、纳赛尔和尼赫鲁在南斯拉夫会谈后的联合声明中提出不结盟的主张。1961年,在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印度总理尼赫鲁、印尼总统苏加诺的倡议下,在贝尔格莱德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运动国家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参加不结盟的标准是:执行独立自主不结盟政策;不卷入外国军事集团,不缔结双边军事协定。随着世界人民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发展,不结盟政策的内容也在不断发展,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原则;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和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斗争;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与霸权主义;呼吁第三世界国家加强团结,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不结盟运动未设总部,无常设机构,主要机构为: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不结盟国家外长会议、由第四次首脑会议决议设立的协调局、纽约协调局,还有不定期召开的一些会议等。中国一贯支持和重视不结盟运动,赞赏其坚持的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政策,高度评价其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作用。

不结盟运动的成立是发展中国家走向联合自强的新开端,在支持和巩固成员国民族独立和经济发展、维护成员国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力量。随着冷战结束,不结盟运动存在的必要性开始受到质疑。进入21世纪,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不结盟运动尝试对自身进行重新定义。在新形势下,不结盟运动着重强调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推行平等、互不侵犯、多边主义等原则,并为来自不发达地区的成员国在国际谈判中争取权益。

62.石油输出国组织

石油输出国组织英语简称(OPEC),音译为欧佩克。1960年9月,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的代表在巴格达开会,决定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西方石油公司,维护石油收入。4日,五国宣告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随着成员的增加,欧佩克发展成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主要石油生产国的国际性石油组织。欧佩克总部设在维也纳。现在,欧佩克旨在通过消除有害的、不必要的价格波动,确保国际石油市场上石油价格的稳定,保证各成员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获得稳定的石油收入,并为石油消费国提供足够、经济、长期的石油供应。欧佩克组织为稳定国际石油市场而发挥了的积极作用,并将继续为保证市场供求贡献力量。

63.大赦国际

大赦国际为国际人权组织,1961年5月在伦敦成立。其宗旨是:动员公众舆论,促使国际机构保障人权宣言中提出的言论和宗教自由;致力于为释放由于信仰而被监禁的人以及给他们的家属发放救济等方面的工作。成员达70万人,分布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国际理事会、国际执行委员会等。主要活动有:以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为基础,在世界范围内努力实现以下目标:释放“未使用也未宣扬使用暴力”的政治犯;反对继续扣押在合理时间内未受审理的政治犯,反对与保证公正审判原则不符的审判程序;对所有囚犯实行人道主义,反对死刑。该组织曾获得联合国人权奖和诺贝尔和平奖。

64.“七十七国集团”

“七十七国集团”是发展中国家为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反对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而形成的国际经济组织。长期以来,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领域一直处于被剥削的无权地位。1961年第一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提出,发展中国家应联合行动以抵制不平等的国际贸易。在发展中国家的呼吁下,1963年第18届联合国大会决定召开贸易和发展会议。亚、非、拉75个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联合宣言》,从而形成了“七十五国集团”。1964年4月,在日内瓦召开了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七十五国集团”扩大为七十七个国家和地区并发表了《七十七个发展中国家联合宣言》,“七十七国集团”由此得名。到20世纪90年代初,有成员国128个。该组织没有常设机构和章程,宗旨是使其成员国在国际经济领域内加强接触和协商,协调立场,统一行动,逐步打破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在每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召开之前,该组织都要举行部长级会议。1974年,联合国大会特别会议通过了“七十七国集团”起草的《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七十七国集团”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经济组织,在国际经济领域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权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65.勃列日涅夫主义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奉行的一整套为其对外扩张侵略、争夺世界霸权服务的理论。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积极推行侵略扩张政策,争夺世界霸权。为掩盖侵略行为,为霸权主义辩护,并适应日后对外扩张的需要,勃列日涅夫提出新的对外政策理论,被称为勃列日涅夫主义。其内容有:主权有限论,宣称“保卫社会主义是最高主权”,为此苏联可以决定其他国家的命运,“包括它的主权的命运在内”,实际上是把自己的主权和意志强加于别国,视自己支配他国的权力为无限的霸权主义;把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说成是帝国主义破坏社会主义的阴谋,是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对社会主义成果的威胁;鼓吹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一体化,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防御利益、经济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利益,都要求它们“建立广泛的合作”,“实行广泛的国际分工、生产协作和专业化”,以便发挥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更有效地同资本主义进行经济竞赛。

勃列日涅夫主义实际上是打着国际主义旗号,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社会主义国家间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以便同美国争夺霸权。

66.非洲联盟

非洲联盟简称“非统”,是非洲国家为了争取和捍卫民族独立,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和团结,共同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而成立的全非性国际组织。1963年5月,31个非洲独立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以及他们的代表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会议,通过了《非洲统一组织宪章》,决定成立非洲统一组织。其宗旨是:促进非洲国家的统一和团结,加强非洲国家在政治、外交、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合作,保卫非洲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与独立,从非洲根除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促进国际合作。截至1984年,共有50个已独立的非洲国家加入非统。非统的组织机构有:非洲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是非统的最高机构,每年至少开会一次,下设部长理事会和秘书处。此外还有非洲解放运动协调委员会、仲裁委员会和一些专门委员会等机构,处理有关具体问题。非统总部设在亚的斯亚贝巴。

1999年9月,非统组织第四届特别首脑会议通过《苏尔特宣言》,决定成立非盟。2000年7月,第36届非统首脑会议通过了《非洲联盟章程草案》。2001年7月,第37届非统首脑会议决定正式向非盟过渡。2002年7月8日,非统组织在南非德班召开最后一届首脑会议。9—10日,非盟举行第一届首脑会议,并宣布非盟正式成立,非盟正式取代非统组织。总部设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非盟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和促进非洲大陆的和平与稳定,推行改革和减贫战略,实现非洲的发展与复兴。作为非洲大陆的地区性组织,非盟自成立以来在消除地区贫困、促进非洲大陆经济发展、维护地区和平及合理安置难民等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非盟致力于建设一个团结合作的非洲,力争各成员国在重大国际事务中能够用一个声音说话。该组织还积极落实2001年发起的“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推动各成员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和争取外资及援助,以促进非洲大陆经济一体化。

67.北部湾事件

北部湾事件又称东京湾事件,是美国于1964年8月在北部湾(又称东京湾)制造的战争挑衅事件。1964年7月底,美国军舰协同西贡海军执行“34A”行动计划,对越南北方进行海上袭击。8月1日,美第七舰队驱逐舰“马多克斯”号为收集情报,侵入越南民主共和国领海,次日与越南海军交火,击沉越南鱼雷艇。美国政府迅即发表声明,宣称美海军遭到挑衅。3日,美国总统约翰逊宣布美国舰只将继续在北部湾“巡逻”。4日,美国宣称美军舰只再次遭到越南民主共和国鱼雷艇袭击,即所谓“北部湾事件”,并以此为借口于5日出动空军轰炸越南北方义安、鸿基、清化等地区。7日,美国国会通过《东京湾决议案》,授权总统在东南亚使用武装力量。这一事件是美国在侵越战争中推行逐步升级战略,把战火扩大到越南北方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