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国际关系实用手册
9466400000030

第30章 战后国际关系史(13)

126.《奥斯陆协议》

1993年8月末,巴解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拉宾在挪威首都奥斯陆秘密达成和解协议——《奥斯陆协议》。《奥斯陆协议》是一项旨在实现巴以永久和平的框架性协议。根据双方安排,巴解组织和以色列首先交换了相互承认的法律文件,继而又照顾到美国的主导地位,于9月13日在白宫草坪签署了正式名称为《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的《奥斯陆协议》。在随后的两年里,随着和平进程的稳步发展,双方又签署了《加沙—杰里科协议》和《西岸和加沙地带过渡协议》,这两项协议被普遍认为是《奥斯陆协议》的组成部分。协议确定了分三阶段实现巴以和平的设想:第一阶段,巴以相互承认,以方在协议生效后4个月内从加沙和杰里科撤出军队和行政机构,巴勒斯坦人在该地实行自治;第二阶段,协议签署后9个月内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选举产生自治委员会,取代以色列机构在当地行使行政和司法权;第三阶段,在协议签署后两年内,双方开始谈判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最终归属、耶路撒冷地位、巴方自治区内的以色列移民点等问题。该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巴以之间45年来敌对状态的结束,为全面公正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确定了原则,奠定了基础。

该协议的达成是中东和平进程的历史性突破,但协议实际上将耶路撒冷归属问题、难民问题等核心敏感问题搁置起来,留给了以后谈判,因此协议并没有化解双方的核心矛盾。事实上,在以色列议会,经过激烈辩论《奥斯陆协议》,仅以一票之差勉强被通过。在巴勒斯坦,特别是在加沙地带,来自极端宗教势力的抵制越来越强烈,他们坚持否认以色列的生存权,认为《奥斯陆协议》是“投降和叛卖”。随着1995年11月4日拉宾遇刺,中东和平进程受到了沉重打击,至今难见和平曙光。

127.宫泽主义

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企业纷纷转向海外寻求新的生产基地,对亚洲的投资成倍增长。同时,日本把在亚洲发挥领导作用当做实现政治大国地位的基石。1993年,日本首相宫泽喜一出访印尼、马、泰、文四国,并发表了《亚太新时代与日本和东盟的合作》,提出了冷战后日本对亚洲政策四项原则,即“宫泽主义”:参与亚太政治、安全保障对话;坚持对内对外经济开放;联合起来推进民主化;合作支援印支三国,特别鼓励东盟国家参与对印支半岛的援助和开发。

宫泽虽然强调以“亚洲中的日本”与东盟国家“共同思考,共同行动”,但是有两个问题必须面对,一是如何平衡日、美关系与日本和亚洲邻国的关系;二是如何正确认识日本的侵略历史,获得亚洲国家的信赖。

128.上海合作组织

上海合作组织前身是“上海五国”机制,上海五国机制起始于80年代后期中、苏两国关于裁减边境地区军事力量和保持边境安宁的谈判。苏联解体后,俄、哈、吉、塔四国组成联合代表团,与中国继续进行谈判。1996年,五国在上海首次会晤,随着谈判的深入,谈判内容扩大到经济领域、打击三股恶势力等。 2001年6月,上海五国机制接纳乌兹别克斯坦,而成为上海合作组织,适应了六国合作的需要,也是世界和地区形势发展的需要。上海合作组织特点是:①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和促进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叫做“上海精神”,内容是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②遵循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原则,对外开放;③重点是维护地区安全,联合打击三股恶势力,即民族分离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国际恐怖主义;④是以安全为先行的经济、政治、文化全方位的地区合作组织。该组织是后冷战时代唯一将安全、经济、政治、文化交流融为一体的区域性组织,发展地区国家间的友好关系,加强六国与亚太地区的安全,为冷战后摒弃冷战思维,探索新型的国家关系、安全观和区域合作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对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也有深远影响。

129.PKO法案

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日以向美提供130亿美元“资助”的代价实现了自卫队走出国门的目标。这是二战结束后日本打着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旗号,首次向国外派兵。1992年日本通过《协助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法案》,即PKO法案,为消除其他国家对日本的怀疑和为自卫队出国提供法律保障。日本在制定该法案时提出所谓的PKO五原则:日本派遣自卫队参与维和行动的地区必须已经达成停火协议;必须得到当事国的同意;必须保持中立性;以上三条件如发生变化,必须立即中止参与维和;在保护自卫队员个人生命的最小限度下使用武器,不得集团使用武器。这些原则对自卫队在参加维和行动时的武器使用、行动内容等作出了规定。

130.《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是199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一项禁止所有核试验爆炸的全球条约。该条约旨在促进全面防止核武器扩散、促进核裁军进程,从而增进国际和平与安全。条约包括序言、17条正文、两个附件及议定书。主要内容有:①现有的核国家逐步、渐进地裁减核武器,最后达到彻底的核裁军;②核国家承诺不再进行任何核试验爆炸或与核试验有关的爆炸,不在其所控制的地区和范围进行核试验爆炸;非核国家承诺不进行谋取核武器的努力,进行相关的核试验爆炸。五个核大国最先在此条约上签字,到目前为止,已有140多个国家签署了这项条约,但由于一些核门槛国家拒绝执行,此条约难以生效。印、巴的核试验公然违反核禁试条约,冲击国际核不扩散体系。但由于印、巴没有签署这个条约,难以对其进行约束,这也是当前核不扩散体系的漏洞。

131.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英文简写NMD)是用于拦截攻击美国的远程和洲际弹道导弹,保卫美国全境安全的防御系统、指挥系统和拦截系统。1999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法案。此系统建立的决定严重违反了美、苏1972年5月签署的《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使世界军控势头受挫。这是一个集防御性与进攻性于一体的武器系统,与美国强大的核武库相结合,将使美国更富于进攻性,是美国实施霸权主义政策的结果和表现,将影响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132.北约新战略

1997年,北约马德里首脑会议期间讨论了未来北约的新战略,提出了构想。1999年4月23日,北约首脑在华盛顿举行的庆祝北约成立50周年的大会上通过新的北约战略文件《联盟战略概念》。

《联盟战略概念》的主要内容为:①北约的主要任务由进行集体防御转为捍卫共同的价值观;②不仅运用军事手段,还将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方法来构筑欧洲安全“大厦”,北约已由一个军事政治组织演变成为一个政治军事组织;③北约继续东扩,行政职能和涉及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北约将有权对防区外的危机和冲突采取干涉行动;④突破了北约的行动必须经联合国授权限制,突破了北约原来协商一致的原则,改为协商一致与自愿联合相结合。

北约新战略反映了北约已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进行对外干涉、维护旧的国际秩序的工具,已经由一个防御性组织变成了一个进攻性组织。

133.海湾战争

1991年1月17日,中东地区爆发了二战后世界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海湾战争。这场战争对冷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产生了深刻影响。

海湾战争是由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而引发的。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伊、科两国围绕主权和边界问题存有争端。80年代末,随着两伊战争的结束和世界两极体系的瓦解,伊、科争端又凸显。从伊拉克方面来说,主要原因是,它希望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迅速实现国家的发展,具体说就是解决长期困扰它的出海口问题,免除两伊战争中欠下的巨额债务,成为海湾的地区性强国。1990年7月,伊拉克在向科威特提出一系列要求并经过周密准备之后,伊拉克共和国卫队三个师越过伊科边界,向科威特发起突然进攻。半天的时间,伊军占领了科威特全境。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引起了全世界极大震惊。联合国先后多次通过反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对伊实施制裁的决议,反应最为强烈的当属在海湾地区具有巨大经济利益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8月,美国总统老布什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全体会议。会议最终决定,采取大规模军事部署行动,以迫使伊拉克撤军,并为必要时采取军事打击行动做好准备。根据这一精神,负责中东地区防务的美军中央总部拟定了“沙漠盾牌”行动计划。8月7日凌晨,老布什总统正式批准了该计划。

海湾战争是世界两极体系瓦解、冷战结束后的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它深刻地反映了世界在向新格局过渡时各种矛盾的变化,是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结果。

134.《代顿协议》

《代顿协议》是美国就解决波黑问题提出的一个七点和平计划。经过与维和行动的各国协商并与波黑交战的各方谈判,在北约的军事压力下,终于在1995年11月21日由波黑、克罗地亚和前南斯拉夫联盟三方领导人在美国代顿草签了关于波黑和平的框架协议,从而结束了三年多的内战。主要内容是:波黑是在目前边界内的统一国家,由两个实体组成:穆克联邦控制领土51%,塞尔维亚共和国控制领土49%;萨拉热窝保持统一,在穆克联邦政府领导下,塞族让出市内和市郊所占地区,但保有对学校和某些地区服务设施的行政权;塞族继续拥有一条连接东西波斯尼亚的走廊,宽8公里;穆克联邦拥有萨瓦河(通向多瑙河)的使用权;波黑共和国有自己的宪法、议会、主席团、部长会议、宪法法院、中央银行,可发行单一货币;保障难民返回家园,保证人民能在波黑全境自由迁徙,人权受到一个独立的委员会和经国际培训的民警的监督;主席团和议会将在国际监督下通过全国的自由民主选举产生,允许选民回原住地投票;被定为战争罪犯的人不得担任经选举产生的公职,不得参军;继续留驻维和部队,期限暂定1年,以帮助保卫波黑及其两个实体的边界与和平。《代顿协议》签署后,波黑实现了和平,波黑共和国的中央机构陆续建立,并在极大的阻力和重重困难下开始行使职权。

135.《新日美安全合作指针》

二战后,美、日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并于1952年生效。70年代,日本积极谋求将此条约具体化和有效化,日、美两国在1978年制定了《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简称“旧指针”)。1997年9月,日、美两国完成了对旧指针的修改,公布了“新指针”——《新日美安全合作指针》。其主要内容也为三项,即平常时期的合作、对日本进行武力侵略时的合作以及日本周边地区发生不测事态时的合作。对周边事态的概念作了广义解释,称周边事态不是指地理上的概念,而是着眼于事态性质的概念。规定在周边事态发生时:第一,日、美两国战时救援难民、海上搜索、撤离非战斗人员等的各自行动;第二,日本在提供自卫队以及民间设施、为美军运输战争物资、后勤服务等方面与美国军队进行合作;第三,日、美在收集情报、警戒监视、扫雷等方面进行合作。新指针突出了以下五点:①日、美防卫合作由防御苏联、保卫日本的合作型,扩大到“日本周边有事”的防卫合作;②防卫合作范围扩大,既包括日本周围,也包括东南亚、中东等地;③由专守防卫转变为同美国相互配合,可以共同参与军事行动;④主要目的是遏制中国;⑤导致日本可能突破和平宪法限制,插手地区军事冲突。这一新指针的发表已引起东亚国家的普遍不安。

136.科索沃战争

科索沃战争是20世纪末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联盟发动的战争。冷战结束后,两极体制下被掩盖的民族和宗教争端不断显现,严重威胁到国家主权与地区和平。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指责南斯拉夫在科索沃制造种族屠杀,造成针对阿族的人道主义危机,要求南联盟同意科索沃自治,并允许北约驻军于科索沃以维护人权和秩序,遭到了南联盟的拒绝。1999年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全然不顾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准则,对主权国家南联盟进行了78天的狂轰滥炸,制造了一场令人类文明再次蒙耻的“人道主义灾难”。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轰炸中国驻南使馆,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导致中、美关系出现危机。南联盟在北约的持续空袭下被迫同意科索沃在北约监督下自治,允许北约在科索沃驻军,科索沃战争得以结束。科索沃战争是西方鼓吹的“人权高于主权”、“新干涉主义”等以人权及人道主义危机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的具体体现,北约对南联盟的空袭没有得到联合国的授权,在国际关系中开了极为恶劣的先例。这种霸权主义使世界的战争和不稳定因素上升,严重干扰了和平与发展的进程,也阻碍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