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参与和扩展战略
参与和扩展战略被概括为一个总目标、三个支柱:一个总目标是领导世界,维护美国独一无二的领导地位;三个支柱即第一支柱为国家安全,第二支柱为经济发展,第三支柱为扩大民主政治。1994年7月21日,克林顿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提出美国在21个世纪的全球领导地位。具体措施是:①在政治上,美国把扩大西方民主提高到战略位置上,以那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国家为重点,促进其向西方民主制度转变;巩固原苏联、东欧和拉美各国新生的政权,同时推行“一个超级大国主义”,把谋求美国对世界的领导地位和维持与欧盟的关系结合起来,防止任何地区性大国崛起为新的超级大国进而挑战美国的全球利益。②在经济上,推行经济外交,加强七国集团特别是美、日、欧之间的政策协调,利用WTO、IMF、WB等国际组织,推行全球经济自由化;把占领新兴市场,确保能源安全提高到战略高度。③在军事上,提出“塑造”、“反应”、“准备”三位一体的军事安全战略,即塑造有利于美国国家利益的国际安全环境,随时对危机作出反应和为应付未来挑战做好准备。后来的事实证明参与和扩展战略是比较成功的,它不但使美国经济得到再一次高速发展,同时也维持住了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
138.第三代人权
第三代人权指以发展权为代表的人权。人权思想自产生以来一直是发展变化的,17、18世纪,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仅限于人人生而平等、自由等权利。19世纪后,人权逐步从政治领域扩大到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突破了传统人权概念,从个人人权发展到集体人权,增加了民族自决权、和平权等内容。鉴于此,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的人权称为第一代人权,将民族自决权称为第二代人权,将发展权称为第三代人权。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权概念也将不断发展。
139.哈马斯
“哈马斯”即伊斯兰抵抗运动,是巴勒斯坦一个激进的伊斯兰组织,以针对以色列实施极端恐怖活动而著称。它源于巴勒斯坦“穆斯林兄弟会”,80年代末,在以色列占领下的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巴勒斯坦人的反以斗争中异军突起。哈马斯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其领导的反以斗争具有独特的政治主张、斗争策略、斗争方式和目标。主张以暴力反对以色列的占领,从而最终在耶路撒冷建国。80年代末,在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开始谋求政治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后,哈马斯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挑战。目前,在巴以矛盾升级、双方冲突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哈马斯的实力和影响仍在继续增强和扩大,以哈马斯为代表的巴勒斯坦伊斯兰激进势力重新抬头,不仅对巴勒斯坦问题的解决,而且对中东和平进程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140.什叶派
什叶派是阿拉伯文的音译,原意是“追随者”,指只承认阿里及其直系后裔为穆圣合法继承人的各派别的总称。什叶派是在早期争夺继承权的斗争中形成的,开始只是一个政治派别,到7世纪末至8世纪中叶发展成为宗教政治派别。在同逊尼派的长期斗争中,什叶派将伊斯兰教教义同本派的政治主张相结合,逐步确立了自己的权利要求、经典选择、教义神学、教法学说和利益制度等等。
要点一:在宗教与政治的最高权力上,什叶派认为只有先知的血亲,出身哈希姆家族的阿里,及其同先知女儿法蒂玛的后裔才是合法继承人,而前三任哈里发和倭马亚、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都是篡权者,什叶派将阿里神化,把它奉为受安拉保佑的一贯正确的圣者。
要点二:在宗教经典方面,什叶派同样信奉古兰经为天启箴言,但是强调古兰经的“隐义”,并且认为奥斯曼和逊尼派人有意删掉了先知指定阿里为继承人的经文和圣训,因此什叶派不接受逊尼派的六大圣训集,而有自己的四圣书。
要点三:在教义神学方面,什叶派的主要特征是增加了伊玛目教义和马赫迪思想。
要点四:在教法方面,什叶派的各个分支承认古兰经和本派的四圣书为教法的依据,并认为伊玛目是教法的最高权威,享有安拉赋予的立法权。在末代的伊玛目隐遁后,由穆智台希德根据经训,运用推理和判断,处理法律和宗教问题。什叶派一般不承认或者贬低逊尼派遵循的公议作为法律原则。
要点五:在礼仪方面,什叶派不强迫信徒每周五实行聚礼,十二伊玛目派还将平日每一天的礼拜由一天五次改为一天三拜。另外,什叶派实行“塔基亚”原则,即掩饰和隐蔽的意思,是指穆斯林在遇到危险时可以隐讳自己的信仰,这是什叶派一条特殊的教规。
141.逊尼派
逊尼派是阿拉伯文的音译,原意是“遵守逊奈者”,“逊奈”是先知穆罕默德的行为和道路,也就是圣训。所以逊尼派就是指遵守和仿效穆圣的道路和行为的人。穆罕默德去世以后,围绕争夺继承权的斗争,逐步形成此派,开始也仅仅是一个政治派别,到8世纪中叶阿拔斯王朝建立后,发展成为宗教政治派别,形成了自己的系统教义和学说。
要点一:在宗教和政治的最高领导权方面,逊尼派承认前四任哈里发的合法性。在宗教经典方面,逊尼派除了信奉古兰经是天启的箴言外,还有自己的六大圣训集。
要点二:逊尼派根据古兰经和六大圣训集建立自己的学说,并且作为立法的依据。
要点三:在教法学方面,逊尼派的伊斯兰教最终确立了哈乃斐、马立克、沙斐仪、罕百里四大教法学派的平等地位和古兰经、圣训、公议、类比四大法源。
142.泛伊斯兰主义
泛伊斯兰主义也称泛伊斯兰教、大伊斯兰主义。它是19世纪下半叶以来流行于伊斯兰边缘世界,以及边缘地带穆斯林少数民族中的重要思潮,由阿富汗人和马尔丁·阿富汗尼首创,得到了奥斯曼苏丹的支持。其基本主张为:认为伊斯兰教是普世宗教,不受国界、民族、语言、肤色的限制,号召全世界穆斯林在共同信仰基础上,联合为一个共同体(乌玛),在哈里发的领导下,反对欧洲殖民者,直至取得独立。纲领为:呼吁逊尼派、什叶派加强团结,加强武装,培训圣战。土耳其、印度、印尼曾兴起哈里发运动。它曾被统治阶级利用,遭到各国民族主义者批评。20世纪出现的新泛伊斯兰主义主张认为,哈里发已经过时,但伊斯兰教仍是全世界各族穆斯林团结的纽带和象征,广泛的世界穆斯林共同体可以以伊斯兰国家联盟的形式出现,目的是加强彼此间团结、互助、合作。
143.靖国神社
靖国神社位于东京都千代田区九段北,前身是“东京招魂社”,最初的意图是为了给在明治维新内战(戊辰战争)中,为辅佐天皇而死去的三千多官兵“招魂”,1896年6月由明治政府设立。1897年6月正式改称“靖国神社”。“靖国”是“镇护国家”的意思。因此,靖国神社不同于一般的神社,是专门祭祀死在战场的军人的神社,在日本大大小小8万多个神社中有着独特的地位。神社里供奉着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历次对外战争中246万多战死者的牌位。1978年10月,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和两千余名乙级、丙级战犯的牌位也被移进这个神社。无论什么时候、什么人物,参拜靖国神社都是对遭受日本军国主义铁蹄蹂躏过的亚洲人民感情的极大侮辱和亵渎。中曾根康弘、桥本龙太郎、小泉纯一郎等日本政要都曾参拜过靖国神社。参拜靖国神社关系到日本当政者如何认识和对待日本侵略历史的重大原则问题,因此不仅遭到一切反对侵略、热爱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特别是遭到日本侵略的亚洲国家和人民的强烈抗议,而且遭到日本人民和日本许多政党人士的坚决反对。
144.日本北方四岛问题
北方四岛是阻碍俄日关系根本改善的核心问题。二战后期,苏联为取得战后在远东地区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于1945年8月8日对日宣战,并于同日迅速出兵中国东北。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此前一天,即8月14日,美国把准备发给日本政府的《总命令第1号》先行通知盟国,自行划分了受降区域,其中规定中国东北北纬38度以北的朝鲜和库页岛,由苏联远东军最高统帅受降。因为苏联的受降区未包括千岛群岛,斯大林遂于8月16日电函杜鲁门,提出两点修正,其中之一是要求明确“整个千岛群岛将由苏联占有”,杜鲁门同意了苏联这一要求,但又宣称“这些岛屿的处理必须在和约中决定”。1945年8月18日,苏军开始在千岛群岛登陆,并占领了属于北海道的色丹岛和齿舞岛。1946年2月,苏联宣布领有包括北方四岛在内的千岛群岛,并将其编入苏联版图。这是北方四岛问题的由来。1951年9月8日,美国单方面签订了对日和约,苏联没有在和约上签字,因此苏日两国仍处于战争状态。在1955年的苏日复交谈判中,苏联方面曾考虑把北海道的齿舞和色丹两岛移交给日本,但日本坚持要求一并归还择捉岛和国后岛。1956年双方复交,结束战争状态,但领土问题仍悬而未决。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领导人鉴于国内的压力,坚决拒绝在北方领土问题上向日本作出让步,甚至否认俄日之间存在领土问题。虽然双方领导人就此问题曾多次举行会晤,俄领导人也表示尊重苏联政府与日本之间就该问题的有关协议,但关于实质性问题双方未能取得任何进展,北方领土问题仍然是日俄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