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国际关系实用手册
9466400000046

第46章 政治学原理(8)

罗尔斯设想了一些最基本的正义原则得以产生的“原初状态”,这种状态也被他称为无知之幕后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的人都是从自我出发对道德问题进行判断。由于他们不具备足够的自我意识,所以他们并不是自私自利的人。在无知之幕之后,人们并不清楚自己冒险的得失,所以总是倾向选择各种可能采取的行为中损失最小而不是利益最大的一种。从这里罗尔斯引出了他的正义原则,即在这种状态下,人们会选择以下两种关于正义的基本原则:①任何人都有平等的权利享有与其他人同样的最广泛的自由(权利平等);②对于社会与经济的不平等,可以按照下面的方式加以保障:一是可以期望对所有人有利(结果平等),二是只与对所有人公开的地位和官职相关(机会平等)。

54.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可泛指一批思想和一类情感、一种思维方式、一场新的知识运动,乃至一种生活方式。后现代主义的社会理论主要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法国,最初渗透于西方文学批评、艺术、建筑、绘画、广告等领域。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国际关系领域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尽管如此,后现代主义还是构成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第三次争论”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声音,而且成为国际关系“另类理论”家族里的一个重要成员。这时候,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转向是人们开始对“知识”问题展开认真探讨和反思,对“国际关系的认识论方面进行清算,这一清算对作为构成和主导思想‘传统’的语言、概念、方法和历史(即占主导地位的话语)提出了质疑”。在国际关系研究方面,它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后现代主义对国际关系中所有形式的“理性主义”或“宏大叙事”思考及实践进行清算,动摇了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哲学基础,对“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客观性”、“逻辑性”进行了揭露,从而打破了国际关系领域长期以来由某种单一理论占支配地位的局面。第二,它重视扩大国际关系研究的范围和视野,从物质层面扩大到非物质层面,尤其将伦理话题重新引入国际关系,为人们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寻找新的研究课题、使用新的政治分析工具提供了方向。第三,后现代主义揭示了这样一个奥秘,即理论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一旦某种理论得到传播,并被人们所相信和接受,那么人们就会以这种理论作为指导去采取行动,行动的结果造成该理论所描述的世界画面部分地成为“社会事实”。后现代主义指出,现实是被建构起来的。在各种社会控制机制的作用下,一定的理论以及作为语言结果的一定规则和规范得以制度化并得到执行和遵循。因此,一种社会现实便存在了。

55.范式

范式(paradigm)亦称规范、范型,由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用来解释科学革命,大体上是指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研究传统、理论框架、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信念、科学的模型和具体运用的范例。范式是对学者研究思路的总体综合和抽象,是由研究对象、中心术语、前提假设、哲学禀性、观察视角、论证方法、逻辑实质等要素组成的自圆其说的推导集合和方法论路径。它提供了观察、分析客观事物的视角、分析起点和分析途径。我们平常所说的政治地理方法、阶级方法、理性选择方法、经济研究方法等都是研究范式的一种。例如,谈到阶级方法,我们就知道,该方法首先假设人是划分为阶级的,个人的观点和行为受到其所属阶级的立场制约。再据此分析个人与阶级的关系,阶级之间的冲突,阶级斗争对历史发展的影响,阶级与国家的关系等,演绎出一套解释研究对象的理论。以阶级方法为根本研究范式,可以分析国家的起源,可以论证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历程,也可作为新马克思主义分析世界体系的重要方法。范式虽然有时也叫方法,但与我们平时所说的实地调查、统计量化、个案研究、文献分析等具体的研究方法并不是一回事。后者只是一种技术、方法手段,不涉及前提假设和分析路径。如个案研究并不要求研究人员预先给定某种分析起点或价值判断,相反在开始阶段还竭力杜绝先入为主。也就是说,范式包含着判断、推理、观点等研究人员的主观认识,而分析方法是纯粹工具性手段,不附着研究者的主观判断。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理性主义是占据主导地位的研究范式,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都遵循理性主义的研究范式,都承认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而国家是理性的、基本的国际行为体。

56.文官制度

文官制度是人事行政的一种科学管理制度,专指对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活动所依据的一定的法规和措施,是资本主义国家关于各级文官的考试、任用、管理、权利和义务以及退休等一整套的制度和体制。西方文官制度的共同特点是:①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②严格考核,功绩晋升;③终身任职,生活保障;④标榜中立,不参与政治;⑤人事统一,依法管理。西方国家文官制度对西方国家提高行政效率、维护政权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社会制度的制约,平等竞争、中立等这些原则在实施中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通常以1870年6月4日英政府颁布的正式确立公开竞争考试制度的枢密令,作为英国文官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它的形成和建立,部分满足了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国家机器适应和保护生产力发展的愿望,所以很快为资本主义各国所采用。加拿大和美国在英国的影响下,分别于1882年和1883年建立自己的文官制度。德国、法国、日本长期保留封建官僚制度,二战后才真正确立现代文官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建立文官制度的同时,第三世界一些民族独立国家,仿效或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制定本国的文官制度。文官制度的目的在于选贤任能,提高行政效率。实际上,西方的文官制度起源于中国的科举制度。文官制度的产生可以追溯至中国西汉时的官吏任免制度,特别是隋唐时新兴起来的科举制度。现在,我国正在进行的文官制度改革也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益的做法。

57.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系统地、自觉地、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集中体现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19世纪初,法国哲学和经济学家特拉西在《意识形态概论》中首先使用了“意识形态”这个概念,认为意识形态是考察观念的普遍原则和发生规律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把意识形态作为和经济形态相对应的一个历史唯物主义重要范畴。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以及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各以特殊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

意识形态按其阶级内容和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即生产关系,可分为奴隶主意识形态、封建主意识形态、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每个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都是占社会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集中反映该社会的经济基础,表现出该社会的思想特征。每个社会的意识形态都是复杂的,往往存在三种不同的体系:第一,反映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并为其服务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第二,反映已被消灭的旧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意识形态残余。第三,反映现存社会里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为建立新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新的意识形态。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斗争,构成阶级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特别在社会形态更迭时期,新旧意识形态之间发生的斗争尤为激烈。不同意识形态相互影响,表现出社会意识形态发展中的继承性。不同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由于都是私有制的反映,它们之间具有某些共同点。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与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有着根本区别,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不是以私有制为基础,而是以公有制为基础,是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进步的意识形态。新的意识形态取代旧的意识形态,如同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一样,是不可避免的。

58.有限政府

从西方政治思想来看,防范国家权力滥用就必须在有限政府的原则下限制国家权力的运用范围和自我扩张。有限政府原则是指政府自身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上受法律和社会制约的原则。有限政府是市场经济和法治的政体基础。有限政府职能是维护市场秩序职能、社会公正职能、科教导向职能的不同组合,是政府职能在弥补市场失灵范围内的不同配置。复杂的劳动分工与知识分工决定了人们只具有有限的知识和不完备的信息,因而不可能市场经济具有存在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政府。这是政府之所以是有限政府的根本原因。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来看,对公共权力的质疑也是有限政府思想产生的重要原因,政府权力被视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恶。既然公民只向政府让渡了有限的权力,政府的职能范围既然是有限的,那么政府的责任必然是有限的。公民在保留自身的自由与权利的同时,也相应地保留了自己的责任。人们在享受自由的同时,也必须承担自由的风险。人必自助,然后政府助之。

有限政府的责任是有限的,但是这些有限的责任都是至关重要的。政府负有保护产权不受侵犯、维护市场秩序不受破坏、保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正的重要责任。政府没有理由不去帮助无力养活自己的人,使他们能够过上起码的人的生活,保持作为人的尊严与体面。但是政府不能承担将公民的生存、享受与发展全面包下来的无限责任,政府给公民提供的福利也应该是有限度的。否则,有限政府的基本原则必然遭到严重挑战。

59.政治决策

政治决策是中国学者比较常用的一个概念,国外的学者则通常用“公共决策”来表述。政治决策一般意义上指的是国家、政党、政治团体及其领导者,选择、确定政治活动的方向、目标、原则、方法和步骤的过程,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权威性和规范性。也可指政府、政党、政治集团、政治领袖或公民个人,直接或间接参与或影响国家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的政策制定、选择、执行、评估和监督的过程。

60.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是指公民、政党以及各种社会团体和组织参加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一个国家的政治参与程度,反映着这个国家的民主发展水平。但是在不同的国家,对政治参与有不同的理解,政治参与也有不同的类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政治参与也是这三者的统一。政治参与是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渠道试图影响政治过程,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政治系统良性运作的必要条件,政治现代化、政治民主化程度提高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了在现代社会中,公民不再是臣民,那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年代已被历史进步的潮流无情地荡涤。政治参与产生于资产阶级革命后,资产阶级依据主权在民的原则,在宪法中对公民的权利作了种种规定,其中就包括参政权。它的主要内容是公民投票、公民复决和创制权。

61.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围绕社会管理、政治体制、政治活动、政治关系等一系列政治现象而产生的文化。政治文化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包含社会存在的几个不同断面和几种不同的社会构成物,它们的整体构成一个系统。

第一个文化断面是人的能力和需要。能力指人一方面有参加活动和社会生活的禀赋,另一方面能掌握社会累积的经验。它们一起构成人进行某种活动的可能性。需要是指人的现实状况不符合必需状况,必需状况是能力可能得以实现的状况。需要是活动的推动力,带有客观性,而人经常意识不到它。

第二个断面是社会关系和政治设置。社会关系指由于某种事物对人有客观上的重要意义而建立的人际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政治关系。政治关系既是指为了国家政权而建立的政治方面的关系,也指人们意识中形成的政治思想关系。政治设置(政党、国家、组织、机关)是历史上形成的政治活动组织,是构成政治这一上层建筑的组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