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国际关系实用手册
9466400000054

第54章 国际政治学概论(6)

86.新干涉主义

新干涉主义即人道主义干涉,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中干涉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主权者合理而公正地行事有一定的限度,人道主义干涉就是为了使别国人民免遭超出这种限度的专横和持续的虐待而正当使用的强制行为。干涉要被看做是人道主义的,必须是对实际否认或违反基本人权的行为所作出的反应,必须保证纠正这种情况,必须是以国际共同体名义采取行动。联合国把人道主义干涉行动发展成了比较规范的大规模的国际性活动,诸如人道主义救援活动和维和行动。同时,由于联合国的这些活动事实上干涉了相关国家的主权,因此这类活动也始终伴随着争议。

87.民族分裂主义

民族分裂主义指某些民族的极端势力在一个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的多民族国家内部要求建立独立国家的主张。主要通过政治诉求、暴力活动甚至武力对抗的手段来达到其政治目的。为了达到其政治目标和扩大社会影响,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常常会采取非理性手段去和政府对抗。民族分裂主义是国际恐怖主义的根源之一。民族分裂主义往往同“泛民族主义”思潮相联系,以泛民族主义作为分裂活动的旗帜或思想武器。

88.宗教极端主义

宗教极端主义即与宗教密切相关的极端主义。其特点是:排斥理性,煽动宗教狂热,用偏执、片面、极端、绝对化的观点来诠释宗教信仰。它包括:宗教内部的极端主义(如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和宗教名义下打着宗教旗号的极端主义活动。广义而言,可指有史以来一切将某些宗教主张推向极点,以致危害人类社会的偏执狂热之举。狭义而论,即在当代意义上,主要是指那些片面强调其本教原旨教义,或其本族、本国“神圣”利益,且多诉诸暴力或其他极端方式加以伸张,从而有害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宗教政治现象。宗教极端主义不是哪一种宗教独有的现象,任何国度的任何宗教都可能产生和分化出宗教极端主义。

89.国际恐怖主义

恐怖主义是暴力实施者基于政治目的,对非武装人员(包括军队非战斗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其目的是以特殊手段把一定的对象置于恐怖之中,逼迫其做原本不会做的事情。国际恐怖主义则是基于恐怖主义概念之上而具有自己本身的特点,即非国家主体性、跨国性、具有普遍危害性。国际恐怖主义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威胁。当代国际恐怖主义的发展趋势表现为:以宗教极端势力为背景的恐怖主义很可能出现较大的上升趋势,这种恐怖主义的破坏性及杀伤性不受限制;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超级恐怖主义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面临的现实威胁;恐怖主义组织日益形成一个全球的网络,这种网络没有权力的中心,而只有不同的节点,与这样的网络恐怖主义进行斗争是各国面临的新任务。

90.反美主义

反美主义指一种在思想上对特定美国模式的拒斥和对特定美国价值的抵制,以及在行动上对美国表示敌意的行为和对美国利益及其行为的袭击。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针对美国本土及其海外设施的恐怖主义行动,诸如“9·11”事件之类直接以美国本土目标或者美国在海外的相关设施为对象的恐怖主义行动,都是反美主义的直接体现;二是抵制和鞭挞美国产品、文化、价值观的行动;三是否定美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四是对美国抱有深刻的反感和敌视并视美国为威胁。伴随着美国反恐战争的进行,反美主义出现高涨的趋势。反美主义是全球化时代中,世界范围内对美国霸权主义的一种回应和反制,在某种程度上对美国的霸权主义构成一种软制衡。反美主义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会成为一个长期存在的国际政治现象。

91.民族

要比较全面地界定民族,显然应该把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结合起来。阿姆斯特茨认为,民族是社会的和文化的人类群体。当人们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经济制度和历史的时候,他们就会发展出共同的亲和关系、价值、看法和行为方式。这些共同的东西,就是民族的基础。尽管政治权力可以影响民族的演化,但政府不能造就民族。民族的生成是出自于共同的利益、价值和习惯。最重要的是,民族的发展与形成,是根植于一个有共同祖先的神话。这个神话是否是历史而且真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被认为是真实的,并因此提供了一种有关这个民族的共同的想象。

92.民族自决

民族自决指受外国奴役和殖民统治的被压迫民族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行为。自决,最早是一个国内政治中的概念。在列宁和威尔逊等政治家的推动下,民族自决逐步走向了国际政治领域,依照国际法,各民族都有成立民族国家的平等权利,民族自决原则被写入《联合国宪章》,并成为一项国际法原则。从历史上看,许多民族通过民族自决脱离了殖民统治,建立了本民族的主权国家。但它也有可能被滥用而推动民族分裂活动,进而损害国家主权。

93.民族独立

民族独立指被殖民、被压迫的民族为摆脱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统治,建立独立自主的国家,进而实现本民族独立,自主地管理国内事务,自觉地参与国际事务。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独立又被赋予了新的定义:它也可以指受强大民族压迫的在一国境内处于少数地位的民族,为了摆脱主体民族的不公平待遇,并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承认,要求建立独立国家的愿望。这也可以被看成民族独立的一种形式。

94.环境政治

全球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导致了全球范围内以环境为中心的政治斗争,我们可以称之为全球环境政治。这种政治斗争大体上可分成两类:一类是非政府组织进行的斗争,如绿色和平组织进行的斗争;还有一类是政府组织所进行的斗争,其中包括外交斗争和干涉主义行为。

95.环境外交

环境外交指以主权国家为主体,通过正式代表国家机构的官方行为,运用谈判、交涉等外交方式,处理和调整环境领域国际关系的一切活动。主要内容包括:寻求加强国际环境合作,国际环境立法谈判,履行国际环境条约,处理环境纠纷和冲突等。环境外交的另一层含义是,利用环境保护问题实现特定的政治目的或其他战略意图。

96.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以说有两个基本点:第一,人类要继续发展;第二,人类的发展必须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就是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要给后代人留下可供其发展的资源和环境。换言之,就是要给后代人留下一个安全的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发展模式,它包括三个方面,即生态的持续性、经济的持续性和社会的持续性。所谓持续发展,就是要把生态、经济与社会统一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97.军控与裁军

军控即军备控制一般来说,军控不仅指减少军备,而且指更温和的措施,如冻结现有的军备水平,规定未来某种武器数量的最高限额,以及对某些武器的发展、使用、部署进行限制等。而裁军指裁减武装人员和军事装备。包括调整、限制与裁减武装部队和裁减武器装备,禁止和限制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削减军事支出等。在汉语中裁军通常指裁减军备,而在英语中减少军备通常被称为军控而不是裁军。就具体条约而言,完全禁止某种武器的条约如《禁止化学武器条约》,通常被称为裁军条约。而其他的限制军备,却是算做军控。总之,两个概念有相互区别的一面,又有相互联系的一面。它们之间的区别并不明显。

98.核威慑

核威慑第一次以完整战略形式出现在1954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大规模报复战略的报告中。在对核武器功用的考量中,人们多认为,鉴于核武器的极大毁灭性,核大国之间不可能爆发核战争,有核国家也不可能对无核国家使用原子弹。因此,核武器的最大功用就是进行核威慑。所谓核威慑,就是指威胁使用核武器而使对方感到恐惧。核威慑是威慑的一种形式。有效的威慑不仅要求具有伤害对手的能力,也需要让对手相信某种武器将会被使用。核武器具有的独特性质,改变了冷战时期超级大国处理国际关系的方式。有时,核威慑在国际政治中无法发挥作用,例如在1990年伊拉克吞并科威特、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核威慑都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99.核扩散

核扩散有水平核扩散与垂直核扩散之分:没有核武器的国家获得核武器是水平核扩散,核国家不断提高核武器质量则被称为垂直核扩散。对于核扩散对国际政治的影响有两种对立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核扩散威胁世界和平,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普遍持此观点,国际原子能机构便是防止核扩散的主要国际机构;另一种观点认为,核扩散有助于世界和平,正是核威慑维持了美、苏之间的和平,因此核威慑能维持其他敌对国家间的和平。由于核武器的重要作用,一些国家仍在寻求掌握和提升核武器技术,因而防止核扩散的任务依然艰巨。

100.地缘政治学

地缘政治学也称为“地理政治学”,强调地理位置和空间对国家安全及国家政策目标的决定作用,及国际政治中地理因素对国家间相互关系影响的国际政治理论。它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拉采尔和豪斯霍弗、瑞典的鲁道夫·基伦、英国的麦金德以及美国的马汉。二战后,地缘政治学在美国得到了新的发展,斯拜克曼在这一时期提出了著名的“边缘地带理论”,对于当时美国的遏制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后,更多的学者将地缘政治学作为为决策服务的政策科学,主要应用于美、苏关系和中、美、苏三角关系。

101.马汉“海权论”

美国地缘政治学家马汉提出地缘政治理论。马汉立说之时,正值欧洲帝国主义扩张进入最后的高潮,美国崛起成为世界大国。他指出,海洋权力对于国家的实力与繁荣至关重要。海洋是世界性权力的源泉。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陆地形状、领土范围、人口等决定了它的海上力量。英国之所以能成为海洋大国就是因为它距离欧洲大陆不远也不近,既适合于向对手出击,也利于抗御入侵之敌,它的地理位置有助于其扩充力量。海岸线的长度和港口的质量是最重要的因素,但若领土广阔而无足够的人口与自然资源,仍可能造成弱势。而一个国家若有很大部分人口善于海事活动,就有潜力成为海洋大国,因为海上的国力决定了国家的实力。因此马汉的结论是:制海权,特别是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狭窄航道对于大国的地位至关重要。马汉的学说曾对西奥多·罗斯福产生了很大影响,而后者使美国一跃成为海军大国。马汉把国家权力同海洋机动性联系起来,是由于在他著书立说之时,陆地运输相当落后,而海上运输却相对便利。

102.麦金德“陆权说”

“陆权说”是英国学者麦金德提出的地缘政治理论。他在一战结束不久出版的《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认为国际政治的“中枢地区”是从东欧平原一直延伸到西伯利亚平原的那片广阔地域,它占据了战略中心位置,拥有丰富的资源。麦金德称其为“大陆心脏”,并据此提出了“谁统治东欧,谁就能控制大陆心脏;谁统治大陆心脏,谁就能控制世界岛———欧亚大陆;谁控制世界岛,谁就能统治世界”这一著名论断。如果不对地处亚欧大陆“心脏地带”的权力中心如俄罗斯加以遏制,其权力将向亚欧大陆扩张,并控制这个大陆。这种观点被德国地缘政治学家豪斯霍弗作了修改,提出了所谓“生存空间”论,成为后来“纳粹地缘政治学”扩张理论的基点。在二战期间,麦金德又修改了他的理论,把大西洋共同体包括进来,作为抵消欧亚大陆力量的总和的对立面,对抗“地球上最强大的陆地大国”和“最稳固的战略防御阵地”——苏联。麦金德的理论对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产生了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