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安全很可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皇家空军统计在战争中失事的战斗机和牺牲的飞行员以及飞机失事的原因和地点。其结果令人震惊,夺走生命最多的不是敌人猛烈的炮火,也不是大自然的狂风暴雨,而是飞行员的操作失误。
更令人们不解的是事故发生最频繁的时段,不是在激烈的交火中,也不是在紧急撤退时,而是在战斗机完成任务,凯旋归来,即将着陆的几分钟里。
但是心理学家对这个结果丝毫不惊讶,他们说这是典型的心理现象。在高度紧张过后一旦外界刺激消失,人类心理会产生“几乎不可抑制的放松倾向”。飞行员在敌人的枪林弹雨里精神高度集中,虽然外界环境恶劣,但由于大脑正处于极度兴奋中,反而不容易出纰漏。
在返航途中飞行员精神越来越放松,当他终于看到熟悉的基地,自己的飞机离跑道越来越近时,他顿时有了安全感。然而恰恰是这一瞬间的放松,酿成大祸。因此人们管这种状态叫“虚假安全”。
在驰骋商场的路上,也有很多“虚假安全”。当你通过重重困难,成功近在咫尺的时候,不要放慢你的步伐,千万别放松警惕。
记住,没有取得的成功,不是你的成功。
警惕:商业秘密从我们手中泄漏
自古以来,商业秘密就是一笔财富。商业秘密包括技术诀窍、工艺配方、技术设备、生产过程以及有关计划、预测等。
近年来,随着超级大国间冷战的结束,国际间谍战的热点已经从政治、军事领域转向到经济、商贸和科技经济,商业间谍活动无孔不入,遍及全球。西方一些大资本家一直将经济间谍活动誉为“当今世界上最有油水的生意之一”。
国际经济间谍经常采用的手段有:窃听、窃取、收买、采集等等。
1.商业窃听风弥漫全球
目前,香港商业间谍窃听活动日益猖獗。窃听器在湾仔、旺角和尖沙咀等商业区的商店中公开发售。据报道,香港启德机场视听器材公司出售的“犀化”牌圆珠笔窃听器极其精致。使用者带它参加秘密会议,可把会议的发言清晰地传到1.6公里范围内的任何地方。
日本的窃听器材也格外精密,且质优价廉。有的小型窃听器只卖250港元。目前,日本产的窃听器大量倾销香港。这些窃听装置功能齐全,使用简便,并且形形色色,有袖口链扣型、领带扣针型、香烟盒型、打火机型、烟灰缸型、裤腰带型、笔型、计算器型、电器转换器型等。还有的隐蔽在腰带中、手表里、相机和“大哥大”移动电话中。
因冷战结束,许多原来属于各国政府、军界所有,在货仓里蒙上灰尘的高、精、尖窃听设备也正在流入商业市场,用于国际经济间谍活动。
目前,香港商业窃听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股市情报。
与此同时,清除窃听器的公司便应运而生,并且生意十分兴隆。由于窃听活动猖獗,香港越来越多的银行、大公司和规模较小的公司、企业为了以防万一,像雇佣律师一样雇佣专人检查和清除窃听器,因为他们深深地懂得:在商战中,情报的泄漏足以使公司和企业倒闭。
2.国际间谍紧盯中国目标
世界发达国家在商战中,不仅注重他们互相之间的商业情报的窃取,而且更加注重窃取发展中国家的商业情报,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计划,预测情报,以便他们抢占该国经济市场。目前,国际经济间谍情报机构正利用我国开放之机,紧盯中国目标。
据报道,早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从我国公开发表的刊物中猎取到有关大庆油田的情报。
20世纪70年代,美国一家公司派出商业间谍,通过多种渠道窃取了我国名牌金笔“英雄”和“金星”两厂不锈钢笔套抛光技术。
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功地窃取了世代秘传不泄的国家级生产技术——中国宣纸技术和景泰蓝制作技术。
近年来,国外一些经济间谍情报机构更是大肆刺探我国经济、科技和商贸等机密情报。更可悲的是,在我国许多人士中,国家安全意识淡薄,特别是在接待来华投资和商贸洽谈的外宾时,我方人士大行地主之礼却无戒备之心。
1981年9月20日,我国首次使用一枚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三颗人造卫星。为保守技术机密,新华社只做了简单文字报道。然而,一箭三星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许多国家纷纷向驻华使馆武官发出命令:向中国官方及新闻媒体刺探有关情报。大出这些武官们的预料,他们在三天内不用吹灰之力便圆满完成了任务。原来卫星发射后仅三天,某市的电台突然抛出一篇“太空奥秘夺桂冠”的广播稿;同一天,该市晚报不甘落后,又刊登了“我国第九颗人造卫星”的报道。两篇文章将三颗星的运行轨道、无线电遥测频率和发射时的一些细节全盘托出。这令国外同行大为惊奇:他们为什么这么大方!
我国研制发明的“两步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是一项前途无量的科学成果。世界两大维生素C产业国瑞士和美国闻风而至,竞相出高价要买下这项专利,谈判进行得极为艰苦。但一星期后,某学报将这项专利的全部研制过程、细节、配方、剂量刊载无遗,原本争得脸红脖子粗的两国代表只花十几元钱,就全部买到了这项专利。
有一次,日本一位钢铁巨商来华推销钢材,正与我方洽谈,我方外贸人员漫不经心地告知,我方将大量进口钢材。日本商人听后立即托辞中止洽谈,窜通几个西方主要钢材出口国,猛抬价格,此举令我国蒙受了巨大经济损失。
还有一件更让人惊奇的事,我国一个小市的农业科研所所长自作主张,把还在试验阶段的小麦品种矮源变一号无偿赠送给日本人,使日方相同研究课题的研究日程一下子缩短了十几年。
3.“反间谍”——十万火急
在空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赚钱欲望的驱使和本国利益的需要,使得一些外商和外国间谍机构对我国经济、科技情报的间谍活动越来越频繁、猖獗,其手段也愈加狡猾。因此,我国各大企业、公司和科技机构在抓经济效益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加强“保守秘密”的投入。首先要从增加保密经费、制订保密措施、改善保密设施、提高所属人员的保密观念入手。其次,特别要加强对专利权的科学管理:哪些不宜以申报专利的形式出现,以防泄密;哪些只能在国内申报专利,不宜捅到国外去;哪些应及时申报专利,以便抢占国际市场。同时,还要加强对学术报刊和发表科研论文的管理。
在我国科技界,受多年来的传统教育和某些片面宣传的误导,许多科研人员只注重自己在同行中的名誉地位,而轻视自己的研究成果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一些重大科研成果不首先申报专利,为未来市场抢占领地,而是急于将科研论文捅到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去争所谓“世界第一”。
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保密与反保密的争斗不亚于硝烟弥漫的战场搏杀:盟军“诺曼底”登陆成功,归功于“D日”计划瞒过了希特勒;“珍珠港”偷袭成功,全在于美军的麻痹大意;“山本五十六”座机被击毁,在于日军密码被美军准确截获……
如今,世界经济大战早已打响,前事莫忘,后事之师。忠告各位企业、公司和商界的领导及有关人员:随时提高警惕,谨防商业秘密从我们自己手中、口中泄漏,导致全军覆没!
以攻为守法
以攻为守法是指企业与外在环境发生整合困难时进行的调整和策划手段,表现为主动积极地出击以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
“克兰梅”是一种美国人感恩节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酸果。可是,1959年11月9日感恩节前夕,美国卫生教育部部长弗来明突然宣布,当年的“克兰梅”由于除草剂的污染,在实验室内老鼠身上做试验,产生了癌变,但他又说,虽然没有证明这种果实会在人们身上产生癌变,但他奉劝公众好自为之。
当弗来明的讲话在报纸出现的时候,正是食品店里“克兰梅”销售旺季。在大众传播媒介发达的美国,“克兰梅致癌”的消息,不胫而走,家喻户晓,一下子,“克兰梅”的销售直线下降。
美国负责制造克兰梅果汁与果酱的“海洋浪花公司”遭受了这一意外事件的打击,恶劣的命运在向他们招手。“海洋浪花公司”在公关公司的帮助下,立即发动了反击。
首先,他们成立了7人小组,向新闻界说明克兰梅作物是纯净的,并宣布第二天,即11月10日要举行记者招待会,并在全国广播公司“今日新闻”电视节目中,安排一个专访节目,继而又在纽约安排了一个食品杂货制造商会议,让公司的副总裁来澄清此事。
然后,他们又致电弗来明,要求他立即采取措施,挽回由于他的失言所造成的无法估计的损失。11月12日,他们特别邀请了打算竞选总统的尼克松和肯尼迪上电视,让尼克松吃了4份克兰梅,肯尼迪喝了1杯克兰梅汁。
从11月13日起,公关人员就在卫生教育福利部与海洋浪花公司之间斡旋,寻找一个摆脱危机的方法。
9天后,当法院开庭时,双方已达成了一个协议。对当年这批克兰梅作物是否有害于人体进行化学实验,然后,他们又及时向公众宣布这项协议和化学试验的结果。终于,克兰梅在感恩节前夕重新回到了食品架上。
这一年的克兰梅的销量虽然低于前一年,但公关人员却从一个即将临头的灾祸中,挽救了克兰梅,使“海洋浪花公司”免去了破产之灾。
在具体公关活动中,有许多是用于自我保护的,即通过公关活动与运作来防范风险、保全企业。在这种情景下,以攻为守的策划思路是很有启发性的。
睁大眼睛,识别虚假广告
近年来,一些不法之徒利用各种隐蔽的手段在媒体上发布虚假广告,一方面给受骗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精神上的伤害;另一方面也让媒体背上了“黑锅”。那么,应该怎样识别虚假广告呢?
首先,要睁大眼睛从广告的源头进行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