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交易者普遍具有一些特点:比如,这些交易者常常表现得非常紧张,有悲观主义的倾向,一旦事情趋坏时,总是责怪别人。另外,这些交易者也趋于随大流,一遇到挫折就会变得灰心丧气,极少建立一套必须遵循的规则。
通过对一些成功的投资人的心理归纳分析,在他们身上往往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归结为:
对市场及其运作非常感兴趣而且,这份热爱并非仅仅因为市场提供了发财致富的机会,而是因为对工作的执著以及由此而来的挑战。事实上,任何一个过分强调赚钱的人,极可能被这种欲望所毁灭。这种强烈的情绪必将盖过一切维持客观性的企图。一旦投资人意识到这种情况,就要考虑克服这种自然的欲望,明智的做法是,在较小的规模上先用少许的钱进行投资或交易。只有当我们开始欣赏市场以其自身方式提出挑战之时,我们才会处于一种更富于进步性的立场之中。
是一个孤独者证券市场的特殊性决定成功的投资人总是要求采取与大多数人相反的立场,或者与市场中大多数人的一致观点相反。当然,为了做到买低而卖高,仅仅成为一个孤独者是不够的,他们还必须是一个富于创造性、具有想象力的独立思考者。
有一套自己的投资理念虽然“条条道路通罗马”,但起点却各不相同。当考察成功的投资者所遵循的交易和投资方法时,不难发现,他们的目标积累是相同的,但达到目标的道路却存有极大的差异。在实际投资中,不论投资人采用哪一种方法,只要运行良好,感觉使用方便就可以。树立起一套正确的投资理念,并真正在投资实践中加以运用,这正是成功的投资人超越常人之处。
自律和耐心对于一般的投资大众来说,自律和耐心也是重要的,但在实际中却难以做到。自律,意味着在不断变化的市场面前,仍能坚持自己的投资原则。在短期内做到这一点是容易的,难的是在充满变数的市场中,能够始终进行自我控制,不为一时的诱惑所动摇。自律也意味着减少情绪冲动,不会盲目地在市场中追涨杀跌。
成功的投资人也是一个有耐心的人,成功的市场投资者不会为交易而交易,为投资而投资,也不会仅仅为钱而进行投资。他们常常是把更多的时间用于研究而不是交易,在没有出现理想时机的情况下,他们能够极富耐心地等待,一旦时机合适,就会立即采取行动。
成功的投资人也是一个现实主义者。通常,当市场投资人采取了某个立场,他就会受到这个市场的影响,即使市场的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也会坚持。然而,成功的投资人则不同,因为他们是现实主义者。当市场条件发生了变化,支持原先立场的理由不再存在,他们就会很快认识到这一点,并迅速改变立场以适应市场的变化。他们深知,如果一味坚持原先立场,就有可能导致损失和痛苦。
在证券市场,真正是“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常常也意味着,投资人要严格遵循“尽可能减少损失”的交易原则。对于大多数投资人来说,当一项投资真的变了味时,却不能勇于承认,他们会坚持抱着一个虚假的希望,认为事情将会变好。比如,当他们所投的一个股票,价格不断下跌时,他们会期待着反弹,他们会为自己寻找出一大堆理由以坚持原先的立场,像面临送红派息等。其实,这时应该多问问自己:“如果还有资金,是否仍然会购买这只股票?”
有一种超前思维及预测的能力他们仿佛具有一种非凡的第六感官,能够在事情发生之前,在心理上进行预演。因此,当投资大众根据现有的条件,普遍认定市场价格的主流趋势仍将继续的时候,这些伟大的投资者已经提前嗅到市场主流趋势将逆转的线索,并据此采取行动。问题不在于他们比普通的投资大众聪明多少,或者他们具有超人的洞察力等,而在于他们在长期的投资实践中,不断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能够训练有素地从即刻的行情走势中发现问题,在对未来事件进行心理预演时,对所有可能发生的事件都加以考察,而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则予以抛弃。因此,一旦市场的条件发生变化,他们就能够迅速地适应,并采取最为有利的立场。
投资的获利性和风险性是相生相衔的,通常获利愈高的投资,相应的风险也就愈大;但往往较高的风险常伴随着更大的回馈率。得失之间,如何判断和预测,要看投资人的心态而定了。
当然,每个人都希望能在每次的投资过程中,获取最高利益而避免身临危机,都能出奇制胜,常胜不败。要达到理想中的目标,有以下几点原则:
不要把所有钞票放在同一个口袋里当你开始实施自己的投资计划时,千万不要把所有的资金全部投注在同一商品,或者同一性质的物品上。可将资金分散,如此,既可分散风险,也可避免血本无归。这是最安全的投资法则。
切莫跟着感觉走投资市场上,常会出现某种“投资热”,这段时期什么最热门,那段时期什么最抢手等市场趋势。只要有这样的热潮出现,短期内,必然有一定数量的资金聚集而不停滞。此时投资人可顺着趋势大胆投资,千万不要凭着自己的感觉逆向而行。
借用他人的智慧和经验一个刚投身于投资市场的“初生牛犊”,面对五花八门的投资渠道和投资技巧,难免会手足无措,更何况现在全球的投资商品愈来愈多样化,情报的快捷获取也非一般的投资人所能企及。
所以说,想靠着个人的力量在投资市场上立足无疑是件难事。不妨把资金委托给专门机构和人才,代为决策和办理,也许比自己瞎闯更安全、可靠些。
投资房地产,找个好地段房地产本身兼具投资、自用和租赁的功能,所以,谨慎选择好地段往往是获取丰厚回报的关键。如交通便利的都市中心,人口流动量较高的商业区、购物区,人气旺盛的旅游区,政府的经济开发区和重点工程区……都是十分诱人的房地产投资理想地段。
知识就是风向标当投资市场上的某个热潮开始消退时,有人认为机不可失,赶紧跟上热潮退去的脚步狠狠地赚上一笔。尽管此时所能获取的利润还是很有限,但这毕竟是个难得的机会。若想赚取高额利润,还必须赶在热潮尚未形成之前,便能掌握控制市场走向。这种预测的本领,又与相关知识和信息设备的先期投入直接相关。有时,知识就引导着方向。
量力而行每一项投资行为所带来的利润与风险成正比关系,高利润的背后必然也有高风险存在;相对来说,高风险投资一般能带来高利润。所以,投资者在资金并不宽裕的情况下,高风险投资的比例,一定不要超负荷投资,以确保投资的安全性。
不论你即将投身于或者已经投身于投资市场,不能忘记随时衡量自己是否允许有大笔资本投资某一项目,随时警惕自己不要游走于弹尽援绝的边缘。投资最忌讳的就是不顾后果的一头往里栽,这是一种危险的投资行为。因此,任何一个投资人都应有计划、有目标,并做一个胸有成竹、游刃有余的成功投资者。
生存与发展
富人的生辰突然间成了许多媒体的报道内容。韩国《中央日报》一项煞有介事的调查说,韩国前100名的富豪中40%出生在冬天;29名富翁中,大约60%的人出生在冬天,包括“三星”创始人李秉哲和“现代”创始人郑周永。文章还说,不独韩国,美国白手起家的40名年轻富豪中也有10名以上出生在冬天。
生在冬天的人,究竟是不是更容易致富,只是个娱乐版的内容;但经济的严冬是不是一个适合创办企业的季节,却是个值得认真探讨的话题。经济周期的哪个时点更适合创业?这两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某些行业如通信、IT,某些地区如德国、日本,已经陷入经济周期的漫漫严冬,厂商和消费者信心下降,投资者渐趋谨慎,破产并购增多,新创办企业的数量和速度降低。香港著名股市分析家曹仁超,为灰心丧气的人们开出了经济紧缩期的“快活三老”:守在老本、老伴、老友——看来,经济冬天确实不太适合创办企业。
不过,也有研究表明全球500强企业中,不少恰恰是在历史上的经济低谷期创办的。很多人都在研究三星等韩国企业在经济严冬逆市崛起的奥秘,我总觉得这里面有一个因素被大家忽视了,那就是在近5年中韩国民间在娱乐、网络创意领域勃勃有生气的创业热潮。三星手机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时尚化的胜利,而三星能引领时尚潮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背后的韩国新创民间公司的创意设计,来源于风靡亚洲的“韩流”。夸张一点说,如果没有年轻一代逆市创业,以青春热血推动娱乐创意业作支撑,韩国制造业的冬天可能还会更加严酷。这些逆市创办的企业,还可能对韩国传统的企业哲学产生深远影响:他们是小而美的,不再是大而全的;他们是民间资本而不再是国家或财团“下的蛋”;他们是轻型化、创意化的未来企业。
中国的情况大不相同。中国的企业,大多创办于经济扩张期或政策的春天。20年的企业史,能看出明显的“生日胎记”:1984年城市经济改革后,创办了一批企业;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企业;1995年“海归”们又创办了一批新经济公司——每一个创业潮都出现在经济或政策的春天。个中缘由,非常简单:在中国,政策周期很大程度上就是经济周期,政府鼓励与否,直接决定着工商注册、银行贷款、上市指标、人员户口、税收优惠等,从而也就直接决定着创业的热度。柳传志有一个“孵蛋说”:其实中国企业主要还是“政策下的蛋”,逢春而发,遇热出壳。
不单创业在春天,扩张也在春天。张瑞敏认为,海尔在党的十四大后搞多元化,十五大后搞国际化,十六大后要全面创新——中国企业十分善于捕捉政治大气候的商机。
有一个问题:生在春天的企业,与生在冬天的企业,有什么不一样吗?大体而言,春天企业对环境的要求与关联度较高;冬天企业可能更依赖自己的生存能力。前者善于发展,后者精于生存。
不经历一两次低谷的考验,不能算是成熟的企业。那些著名大公司在创始人离开后,暴露出的巨大亏损和问题,让人顿生警惕。一路顺风,步步赶点,企业扩张得很快,但一个风浪打来就翻船,实在是中国企业的通病。再说,国内政策与环境的周期在慢慢让位于经济(亚洲乃至全球)本身的周期。所以,生在春天,更得感知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