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轻的大学生朋友毕业后告诉我,他们很害怕随份子而又不得不随。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找工作不容易,找到高薪工作更不容易,就算薪水不错,买房或者谈恋爱也不容易,这随份子的“横祸”就完全属于一惊一乍的范畴。我个人的观察是,80后在很多事情上不积极,对很多的人情世故不是很敏感,唯独在随份子这件事上似乎很在意,份子随的比60后、70后还要到位。有位朋友和我探讨原因,我们基本的共识是,80后与上代的代沟差距比较大,而与伙伴群体的紧密度较近,所以,在维持伙伴关系方面的措施就实施得比较在意。
我是基本不随份子的,不只不随同学的份子,也不随亲戚的份子,更不随一般朋友与同事的份子,而且在事前都和大家说明白,有些该帮忙的事情就帮忙,那种人人心里不爽却又人人被捆绑的规矩,我就不从了。如果是我们都不明白这样做是谁定的,则属于习俗,而让大家都不舒服的习俗就属于陋习,在所有的陋习中,随份子是最经常也最广泛的。我们给人送礼,常说是心意,礼轻情意重,但如果送礼送到像随份子那么痛苦,简直就是天怒人怨的事情了。所以,今天敢于站出来说不随份子的人,其实倒不会真的得罪什么人。真的好朋友不在乎你随的份子,而在乎关键时刻的交情;本来就不痛不痒的朋友,就是随了份子也还是不痛不痒,对交情也没啥帮助。我自己的实践就表明,不随份子,既没有少了该有的亲情,也没有少了该有的友谊。当然,这也有我父母家教的缘故,我的父母做事一向提倡不收别人的礼,我老妈90大寿时,也明明白白地告诉大家,送礼的就不受欢迎;同样,他们也不勉强去随份子,当然,对于该尽心意的人物他们也会尽礼数,即使这样,他们的人缘还是相当好。
友谊与亲情的维持模式无非两种--你各方面努力有成而有能力帮到其他人,或者你虽然属于平常人物但能够关心别人,总能尽量设身处地、让人感受到你的用心。所以,我们平时与朋友多沟通、多来往、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提醒、互相激励,真有需要互相照顾的事情就自然地解决了,而例行公事式的随份子就不用了。更不要陷在随份子的恶性循环里。我今天随了,将来我办事情也希望你随,其实是一个恶心来、恶心去的游戏,有人一不小心没循环好,当初随的份子就成了一种病根。而真的好朋友,如果知道你为了随份子要承受相当大的心理压力与经济压力,又于心何忍?所以我建议,80后与90后的朋友们在网络上发起一个广泛而深入的“不随份子运动”,做一件于人于己都有好处的事情。只是有个小遗憾,那些当初已经随了份子的朋友会想,这运动来得太迟了,如果不参加,以后还有很多份子要随【其实你下一代还有更多份子要随】;如果参加,前面的份子就可能白随了。但是我要说,不随份子,腾出精力与资源加强日常的社交,总是百利无一害的事情,值得我们去参与和支持!
摆架子
我刚刚到机关工作时,一个处里有两个处长,一正一副。正处长才华横溢,一见面就会拍肩膀,凡事能体谅,我们遇到食堂伙食不好时也能仗义去与领导请愿;副处长擅长官样文章,年纪轻轻讲话爱拿个腔调,且凡事上纲上线,平均官每升半级,架子大一级。读书多了,我也有一些不同的导师,有的导师声色俱厉,开口就训,令人畏惧,虽知无恶意,但尽量闪避;也有的老师如龚祥瑞先生、戴圆晨先生、周元伯先生等以一长之尊推心置腹,点拨启迪,非常亲热。
有架子的人分好几种情况:一是对上面没架子,对下面有架子,所以我感到有架子的多媚上;二是有架子的人大半是因为自卑,唯恐不做个派头,别人对其尊重不够;三是无四海胸怀,即没有对不同意见与不同立场的宽容与平等对待的态度;四是往往有个性中的缺失。从表现来说,有架子的人比较单向、一面,没架子的人能平等待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所以,没架子的人比较受欢迎,说话比较有人愿意听,比较能动员群体,受下属拥戴,这在当代社会是很重要的。一个组织用“有能无架”的人多,则这个组织也更具活力与魅力;而用“无能有架”或“有能有架”的人,往往更为死板与生涩。在我们现在的企业中,没架子的老板比有架子的老板更能吸引人才,更能体贴下情,更能得到各方面给予的情报与信息。
我个人对有架子的人极为鄙夷,不管您多大学问或多高权位,也不向你苟且谄媚,混你一个赏识;而对没架子的人,纵然是一些高的要求或重的托付,也更愿效命。我自己的个性也是不喜欢端架子,当然主要是无架子可端,也端不起架子,端上架子后觉得特不自然,也觉得自己特可耻。不过,据一些同事或一些朋友说,我也有“不严自威”的一面,可能也是有无形的架子,所以我还要自我警惕,彻底不做那种架子狂、架子王,免得最后因架子而亡或亡于架子。
拍马屁
一般人都喜欢听鼓励的话,连领导或上级也不例外。如果一个人受到过分的批评,往往会导致较为严重的人格减等,从而使其自信心受到挫伤,而适度的鼓励可以增强人发挥与运用自己潜力的能力。做领导的人所受到的真诚鼓励往往不多,一则许多人避讳自己做拍马屁的人;二则许多人没有自信去鼓励与肯定领导;三则许多人认为领导是不需要鼓励与肯定的。
领导往往会与群众产生自然的隔离效应,听到真话或者与人自然沟通的机会反而会减少。在一般人的心里,领导做对、做好、做多都是自然的,没有啥好肯定的,所以做领导往往会更孤单寂寞。也正因为这样,领导对鼓励和肯定的需要比一般人更多,偶尔肯定与鼓励领导的人更容易得到领导的认可回应。而这也就为拍马屁的产生提供了心理条件。
拍马屁的特点:[1]故意用不实或夸张的方式去肯定领导;[2]这种肯定的方式在表述或行为上有足以让其他同事感到不自然或常人做不出来的举止;[3]往往同时伴有对其他领导或其他同事的贬抑而独尊领导的表现;[4]往往缺少一分为二的分析,而只有纯粹单一的肯定。实际上,稍微聪明点儿的领导都能分清适当的肯定与不适当的拍马屁,除非这个领导过度缺少被尊重的感觉,否则大多数领导对接受明显的拍马屁也持谨慎态度。当然,巧妙地拍马屁往往会得到领导的赏识,这种巧妙往往在于:[1]语言自然适度;[2]非公开场合;[3]伴随着有更合理的背景介绍与合理的情况分析。
许多人都知道“官前马后不可站人”,你要站在马屁股后面往往会被马踢伤,更别说拍马屁股了。实际上,不当的、明显的拍马屁并不讨好,至少你在优秀的领导那里很难因拍马屁而得到认可。
捧场
《新周刊》执行主编封新城先生很给面子,两次做节目请他来做嘉宾,他都欣然前来,结果上次做节目时他就对我说,“袁岳,8月18日是我们的十周年庆,你来吧,也安排你颁个奖啥的”。我也一样欣然前往。上海交广集团有个活动,托我请央视的白岩松先生出席发言,老白回短信说,“你老兄发话了,那我就得排个时间了。”这既让我有面子,也铭感在怀。
在场面上,除了功利,还有我们与别人之间的交情,这种交情要求我们在即使没有功利、没有收益的时候,也要给别人以支持、帮助、关心和场面上的好看。我们作为个人,换一个角度就有许多人希望看到的资源,这些资源并不都是可以马上兑现为好处的,也并不都是我们期望让渡的,但也许是别人所急需的,或者有相当价值的,这个时候我们给予的资源共享就很有意义。而在今天这样的社会中,因为社交活动的频繁,一些人士的在场对某个场面来说很重要,但这些人士的时间和精力也变得更为稀缺与紧俏,因此,捧场既帮衬了别人,也为自己未来请人捧场预留了空间和可能。
小时候,经常看老爸老妈走亲送礼,老妈经常用一句老话说,“花花轿子人抬人”。轿子是死的,人是活的,抬轿的轿夫都是有脸面的人,那坐轿的人自然会得了更大的脸面,而那得了坐轿之便的人再去抬轿,就让那曾为轿夫的人得到荣耀。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知道很多时候顺便捧场,就是给人面子,给己机会。所以,可能的话,尽量给朋友捧个场,或者你捧了场,大家就变成了朋友。
八卦
在某个媒体上读到一个心理学家的论断,“一个人如果对于别人的私事传言不再感兴趣了,就说明他已经离死亡不远了。”据说这是因为人们对于别人的隐私传言【也就是本人所谓的八卦】的兴趣,是人的好奇心旺盛与生命具备活力的重要标志。当我把这个说法传递给我的几个同事的时候,他们就慨然长叹,更好地理解了为何任何一个单位内的同事八卦与社会上的明星八卦会生生不绝,也为自己似乎对于八卦不怎么感兴趣而陡然生出了几分担心。
八卦之所以有生命力是有它内在的原因的:其一,八卦是我们对于好奇对象的确定性信息增加的努力,我们对于周围的人事越了解,越符合我们处在一个安全与有掌控环境中的逻辑要求,很显然,按照这一要求,徒大道消息而不足以提供周全的信息;其二,八卦显示我们在信息占有上的优越性与特殊能力,是非正式社会地位的重要象征,在某些情况下,掌握八卦不代表优越性,但是连八卦都不知道,则绝对代表落伍与被排斥在圈子外或者状况外;其三,八卦是对于我们单一性工作或者关系的调节,它代表不是同一质地的信息,代表其他的色彩与味道,可以调节我们枯燥的工作与生活节奏,也为我们的沟通提供了富有趣味性的话题,须知话题是我们与他人关系质量的重要指标;其四,八卦也是一种模式与圈子,人家八卦你不八卦,那你就慢慢把自己弄成了例外,没有八卦的能力,往往会使你脱离主流与群众,因此,八卦是草根、通俗与亲民的重要指针。
女性与八卦似乎有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是因为八卦的主题通常涉及情感与关系,是女性最注重的话题;另一方面女性也会以分享八卦包括自己的八卦,来显示与表达个人之间关系的距离远近。我们可以想象,一群男人在一起很可能是在谈论伊拉克局势与经济危机问题,即使他们咬耳朵的事情,那也大半是生意秘密与组织政治信息,但是一群女人如果在一起交头接耳,那么一小半的内容是孩子与老公,一大半的内容应该是八卦。如果明白了这一层,我们不应当对女性的八卦感到特别惊奇与愤慨,那只是一种生活中的沟通方式而已。
八卦是内在于人类关系的,因此它是不可能灭绝的。因此对于八卦,一笑了之,一听而已,一概不当真,一忘而空就可以了。对于八卦不需要动气追究,也不要作为说话的依据,八卦具有越辩越黑的特点,因此随便一听,轻轻放过是最好的策略。不过,站在传播者的角度,八卦因为具有边传边变的特性,因此哪儿听哪儿了,不做接力传播者,算是我们对当事人的尊重与留着口德。八卦再有好处,却因为通常不在桌面上,因此不是真正的君子所为。
借光
“借光,请问我可以坐这里吗?”“当然,可以!”“谢谢!”很简单的一段对话,但包含一串很大的道理。
你进到别人心理安全距离内,你征求别人的同意,这是友好的表示。
别人对有人接近缺乏心理防范,一声“借光”是给别人的预警。
你或者真的给别人带去了不便,比如,你要让别人让一下才能穿过一个排队的行列,这一声“借光”表明了你诚恳的姿态,让别人甘愿配合。
当你说出“借光”,这显示你是一个比较有修养的人,因为这是显示一个人修养的符号,这比鲁莽的行为与粗声粗气的言语更让别人对与你打交道有兴趣。
能说出“借光”的人,其实在更多的其他行为上比较讲究,也是一种仪礼上的楷模,在一个希望你“借光”的人面前,你也更容易说出希望他“借光”的话来。
今天的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到一个更为动态与交往的社会,我们认识更多的陌生人,我们更频繁地出门,我们更多地与人谈生意,面试与接受别人采访,我们遇到的车更多,人更挤,我们有更多的公共空间与别人共享,我们更加依赖团队或者其他人们的配合才能做事情。交往多,意味着我们需要不断侵入别人的心理领域、生活隐私或行为禁忌领域,“借光”不仅使我们较少与人冲突,也较易化解敌意,增加与人交往的顺利度。别以为晒太阳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晒太阳的样子可能比较霸道粗俗;如果我们知道自己不过是向天借光、向上帝借光、向人借光,我们也就更会珍视阳光,我们的行为姿态也就更为柔和优美。所以,我们在给人添麻烦的时候多借点光,尽管他们可能是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同事朋友、生意伙伴甚至素不相识的路人。
Excuse me,不知道我说清楚了没有?
随便
如果你遇到的朋友给你的回应只有随便,那你就有点傻了。请人吃饭,你问他有点菜时的偏好吗,人家回答“随便”;去看电影,你问他想看什么电影,人家回答“随便”;准备选一个旅行目的地,征询别人的意见,人家回答“随便”。如果你现在的对话对象是个80后,那么得到“随便”这个答案的可能性往往就在80%以上了。一旦回答“随便”,就让征询者失去了方向。我是作调查研究出身的,如果调查对象全回答“随便”,咱这报告还真没法儿写了。那么是不是真的“随便”就可以了呢?典型的80后风格是,询问的时候随便,真随便的时候啥都不便--吃粤菜吧?海味太腥;吃川菜吧?味道太辣;吃苏菜吧?太甜;那吃上海本帮菜吧?吃太多了。那好,咱到底吃点啥?随便!
在与陌生人的社交中,别人出于尊敬你而询问你的意见,如果你给出自己的意思,那就是给了别人指引,毕竟初识时别人对于你的信息知道得很少;而如果你的回答只是“随便”,那么既容易给其他人留下你是个无主见者的印象,也容易让其他人做出让你不舒服的决定,因为80后的随便并不是真的没有自己的偏好,而只是不擅长表达自己的偏好。在熟人的圈子中,人们已经知道你就是喜欢说“随便”,因此别人就只好帮你做主,与随便族在一起只好有话在前,“我做了决定大家就得听啊”,结果,随便的人就随了不随便人的便,长此以往就可以看到,随便的人就做了随众的群众,从而加强了后来随别人便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