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父母与家人经常为我们安排各种事情的家庭中,我们很有可能就变得非常被动,就是等别人安排各种机会与事情,基本上就是“等天上掉馅饼”的模式。被动化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与学习的重要方式,而在这种方式中我们流失了很多的机会与激发自己潜力的条件。所以,我经常让一些朋友尝试做一些超出自己原来行为习惯的主动行为,以冲击自己原来的行为惰性,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主动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障碍,很多事情我们原来完全胜任,有些事情只要我们有锻炼的机会,我们实际上很愿意做或者能够发现做的趣味,而只是过去我们没有太多主动的机会,一旦我们有了主动机会,我们就有了新的空间与新的价值。
被动与主动的利弊:在一件好事情前面,主动能显示我们的热情与负责的态度,而被动则显得我们听命而行,前者可托付,后者可召用;在一件坏事情面前,主动能显示我们的勇气,被动则显示我们的无奈,前者可动人,后者需留神;在一件不好不坏的事情面前,主动能促使别人也愿意尝试,被动则容易让其他人作罢。
我们可以在什么地方主动呢?这个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我可以举出一系列的例子。比如,我们可以发现工作单位很多有意思,但别人还没做的事情,主动问领导我可以试下这个吗?我们可以主动地向坐??公共汽车、火车或者飞机座位边的不认识的朋友打招呼,陌生人就可能成熟人了。我们可以自己跑去其他学校听好的讲座,听完讲座主动向演讲者要名片。我们可以在参加培训或者其他活动的时候主动提问。我们可以在招待客人的时候主动为客人倒水与点菜。我们可以主动关心我们的新同事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地方。甚至在有一项新任务下达的时候,我们也可以主动去领取任务。
主动是一种很重要的姿态,表明我们积极对待问题的态度;主动也是一种高度合作的模式,往往是别人喜欢的合作伙伴;主动是很好的学习模式,往往可以在不断的进取中塑造新能力;主动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因为主动承揽而使得自己有更明确的责任去整合资源、实现承诺。因此,主动者往往是领导者或者魅力者的基本条件之一。
但是主动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主动者有时候可能侵犯到别人看做自己地盘的事情,主动者可能被一些人看做好事者,主动者也有可能给自己揽下的事情不全搞得定。但是,主动是一种技能,它需要在操练中才知道把握好的火候与分寸,所以,我们看到主动所带来的最核心的问题,实际上是因为我们主动不够而导致的生疏所落下的毛病,只有我们在经常的主动中反思、总结与调整,我们才能变得老练与地道,其他人才更能感到我们的热情与协调能力,而较少感到我们的盲动与愣头愣脑冲撞的表现。
优雅
每个人喝茶、发言、递文件、问候、上车,都可以有优雅与否的区别。其实一个人做到聪明不容易,一个人做到勇敢不容易,一个人做到有见识不容易,一个人要做到富足不容易,但我认为最不容易的是做到优雅。我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关于优雅的解释,但我有自己的解释:它首先是一种样式与仪态,是一种别致的身体语言,要表现出来落在人家眼里的态度、举止;那是一种对待与处理问题时候的潇洒动作,同时分寸又把握得恰到好处;那是一种素养,是一种接近于习惯与自然的娴熟的行为模式,因为只要不够娴熟就会显得做作与让人感到腻味。你可能腰缠万贯,但如果你不优雅就会显得像土财主;你可能很有智慧,但是如果你不优雅就让人觉得恃才自傲;你也可能很有权势,但如果你不优雅就会看起来像个贪官。我曾经听一位国学专家说,人们为何要学习礼仪知识呢?人如果要真能道貌岸然,其实做起苟且的事情来是很难的。我想也许有优雅举止的人,在做起人所不齿的事情来也会多点心理障碍吧。
优雅往往不是一个持续的行动,而是人的行为的某些关键节点。优雅有尊重别人的意思,做法、吃相不会太粗俗难看,让其他人觉得有空间,不尴尬;优雅有拿得起、放得下的意思,是明白了地球少了谁都会转,不会出点情况就急赤白脸,而是处变不惊;优雅是同样做一件事情,可以自己有说法,让人家有想法,里外透着有点意思,这些意思早些时候可能是有心做的,而到后来就成了习惯;而最重要的是,优雅提供给人们一种会心而舒服的肢体语言,使得人们更容易欣赏与接受。虽然长得美的人可能会被认为好,有本事的人会被认为品性优秀,有钱人可以让鬼来帮他推磨,这些对于优雅的形成多少都有点帮助【穷困的人可能顾不得优雅,生活机会很局促的人对优雅的价值也不太会认同,优雅往往首先需要体面】,但是他们却很少能装出优雅,因为优雅需要见识,需要用心,需要智慧,需要坚持,需要互动,需要领悟,需要配搭自身的条件,有时甚至需要有耐心听取别人的建议。
优雅是一种家教,涉及耐心、互动、敏感、通情,是我们从小就应该受到家长影响的;优雅也是一种社会环境的学习,我们要多从优雅的人身上学习到适当的礼仪举止,不要老是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甚至我们专门学习一点优雅的课程与知识也未尝不可,我们需要知道,在人们可以吃饱了撑着的今天,人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去琢磨别人的举止,并以此取人。优雅需要投入,但优雅也富于产出。
意义
如果你是一位经理或者是多少有点支配资源权力的人,你给某人分配一项工作,或者作一个决定,首先需要证明这样做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解决的是公平问题;然后则要证明它对于相关者的价值或利益,第二步的工作属于赋予意义的工作。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意义都是物质利益或者眼前好处,有些意义可能具有情感【如帮助哥们】或理想主义的色彩。
大学时代,我赶上了我国第一次实行免试保送研究生,那个时候比较兴奋,一收到重庆西南政法大学寄来的一个面试通知书,就去了,而等回到南京,又收到了来自北京中国社科院的面试通知,这时系党总支书对我说,“你要知道我们现在不是在战时,考验你这个预备党员的条件就是去重庆,因为这涉及校系关系。”“这个考验”就是一种赋予意义的方式。
管理者要善于理解、开发“意义”,使得自己在沟通中处在更为合理的地位,当然,这种定义方式也可能受到沟通对象的挑战,这种挑战与应战本身也使得沟通更为平等而具有探讨的色彩,从而渐渐形成更为流畅的沟通模式。这种赋予意义的方式不仅仅在职业管理中使用,在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和社交中也会经常用到--你必须说明这样做有何道理与价值,有时候还要说明让我这样去做为何如此重要。
有一些人做事只讲本能、直觉、自然的喜好,而讲不出理由,这在个体行为中尚不太见其缺陷,但如果在团队行动中问题就很大,因为不容易说服其他人来追随这样语焉不详的管理者。而如果一个资源拥有者不善于赋予意义而只用命令的形式唬人,则不仅涉嫌专断,更因不能服人而很难领导好团队。扩大见识、增加知识、积累经验、锻炼自己的逻辑表述能力,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具有赋予意义的能力,有了更合适的你能赋予的意义,那么在对话、沟通、谈判中,你往往就高人一筹。
忍耐
邓清博士是我在北大社会学的师兄,不管遇到什么人、什么事、什么说法,他总是笑眯眯地听着,哪怕是与他观点很有差异的,他也不生气。相比较而言,我是那种爱憎分明的人,对于不同人、不同事、不同说法,我很容易马上有反应,而且对自己不感冒的说法,反弹或者反击的劲道十足。这倒也可成就性情中人的名声,但也容易得罪人,容易给别人留下一个先入为主、自以为是、过于主观的印象。
《圣经》里面用了一长串话去定义爱,而其中的第一句就是“恒久忍耐”。耶稣教训人们,爱自己喜爱的人,连罪人都可做到。而我们这些人应该效法他,去爱自己所不喜欢的人,因为耶稣就是一个爱我们这些罪人的典范。我们如果用这个标准去衡量自己在世界上的生活,就会看出自己为所喜爱的人、事喜悦,为不喜爱的人、事而动怒,这样的情绪并不正常。忍耐,是在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人、事的时候,给他足够的时间与机会,不对他加以负面的评价,克制自己反应性的行为。
在我的生活里有哪些难以容忍的对象呢?[1]一个同事两次以上犯同一种错误;[2]违反了商定规矩的朋友;[3]表现出对钱财过于热心的人;[4]过于自以为是的人;[5]爱自我夸张,但我认为并无真正学问与思想的人;[6]过于自作多情的人;[7]爱摆官架子或老讲套话的人;[8]未经同意当面抽烟的人;[9]酗酒的人;[10]知识少而又不爱看书的人;[11]爱占别人小便宜的人;[12]爱拍马屁的人;[13]背后传他人隐私的人;[14]过于虚荣而好附庸风雅的人;[15]好色的人;[16]有体味、不愿洗澡的人。其实还可以举出一些。通过这张冗长的单子就可以看出我的忍耐心多么不足,同时我也惊异地发现,有些我难以容忍的东西,也是一些其他朋友认为我身上也不同程度存在的特性。而忍耐是说我在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不简单地表示反感或明显拒斥,而要尊重别人说话或者做事的权利。
我给自己设定或设想的一些加强忍耐心的小策略:[1]听到不爽的话与见到不喜欢的人和事,半小时以后再讲话;[2]确定公平的程序规则,给各自同等的发言机会;[3]邀请第三者参与,听取他人从其他角度给予的评价。
有人认为,在遇到难以容忍的行为的时候,应当面沟通,不应简单沉默或事后抱怨;也有人说,应该沉默,而不是简单进行当面评论。也许,在公开场合沉默,寻找适当的机会私下沟通才是一种更好的对策吧。
妥协
我正在兴致勃勃地弄我的新房屋的装修,就在自己家河岸对面的那一家的主人,愣把一条本来景致可观的河岸弄成了水泥混凝土的堤岸,让人哭笑不得,但那是他的产权,是他的地盘,是他的势力范围,虽然它影响了我的视界,但我也只能承认这就是现实。虽然我一向标榜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是作为一个不想被人讨厌的理想主义者,我也接受妥协是生活得以继续并且保持适当质量的前提。在规模社交与规模经营中,我们发生信息不足、沟通不足而在立场???定上不妥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因此,富有诚意地调整自己的立场或者建设性的妥协就成为一个现代职业人士不可或缺的心理素质与行为能力。
事实上,一个人很少能在自己的所言所行中得到所有人的赞许,就像我在看各位博友在我的博文评论栏的留言与评论,每个人出于不同的知识、考虑、视角、兴趣、利益、情感、情绪、信仰或者其他原因,对同一话题可以做出差异很大甚至完全不同的评论。一个有个性的人,尤其是有理想的人,往往很容易能为自己标出一个立场来。一个有个性的人在一群没有个性或者不太讲究理想的人中间,往往因为主张的鲜明性而得一些便宜。但是,谁都不是傻子,在遇到明确的利益问题时,绝大多数人会有自己明确的立场,而且这个立场设定的角度是站在对他有利的方向上的。尤其是遇到另一个有个性、有理想的人,那么我们就可能看到一些差距很大甚至针锋相对的立场了。妥协就是要在我们的最佳立场点上有所后退,从而赢得从长期来看更佳的后果,付出更低的成本。事实上,一味追求最佳的结果,既很难维持起码的合作关系,也不能从根本上保证自己获得起码的利益。
《现代女报》上登了一篇约束新人之间关系的86字“幸福宪章”,其内容为:[1]不在同一时间发脾气;[2]除非有紧急事情发生,否则绝不大声吼叫;[3]争执不下时让对方赢;[4]当天的不快当天化解;[5]批评的话要出于爱;[6]随时准备向对方认错道歉;[7]无论大事小事绝不忽略对方;[8]每天至少说一句赞美的话。这篇“宪章”中的一个核心的意思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因此能从自己的立场上有所后退。这个换位思考也是在现代谈判学与沟通学中化解立场差距的重要方式。妥协也是一种谦卑、真诚、开明的生活习惯,在我们进行妥协的过程中,慢慢地我们也能发展出让自己与别人感到舒服的妥协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中我们能体会到,妥协并不比实现我们原初的立场更糟糕,很多时候甚至更美妙。
感谢
我知道,不同的人对好朋友的定义是不同的,拥有的好朋友数量也是不等的。我属于定义的范畴比较宽、朋友数量比较多的那一类。在我的好朋友的感觉中,大致上意味着这样一些特性:愿意分享新知识、宽厚相待、彼此作为日常生活的自然组成部分、帮助而不寻求功利回报、无事的时候会主动关心彼此近况、只在当面作善意的批评、分享自己的社会网络、自己有好的东西愿意让朋友知道等。
生活中的好朋友总是给我们带来许多,但当我们说谢谢他们的时候,有一些人会觉得见外,他们不爱听到感谢的说辞,有人甚至会因此生气了。我自己亲自的体验是,以前我对好朋友的帮助行为从不感谢,甚至看做理所当然。而后来我意识到,那是我为何有更多泛泛之交而深交者不长的原因。对朋友尤其是关爱的好友,长存感谢的心非常重要,这让我们对朋友的分享与赋予更为敏感,有存记的心态,也有留意回应的愿意。友爱是需要不断地正面互动来筑造的,对好友的给予有感恩的心,就使我们进一步积极的互动有动力。
不过,在中国的文化影响下,好友之间是不太喜欢说出来“谢谢”的,所以感谢可以是给人写一张可爱的小贴,在买书的时候把你喜爱的书多买一本给朋友,在你有空的时候和朋友一起看戏,或者在MSN聊天时送给朋友一串特别的有心收集的图符。感恩的形式可以灵活一点,但感恩的心一定不能少。让我们的友情在感恩中长存!
忘记
小时候我有个堂姐,隔三差五到我家来走亲戚,一见我妈妈面就开始数叨两个儿媳妇的不是。那真是白天说,晚上说,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她也就两个儿媳妇,我妈那个时候已经有六个儿媳妇了,我知道她也有对某个嫂子不满的时候,但她人前人后很少说嫂子们的不是。就是说也只是简明扼要的一两句,而且必是跟着几句精要的“向前看”的教导,这就完毕。
自己上学出来这二十年,同事朋友怎么说也认得有几千号人,毕竟人无完人,大家有点过节是正常的,但的确发现有的人过去多少年一直记着别人的不好,而有的人却总是念着别人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