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应该成为生活常态
我是个农村出身的孩子,对于社交一事从小就训练有素,这来自于广泛而众多的亲友,但也有很明显的心理缺陷,就是觉得自己比那些都市与大户人家出身的孩子有某种先天的不足。当然,从小也知道这样的东西也没有办法,所以,好好学习几乎是自己出头的唯一途径。而在大学呢,我就知道应该在好好学习之外,还要勤奋地做事,很多的人是在做事中认识的,也不是奔着人去的,也有很多人是欣赏我做的事情而来认识我的。而我又是一个有心人,很认真地总结其中的一些缘由与道理,合适的放大,不合适的放弃,这样,渐渐地在社交上有了点长进。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所以由着人的本性来说,人是应该进行社交的。但是,由于我们保守或者家教的限制,由于我们某些不健全的师教或者朋友之见,由于我们在社会中曾经有过的某些负面感受,很多人对于社交一道还是很畏惧的,很多人认为自己本质上就是非社交性的。
道理上,我们任何人都可以很好地社交,至少社交能力都可以在经过一定的自觉并适当的训练后有所增长。社交最重要的是通过行动克服恐惧,单位与朋友往往要给那些有社交恐惧者提供行动机会。社交其实也不是单独的,它往往可以切入我们的任何场合--客户谈判、论坛、聚餐与学习班,而我们的住所、办公间、会议间、餐厅、酒吧、舞厅,处处都算社交场所;同时我们需要介入或者创造事件,使得我们在与别人共同面对事件中建立关系,我们也可以由此观察别人的表现,辨别不同的个人;我们需要学习创造话题、制造气氛、表现独特个性等方法来介入社交。
在社交中,我们需要了解对象的内容包括时间维度上的背景、现在的状况与未来的规划,也需要观察对象的风格、在具体事件中的反应与特殊的自我展示模式。如果我们把社交对象看做一个黑箱,那么需要我们用主动的交往刺激与促动这个对象,从对象的反应中找到进一步建立与发展关系的由头。
当然,在本质上社交是一种技能,而且是相当个性化的技能,因此,不管我们有多少社交的知识,都需要我们反复行动,以臻老练。如果不行动,那么我们于社交上必定是一事无成的,而只有在行动中不断反思我们的经验教训,才能逐渐发展出一套适合我们的社交模式与社交管理系统。社交是为了收益而进行的行动,社交当然也有很多的风险,因此,这样的管理系统就十分必要。
对社交新人的十三点提示
有人觉得自己社交不熟练而有社交恐惧,我想社交技巧本身只有在社交中才能熟练,才有更好的辨别与交往技能。大部分同学现在只有校友与亲友,而没有社会之友,这样的状况如何突破呢?特提供以下数项发展陌生社会关系的提示,以供参考。
1.进入社会活动场合
这意味着去听外面的讲座、会议,做各类社会活动的志愿者,实习,做社会调查,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乃至旅游。在教室、食堂、宿舍里面是很难发展社会关系的,每个同学要适当地把周末与假期放在上述活动上,进入到非校园的社会活动圈。
2.准备好名片
名片上应印有学校、院系或者个人的其他校园头衔。名片是很好的让你获得对方联系方式的理由,你可以有礼貌而尊敬地告诉对方,你非常欣赏他的某点特征,希望交换一张名片。即使对方没有,你也可以要求对方留下联系方式。你先给了名片,你就有了要求的理由。
3.不要只交往高高在上者
他们有太多的推崇者,所以交往价值反而低。对于大部分大学生来说,我们有来自于普通职业的社会朋友,如记者、个体户、设计师、文秘、会计、咨询顾问都非常有价值,而且他们显然更容易交往,不会因为被太多人追逐而轻视别人。
4.在开始的社交中积极主动
学生没有正式的社会地位,因此在社交场合要主动积极,首先交换名片,实在没名片的时候,应主动索要,在得到名片或者其他联系方法后,要主动给人发邮件或者短信。
5.大学生社交中的平和心态
你不比社会上的人强,也不比他们差,你总有一些只有校园里才有的新消息与趣事,当你很开朗热情地与人们交流这些的时候,他们会从中感受到校园那种青春纯真的气息,有的人会更加怀念他们的大学时代,你是在与不同结构中的人交换信息,信息差异决定了你也有自己的价值。
6.得体而热情地表达交往意愿
在给别人致信的时候,应该尽量找到别人值得欣赏的地方,不要太肉麻也不要太干巴巴;可以适当地提点问题,不要太多也不要太有攻击性;可以寻找点关联性,比如你研究过别人的公司或者他写的文章;也可以提示点相似性,比如同乡或者同学科。
7.保持正面的第一印象
穿戴要干净整齐,态度要热情有礼,表达要积极向上。人们对于陌生人总是有戒备之心,而正面形象会让人们更有与你交往的意愿,所以,有时间的时候要研究一下自己的形象,用心而不是用钱,留意而不是随意。
8.建立交往比得到帮助重要
陌生人并没有帮助你的义务,而熟人则会感到有义务帮助你。所以,大家第一步要学会用分享信息和生活感受等方式,赢得对方与自己轻松对话的机会,到了一定时候,再深入讨论其他话题。
9.送出代表你心意的小礼物
大学生没必要送贵重礼物,但是手写贺卡、你喜欢的一本书、手工做的小东西,对于社会上的人来说都很珍贵,收到礼物的人往往有被触动的时候,那是你未来交往的心理代偿空间。
10.避免愚蠢的问题
大而无当或者明显不着边际的问题,会让其他人减弱帮助你的想法,如果你有“我要不要创业?”“我的爱好是什么?”“我真的那么没用吗?”“我为什么要去留学?”“我妈让我考公务员,你说我该听吗?”之类的问题,也许应该学会不要直接问,而应表述自己常常为这类问题所苦恼,不知道从哪些角度思考。我们在与陌生人对话的时候,可以从你的故事、事件切入,尽量在一开始就以自己的一些漫无边际的想法作为交流基础。
11.思考与营造有价值的话题
在旅行、历史、地理、时尚、心理、职场、创业、艺术、文学、城市生活、美食等领域可以展开积极的讨论。在双方的共同兴趣点上进行交流,在别人得意而你还不擅长的领域表现出兴趣。话题将使社交关系得以维持与深化。
12.延伸社会关系
已有的朋友构成了社会信用的基础,在获得一定的校园外社会关系的时候,可以适当地把朋友的朋友发展为朋友,拓宽社会交往的规模。同时注意发展多来源的社会关系,改善社交关系的品种与质量,也可以适当地把自己不同类的朋友联结成为朋友。
13.初步社交忌讳
不要过多索取或者谨慎接受实际而重大的帮助;不要索取钱物;不要在初识的时候就一起旅行;不要过多涉及别人的私生活等非常私人的话题;不要接受别人比较贵重的礼品;不赞同别人意见的时候可以保留意见,而不需要用尖锐交锋的方法。
克服社交恐惧和社交厌恶
在社交能力强的家庭与环境中,会培养出有常规社交能力的新一代;相反,社交能力弱的家庭与环境往往会加剧下一代的社交障碍。在面临发展压力时,上一代适当地让下一代寻找独立解决方法的情况,会推动个人社交能力的发展;相反,上一代替下一代排解压力会导致个人社交能力的萎缩。我在不少场合做社会资本与社会关系管理的讲座时,经常会碰到一些这样的朋友,他们觉得“如果把社会关系计算得那么明白清楚,是不是就太功利了?”有时他们担心,“也许我们就该老实地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在社会交往中太注重技巧,也许就不那么诚实诚恳了。”我觉得,大多数这样想的人并没有不好的意思,他们的担心在道义上也没问题,我甚至觉得在朋友之间本来不该有太多算计,不该太追究得失,但是我觉得,问题恰恰出在很多人因为素来的社交恐惧,而把回避积极的社交知识当成了一种为自己缺乏起码的社交技能的借口。
如果我们缺乏社交能力,往往就把自己不擅长社交的行为自我合理化,时间长了以后,也进一步用这样的合理化去要求自己的孩子,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看起来有道理,实际上很有害的做法,比如“别和陌生人说话”;“在家待着,别在外面乱跑”;“咱们有多少斤两,别去管别人家的闲事”;“枪打出头鸟,别太高调”。因为长期恐惧社交,我们就更可能缺乏社交的基本技能,而因此在社交中处在弱势地位,但也可能因此而激发出对于社会交往的厌恶甚至抗拒行为,进而是下意识的排斥行为。有这样心理的朋友甚至一讲到社交技能与规矩,觉得都是一些不好的事情。往往正是这样的朋友,他们自己的社会圈子小、朋友少,社会压力也很少能借助社会关系抒解。如果我们不把自己缺乏社交能力的现象合理化,那么我们就将被迫寻求改进之道,开始虽然有很多的不舒服,但是在慢慢习惯了与别人的交际之后,就不再感到不自然与不舒服了。
在我们强调的人的基本能力中,书本知识、建制式的课堂学习和家庭教养当然是非常重要的获得途径,但是社交也是同样重要的一条途径,这一途径在体现真实社会场景、提供直接的社会资源网络方面甚至比前三种途径更为重要。而在独生世代的教育中,家庭封闭、过度的家人中心、学校考试负担,加上社区公共空间的缺乏、父母对于孩子社交意识培养的普遍缺乏,社交缺失与社交能力弱化已经成为我们今天青年一代中比较普遍的问题。这个问题分布在几乎所有的个人心理与行为环节:社交的基本意识与管理技能、社交中的人际知识学习与反思、社交与职业路径的发展、社交礼仪与人情世故、社交与生活品质改善、社交本身作为一种娱乐方式的发展。社交恐惧或者隔离弱化了人们在社交中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机会,反而加剧了在社交中遇到问题与受损的可能性,而这样的例子与担心又会加强社交厌恶,从而形成明显的恶性循环。我想起心理学家在答复我恐高心理的问题的时候建议我多攀高锻炼,最后,我恐高心理的缓解来自在环球金融中心一百层高楼上的用餐体验,所以,解决社交恐惧的方式就是要积极社交,而我们的家长、亲友与朋友,要在有社交恐惧与障碍的朋友展开社交尝试的时候给予一臂之力。
实际上,社交不完全是正面的能量,当你认识了更多的朋友,你可能会遇到更多想向你借钱的人,因为成了朋友,你反而有了更多的义务去分担朋友们可能需要你分担的一些问题,也有的人正因为是你的朋友,因此他们可能会利用你的友谊。在这时,有人会觉得多认识一人不如少认识一人。要我说,这也是社交不成熟时遇到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形成与人交往的规则,而且很清晰地告诉别人,那么也许我们可以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承担人际关系中可能有的负面效应,比如,我通常告诉我的朋友,找人开后门让孩子上大学的事情别找我;借钱的事情别找我;开后门打官司的事情别找我。但是,孩子实习的事情可以找我,怎么样改善自己知识结构的事情可以找我,怎么选国外大学留学的事情可以找我,创业辅导的事情可以找我。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只要有清晰的定位与明白的做法,我们担心的很多所谓的问题,实际上主要是想象。
场面社交的十个常识
【1】印制个人名片,在社交场合主动递上名片,名片要双手呈上,如没带名片,可在对方名片上做一记号,回去记得递送名片。
【2】如在就餐场合,请勿匆忙入座,应等待主人安排座次。如有本单位人参与,尽量分散入席,不要集中在一个席上,以便分散结交多人。
【3】注意使用谦词与尊称,如“免贵姓××”、“请问贵姓”、“敝人”、“让大家见笑”、“我个人认为”、“私下认为”、“我认为××,如果错了,大家可以纠正我”、“请指教”等。
【4】关心正式场合的服装要求,避免在相关场合出现穿着与众不同或者违反主人要求的情况。
【5】在会议、会客、请客场合,关闭手机或将手机调至振动状态,更不要轻易接手机现场通话。
【6】事前研究一下所参与场合的主题、人物,收集一些背景信息,以使见面的时候多一些话题,注意利用现场熟人介绍新朋友,在无熟人的场合主动向他人介绍自己。
【7】在一般的社交场合,当大家提到一些相关事物或人物的时候,应表现出倾听的兴趣,但注意不要妄加评论,尤其注意不要简单地加以负面评论。
【8】对于对方感兴趣的一些话题,我们自己又有资料、书籍或有关信息,可以表示随后提供资料帮助或给予相关信息源。
【9】一般不要在社交场合问对方年龄、职位、信仰这样的问题,可以巧妙地问对方毕业时间、在某个行业做了多长时间,而且可以用“很有活力”、“看起来很有经验”、“很青春”等话语来推崇对方。
【10】社交后对一些重要的、关键人员注意用E-mail或短信回函,表示很高兴认识对方,希望未来有机会交??。
生人到熟人的加工流程
生人与熟人只有一纸之隔,你完全有能力把一个陌生人变成熟人,你也不需要担心陌生人的侵略性,科学表明,人们受熟人的侵害是多于陌生人的。只要没有过度的贪欲,人们可以在与陌生人交往中得到很大的帮助,因为人的地位是由认识与交往陌生人的能力决定的。大约每五个社会朋友能帮助我们找到一份工作,每十个人能提供三份,每十五个人能提供五份以上。在通常的情况下,我们每年应该认识一两个社会上的朋友,而高的要求就是五人以上。我这里介绍一条认识陌生人的简捷路线。
【1】不管你是怎么样的地位,我建议你为自己准备一张朴素的名片,最好是再生纸的名片。随身带着名片,人们不会拒绝你给的名片,适当的场合选择也有意义。每年可以在参加讲座、论坛、宴会、游玩的时候发出去两百张名片。
【2】每发出去一百张自己的名片大约可收到四十张别人的名片,那些没有给你名片的人你可以问其他联系方法,你可以在名片上写上手机号,也可以要求换名片的对象给自己留下手机号。社交不同于情感交友,可以有比较宽的交往面。
【3】二十四小时内给你有意向交往的人发邮件或者短信,表示很高兴认识他,并表示初次交往中哪样东西给你留下印象,希望以后保持联系。注意语气谦虚有礼,但要避免太过亲密与情绪化的表述。一般情况下,你收到回信的概率有15%,当然,见面第一印象好的人能收到更多回信。
【4】收到回信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选择与对方行业、公司、产品、个人兴趣相关的话题作进一步的简单沟通,也可以请教一些自己感到苦闷与不解的问题,回答的质量不重要,也不要太挑剔,彼此的肯定很重要,当来往超过四个来回时,就属于一般意义上的熟人朋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