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样说也是给自己一个提醒。总体来说,我是个向学的人,又是个有平民情结的人,因此,从内心来说,我没有摆谱儿的动力。但是架不住一些氛围的影响,比如其他老总就老问我为什么不坐头等舱,比如一些活动的主办机构就愿意介绍我长长的头衔,久而久之似乎也就习惯了这样的方式。但是,当我与大师一道的时候,我才知道自己如此浅薄;当我与那些谱儿比我大好多的朋友一起的时候,我更加知道自己几乎与他们一样浅薄。所以,我实在是要提醒自己,人不可以给其他人摆谱儿,更不能到最后习惯了自己给自己摆谱儿,谱儿摆久了自己都会生活与沉迷在这谱儿里,那就太可笑、可怜了。愿与众多有谱儿或者谱儿大者共同警戒之。
智者无怨
有一次,我给东方卫视的《波士堂》节目做观察员,期间,房地产业的嘉宾河南建业集团的老总胡葆森说出了“智者无怨”这四个字,非常吻合我一向倡导的乐观主义精神,即凡事情应从正面看待,积极应对。
我曾经在伟志集团做过一项员工测试,让大家找出自己的十五个缺点,我最主要的目的是试图向大家说明,每一个人的缺点同时也是优点,重点在于我们是否能有效地意识到与传递出这样的特点,从而让人们能有意识地利用我们的特点;同时把我们的特点与岗位的需要结合,从而使得我们真正人尽其用。但是,我更想说明的是,我们遇到的任何一件事,不管它表面上看起来多么消极,它总是有积极的意义的。我们已经有太多的例子来说明:不好的境遇与条件下诞生了很多有影响力的人物;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那样的境遇与条件也使很多人湮没不彰。这说明,不好的条件可以以压力机制的形式,成为那些积极选择者的成才驱动力。同样,即使在条件非常好的情况下,有些人仍然能发现很多问题与毛病,并抱怨自己的环境不是那么的完美。说实在的,任何的优点也是缺点,任何的好事也有坏的方面,所以,你要真想抱怨,完全找得到可以抱怨的问题。
问题在于抱怨的不良效应:其一,抱怨导致自以为是的负面行为习惯,从而加强了从负面看待事物的习惯,并会强化负面感受的持续性与普遍性--在你的眼中世界真的变得负面了;其二,抱怨导致纷争,领导不喜欢你只传递负面的信息,周围的人会因为你抱怨而觉得你可能在批评他们,亲人会因为你抱怨而为你担忧,朋友会因为你抱怨而来劝解你,但是如果你老是抱怨,人们就会认为你是个病态的人;其三,抱怨者很难扮演管理者的角色,因为抱怨者缺乏面对问题镇静、果断、敢于担当的特点,抱怨者也往往长于说而弱于行,长于批评而弱于建议。因此,抱怨有时会传染,但即使那些被传染的抱怨者并不想追随他们,抱怨者实在不能给人太多的安全感。
在我的同事与朋友中,我的确可以看到不少喜欢抱怨的人,其中女性稍微多一点。她们的意见特别多,喜欢把问题的责任推给他人与客观因素,比较爱肯定其他人,顺便也爱说点道听途说与八卦。对于我来说,抱怨与建议的区别在于,分析问题的时候是不是能够提供足够的事实与建设性的意见。我也很容易把那些经常抱怨的人归为小男人与小女人,也不爱与这样的人共事,说实话,重用这样的人对我来说也相当困难。我欣赏那些能发现问题,能发现问题之间的脉络,能抓住问题的关键,能找到解决措施,能形成行动构想的人。如果面对的是连神仙也难以解决的问题,即使那是天大的问题,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不要喋喋不休地抱怨了。
管理压力
我不喜欢持续与过强的压力感,但是我也不喜欢完全没有压力的寻常生活,这种水平不同的矛盾心理,是一种普遍的对待压力的感受。现在的白领普遍感到职业压力比以前大,这种压力感,一部分来源于客观上职业竞争力加大的趋向,而另一部分是由于个体的抗压能力降低了。但不管怎么说,压力是我们前进的适当推动机制,个人的很多突破与职业成就是源于压力的,但是,如果压力管理不当,则会导致我们很难高质量地完成工作,甚至会造成心理疾病,焦虑症与抑郁症等精神疾病与压力管理不当是有关的。
我把压力分为三种:一是适应性压力,也属于被动压力。很多人刚刚到一个新地方、留学,或者担任新职位的时候都会遇到这种压力,而刚进入职场的人要适应职场的要求,就会有更强的压力感,因为这里的工作规则、人际关系模式、工作量、工作成效衡量方式等都不是你熟悉的,所以会有很强的不适应感。对于从小被父母爱护着,不让进行社会上的交往,在学校里被关着应试的学生来说,这种不适应感尤其严重。一般来说,社会实践与实习经验多的同学就好很多。二是自行加压,也属于主动加压的范畴。有些人自我期许高,给自己定更高的目标,有更高的追求,自我加压是很多人成功的重要原因,因为自我加压的人自觉性高,有更大的可能得到其他人的认同,但是,他们也会在同样情况下给了自己更大的压力,在管理不当的情况下,自我加压也会导致自我挫折感的加强。三是能者多劳效应下的压力。那些能很好地处理任务与压力的人,可能会让其他人乐意把更多的任务交给他,因此,客观上高效率会导致高任务量,这种模式对于某些人来说会造成不公平感受,但是另一些人则会感到自己更受重视,同时也有更大的可能成为骨干员工与核心伙伴。
我们需要压力,很多时候甚至需要过度的压力,因为不到过度的水平,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承受极限,也很难知道自己的超越能力与某些精彩的表现。我们在年轻的时候要学习适度地持续自我加压,以测试自己的承受极限,培养自己的耐受能力,不要过早地疼爱自己,使自己总在自己潜力表现的起码水平之下无病呻吟。除此以外,我们也需要更多的其他方法来帮助我们平衡与管理压力,主要方法包括:
圈子法:发展出适当数量的朋友圈子,帮助自己分担压力。
良师益友法:找出适当的导师,通过他们的点拨来提高减轻压力的效率。
转移法:发展适当的情趣活动,使得自己能有效地调剂时间安排。
集中法:在众多的任务目标中,只追求个别优异,其他项目保持平均水平。
见识法:扩大对于更多学科与不同领域经验的见识,以起到互相促进、多元视角思考与解决问题的作用。
检索法:寻求前人的经验、模版、数据库、案例,为自己解决问题提供直接的参照资料。
站在组织的角度来说,加强对员工的知识管理服务、内部沟通、职业导师辅导,提供扩大见识与爱好情趣的机会非常重要。这也是对于企业新的管理文化的重要考验。个人在面对新的压力体验时,的确会有一段时间手忙脚乱,经过一段时间的调适,可以实现从不适应到可掌控。实际上,人长期处在掌控状态也会出现疲劳与低成就感,所以,压力管理应该也必须包含某种程度的自我加压与积极对待压力挑战。在这样一种面对挑战、经历挑战与消减挑战的过程中,锻炼出我们管理压力的弹性能力。
管理意外
我有两个司机,一个总会在飞机起飞前给我打电话,另一个总会在飞机飞的过程中给我短信;一个总会到出站口来接我,另一个总会让我去出站口找他。虽然这是风格问题,但是对于意外的处理效果却有很大的差别。
我的一个好朋友,经常在和我约好后迟到,然再告诉我他有了啥状况,以至于后来我基本上不把他的约定当正经事情,最近的一次是约好去国外旅行,结果到了最后的时刻,因为合理的原因而出了状况。他在出现意外的时候,缺乏事前预警,然后形成了习惯,就丧失了信用。我对于他的常出意外渐渐也习以为常,最后也不再把他的事情列入必须安排的议事日程。其实,我这么说他,也是因为我原来也好不到哪儿去,我的迟到与调整也是经常性的,以至于有些朋友说他们也从来不把我的约定当真。
社交中的约定涉及对于未来时间的安排,只要是未来就会有不确定:本来以为最重要的安排,结果出现了一个更重要的安排;本来可以安排的事情,结果天气预报说那几天将出现恶劣的天气;本来一个小时可以到的地方,因为修地铁两个小时也到不了;答应人家的事情因为没写到记事本里,时间一长就忘了,直到活动开始,人家打电话来催,而自己又身在另一个活动现场;在年关或者某些时间点上,几个好朋友单位几乎在同一个时间点搞活动,而你就是串几个场,时间点也不好控制。
不能管好意外的部分原因是自己没经验,比如,怎样安排日程与保持灵活性,怎样确保在出现变动的时候提前通知,怎样在一个不能确保的日程上留出话语的活口,有经验的人往往在这些事情上做得比较好,花心思的人总结经验教训,慢慢地就能有所收效。有机会的话,应该请个社交专家专门给你讲讲,或者请与自己打交道多的人给自己说说意见。而如果个人的习惯实在比较难改的话,一个很重要的被动方法就是选择一个好的助理,而且是有经验的助理,他可以帮助你把日程、提前沟通、变动通知这类的事情安排好,很多技术性的事务,助理们当个专业工作来做,就会比你随便一做要好得多。我个人就是属于自己用心、听人说说、用好助理几管齐下的,效果很明显。年底的时候,我又与我的助理一起商量了各种社交事务上的改善之道,对他是个很好的提示,对我也是很好的梳理。不管理意外,就会出更多的意外,而把意外当一件事情来管,就能总结出意外中的某些规则,意外就会越来越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