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美国“阴谋”
9903100000068

第68章 中国对外国车商太手软了

第六十八章 中国对外国车商太手软了

背后故事

在国外采访时,一些外国企业的老总有时向我抱怨,中国政府对外企限制太多,条件太苛刻,他们虽在中国看到很多商机,但无法将这些商机变为真正的利润。

他们说的可能是实话。但我也知道,比起他们本国政府,中国政府有时对外国企业就太好了。

比如,这些企业如果在美国违反了职工权益,出现了环境污染,生产了伪劣产品,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巨额罚款相加,甚至企业老总还有牢狱之灾。但在中国,我们看到了多少这样的案例?更多的,我们看到,外国汽车公司在国外市场召回产品,但就是迟迟不在中国市场实施同样的召回。出了问题,赔偿金额国内国外往往判若云泥。

汽车行业尤其是这样。2011年,国内爆出锦湖轮胎故意生产劣次产品的新闻,如果在韩国,锦湖会面临怎样的索赔和罚款?

有时,对某些外国企业来说,我们一些部门和地方的做法,可能确实有失之严苛的地方;但有时,我们的做法却可能太善良了,善良到了严重牺牲了我们自己的利益。

正文

有这种感慨源于2006年年底参加美国智库的一次研讨会,作主题演讲的哈佛大学能源技术创新项目主任凯丽·西蒙子·盖勒格博士语惊四座,毫不留情地批评西方汽车商缺乏环保意识,认为中国政府应该对这些车商更“狠”一点。

在美国主流学术圈听到这样的观点,真的很少见。但在稍后“问与答”环节,从多位知名美国能源政策专家的反应来看,他们与盖勒格博士也是“心有戚戚焉”。外国汽车商在中国的一些不良表现,确实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

美国人看不惯在中国的美国人的某些行为,所为何来?其实例子也简单,事实也清楚,相信许多中国人也都清楚。

就重复盖勒格博士列举的几个例子,比如克莱斯勒,最早和中国合资生产越野车的外国车商,在中国生产的车型基本已退出了美国市场。用盖勒格博士的话说,这些厂商在中国生产的汽车,大致比国外要落后20年。我们的大众老桑塔纳、老捷达,包括后来的新别克,这些很有“历史感”的车型都是外国人不能想象的。

老爷车并非不好,如果像大众新甲壳虫一样,古典风格,现代技术,也自然符合市场潮流。但关键是,在中国销售的这些“老爷车”,连带技术都是老式的。甚至在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在中国投资的外国汽车企业,仍很不情愿向中方转让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强制实行的先进环保技术。

为什么会这样?一个原因是外国汽车商只看重中国汽车市场,但不愿看到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另外一个方面,中国政府在促进外国汽车技术转让方面,即使在环保技术方面,缺乏一个连续并能够严格执行的政策。

这种富有弹性的政策,自然让已“入乡随俗”的外国公司有足够的回旋余地。事实上,很少有外国车主动提高产品的环保标准的。但他们显然清楚其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当中国政府制定严格环保标准,比如颁布汽车的欧Ⅱ和欧Ⅲ标准后,这些汽车商立刻就付诸实施;但如果中国政府不强制,他们肯定不会迈出这一步。

如何实施,也同样成为问题。盖勒格博士举了一个例子,在中国政府制定欧Ⅰ标准后,她询问一外国汽车商在华的高级管理人员,为什么他们宁可对旧式发动机进行改进,也不愿使用在欧美市场的更环保的新型发动机。对方回答,因为中国政府并不禁止,这样更加省钱。

难道汽车商在中国利润微薄吗?显然不是,由于在某种程度上享受超国民的待遇,汽车制造业在中国是一个相当赚钱的行业。按照外国专家们的理解,这些外国汽车商不愿意转让技术,可能是害怕中国本土企业盗取技术,并形成竞争力。当然,从中国政府角度看,之所以迟迟不愿执行更严格的尾气标准,可能也是担心这会打击中国本土的众多中小汽车商。

但这样进退维谷的状态更糟糕。如果外国汽车商一直不愿转让先进技术,中国不过就是一个加工厂,不可能真正制造出自己的汽车;更直接的,大量的汽油消费和尾气排放,将使中国付出巨大的代价。在中国,尤其是沿海大中城市,汽车尾气污染已成为大气污染的一个主要原因。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政府应该当机立断,制定出更严格的环保标准,并迫使外国汽车商转让先进环保技术。这看上去有点贸易保护主义,但实则不然,也是应对污染的必要。总不能欧洲人可以欧Ⅲ时,中国人还必须欧Ⅰ吧。对不自觉的外国商人来说,要想他们都能普遍地主动行善,太难了,尤其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这个问题也不仅仅存在于汽车一个行业。

当然,要提高中国汽车的环保标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提高中国汽油的品质。相对于欧美国家,中国汽油质量确实不高。这既增加了汽油的消耗和浪费,即使汽车实施了新的尾气排放技术,有些油料的质量也无法让这些高新技术发挥真正的环保作用。

本文发表于2006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