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自认为是哲学家的白痴,用一脑袋浆糊思考出来说“婚姻里没有对错”。以往我就受了这种理论的毒害,认为“难得糊涂”,对前妻的无理取闹步步退让。但最终我通过亲历明白:靠这种鸵鸟方式处理婚姻,绝不可能有好果子。
美国有位资深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在其著作《探索爱的本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说: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
用“婚姻里没有对错”对待婚姻,就是逃避问题,必然令你付出更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多的痛苦。
还有一些自作聪明者,一见到失败的婚姻,就迫不及待地妄下断语:“肯定双方都有错,一个巴掌拍不响。”
其实这大错特错。有位哲人说过,经营好一桩婚姻,必须两人共同努力;但破坏掉一桩婚姻,一个人就足够了。
斯科特·派克医生在他的书中,分析了两种病态人格:“神经官能症患者为自己强加责任,患有人格失调的人却不愿承担责任。与外界发生冲突和矛盾,神经官能症患者认为错在自己,人格失调症患者却把错误归咎于旁人。心理学界有一种公认的说法:神经官能症患者让自己活得痛苦,人格失调者却让别人活得痛苦。”
我的前丈母娘是典型的人格失调症患者。她懒惰寄生、游手好闲,都是在逃避责任;而把我为前妻找工作说成是她为我作牺牲,把她敲诈“抚养补偿金”未遂说成是她深明大义,都是试图把过错归咎于旁人的表现。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丈母娘严重的心理疾病必然会给前妻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斯科特·派克医生分析道:“患有人格失调的父母,为孩子树立的是反面的榜样。他们的病情,也会影响到婚姻、交友和事业。他们不肯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导致人生问题重重。”
与一个人格失调者结婚,无论我如何努力,都会孤掌难鸣。
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当某人生理需求和安全需要获得满足之后,就会转而追求归属感与爱的需要,并把它作为自己生活的中心。如果不这样,他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异化感。
爱的快乐包括两方面:一是“接受爱”,二是“付出爱”。一个心理健全的人能从这两方面都得到快乐,缺乏任何一种,爱都不能带来持久的快乐。
我为前妻付出爱时并不痛苦,相反极其快乐。我改变了爱人的命运,这让我产生了极大的成就感,并陶醉其中。
但我的爱并不完整:体会不到“被爱”的快乐。这种需求长期未被满足,我越来越怀疑为前妻付出是否值得。
前妻其实也不幸福。她能体会到“被爱”,但体会不到“付出爱”的快乐。爱给她的体验仍然不完整。
我一直无法理解,为什么我为前妻付出了那么多,她却对我薄情寡恩。
斯科特·派克医生指出:过分强烈的依赖感,多是来源于童年时期——患者父母缺乏爱的能力,且将不幸延续给下一代。只想获取却不愿付出,心智就会永远停留在婴儿期,这只会对人生构成限制和束缚,只会给人际关系造成破坏,而不会使情感走向完满,也会使卷入其中的人跟着遭殃。
一贫如洗的家庭,逃避责任的母亲,卑微怯懦的父亲,阴盛阳衰的家风,这几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前妻成长过程中深受 “匮乏型动机”的影响,这会导致自私、贪婪、物欲、消极、依附、匮乏爱。
然而我的家庭教育也非完全健康。老妈这个人,心理也不太正常。她终日辛勤劳作,却往往越俎代庖,习惯于包揽本不该她承担的责任。她宽厚无边,不敢理直气壮对人提要求。同时她也要求我承担一些生拉硬扯来的责任,不停地要求我做这样那样的牺牲。
但以往,我并不懂得老妈的心理是不健康的,而是和传统看法一样,把她这种自讨苦吃并乐此不疲的唐僧主义看做“深明大义”的美德,并且跟着她学了很久。
老妈的这种思想来自于我外婆的教育。我的外婆是位深受封建礼教影响的大家闺秀,识文断字、知书达理。然而,她在那个时代得到的教育,几乎全是四书五经、三纲五常那套东西,外婆全盘接受并传给了老妈。
老妈是幸运的,因为她遇到了我老家老爷子。老爷子这个人,一生头脑清醒超脱,嫉恶如仇却从善如流。我的祖父是国民党高级文官,也是个非常标准的旧时代知识分子,而且,再从祖父上溯三代的祖上,全都是读书人。所以,老妈和老爷子这种门当户对的婚姻,决定了两人价值观基本接近,他们一生难以发生什么重大分歧。
天下绝大部分母亲都比父亲更细心,所以我们弟兄几个从小到大,一直被老妈那套唐僧哲学潜移默化。尤其是我,因为是家里的老幺,老妈对我格外疼爱,给予我的唐僧式教育也就格外的多。这导致我个性偏软弱,多谋却寡断。与前妻的婚姻那么痛苦,可我居然能忍那么多年,承担那么多原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原因就在这里。换了别人,怕是她的那些臭毛病里任何一条,都可能导致她早早被踹掉,而不会和我一起时这样,最终发展成个一无是处的“全才”。
责任,并不是承担得越多越好。斯科特·派克医生就认为,人既要承担责任,也要拒绝不该承担的责任;承担过多的不属于自己的责任,会导致一个人失去平衡,最后崩溃。
而受父母之间那种自觉自愿、温馨和睦的关系模式影响,我也不喜欢夫妻之间谁调教谁,谁压着谁。所以,我一开始就对前妻不设防,真挚而投入地爱她。
以我的这种个性,如果遇到一个知道天高地厚的人,对方能够自我约束,我就能跟人家做到举案齐眉。
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但这世界上有几件事,无论你有心还是无心,你都无法做到一个人说了算——比如,你的生死和你的婚姻。生死在于天,这个好理解;还有个婚姻,很多人不理解,总以为通过个人的努力就能获得圆满的婚姻,你的婚姻不圆满是因为你自己没有做好。
其实不是,婚姻的主体是夫妻两人;一个人再怎么用心,哪怕把自己作为一个生物人的潜能全部发挥出来,什么都不干而只用于思考婚姻,也不过解决婚姻内的50%的问题。更何况,普通人根本就不可能发挥出全部的潜能。如果夫妻二人中有一个对待婚姻态度很轻浮,那么婚姻就不可能圆满。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个个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那么,幸福的家庭相似在何处?
幸福家庭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尊崇着夫妻相处的正义。那就是:相互珍惜,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爱护,相互支持,相互欣赏……
都是互相的,没有单方面的。
如果夫妻双方遵循这些“相互”,那么还用担心这样的婚姻不幸吗?
可惜太多的人并不懂得并遵循这几个“相互”。有不少人,把婚姻理解成一场博弈,抱着“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心态,把婚姻看成一场“谁统治谁、谁战胜谁”的搏斗。遇到这类人,假如你遵循那几个“相互”,就变成了单方面的奉献者,在与对方的相处中会受到很大伤害。就好比你张开臂膀去拥抱一个人,而这个人却捅了你一刀。
前妻一开始就把婚姻理解为一场博弈。在老蚁后的先天遗传以及后天怂恿下,前妻一步步试探我的底线。我的自律反而给她造成了“这个人没脾气”的错误印象。
在我的婚姻中,前妻在我们发生争执时常说一句话:“我是弱者,你得让着我。”
因为是弱者,从实力上对决是没有胜算的,又不想靠德行操守赢得对方的尊重,那么只有虚张声势,靠精神上的折磨和肉体上的禁锢来压服对方,于是产生了攻击性。坚守德行操守是需要克制自己、约束自己的,对于习惯于索取的人而言,那太没劲了。
当代中国,到处都存在一些失去了女性温柔天性、浑身上下充满攻击性的男人婆,一碰就跳,原因就在这里。
但是遗憾,贪婪也是人性的一个弱点。得寸进尺、一心想占据心理强势的男人婆们,往往不懂得见好就收,而是继续胡搅蛮缠博弈下去,总有一天就玩出火了,到那时整个世界都会颠倒过来——也不是颠倒,而是在没有温情的海水遮盖后,双方力量对比的水落石出——那就傻眼了。
但离婚战争不同于一般的战争,离婚中没有胜利者,只有两败俱伤。国外很多研究表明:离婚给当事人带来的心理创伤,能持续5~15年,还会殃及无辜的孩子。
所以,假如你发现你所爱的那个人其实是在和你博弈,而你又不是一个婚姻博弈论的信奉者,那么请立即离开他(她),否则,未来很多年以后你将追悔莫及。
他们之所以把婚姻理解成博弈,根源就在于“文明的冲突”。
美国有个叫亨廷顿的人,在他的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提出一个观点: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以及因为这些差异产生的利益冲突,是导致全世界战争不止、冲突不休的根本原因之一。
世界上的冲突如此,家庭内的冲突何尝不是如此?
有句老话,叫“门当户对”。以前我把它理解成了一种陈腐的教条,以为有了爱与宽容,什么门第之类的腐朽观念完全都不能阻挡。但经历过十年折磨后,我才算明白了,“门当户对”这句老话可不是随便说着玩的,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对婚姻的一个总结,也是我这类以身试法的人,用痛苦和压抑换来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