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华秘方妙方(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10517800000047

第47章 综合病症(18)

复视

方一

【主治】滋养肝肾,益精明目。

【组成】熟地20克,山萸肉10克,枸杞子15克,菟丝子20克,女贞子10克,续断15克,生地20克,五味子10克,当归15克,太子参15克,柴胡10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方二

【主治】清热解毒,清肝明目。

【组成】菊花15克,桑叶10克,黄芩15克,薄荷10克,夏枯草10克,决明子20克,黄连3克,龙胆草6克,熟地15克,枸杞子12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附注】薄荷单包,后下。

方三

【主治】养血凉血,活血化淤,舒筋通络。

【组成】当归15克,郁金9克,生地15克,丹参12克,知母1克,川牛膝9克,茺蔚子9克,决明子15克,夏枯草9克,菊花15克,桑叶10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煎服。

【附注】孕妇禁用川牛膝。

方四

【主治】养血凉血,清热提气。

【组成】黄连60克,黄苓、酒制归身、熟地各30克,酒制生地90克,人参25克,地骨皮12克,五味子、炙甘草、天门冬(去心)、枳壳、柴胡各2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服30丸,食后茶汤送下,每日3次。

方五

【主治】祛风化痰,清肝明目。

【组成】白僵蚕、决明子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每次3克,每日3次,黄酒1汤匙送服。连服7~10日。

方六

【主治】调理气血,祛风通络。

【组成】麻黄6克,防风6克,防己6克,杏仁6克,生姜3克,人参9克,川芎9克,当归9克,白芍9克,甘草3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每日1剂,2次分服。

夜盲

方一

【主治】健脾燥温,清肝明目。

【组成】苍术100克,决明子20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每次3克,每日服3次。

方二

【主治】清肝明目。

【组成】羊肝120克,生石决明30克,夜明砂9克。

【用法】将石决明、夜明砂共研为末,再将羊肝剖开,置药末于肝中扎牢,蒸熟淡食。每7日1剂,7剂可愈。

方三

【主治】滋补肾阴,散风热明目。

【组成】木贼草9克,熟地90克,羊肝120克。

【用法】上药共煮熟、淡食。每日1剂。

方四

【主治】健脾益胃,清肝明目,活血消积。

【组成】黄芪20克,太子参30克,当归15克,炙甘草6克,苍术9克,大枣10枚,广陈皮9克,柴胡12克,枳壳15克,夜明砂6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方五

【主治】补养肝肾,清肝益精明目。

【组成】菟丝子、楮实子、枸杞子、茺蔚子、车前子(单包)各12克,女贞子、石决明(打)各10克,夜明砂6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每日1剂,2次分服。

方六

【主治】补益肝肾,养血明目。主治夜盲。

【组成】枸杞子12克,白芍12克,鸡蛋1个。

【用法】三味共煮,食蛋喝汤,每日早晨空腹,连服7日。

方七

【主治】滋补肝肾,益血明目。

【组成】黑芝麻150克,茺蔚子150克,青葙子150克。

【用法】上药共研,每服6克,每日3次,米汤送下(温开水亦可)。

色盲

方一

【主治】滋补气血,疏肝散郁,清热明目。用于视赤如白。

【组成】黄芪9克,生地黄6克,柴胡6克,连翘6克,炙甘草6克,当归12克,苍术3克,川芎3克,陈皮3克,黄柏2克。

【用法】水600毫升,煎至200~300毫升,去渣,食后稍热服。忌酒、辛热等物。

方二

【主治】滋补肝肾,活血补血,健脾利湿,祛风明目。用于色盲。

【组成】黑芝麻100克,黄芪45克,生地30克,柴胡30克,连翘30克,炙甘草30克,当归60克,苍术15克,川芎15克,陈皮15克,青皮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每次15克,每日2次,早晚食后淡盐汤送下。忌烟、酒、辛辣三物。

方三

【主治】健脾舒郁,降火明目。用于视赤如白。

【组成】广木香30克,苍术30克,厚朴30克,草果30克,枳壳30克,砂仁30克,神曲30克,麦芽30克,山楂30克,桔梗30克,青皮30克,莱菔子30克,广藿香30克,槟榔30克,陈皮30克,甘草30克,川贝30克,炒白芍60克,制大黄12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炼蜜为丸,每服5克,每日2次。

方四

【主治】滋补肝肾,补血活血,清心健脾。用于色盲。

【组成】党参30克,丹参18克,紫油桂15克,陈皮9克,人参30克,枸杞子30克,苁蓉15克,沙苑子15克,川芎9克,土茯苓30克,炒枣仁15克,柏子仁5克,天门冬15克,麦门冬15克,茯神15克,枳壳15克,焦三仙36克,知母12克,黄柏12克,青葙子9克,槟榔15克,菟丝子30克,郁金15克,黄芪15克,石菖蒲15克,菊花15克,蔓荆子15克,甘草15克,草决明9克,制大黄60克,养肝散30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炼蜜为丸,每次5克,每日2次。

【附注】养肝散:大熟地500克,全当归250克,枳壳250克,车前子250克,菟丝子250克,五味子250克,共研为末。

耳鼻喉病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方一

【主治】疏风清热,解毒排脓。

【组成】银花10克,连翘15克,荆芥6克,薄荷4克,野菊花9克,桔梗12克,甘草10克,苦丁茶10克,蒲公英15克,牛蒡子15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分早晚2次。

方二

【主治】清热解毒,排脓生肌。

【组成】金银花12克,蒲公英15克,生黄芪15克,石斛12克,天花粉10克,丹皮10克,生甘草10克,生山药12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穿孔溃脓期。

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

方一

【主治】行气活血,祛邪通窍。

【组成】柴胡15克,川芎1.2克,赤芍10克,香附10克,丹皮9克,焦山栀12克,紫背天葵10克,黄芩15克,野菊花10克,生甘草10克,紫花地丁12克,石菖蒲10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附注】肝肾不足者,根据虚损性质选用六味地黄丸或附桂八味丸加减;肺脾气虚者,可选用四君子汤或玉屏风散加减。

方二

【主治】升阳益气,开闭通窍。

【组成】炙黄芪15克,党参12克,葛根15克,升麻6克,石菖蒲9克,柴胡10克,甘草10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方三

【主治】清宣肺气,开通耳窍。

【组成】白芷10克,苍耳子15克,黄芩15克,知母12克,石菖蒲12克,辛夷10克,葛根10克,升麻6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附注】本方治疗涕浊蕴盛型,以清宣肺气为主。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方一

【主治】健脾渗湿,益气固表,佐以排脓。

【组成】党参12克,黄芪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川芎12克,当归15克,白芍9克,金银花10克,白芷10克,桔梗10克,生甘草9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方二

【主治】滋阴降火,利湿排脓。

【组成】熟地24克,山萸肉12克,山药15克,茯苓12克,泽泻15克,丹皮12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每日2剂。

【附注】虚火甚者加黄柏12克,知母12克;脓水多加花粉12克,旱莲草30克;如果长期流脓不止,精神倦怠者,可用托里排脓汤。

方三

【主治】健脾肾利湿,佐以排脓。

【组成】雄黄18克,冰片4.5克,灯芯4.5克(烤黄存性)桑螵蛸30克(烤黄存性),辰砂6克,桔矾3克,青黛12克。

【用法】上药研末成散,密封备用。患耳先用双氧水洗,将药喷入耳内。

【附注】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时,暂不使用,待炎症控制后再用。

暴聋

方一

【主治】疏风清热,解毒通窍。用于风聋。

【组成】金银花10克,连翘15克,野菊花10克,薄荷3克,桔梗10克,牛蒡子15克,石菖蒲12克,柴胡15克,荆芥穗6克,夏枯草15克,生甘草10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每日2次。

【附注】本方主治风聋。有咳嗽者,加枇杷叶、杏仁;鼻塞多涕者,加苍耳子、辛夷;头痛乏力者,加白芷、川芎;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元明粉或生川军等。

方二

【主治】疏肝解郁,顺气降逆。用于厥聋。

【组成】陈皮9克,柴胡15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川芎12克,桃仁6克,红花6克,葛根10克,大枣15克,鲜姜3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每日1剂。

【附注】本方主治厥聋。有耳闷眼胀者加蔓荆子、决明子;肝火旺者去柴胡,加丹皮、山栀;早期有恶呕者加竹茹、柿蒂;有眩晕者加龙骨、牡蛎等。

方三

【主治】行气活血,舒经通络。用于外伤耳聋。

【组成】赤芍9克,川芎12克,桃仁6克,红花6克,柴胡12克,当归15克,瓜蒌根12克,穿山甲10克,大黄12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附注】本方主治外伤耳聋。眩晕呕吐者加白蒺藜、珍珠母、生白芍;鼓膜破裂流血者,加苍耳子、石菖蒲和大黄,大黄酒炒,可加强行淤活血作用。

外耳道炎

方一

【主治】散风清热,利湿解毒。

【组成】牛蒡子15克,桑叶15克,菊花9克,防风12克,板蓝根15克,黄芩15克,连翘15克,蒲公英15克。

【用法】上药用温水浸泡30分钟,煎20分钟,口服,每日3次。

【附注】大便秘结者,先加大黄或黄连;高热头痛者,选加藁本、白芷,并有助于排脓。

方二

【主治】泻火解毒。

【组成】黄连10克,黄芩10克,黄柏10克,栀子10克,金银花10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附注】本方用于痈肿疔毒症,可研末外敷,并可与五味消毒饮合方内服。

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

方一

【主治】疏风散邪,消炎通窍。

【组成】辛夷2克,细辛3克,防风12克,白芷10克,川芎12克,木通15克,石菖蒲12克。

【用法】诸药水浸30分钟,煎20分钟,内服,每日2次。

【附注】恶寒发热明显者加麻黄、桂枝;鼻塞重,清涕多者加苍耳子、薄荷;咳嗽多者,加半夏、枇杷叶、杏仁。

方二

【主治】清热通窍。

【组成】黄芩15克,黄连5克,连翘12克,板蓝根15克,马勃12克,牛蒡子15克,僵蚕12克,柴胡15克,陈皮10克,薄荷3克,石菖蒲12克。

【用法】以上诸药温水浸泡30分钟,煎20分钟,每日1剂,早晚服。

【附注】便秘者加大黄;表征明显者加羌活;咽痛者加桔梗、玄参。

方三

【主治】疏风,清热解毒。

【组成】荆芥6克,防风12克,牛蒡子15克,甘草10克,银花12克,连翘12克,桑白皮12克,赤芍12克,杜仲12克,黄芩12克,花粉12克,玄参9克,川贝15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每日1剂。

【附注】若鼓膜积液,加泽泻15克,猪苓9克,羌活15克。

过敏性鼻炎

方一

【主治】祛风散,通鼻窍,补脾肾。

【组成】苍耳子12克,鹅不食草15克,麻黄9克,防风12克,乌梅6克,熟地12克,浮萍10克,辛夷10克,白芷12克,黄芩15克,鱼腥草10克,大枣5枚,生甘草9克。

【用法】上药温水泡30分钟,煎滚6分钟,去渣口服,每日1剂。20日为1个疗程。

方二

【主治】益气温和,扶正止鼽。

【组成】桂枝6克,白芍6克,防风6克,黄芪10克,炙甘草3克,藿香10克,乌梅10克,诃子肉10克,茜草10克,徐长卿10克,蝉衣3克,干地龙10克。

【用法】诸药同用温水泡半小时,煎滚10分钟,去渣温服,连服7~10剂。

【附注】气虚加党参10克,百合10克;虚阳加荜拔10克,细辛3克,仙茅10克。

方三

【主治】益气固表,开窍通络。

【组成】生黄芪20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苍耳子10克,当归10克,白芍15克,辛夷花15克,细辛3克,蝉蜕10克,五味子10克,石菖蒲10克,甘草6克,白芷10克。

【用法】诸药温水泡半小时,煎滚6分钟,去渣温服。10日为1个疗程,可连服3个疗程。

【附注】黄脓涕多者加黄芩10克,败酱草20克。

急性鼻炎

方一

【主治】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组成】桑叶12克,菊花9克,桔梗12克,连翘15克,杏仁6克,甘草10克,薄荷6克,苍耳子15克,辛夷12克,白芷10克,防风10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每日1剂。

【附注】兼挟寒象者,加荆芥、防风;因痛者,加射干、马勃;咳嗽加紫菀、款冬花;化痰加象贝母,瓜蒌皮;鼻涕黄黏带血者,加黄芩、银花、生地、鲜芦根。

方二

【主治】理气调中,燥湿化痰。

【组成】苏叶10克,橘皮8克,防风12克,辛夷12克,葱白3只,生姜3片。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方三

【主治】祛风解表,理血止血。

【组成】荆芥10克,防风10克,紫苏10克,生姜3片,桔梗12克,白芷10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慢性鼻炎

方一

【主治】活血化淤通窍。

【组成】当归12克,赤芍9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6克,川芎12克,郁金12克,姜黄10克,苍耳子15克,辛夷12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服。

【附注】肺气虚甚者,加黄芪、炙甘草、诃子;寒邪未清,加荆芥、防风、细辛;热重加黄芩、山栀、丹皮、紫花地丁;咳嗽多,加紫菀、冬花、象贝母;头痛加白芷、藁本、蔓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