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华秘方妙方(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10517800000049

第49章 综合病症(20)

方二

【主治】滋阴降火,清咽解毒。

【组成】熟地黄15克,元参12克,射干15克,丹皮12克,青果12克,牛膝12克,地骨皮15克,山豆根12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每日1剂。

方三

【主治】行气解郁,化痰散结。

【组成】当归15克,川芎12克,制香附10克,川贝母15克,僵蚕12克,昆布12克,桔梗12克,山慈姑15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美尼尔氏病

方一

【主治】健脾和中,利湿开窍。用于耳鸣眩晕。

【组成】姜半夏12克,陈皮9克,白术9克,茯苓9克,山药9克,泽泻9克,天麻12克,钩藤12克,炙甘草6克,大枣3枚。

【用法】上药以水煎,每日1剂,2次分服。

【附注】呕吐频繁者加代赭石9克,旋复花9克;耳鸣较重者加灵磁石12克,石菖蒲9克;胸脘闷胀、纳差者加蔻仁9克,茴香9克;气短乏力者加黄芪1.2克,薏苡仁12克。

方二

【主治】补气益血,安神开窍。用于眩晕。

【组成】人参9克,黄芪12克,炙甘草6克,当归12克,龙眼肉12克,枣仁9克,白术9克,茯苓9克,首乌12克,熟地12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方三

【主治】平肝息风,滋阴潜阳。用于眩晕,情志抑郁。

【组成】天麻9克,钩藤12克,栀子9克,黄芩12克,石决明12克,牛膝9克,杜仲9克,益母草9克,夜交藤9克,茯神9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方四

【主治】滋阴潜阴,益精养血。用于耳鸣眩晕。

【组成】枸杞12克,白芍12克,首乌12克,石决明12克,牡蛎12克,龟板胶9克,地黄9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方五

【主治】渗湿利水,平肝降火。用于眩晕。

【组成】泽泻20克,生白术9克,钩丁15克,龙胆草9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附注】恶心呕吐呈热症者加生赭石15克,法夏9克,连翘9克;呈寒证者去连翘,加生姜15克;冷汗淋漓加炙甘草6克,桂花9克,白芍9克,干姜9克,红枣8个,山萸肉15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烦渴多饮者加麦门冬12克,白芍12克,太子参15克,甘草6克,五味子6克;耳鸣者加灵磁石30克;肢冷者加熟附片9片,潞党参12克,炙甘草6克;纳差者加陈皮6克,鸡内金6克,神曲9克,谷芽9克,麦芽9克。

口腔病

舌下痰包

方一

【主治】清热祛痰,散淤消肿。用于小儿心脾积热而致舌下痰包者。

【组成】川黄连3克,川黄柏3克,西大黄3克,清竹沥适量。

【用法】先将前3种药碾成极细粉末,瓶贮备用。另取约70厘米长的新鲜淡竹(俗称毛竹)1根,在其两端约16厘米处各以1砖架空,并各放茶杯1只于两端之下,在架空处以火烧竹,则两端会有竹沥滴入杯中,取竹沥调上述药粉适量,涂于患儿舌下根部肿起处,每日早、中、晚各涂1次。通常连续涂搽2~3日病可愈。

方二

【主治】燥湿化痰,清心泻火,行气散淤。

【组成】茯苓、连翘、夏枯草各15克,半夏、大腹皮各12克,木通、甘草各9克,灯芯草5扎,竹叶、川厚朴各10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每日1剂。

方三

【主治】清热,消肿,散淤。

【组成】生丝瓜(以鲜的为佳)3条。

【用法】将新鲜丝瓜切片放入大碗中捣烂,取汁1杯。缓慢饮入。

方四

【主治】清热化痰,消肿解毒。

【组成】荆芥、赤芍、竹茹、茯苓、生甘草、陈皮各30克,黄连、黄芩各20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每日1剂。

腮腺炎

方一

【主治】清热解毒。

【组成】蒲公英30克,夏枯草15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方二

【主治】消肿止痛。用于腮部肿胀较甚者。

【组成】新鲜蚯蚓5条,加冰片3克。

【用法】上药搅拌成糊状,涂以纱布上贴敷患部,每4小时换药1次(先用淡盐水洗净患部再贴敷)。

方三

【主治】清热泻火解毒。用于腮腺炎肿甚者。

【组成】吴茱萸5克,生大黄3克,制胆星1.5克。

【用法】上药研末,用醋调敷于涌泉穴。

方四

【主治】清热解毒。

【组成】鲜野菊花叶1把,鸡蛋1个。

【用法】先将野菊花叶捣烂成为泥状,次将鸡蛋打一小孔,倒出蛋白适量,调和上述药泥,涂在纱布上并贴于患处,如贴后干燥可用温水润湿揭下。通常连续贴敷3~4次,病即痊愈。

方五

【主治】消炎,散肿。用于急性腮腺炎。

【组成】青鱼胆数个。

【用法】将鱼胆加热焙干,研碎过筛成为极细粉末,用笔管将粉吹入咽喉部。

口疮

方一

【主治】清热泻火,收敛生肌。用于口舌溃烂。

【组成】生大黄、川黄柏、小麦粉、石榴皮各6克,龙脑冰片3克。

【用法】先将前4种药碾成粗末共炒成炭,待冷后碾成极细粉,再同龙脑冰片碾匀,瓶贮勿泄气。使用时,每日早、中、晚饭后漱净口,取上列药粉适量涂搽患处。通常连续涂搽3~5日可愈。

【附注】晚间临睡前如加用2个小药饼(广地龙、吴茱萸等量碾粉,和以白蜡调成药饼)敷足心,收效尤速。

方二

【主治】引火归原。用于虚火口疮。

【组成】吴茱萸粉5克,或附子末5克。

【用法】以蜡适量,调成糊状,敷双侧涌泉穴,以胶纸覆其上,为防干燥,可外以胶布绷带固定,每日换药1次。

方三

【主治】散寒止痛,引火归原。用于中焦虚寒,肾阳寒衰所致虚火口疮。

【组成】细辛3克,正官桂3克,吴茱萸3克。

【用法】上药共碾极细末,瓶贮备用。使用时取上列药粉适量,撒满患者脐孔并以指按平,再用橡皮膏一块贴紧勿使药粉漏出;同时兼用上列药粉涂搽口腔溃烂处,通常连续治疗3~5日可愈。

【附注】孕妇忌用。

方四

【主治】清热解毒。用治口舌生疮,对高血压也有一定疗效。

【组成】西瓜半个。

【用法】挖出西瓜瓤挤取汁液。饮瓜汁含于口中,约2分钟后咽下,再含新瓜汁,反复多次全部用完。

方五

【主治】散淤血,消积滞,除热毒。用治口舌生疮,满口糜烂症。

【组成】萝卜适量。

【用法】将萝卜洗净切碎,捣烂取汁,以汁漱口,每日4~5次。

唇风

方一

【主治】清热解毒,凉血燥湿。

【组成】桃仁3克,紫草3克,胡黄连3克,白蜡9克,麻油30克。

【用法】先将前3种药放入小铜锅内,以麻油浸泡半日后置于火炉上炸枯去渣。再放入白蜡搅待冷,瓶贮备用。使用时,取上列药物适量涂搽患处,每日早、中、晚洗脸后各搽1次。连搽3~5日可愈。

方二

【主治】清热燥湿,解毒消肿。用于唇风湿热并重者。

【组成】生大黄15克,川黄柏15克,胡黄连9克,龙脑冰片3克,麻油15克。

【用法】先将前3种药共碾极细粉末,再同龙脑冰片共碾匀,并以麻油调成软膏,瓶贮备用。每取适量药膏涂搽患处,早、中、晚各1次。通常涂搽后患处逐渐消肿而愈。

【附注】孕妇慎服。

方三

【主治】消肿解毒,清热止痛。用于唇风疼痛较甚者。

【组成】仙人掌、龙脑冰片各适量。

【用法】先将仙人掌去刺洗净捣烂后绞汁30毫升,再将冰片碾成极细粉末并和入药汁内搅匀,瓶贮备用。用时以消毒后的羊毫毛笔蘸上药汁涂搽患处,每隔2小时涂搽1次,1日数次频频搽之,即日消肿止痛。

【附注】孕妇慎用。

方四

【主治】清热解毒,凉血燥湿。

【组成】紫草、当归各等分。

【用法】上药浸入麻油24小时后用麻油熬煎,去渣,凉后瓶贮备用。使用时将药膏涂于患处,1日数次即可。

方五

【主治】清热,解毒,消炎。

【组成】铁锈30克,明矾3克。

【用法】将铁锈泡于清水中,搅动使其溶解,水呈红褐色,再对入捣成粉末的明矾,搅动,用药棉蘸水洗患处,每日2~3次。

龋齿

方一

【主治】清热辟邪,辛散止痛。用于龋齿引起的牙痛。

【组成】两面针根50克,酒精100毫升。

【用法】将两面针根放入酒精中浸泡24小时后备用。使用时用小棉球蘸两面针根酒精放入龋洞内。

【附注】孕妇慎用。

方二

【主治】辛散止痛。用于龋齿牙痛。

【组成】花椒(末)、巴豆各1粒。

【用法】将上两味药研制成膏,用棉花包裹,放龋洞内。

【附注】孕妇忌用。

方三

【主治】辛散止痛。用于龋齿疼痛。

【组成】川花椒3克,辽细辛3克,公丁香3克。

【用法】将上列各药共碾成极细粉,瓶贮备用。使用时先以牙签挑净龋齿中牙秽,用温开水漱净口,再取上列药粉适量,用米饭1粒捍成小团,塞入龋齿洞中以指按紧,稍停一会儿牙痛即止。

方四

【主治】攻毒杀虫,辛散止痛。用于龋齿牙痛。

【组成】露蜂房、辽细辛、川花椒、香白芷、北防风各6克。

【用法】将药入搪瓷杯中加清水300毫升,用文火煎至剩药汁约200毫升时过滤,瓶贮备用。使用时每取微温药汁适量含漱,通常频频含漱牙痛即止。

方五

【主治】清热辟邪,辛散止痛。用于龋牙痛。

【组成】荜拔、细辛、高良姜、白胡椒、薄荷各12克,冰片少许,雄黄适量。

【用法】上药研粉置龋洞内;也可放于患侧鼻孔,而获止痛效果。

【附注】孕妇忌用。

牙痈

方一

【主治】健脾益气,养血扶正,托毒生肌。用于牙痈晚期而体虚者。

【组成】党参、白术、茯苓各10克,炙甘草6克,当归、白芍、川芎、熟地各10克,黄芪、双花各30克。

【用法】以姜枣水煎服,每日1剂。

方二

【主治】祛风清热解毒。用于风火牙痈。

【组成】紫花地丁草30克,苍耳草30克,野菊花20克,鱼腥草30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每日3次。

牙周炎

方一

【主治】滋阴补肾,凉血止血。

【组成】旱莲草60~120克。

【用法】煎水,含咽。脾胃虚弱,大便泄泻者不宜服。

方二

【主治】清胃泻火。

【组成】荆芥6克,薄荷6克,升麻6克,细辛1.5克。

【用法】煎汤含漱,每日多次。

【附注】不易久煎。

冠周炎

方一

【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牙龋痈见牙龈肿痛者。

【组成】黄芩、银花、竹叶、白芷各等量。

【用法】煎水漱口。

方二

【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牙龋痈见牙龈肿痛者。

【组成】黄蜀葵花15克,地骨皮15克,野菊花15克,骨碎补15克,薄荷叶15克。

【用法】将上列各药共入陶土罐中加清水300毫升,放在文火上煎至约剩200毫升时,离火待温过滤,瓶贮备用。使用时取微温药汁适量含漱,每隔2小时含漱1次。通常含漱1剂,即肿消痛止。如未全消,可再制1剂继续含漱。

【附注】孕妇忌用。

念珠菌病

方一

【主治】清利湿热,解毒消肿。用于口糜。

【组成】火炭母30克,入地金牛30克,金花草30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方二

【主治】清热利湿消肿。用于口糜。

【组成】小罗伞根、木根、岗梅根、山栀根、塘边藕各15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方三

【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利咽。用于口糜。

【组成】金锁匙适量。

【用法】金锁匙晒干研末,搽患处,每日5~6次。

方四

【主治】清热解毒,祛腐止痛。用于小儿鹅口疮。

【组成】石膏15克,人中白5克,青黛2克,薄荷6克,黄柏5克,炒硼砂2克,梅片适量。

【用法】上药以共研为细末,吹敷口中患处,每日5~6次。

皮肤病

方一

【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用于颜面疔疮。

【组成】野菊花、麻黄、苍耳头、豨莶草、紫花地丁、半枝莲、草河车、陈酒各适量。

【用法】诸药用常规剂量。水煎服,每日1剂。热盛心烦口渴者去麻黄、陈酒,选加薄荷、银花、连翘、黄连、黄芩、山栀、蒲公英、大青叶、石斛、花粉等;脓液不易溃出者加皂制;局部热肿痛较甚者加丹皮、赤芍、乳香;便秘者加玄明粉。

方二

【主治】清热解毒。用于头面疔疮。

【组成】紫花地丁、金银花各30克,白果20个,桔梗、甘草、知母各9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每日1剂。

方三

【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散淤。用于化脓性指头炎。

【组成】麝香4克,乳香、没药各25克,雄黄175克,枯矾125克,冰片50克。

【用法】以上诸药共研为细粉,蜜丸每7.5克,每日3次,每次1丸。重病者可2~3小时1丸,白水送下。

方四

【主治】清热解毒。主治“五疔”。

【组成】紫花地丁、白菊花各30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每日1剂。

方五

【主治】清热解毒。主治“五疔”。

【组成】鲜白菊(全株)适量。

【用法】以白菊叶连根捣汁1杯,沸酒冲服,毒甚多服,渣敷患处,留头不敷,覆被令出汗,其毒自散。无鲜者可用干菊花120克代之,少则不效。

方一

【主治】清热解毒,散淤消肿,活血止痛。用于痈症初起,局部红肿坚硬者。

【组成】金银花、蒲公英、鲜生地各15~20克,连翘、赤芍、花粉、川贝母、陈皮、蚤休、龙葵各9~15克,白芷6~9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每日1剂。伴有高热,毒热炽盛者,可加局方至宝丹、紫雪散或生玳瑁9克;合并消渴症者,加生白芍、生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