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羞怯的红盖头
解读羞怯心理
浩伟在一家机械厂做技术员,踏实肯干,聪明好学,精湛的技术使得厂领导对他刮目相看,几次想提拔他,但最终因他自身一些让人无法理解的原因而作罢。到底怎么回事呢?原来,浩伟天生就是一副“羞答答”的模样,用他妈妈的话说:“我家浩伟投错了胎,上辈子肯定是个女孩子。”浩伟从小就异常害羞,家里去了陌生人,他总是羞涩地躲在妈妈身后,到了上学的年纪,这种状况依然没有任何改变。在学校里,别的同学都玩得特别开心,唯独他没有好朋友,因为他跟人一说话就紧张得面红耳赤,甚至连意思都表达不清楚,久而久之,他刻意躲着别人,而别人也渐渐忽略了他。
鉴于这种不爱交往的性格,父母让他选择了技工这一行,因为这样的工作不需要和人打过多的交道。父母以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浩伟的这些“毛病”一定会不治而愈。但事与愿违,浩伟在工作时间大部分都在摆弄机器,极少与人交流,这种害怕与人交往的毛病竟然越来越严重。
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同龄人都花前月下,好不浪漫,而浩伟依然过着单调的两点一线生活,从单位到家,再从家到单位。父母渐渐有些急了,托了亲朋好友给浩伟张罗着介绍女朋友。女孩倒是见了不少,但没一个愿意继续与他交往的,因为大家都嫌他太木讷了。
已近而立之年的浩伟至今仍是孤身一人,他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患了什么病,为什么在他人看来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到了自己身上就变得那么艰难。屡次相亲不成功,他变得越发胆怯了——不敢在公共场合讲话、写字,不敢在食堂用餐,甚至不敢去公共厕所。一种明知过分却又无法控制的恐惧感像枷锁一样,紧紧地锁住了他。他总想克制自己的这些情绪表现,可是每次都不奏效,他生怕自己这样下去会变成精神病,于是就越发逃避那些令人紧张的场合。
其实,浩伟的这种行为是羞怯心理在作祟。羞怯既指害羞,也指胆怯,是心理懦弱的一种表现。人们总以为这种心理特征会随着年龄、阅历的不断增长自然而然地消失,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据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所做的调查,在抽样调查的一万多名成人中,约4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羞怯心理,且男女人数比例基本持平。
羞涩心理会导致社交恐惧症,浩伟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社交恐怖症属于一种恐惧障碍,患者通常害怕与人交往或当众说话,因为担心在别人面前出丑或处于尴尬的境况,他们尽力回避各种社交活动。社交恐怖症因害怕的具体情景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害怕与别人对视或自认为眼睛的余光在窥视别人而惶恐不安,称为“对视恐惧症”或“余光恐惧症”;见人脸红、害怕被别人看到而惴惴不安,称为“赤面恐惧症”;害怕在公共场合遇见陌生或熟悉的人,称为“对人恐惧症”;害怕与异性相遇相处,称为“对异性恐惧症”。
不做羞答答的“美人”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杰罗姆·卡甘认为:“较之一般的紧张与不安,人们与陌生人相处时感到的羞怯是一种更强烈的情绪。容易害羞的人往往性格内向,但性格内向的人却未必都会害羞。”尽管如此,我们周围还是有许多害羞的人。卡甘还说,即使不去考虑那些拒绝承认自己害羞的人,社会中的害羞人群比例依旧达到了30%这一惊人数字。
其实,害羞是一种正常反应。对于害羞,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威廉·加德纳教授说:“它是人类性情表现的一方面。”科学家们通过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对他们进行脑部扫描以及基因测试后发现,羞怯是一种复杂的,从一定角度来说,还是有益的心理行为。调查表明,羞怯的人能体谅人,比较可靠,容易成为知心朋友,他们对爱情比较忠诚,不会三心二意。女性朋友适度的羞怯,更能显出温柔和富有魅力。当然,这里讲的是“适度”,如过度羞怯,那就是一种心理障碍了。
事实上,很多人之所以太过害羞,不敢当众讲话,是害怕说错话而成为别人的笑柄,丢面子不说,还可能被人瞧不起。可真实情况是,几乎没有什么人能记得和关心别人丢脸的事,真正在意的只有你自己。因为在任何场合,你表现的好还是不好完全是你自己的事,只要你自己觉得没什么,别人更不会放在心上。相反,如果你自己过分在意别人的眼光,反而会放大你在别人严重的缺陷。
羞涩往往来自于消极而不客观的心理暗示,很多羞涩的人总认为好的口才和人际交往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其实,这种认识不够全面。天赋因素固然存在,但大多还需要后天的训练和培养。试想一下,如果每天训练自己说同样的话一百遍,坚持说一个月。你会发现,以后每次说这句话时都能像说YES、NO一样流利自如。对于不善于口头表达的人来说,经常性的背诵和朗诵是最好的训练,我们常常看到主持人在台上妙语生花,却不知他们在台下的紧张焦虑。之所以能有那么出色的表现,完全是事前刻苦训练的结果。所以我们要用正确的心态来看待羞涩,不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羞答答的美人”。
鼓足勇气,直面人生
羞怯是一个人人都能触及的精神茧壳,而人往往又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作茧自缚。要想破茧成蝶,就要打开束缚,勇敢面对生活。
如果你是一个心存羞怯的淑女,那么,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一下,揭开羞涩的盖头,挣脱胆怯的束缚。
1.相信自己
只有自信的人,才不会动不动就咬手指,以至不敢与人交往,难以展露自己的才智。
2.积极的态度
只有态度积极,才能争取主动;只有争取主动,才会有足够的自信和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
3.敢于正视对方
学会毫无畏惧地看着别人,并且是专心的。试想,假如你总是有意无意地回避别人的视线,或总盯着一件家具或远处的墙角,不是显得很幼稚吗?难道你和对方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既然回答是否定的,为什么不拿出点勇气来,大胆而自信地看着别人呢?
4.握住一些东西
与别人在一起时,不妨手里握住一样东西,比如一本书,一个水杯或其他小东西。握着这些东西,对于害羞的人来说,会感到舒服,而且有一种安全感。
5.增长见识
有时你的羞怯不完全是由于过分紧张,而是由于你的知识领域过于狭窄,或对当前发生的事情知道得太少的缘故。如果是这样的话,建议你经常读些课外书籍、报纸杂志,开阔视野,丰富阅历,这将会有力地帮助你树立自信,克服羞怯。
只有树立自信心,才能消除来源于羞涩的社交恐惧症。充满信心的你,一定会在社交这个广阔的舞台上,尽情展现自己的非凡魅力。
消除自负产生的傲气
是什么导致了“他们”的自负
自负心理是一种不成熟的心理表现,表现为盲目自大,过高地估计个人的能力,看不起别人,缺乏自知之明。
南美独立战争时期,统帅西蒙·玻利瓦尔来到基层,刚好看到士兵们在安装大梁,旁边有一个人正在得意洋洋地对忙碌的士兵们指手画脚。
西蒙·玻利瓦尔问他:“您怎么不动手?”
“我是班长!”那人回答道。
西蒙没再说什么,和士兵们一起忙碌起来。
等到活儿干完了,西蒙·玻利瓦尔擦了擦汗,对那位傲慢的班长说:“班长先生,如果以后还有类似的任务,请尽管吩咐您的总司令,他肯定会立即赶来的。”
刚才还端着架子的班长明白了眼前站着的人就是总司令,立刻羞愧得满脸通红。
这位自视甚高的班长本来想得意一下,没想到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每一种不良心理的产生都有其一定的原因,自负心理的产生原因相对比较复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过分娇宠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产生自负心理的首要根源。一个人的自我评价首先取决于周围人对他的看法,家庭是他们自我评价的第一参考系。来自父母、亲戚的宠爱、夸赞和表扬,会让孩子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
一般来说,假如一个人在生活中遭受过许多挫折和打击,很少会形成自负心理,而一帆风顺的人生经历,则容易养成自负的性格。不难理解,如果一个孩子在家中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在学校是老师的宠儿,不断得到来自父母的宠爱和老师的赏识,很容易养成一种自信、自傲和自负的个性。
2.片面的自我认识
自负者通常缺乏自知之明,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对别人的能力评价过低,努力缩小自己的短处而夸大长处,这样自然容易产生自负心理。这种人往往好大喜功,取得一点成绩就自认为很了不起,将成功的荣耀完全归因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假如遇到失败,则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完全归咎于客观条件。自负的人通常过分自恋,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举手投足都看得与众不同,魅力非凡。
3.自尊心太强
自负者一般自尊心也强,为了保护自尊心,他们在挫折面前常常会产生两种既相反又相通的自我保护心理。一种是自卑心理,通过自我隔绝来避免自尊心的进一步受损;另一种是自负心理,通过自我放大而获得一定的心理补偿。
自负的两重性
任何问题都有两面性,自负心理也不意外。有心理学家说,自负是一个双向性质的问题,有着正反两面性。所以在看待自负心理时,只有把这两个方面都看清楚,才能对它完全了解。
一个人是不能没有自负的,但是同时不要忘记,自负必须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对青少年来说尤其如此。适当程度的自负可以激发一个人的斗志,树立必胜的信心,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念,使他们能够勇往直前,而脱离实际的自负则会成为成功路上的绊脚石,从方方面面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以及人际交往,严重时还会影响心理健康。
当一个人的自负心理超出了适度的范围,就会产生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必须要预防。自负者的致命弱点是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观点,故接受批评被看作是根治自负的最佳办法。接受批评并不是让自负者完全服从于他人,而只是要求他们能够虚心接受别人的正确观点,通过接受别人的批评,改变自己固执己见、唯我独尊的性格缺陷。
自负者视自己为上帝,无论在观念上还是行动上,都无理地要求别人服从自己。因此自负者要学会与人平等相处,以一个普通社会成员的身份与别人交往,避免高高在上的姿态。
另外,自负者还需要提高自我认识。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切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有他人所不及的地方,同时也有不如人的地方。与人相处,不要以己之长克敌之短,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
最后,还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负”,既要看到自己的过去,又要正视自己的现在和将来,“好汉不提当年勇”,你曾经辉煌的过去不代表现在,更不会预示将来。
正确认识自大
夜郎国的国王因为问了汉使一句“汉朝与我的国家比起来,究竟哪个大”,就再也没有摘掉“夜郎自大”这顶妄自尊大的帽子,千百年来一直无可争议地戴在头上。
但有一种观点认为,夜郎国王不仅没有妄自尊大,而且他“自大”得很有道理。我们知道,夜郎国地处偏远的贵州西北部,他虽贵为一州之王,但“不知汉广大”,这符合人之常情。面对不远万里而来的汉朝使者,问一声“汉孰与我大”,似乎无可厚非,不知者不罪嘛。如果夜郎国王明知道汉朝比自己大得多得多,他还要提出这样的问题,那才是真正的“夜郎自大”!
夜郎国王之所以会问这个被世人视为自讨其辱的问题,根本原因还在于夜郎国王面对着让他俯首称臣的汉使者,心有不甘,于是他要问“汉孰与我大”,他的言外之意是,如果汉朝并不太大,甚至于没有夜郎国大,那么我为什么要对你俯首称臣呢?由此看来,夜郎自大是一种自强不屈精神的表现。他敢与汉朝比大,至少说明他并不认为他的夜郎国弱小可欺,可以随随便便臣服于任何人。这样的夜郎自大,不应该遭到人们的非议。如果面对汉使者,夜郎国王不仅不敢问汉大汉小,而且从一开始就唯唯诺诺,俯首帖耳,一副奴才模样,这样“自小”的夜郎,才应当遭人鄙视耻笑呢。
一个人,在某些时候,其实是很需要一些貌似妄自尊大,实则敢于争强争胜的“夜郎自大”的精神。特别是那些弱小者,面对生活中各式各样的挑战,总要比一比,争一争,绝对不可轻言放弃。
永远不要逃避
逃避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逃避型人格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应付,又叫做回避型人格。产生逃避心理的原因一般有两种,一是由于自己缺乏自信。一个不自信的人,心理承受能力要比正常人脆弱得多;二是因为害怕惩罚。当一个人因为做错事而担心受到指责,而他本身又恰恰不愿意接受这种指责,往往就会找各种借口推卸责任,来逃避惩罚。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对逃避型人格的特征定义为:
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2.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
3.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不愿卷入他人事务之中。
4.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避。
5.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怕回答不出问题。
6.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7.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只要满足其中的四项,即可诊断为逃避型人格。
很多研究心理健康的专家一致认为,适应能力良好的人或心理健康的人,能以“解决问题”的心态和行为去面对挑战,而不是逃避问题,怨天尤人。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和行为面对挫折与挑战,并非易事。
今年夏天刚刚大学毕业的苏言,在一家广告公司上班两月有余。经历了刚开始的紧张与新鲜,她很快就对琐碎而繁忙的工作感到疲惫厌倦。
由于是新人,公司不会让她单独负责一个案子。最初,苏言还会在开会时很积极地发表意见,但每次都被前辈毫无理由地驳回,这对她的自信打击很大。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无形的工作压力,让苏言苦恼不已。她开始怀念轻松悠闲的校园生活,渐渐萌生了辞职考研的念头。
像苏言这样遇到挫折就产生“返校”心理的职场新人并不少见。离开校园踏入社会,新人很容易因工作或人际交往上的挫败而倍受打击。其实,一味逃避的学生心态不利于在职场的长久生存,面对挫败,应当积极地适应和尽快建立职业心态,只有这样才能最快地成长为一个有成熟职业心态的职场人。每个人总有离开校园的那一天,逃避,能逃得了多久呢?
不要推卸应该自己承担的责任
生活中,你是否经常听到有人在问“这到底是谁的错”?你一定不会陌生这样的情景:错误面前,许多人在抵赖狡辩,或者为了推卸责任而指责别人。或许,你会发现自己也有这样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