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病由心生珍藏版:健康心理幸福一生
10885000000018

第18章 修补人格的心理缺陷(2)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是尽善尽美的。每一天,你都会遇到麻烦。在一大堆麻烦面前,你是不是习惯不停地埋怨“为什么总是我这么倒霉?”有很多人在犯了错误时,总会千方百计给自己找个理由,找个台阶下。诚然,有许多在所难免的错误可以澄清、解释并改正,但是,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编造借口或寻找漏洞以逃脱惩罚。

“免罪”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常见的逃避责任行为的深层原因。免罪理论包括这样一些内容:避免或逃脱责罚是人类的一种强烈本能;多数人在“有利”与“不利”两种形势的抉择中都会选择趋利避害;通过各种“免罪”行为,人们可以暂时逃脱责罚,维持良好的自身形象。

“这不是我的错”、“我又不是故意的”、“没有人不让我这样做”、“这不关我的事”……你对这样的借口不陌生吧?为什么我们总要找各种各样的借口为自己开脱呢?因为找借口逃避责任的人,往往都能侥幸逃脱。这类“免罪”的借口经常能够获得相当程度的成功,因此得到无数人的“青睐”。

不要找借口

据说,“没有任何借口”是美国西点军校200年来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是西点军校传授给每一位新生的第一个理念。它强化的是每一位学员想尽办法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借口,哪怕是看似合理的借口。

犯了错误以后,为了免受谴责,多数人都会选择欺骗手段,尤其当他们是明知故犯的时候。这就是所谓“罪与罚两面性理论”的中心内容,这个论断还揭示了逃避心理的另一方面:当你明知故犯一个错误时,除了编造一个敷衍他人的借口之外,有时你会给自己找出另外一个理由。

玛丽再一次没有按时完成小组工作计划中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任务,这一次她给自己的理由是她需要时间进入状态。而当同事们问起她延误的原因时,她却对他们说自己生病了。

编造借口可以博取他人的同情,一旦赢得了同情,那些工作拖拉的人们就能免受惩罚并因此自鸣得意。但是,随着编造借口逐渐习惯成自然,撒谎的技巧渐趋熟练,也就积习难改了。一旦一个失败者找出一种“合理”的借口,他就会抓住不放,然后总是拿这个借口对他自己和他人解释:为什么他无法再做下去,为什么他无法成功。

有一个故事,可以用来嘲笑那些擅长为自己编造借口的人:有一个人,天天到湖边去钓鱼。但不知什么缘故,他总也钓不到大鱼。钓友们讥笑他道:你闯进幼儿园里去了吧?他满脸通红,却梗着脖子讲出一个让人晕倒的理由——你们知道什么?我家只有一口小锅,如何能煮得下大鱼!

借口把绝大多数的人挡在了成功的大门之外,99%的失败都是因为人们惯于找寻借口。所以,在追求事业成功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即为:不要给自己找借口。

勇于担责才能赢得信任

人们在逃避指责时,经常会含糊其辞、或者故意隐瞒关键问题、或者干脆靠撒谎来逃脱批评与惩罚。比如说,工作拖沓的人多半不会轻易承认:“我的报告交得迟是因为我不喜欢干这个烦人的工作。”或者“我才不在乎我的延误会不会对别人造成影响呢。”等等,相反,他们常常会找这样的借口:“我家里出了一些事情。”或“我身体不舒服。”或是其他一些夸大其词的谎言。

有些时候,人们在工作时确实会受到种种客观情况的干扰:比如信息不通、缺乏常识、时间紧迫或者精神不够集中等等。但是,人们已经习惯于想各种办法来逃避自己应当承担的那一部分责任。当然,如果你真的无辜,你应当通过事实、证据来驳斥他人对你的指责。如果你真的有责任,就应该诚恳接受别人的批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有些人为了免受应得的责备,会想尽一切办法来掩盖事情的真相。这些欺骗伎俩并非总能奏效,但目的却很明显:不过是想方设法逃避谴责与惩罚罢了。因为人人都难免犯错,所以大多数人都是宽容的,都能原谅别人的过失。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信誉,并且有助于完善自我。

要成为一个责任的勇敢承担着,你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1.选择并尝试一些新鲜事物

多接触一些新的环境,结识一些新朋友,尝试一些新的工作,多参加一些新奇的户外活动。在交往过程中,他人的新鲜观点会让你对这个世界产生一些新的看法,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2.努力去做

你可以尝试在家里尽情地唱歌、跳舞,虽然你的歌喉并不是太优美,你的舞姿也不是很专业,尽力了就好。

3.主动接触那些让你害怕的人

主动同他们谈话,将你自己的态度以及对一些事情的看法表露出来,看他们有何反应。不用担心自己被怀疑,要正视他们的怀疑态度,在相互交往中摆脱逃避心理的控制。

4.不要随便找理由

当别人问你为什么要这么做时,你不一定非要给出一个合理的理由,让别人满意。其实你做任何事情的理由都很简单,只是因为你想这样做而已。

生活很精彩,实现梦想的道路也不是很漫长,给自己一个勇敢走下去的信念,好过在追求梦想的途中躲躲闪闪,踯躅不前。

纠正偏执的心理障碍

不要死钻牛角尖

某个村子里住着一位非常虔诚的神父。有一天突降暴雨,洪水开始淹没全村,所有的村民都逃命去了,只有神父依然在教堂里祈祷,并不离开。洪水很急,很快就要淹到他跪着的膝盖了。这时一个救生员驾着舢板来到教堂,对他说:“神父,赶快上来吧!不然洪水会把你淹死的!”神父很坚决地说:“不!我深信上帝会来救我的,你先去救别人好了。”

又过了一会儿,洪水已经淹过了神父的胸口,神父只好勉强站在祭坛上。这时,又有一个警察开着快艇过来,跟神父说:“神父,快上来,不然你真的会被淹死的!”神父依然坚决地说:“不,我要守住我的教堂,我相信上帝一定会来救我的。你去救别人吧。”

又过了一段时间,洪水已经把整个教堂都淹没了,神父只好紧紧抓住教堂顶端的十字架。这时,一架直升机飞过来,飞行员丢下了绳梯后大叫:“神父,快上来,这是最后的机会了,我们可不愿意见到你被洪水淹死!”神父还是意志坚定地说:“不,我要守住我的教堂!上帝一定会来救我的。你还是先去救别人好了。上帝与我共在!”

滔天洪水滚滚而来,固执的神父终于被淹死了……

神父上了天堂,见到上帝后很生气地质问:“主啊,我终生奉献自己侍奉您,为什么你不肯救我!”上帝说:“我怎么不肯救你?第一次,我派了舢板来救你,你不要,我以为你担心舢板危险;第二次,我又派一只快艇去救你,你还是拒绝了;第三次,我都派了一架直升机来救你,结果你还是不愿意接受。所以,我以为你急着想要回到我的身边来呢,就成全了你。”

神父因为固执而失去了生命,如果他不肯坚持错误的观点,故事完全会有另外一个结局。

心理学上,类似于神父这样的固执性格被称为偏执型人格,其行为特点常常表现为: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狭隘;爱嫉妒,对别人获得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妒火中烧;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同时又很自卑,总是过多、过高地要求别人,却从来不信任别人的动机和愿望,认为别人心存不良;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形势,有问题易从个人感情出发,主观片面性大;如果建立家庭,常怀疑自己的配偶不忠等等。

偏执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性格中含有偏执成分的人往往凡事喜欢走极端,死不回头,是一条道走到黑的主儿。他们自以为是,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还总觉得是别人不对。虽然“坚持”是一种不错的品质,但错误的坚持却只能让你离成功越来越远。因此,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学会变通,不要死钻牛角尖,换一个方向,你会得到另一片广阔的天地。

偏执产生狂妄

偏执型人格的人少有自知之明,他们对自己的偏执行为持否定态度。一般来说,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中男性较为多见,且外向型性格的人居多。一个人若有主见,不随声附和、人云亦云,是值得称赞、值得学习的,但若是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就不可取了。长期的偏执,会使人养成刚愎自用的性格。

汉三年(前204年)初,楚、汉两军在荥阳、成皋一带相持。项羽兵围荥阳,截断汉军粮道,刘邦的形势非常危急。

汉军缺粮,时间一久,就难以固守,于是派出使臣向项羽议和。项羽听了使者的话,就想议和。范增进言道:“刘邦即将兵败,今日不杀,将来就必定要被刘邦所灭。”项羽认为范增说得很有道理,于是拒和,并且发兵猛攻荥阳。

刘邦见议和不成,整日忧心忡忡。陈平对项羽说:“大王所虑无非是那项王,我料项王良将并不多。项羽生性多疑,刚愎自用,不能明察人事,大王若肯捐弃臣金,贿通楚人,流言反问,使项羽君臣相疑,然后乘机进入,破楚就容易了。”刘邦沉思良久,采纳了陈平的建议。

陈平随即唤来几名心腹,叫他们扮成楚军模样混入楚营,贿赂楚王左右,散布谣言。数日后,楚营中果然流言四起,说钟离昧自恃功多,得不到分封,将要联汉攻楚。这事正是项羽所担心的,如今出了这样的传言,项羽不得不相信,所以处处提防钟离昧。

为了弄清真相,项羽决定以议和为名,遣使入汉,顺便探察城内虚实,这正合刘邦陈平之意。楚使前往汉王府拜见刘邦,刘邦假装酒醉,命陈平将楚使带出。陈平装作自己只是替刘邦招待客人,并不认识来使,故意问道:“范亚父可好!是否带有亚父手书·”楚使一愣,突然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正色道:“我是受楚王之命,前来议和的,并非由亚父所派遣。”陈平听后故作惊慌,立即掩饰道:“刚才说的是戏言,原来是项王使臣!”说完就起身离开了。楚使十分生气,回营后立即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添油加醋地告诉了项羽,并特别提醒项羽,范增私通刘邦,要时刻注意提防。

范增对项羽一向忠心耿耿,他见项羽为议和又放松攻城,便找到项羽,劝他加紧攻城。项羽怒道:“你叫我迅速攻破荥阳,恐怕荥阳未下,我的头颅就要掉了!”范增见项羽无端发怒,一时摸不着头脑。他想起近年自己对项羽忠心不二,但项羽不听忠言,反而怀疑自己,十分伤心,于是向项羽辞别,项羽自此失掉了最重要的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