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外语英语学习成功之路
10970500000034

第34章 翻译的道理(1)

本章我们谈谈翻译,分为五节,分别是:翻译的流程,翻译的定义,翻译的基础,翻译的质量,英语学习与翻译。

(一)翻译的流程

原文作者(A)经过构思(A1)写出作品(A2),为了方便,我们在这里假定这是文学作品。A读自己的作品A2在头脑中得到一个映像(A3),而对这映像A当然有自己的感受(A4)。

现有三位原文读者(C,D,E),读原文作品A2而在各自的头脑中看到了原文的映像(C3,D3和E3),从而也有各自的感受(C4,D4和E4)。

现有一位译者(B),读原着A2而得到自己对其的映像(B3)和感受(B4),并把这个映像B3以译文作品(B2)的形式描述下来。

从而又有了三位译文读者(F,G,和H)来读译文B2,得到各自的映像(F3,G3,和H3)和感受(F4,G4和H4)。

可以看出,A1A3和A4都是作者思维的产物,它们与有形世界的沟通是通过文字作品A2 这座桥梁;而与这座桥梁直接相连的,全部是原文读者,包括翻译者。原文作者A的写作,是构思的明朗化过程,这个过程止于作者停笔完成作品;而作品所给出的映像,则是个出世的胎儿,由构思这个胚胎经作品而来。

另外还可以看出,原文作品A2和译文作品B2根本没有直接的联系,二者之间的关联,完全取决于翻译者的头脑;而这头脑对于原文和译文的理解和驾御,构成对这种关联的决定性意义。

这里我提出了一个“映像”的概念。有两点要说明,一是映像的存在,二是它与感受不同,是两回事。有意思的是映像的存在不仅要加以证明,而且对其存在的认知还涉及到哲学上的认识论。

比如我们说,桌子上有一束花,这句话英文可以是这样:

There is a bunch of flowers on the table.

她对他们大发雷霆,英文可以是这样:

She was very angry at them.

她很伤心,英文可以是这样:

She is so sad.

这三句话给出了三幅图片,或者说是三个景象,或者说是三个我们在头脑中可以看见的具体情景了吗?当然给出了。这些图片或景象或情景就是映像。它们是文字给出的映像;而如果不存在这种映像,人们看到的就都是些毫无意义的纸张和墨汁。这些映像在每个人的头脑中可以认为是相同的;而对映像的感受却可因人而异差异极大。比如人们对上面第一个映像的感受可以是:什么样的花啊;为什么在这里啊等等。对第二个映像可以是:她不该那样啊;她就该那样啊;为什么啊;结果如何啊等等。对第三个映像的感受可以是:怎么会这样啊;为什么啊;大可不必啊,等等。同样的映像人们的感受可以大相径庭,这和人们看影视作品或绘画等作品一样。同样的作品,看后有大受感动的,有无动于衷的,有浮想联翩的,有不以为然的,有赞不绝口的,有痛恶批评的。

不过文字作品如果你不读,其所给出的映像对你就不存在吧?或者至少,你就不知道吧?问题是,你不读的这文字对你存在否呢?比如那些文字是本书?还有,确定的文字,给出的映像是确定的一个,还是它是相对存在于所有读该文字的人的头脑中而有很多个?

我们都不是哲学家,可这几个简单的问题似乎有点把我们引入了认识论,至少是其最根本又动人的部分,那就是事物是本身就存在呢,还是因我们主观而存在?或许人们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作为英语学习者,从学好英语这个实用事物层次或级别角度,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许简单而且唯一。因为我们假定你是学习英语者,而且想要也必须翻译,你是要读这些文字的,所以对你,不管是映像本来就存在,还是因为你读了文字才存在,对你反正是存在的。再深入的探讨可以留给信奉唯物主义或形而上学的哲学家们。

不过这里我们还必须假设,不管你信奉的是什么主义,通常情形下母语折射的映像和你看到的映像是一个。换句话说,母语是文字作品语言的每一个正常人读作品在各自头脑中得到的映像是差异可以忽略不计的同样的。上边三例句所给出的映像可以认为在每个原文人头脑中都一样。也即这里我们假设了C3、D3和E3之间相当,同时也都等于A3。说其是“差异可以忽略不计的”一样,是因为在每个人头脑中形成的映像我们不能拿到太阳底下看,我们所说的一样,自然是相对的,是我们认为的一样,其偏差程度从同种母语人可以相互深入交流探讨并理解哪怕是极其复杂或抽象事物的角度讲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但当映像比较复杂的时候,应当说不同的人对它的认知应是有一定的差异,继而可能会有差异更大的不同感受。不过很明显,用语言构成的复杂映像是由多个简单的映像组合而成,因为文章或书是由一句句一段段的文字集合而来的,而只要这些文字是自己的母语,认知其映像便几乎不存在什么问题。不过对一位翻译者来说,除了驾御母语的能力以外,对外文的掌握多大距离上接近其母语人士,体现在能多高程度上精确认知原文所反映的映像和用译文漂亮地再现这个映像。

说到翻译者,他/她是比照什么来翻译呢?答案是自己读原文作品A2得到的映像B3而不应当是对其的感受B4,甚至也不是原文作品A2。翻译者应当对这个映像负责,并且要用译文尽量准确地再现这个映像。不懂此道理的学习者和翻译者,往往只关注起原文A2本身,也即其文字结构,造成翻译得不漂亮或者别扭甚至错误。

这自然又出现了新的疑问,翻译者头脑中阅读原文得到的并对其负责的映像B3,与原文作者自己读自己的作品得到的映像A3和那些原文读者们得到的映像C3,D3,E3一样吗?与译文读者们的映像F3,G3,H3的关系呢?

我说过,当映像简单时候,C3,D3,E3与A3可以认为是一致的,就是复杂的时候也可以认为是差异微小到可以同样忽略不计的。就是说,原文作者不用担心自己母语的读者们会多大程度上误解或歪曲他/她用文字向大家呈现出的映像。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原文作者在永远希望原文读者们准确看见自己作品映像的同时,并非总是希望读者们对自己作品映像的感受与自己的相同或接近。有时候,作者愿意让读者分享自己的感受,而另些时候,作者倒会有意构思某种情节,期待读者们有各自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联想和不同的猜测等。往往这正是文学作品之力量所在。

现在翻译者对原文作品映像A3的认知是否能到达与母语是原文的原文读者C,D,E相一致,也即是否B3等于C3,D3,E3和A3呢?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原文是翻译者的母语,那没问题,会一致。另一种情况是原文不是翻译者的母语,那就看翻译者的原文水平即这门外语的水平如何了,是学到了相当棒的程度,还是一般般,还是很夹生。而当翻译者用译文再现原文的映像时,在第一种情况下,即把自己的母语向另外一种语言翻译,那对翻译者是个严峻考验,这几乎等于用非母语进行写作。尽管我刚刚说了,这种情形下对原文映像的认知不会有问题,但翻译出来的非母语让人读起来很别扭的话,译文读者们就没法清晰地认知其译文映像;或者是,译文映象与原文映像有较大差异,那译文读者们也只能是看到了这个有差异了的映像。第二种情况,即把非母语向母语翻译的时候,则取决于翻译者如何先用学来的和掌握到某种程度的外语去准确地认知原文映像,再多大程度上用自己的母语准确和漂亮地再现这个映像。而不管是从母语向着非母语还是从非母语向着母语翻译,再现的这个映像与原映像除了极其简单的以外,至少从理论上来说,全无同样的可能。多大程度上能贴近,也即两映像之间的差异能否充分小,取决于翻译者了。

就是说译文读者们F,G,H读译文B2获得的映像F3,G3,H3如何,全看翻译者的了,即完全取决于译文了B2了。译文读者们能看到的映像与原文读者们看到的映像相同,或者说能让译文读者看到原文读者看到的映像,即让F3,G3,H3等于C3,D3,E3是翻译流程中的完美世界。

然而,这却不可能。因为这个映像不是个有形物体,可以先拍照再冲印来一成不变地供他人看。这个映像本身就是抽象的,并且还非要经过翻译者的头脑加工再由这位翻译者用另外一种文字重新再现。这是通过翻译者的抽象思维,把文字语言反映出的极其复杂而又神奇的抽象信息进行分析、解读和重组,然后再把它存入,封固和再现于另一种语言之中。

但是,翻译者的任务,就是向这个不可能的完美世界进发。

(二)翻译的定义

翻译的所作应当是:忠于原文,并用漂亮的译文把它表现出来。

1.什么是原文

原文指被翻译的语言作品。原文物理上是纸墨文字,是有形有限看得见摸得着的。但人类特有的发明与使用文字的伟大与神奇,在于文字可通过人脑来记录与再现事物,哪怕这些事物是抽象的。所以说文字是种信息信号,其所代表的,是文字所给出的映像。映像是翻译之认知与再现之本。

2.表现的是什么

表现的是原文的映像,是翻译者读原文所认知到的原文所给出的映像,而不是原文,因为你要做的,正是通过你的工作,把原文变成译文。翻译要通过译文,再现原文的这个映像。两个映像差别之大小为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但翻译者对这个映像的感受、感想或联想并非原文的映像。翻译或翻译者对映像负责,不对自己或他人的感受、感想或联想负责。至少翻译者对这些思维形态的过程与结果是根本无法量化与操控的,所以根本谈不上对它们负责。这里也可以简单地看出,初中级外语学习者在翻译的时候将两种语言逐句甚至逐字对应,是多么的错误。

3.什么是忠于

忠于当然是指翻译者要尽可能原样地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映像。尽管完全精确地再现这个映像是不可能的,但翻译者要尽可能少走样,少曲解,少添加,少削减,少修饰。要忠于这个映像的内容,内涵,形状,色彩,风格,及其放射和引深意义,使译文映像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文映像。忠于取决于翻译者对原文的掌握程度、理性认知、感性体会和透彻理解,并具有同样高甚至更高水平的驾御译文的能力和充分的技巧,将认知清楚的原文映像最小走样地用译文表达出来。就是说不管原文的表达是直白或婉转,清晰或模糊,坦白或含蓄,细腻或粗放,简单或复杂,严肃或诙谐,抒情或沉重,平文还是韵律,口语化还或文绉绉等,都需要准确认知和用译文漂亮再现。还需要指出的是,翻译者个人对这个映像的感受、感想或联想,是可能影响这个“忠于”的最大因素,它不可避免地甚至会是不知不觉地渗透到整个的翻译过程之中。而心中一个认知确切的映像,往往有不只一种在所谓“正确”范围内的再现法。翻译者要做的,是每当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感受色彩已太多地融入到映像的再现时,一定要坚决地把它收回来,不能感情用事,使自己这份感受B4影响到B3对A3的趋近。

4.什么是漂亮

漂亮首当其冲来自忠于,即再现的译文映像与原文映像相比,只应当有最小的差别。这在一定程度上说,可以理解为是否用词准确。进一步剖析是说翻译者所运用之词汇或词汇的组合所给出的映像是否“充分准确地向原映像趋近”。说它是趋近,是因为我们已经说过译文映像永远不会等同于原文映像。所以一个歪曲原映像程度大的译文映像,如何好看也是个错误。那么在翻译内容“正确”的基础上,则要讲究译文的通顺,简洁,流畅,生动,高雅和感人。注意不一定华丽新潮等,因为原文的风格也许是朴实无华或较为传统。就是说译文当然也要尽可能表现原文的风格,这也是“正确”的一部分。而风格无好坏丑俊之分,无论严肃或诙谐,文绉绉或很大众,正统或随意等你都要忠于才是。

译文的行文还有个关照大多数人的问题,因为除了极其专业的着作,让大多数人看得懂,应当是我们的关切。这包括几方面的含义。一是语言是变化的,但作为翻译者,在同等条件下,应多采用当代多数人接受的语言。除非要某种特殊语言效果,刚刚兴起的新话语少说,几近淘汰的过时话也别用。一句话,要中庸点。二是照顾大多数,也意味着口语当最优先。口语大家都懂得,而口语虽然有时候最不讲语法但却也最不乏准确、通顺和流畅的特征。三是文风与措辞之表达,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之上,如果感觉锦上添花也许会使有的读者产生误会,而平直表白却可能显得无生气,翻译者当宁可向后者倾斜。当然这种倾斜是种假如,通常我们是能做到既准确无误,又“生动开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