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外语英语学习成功之路
10970500000035

第35章 翻译的道理(2)

(三)翻译的基础

翻译是一门学问,想翻译得好对翻译者自然有相当高的要求。这些要求可以归结为三大方面:首先,两种语言的精通或掌握得充分好。其次,对两种语言文化了解得充分好。第三,不错的知识量和具有充分的与作品内容有关的知识。

1.两种语言的精通或掌握得充分好

本民族语言在通常情形下是没问题的,但这仅仅指语言的通顺表达能力,而非相当棒的功底。显而易见的事实告诉我们,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个人在成家立业之前所积累的语言功底,将伴陪他/她一生。而这种积累,主要就是大量读大书,读好书。人长大了或工作结婚生孩子之后,还能有愿望和有时间读许多有价值的书而提高自己文字功底的人是少数。简单地说,学生时代的积累几乎决定你一生的水平。

但目前中国的教育状况,从这个角度考虑也很令人担忧。对于绝大多数的孩子们,他们的时间几乎完全被学校占去,特别是初中和高中阶段,而那正是大量读中外世界级好书的时期。小学时不那么忙,可毕竟识字量和理解力还差一些,而家长们对国语的兴趣,似乎远不如对数学外语和音体美。但在初中和高中时期在完成学校的课堂任务和家庭作业外,还能有剩余时间和驾御自己的剩余时间而去多看世界级大书的青少年们,现在似乎没几个了。当然这责任不在学生们;学校在教育名义下的残酷负荷,刚能让孩子们喘口气。而世界级大书不看,总在中小学生作文范例中转圈子的孩子,难说驾御语言的能力和对世界的理解深度能上升到多高。须知看大书好书,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文字的问题,它是最主要的我们知识的来源方式之一。所有有识之士,毫无例外都是读大量大书好书的人。据说马克思读书脚把图书馆地毯或地面磨出个坑;列宁读书多到把没看过的书翻一翻就知道哪本只配睡觉时掂脚;毛泽东求学时废寝忘食,闹哄哄环境中照样可以稳坐;“反面教材”希特勒年轻时贫穷潦倒,但读起书来的样子却也吓人。

而尽管学识与经验都重要,但如果非要排个先后,经验只能屈居亚军。一定会有人不同意这个观点,但其实事实很明显地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为什么在战马上叱咤光阴的刘备要三顾茅庐请一个隐居的诸葛村夫去指挥打仗?为什么我们要把孩子们送到学校一读就是十几年或二十多年,而不是让他们早早找个工作去干活从而在某个或某多个行当中也就是社会中一直闯荡?而恐怕你也从未考虑把个刚毕业的博士,去换一个甚至多个无学历却有三四十年工作经验的人员吧?另外年龄长基本上意味着经历多,但经历多完全不代表有益的经验多。现代生活模式下的大多数人们是年复一年地白天上班,晚上做饭吃饭看电视睡觉。这些人对人生有益经验的积累率不会令人羡慕。不继续学而思者,咸盐吃得多,只等于睡觉睡得多。不过要指出的是,我们是从提高学识,特别是提高中文水平的角度谈问题。百姓怎么生活自有它的道理,而如果百姓要的就是这种平和质朴和安稳的生活,那无可非议。

所以毫无疑问,提高国语最有效的方法是大量阅读好书。语言干瘪,是因为我们看书少了,而我们当然又从来不会说没听过或没看过的话;且文字的驾御能力,与人的思维深度和广度肯定成正比,而不管是从母语往外文翻译,还是从外文向母语翻译,对映像的认知与再现的过程,正好要求思维的深度广度和语言的驾御能力。

翻译中涉及到的非母语,即外语要学得非常好才能翻译得好。说这话简直是在多罗嗦。不过翻译可分为学习阶段的练习性质翻译和实用翻译。学习阶段的翻译,都只能算是学习和练习。而外语学习不到火候就做翻译的人,向着母语方向翻译问题相对小一些,但也会错误频频。向着非母语一方翻译时候,常犯的错误是创造出不常见的说法,使人读起来非常别扭。他们不知道英文怎么说,只好先把中文词汇看清楚,再去查汉英词典,然后再把查到的词汇排列到一起用出去。可叹的是英语人士表达这层意思时候,可能往往不用那个词汇。即便用,其行文,也就是该词汇与其它词汇的组合方式和语法结构可能也不是你瞎编的方式。想起来的确有点可笑,这些别扭甚至错误的英文招牌、广告和说明书等,对中国人没关系,因为他们不看或看不懂。英语人士则感到话有问题,或许还能明白个大概,但多数人没那个闲工夫来为你指出或改正。而翻译者和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则可能正“万事大吉”后高枕无忧,并不知道译文有问题。我们都免不了犯错误,但在公开的应用方面,还是当尽量少犯。从集合的角度看,似乎市面上现在中国这些别扭的译文大大超出不别扭的。要问问把中文翻译成英文是为什么,总不会是要让懂英文的人们皱眉与猜测吧?当然我们绝不要忘记已故和在世的好翻译家们,是他们使我们尝到外国的精神食粮,或者反之,把华夏文明向外介绍。

2.对两种语言文化了解得充分好

我们对母语文化都耳闻目睹,身处其中,了解它的程度从普通翻译的角度当说是基本够用了。而从高要求的角度讲,对自己文化的认识,可以说照样是永无止境。一个象前面提到的只“吃咸盐”的人,和一个时时注意学习的人,比如懂得“千里路万卷书”和懂得多与有识之士接触并勤于思考的人,怎能同日而语。愿意告诉他人自己“咸盐比别人吃得多”和动则大讲自己“什么人什么事没见过”的人,与懂得自己不错但更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懂得知识与学识无止境而不一味夸夸其谈的人,对自己文化懂得之谁深谁浅恐怕不用再问。对自己语言文化的懂得,就是学识与知识的一部分,而且是很大比重的一部分。那么这种懂得,远远不仅仅是决定翻译好坏的问题,它是决定你是个庸人还是个才人的中流砥柱问题。

对外语文化的了解或掌握就更难了。我们这里谈的是英语语言文化。尽管学习英语本身就是种了解英语文化的过程,但平时的注意积累在翻译时候当然会起到作用。反过来说,不懂英语你要了解英语文化当然非常困难和有限,而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你接触英语文化并且懂得它才越来越多和越来越深;而学英语到非常好的程度,不走弯路的看来通常至少也得四千课时以上,走弯路的则年复一年地在里面走。可见这个互相依赖的共进过程是多么艰难与漫长,能够走出来的是少数,也是相当值得佩服的坚毅一族。

3.不错的知识量和具有充分的与作品内容有关的知识

这取决于到翻译之时你已经积累了多少,也就是说取决于你过去是否用功,也可以说取决于你现在知识量的总体水平和翻译内容方面的知识水平如何。这也说明我们当时时注意学习,因为它时时会有用。当然没有人什么都懂,现实世界并非是个完美世界,我们当然也不该指望翻译者是什么都懂的完美人物。不管是谁,一定是翻译这个得心应手,翻译那个稍感生疏,翻译其它东西却因太专业而不懂而不能翻译。生疏的领域或许可以现学或查阅资料,但知识的功底意味着想现提高不赶趟。这功底没法现学,只能平时积累,特别是平时有意识的积累,那其实就是学习。功底好意味着对你而言,翻译中生疏的事项少和生疏的程度轻,也多半意味着你的翻译会比其他人更好。知识有益,有知识的人可敬。世界的进步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一步几乎都是有识之士之运做结果。但现代人中有若干却倾向于对这种结果不以为然,在麻木的享受中淡忘甚至殆尽了对知识的兴趣和对有识之士们的尊重。

这可不该是你做的,哪怕你不是个翻译者。

(四)翻译的质量

翻译的质量,在于译文映像与原文映像的差异有多小。

我们已经说过了,除了简单映像,差异必然存在。这结论似乎有点令人感到悲哀,但世界本来就不是完美的。而且尽管翻译上可能有错误,但通常翻译作品还是对社会或世界有益的。不过能够判别这个差异的,只有精通两种语言的人。在教授初级和中级英语内容的时候,老师们对学习者们做的翻译练习,当然通常都能够判断其对错,甚至是极小的差异;但在高级时候,倒也难说老师们总能判断。这个差异能够被判断出来的情形,还几乎必须是判断者能够看到原文和译文两个映像。其它情况如普通中国人看一本翻译成中文的小说,当然是无法知道翻译得好坏的。从这个层面上讲,翻译者对众多的人们起着决定性的和极其巨大的影响。而既然差异必然存在,说翻译是再创作,一点都不过分。

翻译者原文水平越高,认知原文映像就越清晰;译文水平越高,再现的译文映像就越贴切原文的。

就此,可以把翻译的好坏分成五个等级:

(1)驴唇不对马嘴;(2)不好;(3)尚可;(4)挺好;(5)非常好。

(1)、(2)级别说明你还不懂原文,不具备通常意义上“翻译”的基本水准。这应是初级或中级英语学习者翻译练习中出现的结果。但市面上的确有不少如说明书啊,告示啊,还有些书籍啊等等,也都如此。如果从把翻译者看作是学习者的角度,我们也许还真可不必太埋怨他们,因为他们多半不知道自己在出错。

(3)、(4)、(5)级别象是三个一个比一个高的阶梯,而即便到了“非常好”那一阶梯,也并非意味着翻译者来到了不须再努力的最高点。除了字句少和结构也简单的话语或短文,谁也不敢说自己对一大部头的作品翻译得好到了不能再推敲。完美的境界高耸云霄,也象数学上的“极限”,永远达不到,却总有空间去进一步“趋近”。

翻译作品有时候会找人校对,更多的也许没有校对,而是翻译者翻译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了。而翻译者几乎总是独立工作的,在工作的过程中他/她事实上只对自己的头脑负责,并无任何其它参照。就是说,翻译者对原文映像负责,但原文映像是什么并无其它标准可借鉴或对照,翻译者自己对其的认知即成为对原文映像的唯一认知。而用译文对这个自己认知来的映像再现时,翻译者自己的再现结果也是唯一的结果,并且是逻辑上的最佳结果,也并无其它可兹对照。

这样看来,全世界所有译文读者只能希望翻译者是个非常有水平的人了。事实上人们也许从未对此有过过多的考虑。不是悲观地不抱希望,而是几乎从来对此就没有过怀疑。译文作品如果是小说等的时候更是如此,因为没几个人看译文小说时怀疑这小说本来是不是这样。只有极其个别的情况,比如有了不只一种版本,人们还有机会对照,才可能对某个译文的相对好坏有所感悟。

所以世上无数人们所看过的众多译文作品多大程度上就是原文作者之想表达,永远是个谜。倒是翻译者们,在直接左右着人们的感受与灵魂。而这种左右,不只是在文学领域。

从而我们也许可以说,翻译的质量,决定着是给世界一个本来面目,还是对其有所扭曲。

(五)英语学习与翻译

1.一个映像,有多种文字描述法

请说出你看到了什么:

(1)大圆圈,小圆圈,下面有条线。

(2)墙边有个人站在磨盘旁。

(3)海滩上有一个人,望着一轮硕大落日感慨万千。

对这三种描述,我们只能说都是对的,而且一定还有第四种第五种等等也是正确地说法。我要讲的,是学习英语者要注意,一个映像会有多种表达法,翻译时候你要好好推敲,你的目标是“正确又漂亮”。

看下面英文句子:

When I was young,I went there with my father.

往往学习者会把这句翻译成:

当我小的时候,我和我爸爸去过那里。

你的问题是这样说当然不错,但你头脑中明显有个原文结构的阴影,还有原文和中文词汇非得要相对应的阴影,所以你要把when 翻译出来,说成“当”,还要把there翻译出来,说成“那里”。你好象已经不知道这句话也可以有以下多种说法了:

(1)我小的时候,我爸爸领我去过。

(2)小时候去过,是和我爸爸。

(3)我去过,和我爸,那时我还小。

(4)挺小的时候和我爸爸去过。

(5)小时和爹去过。

这5种说法,连同你的说法,所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也可以说,所表达的“映像”是一样的。这个例子说明,同样一个映像,常常会有多种文字表达法。当然这个前提是对原文的映像有了清楚的认知。而对一个映像有多种文字表达法,是我们在翻译中追求“漂亮”的前提。不然情况会是人人都只能翻译成一个样子,翻译成其它样子就是错的,那还哪来的漂亮,不都一样吗?

当然,映像简单时,各种翻译间漂亮差异几乎没有,如我们这个例子,这些话语几乎谈不上谁比谁更漂亮。如果非要比较一下这些话,共六句,只能说,你翻译的那种说法,也即对你来说是最标准最正确故而你永远要说的那句,好象是最别扭的。原因是你非要把“当”和“那里”说出来,而人们在说话的时候,几乎总是倾向于说得简明。你的问题在于你不懂得翻译是再现映像;你是在逐字逐句的再现文字。由此我也敢说你大概是“背单词”一族,至少是用中文学习英文一族,所以才这样对应。词汇学习夹生,翻译话语错乱,这是必然的。

而当映像复杂时候,各个翻译表述间的差异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所以,你必须懂得翻译时要注意文字的推敲,而这推敲,几乎又是永无止境,看你的水平了。这里所谓的水平,指文化、知识和文笔的总和。你从前至今的积累,使你成为了现在的你;而你是什么样,当然又时时表现成什么样。现在你翻译得是好还是不怎么样,都是你注定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