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按西医基础知识和足部反射区作用原理为依据,进一步拓宽思路选择相关反射区,在实践中一定会摸索出更佳的方案。
因此,足部按摩治疗疾病时,应根据症状选配好上述三种反射区,并加以按摩,才算是一套完整的治疗方案,方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脏腑辨证选配法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对疾病症状进行分析归纳,用来判断病位、病因、病性及正邪盛衰等情况的辨证方法,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中医学将人体分为五脏六腑,按中医学辨证论治方法,确定病变的脏腑后,即可选取该脏腑在手部的反射区(穴)作为治疗用区。
心病辨证
心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主血脉与神明两方面。心主血脉,即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不息的作用;心主神明,即心为人体精神和意识思维活动的主宰者。
因此,心病常见的症状有心悸、怔忡、心痛、心烦、失眠多梦、健忘、嬉笑无常、谵语发狂、表情淡漠、昏迷、面色苍白无华、唇甲紫暗。当辨证为心病时,可选用手部“心”区和“心”穴。
肝病辨证
肝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即肝具有调畅全身气机、调节情志及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其病变主要表现为情志异常和气机不畅。
因此,当出现精神抑郁、急躁易怒、胸胁疼痛胀满、眩晕、头痛眼花、肢体震颤、关节不利、痉挛拘急、月经不调、乳房胀痛、睾丸疼痛等症状时,应辨为肝病,可选用手部“肝”区。
脾病辨证
脾主运化水谷(即消化吸收),输布精微至全身,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有“后天之本”之称。另外,脾还能统摄血液,升清阳,以防血液溢出血管外,并使内脏维持在一定的空间位置。
如果出现腹满或胀痛、食少便溏、黄疸、四肢倦怠、水肿乏力,或见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内脏下垂,或有便血、崩漏、紫癜等病症时,当辨为脾病,可选用手部“脾”区。
肺病辨证
肺主气、司呼吸,故称肺为“气之主”。肺又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参与津液在人体内的输布。其病变主要表现为呼吸功能活动减退与水液代谢输布失常等。
当出现咳嗽、喘促、胸闷、胸痛、咯血、音哑、自汗等症状时,应辨为肺病,可选用手部“肺”区和“肺”穴。
肾病辨证
肾主骨、生髓,主藏精与生殖,为人体水液代谢的主要脏器,有“先天之本”之称。肾病主要表现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障碍、水液代谢失常等方面。
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阳痿遗精、女子经少、经闭不孕、耳鸣耳聋、齿摇发脱、健忘、头晕、水肿、小便不利、尿频、尿急、遗尿等。
小肠病辨证
小肠主要生理功能为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其病变主要表现为消化与吸收功能的异常。常见症状为腹痛腹泻或呕吐(受盛失常)、食后腹胀(化物不能)、上吐下泻(泌别清浊失司)等。当辨为小肠病时,可选用手部“小肠”区和“小肠”穴。
胆病辨证
胆主要生理功能是贮藏与排泄胆汁和主决断。
胆汁有助于食物的消化,若胆汁分泌排泄受阻,则会导致消化功能障碍,出现厌食、腹胀、腹泻等症状。若湿热蕴结肝胆,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渍肌肤,则发为黄疸。
胆主决断,在判断事物、做出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对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因素的不良刺激有重要意义。故而胆气虚怯之人,易出现胆怯易惊、失眠多梦等症状。
胃病辨证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之海”,胃气以降为顺,喜润恶燥。胃病多以胃失和降等消化功能障碍为主,表现为食少、脘胀或痛、呕恶、呃逆、嗳气等。
大肠病辨证
大肠有传化糟粕与主津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对食物残渣中的水液进行吸收,形成粪块并排出体外。其病变主要表现为排便的异常,如大便干结,排出不畅,或大便次数增多,泻如水样,甚至下利脓血,并伴有里急后重等。
膀胱病辨证
膀胱是贮存和排泄尿液的器官,故而膀胱的功能失常主要表现在尿液的排泄异常,如尿频、尿急、尿痛、尿浊、遗尿、小便失禁等。
脏腑表里病辨证
中医学认为,脏腑之间有相互表里、相互络属关系,脏属里(如心、脾、肺、肝、肾),腑属表(如胃、大小肠等)。其具体的表里关系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
相表里的脏腑之间有经气相通,可互相影响。因而在治疗时亦可选取相表里的脏腑反射区。如辨证为肺病,可选取手部“大肠”区。若辨证为大肠病,可选取手部“肺”区。
操作中的要求
手法的基本要求
虽然,不论采用哪种手法,只要能够刺激双足对应反射区,都能够调节人体生理机能,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但是,只有正确的自我按摩手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定位要准确
选准反射区位置,是保证疗效的起码要求。偏离正确位置并无害处,但做的是无用功。
施力要适当
因各个反射区的位置、局部的解剖结构不同,对施力强度的接受能力也不同,施术时的力度一般以达到酸胀、稍痛但又能忍受为度。用力太小,达不到保健目的;用力太大,又容易造成损伤。一般情况下,患者体质虚者,用力宜轻;体质壮实者,用力宜重。
施力要均匀
每个反射区一般要做4~6次,施力可由小逐次增大,亦可以基本保持一致,但在每次推按动作中,用力必须保持均匀。
也就是说,每做一次推按,先决定这次推按的力度,自始至终保持这一力度,不要忽轻忽重,头轻尾重或头重尾轻。
施术时要有节奏感
动作要有节奏,使被按摩的反射区受到有规律的刺激。而且施术者有节奏地用力与放松,也不易感到疲劳。其节律的快慢,应根据情况来定,病人体质虚者,节奏要慢;实者节奏要快。
姿势要正确
掌握正确姿势,既是为了自我按摩的方便,也是为了按摩时轻松自如,更是有利于找准相应的足部反射区。
按摩时,体位应能自由转动,但不要歪身斜体,以免引起腰部劳累酸痛。要灵活运用按摩手法,防止手指受伤。
把握好按摩时间
足疗按摩时,应根据疾病以及体质等情况,掌握好具体的按摩时间。
一般来说,每只脚的基本穴位或反射区,按摩2~3分钟;肾脏、输尿管、膀胱反射区的按摩必须达5分钟,以促进体内有毒物质的排出;主要足穴按摩应在5~8分钟之内;相关足穴治疗约需3~5分钟。
按摩肝脏反射区时应注意,只有肾脏功能良好时,才可以在肝脏反射区按摩5分钟以上,否则会使大量有毒物质进入循环系统,而不能及时排出体外。
脊椎的反射区不可按摩太久,一般维持在3分钟以内,以免血流加强而产生暂时性的不良反应。严重的心脏病患者,如确实需要进行足部按摩,则不应超过1分钟。
足部按摩应在饭后1小时进行,每次按摩保持在30分钟左右。但对于重病患者,可减为15分钟左右,如严重的糖尿病、肾脏病患者,每次按摩时间不应超过10分钟。
一般每日按摩1~3次。若长期坚持,每天按摩1次,效果亦很好。重病急症患者,每天按摩一次,慢性病或康复期可隔日按摩一次或每周两次,7~10次为一个疗程。
掌握按摩的强度
据德国艾伦特·休尔的刺激理论认为,弱刺激能使机能活泼化,强刺激则具有抑制机能的作用。
因此,各种按摩手法,其强力实施和弱实施时,反应会有所不同。而确实有效的力度是保证获得最好效果的关键,所以按摩时要根据受术者的个体情况及不同部位,及时调整手法力度,达到酸胀稍痛但能忍受为度。
为了掌握好按摩强度,就必须了解哪些因素能够影响按摩的强度。常见的因素有:按摩力度、作用时间和频率。
按摩时手法用力大,受术者局部受到的刺激就强,反之则弱。
按摩力度大小不变时,刺激的作用时间长,刺激量就大,反之则小。但这种延长是相对的,若延长时间过长,反而会使刺激量减小。
刺激量与动作的间隔时间成反比,动作的间隔时间短,则刺激频率相对就快,刺激作用就较强。
按摩顺序和方向
按摩顺序
足部按摩要有顺序,以免在进行全足按摩时出现遗漏,而且要突出重点反射区。为了方便实际操作,通常采用先左后右、自上而下、先内后外、先底后背的按摩顺序。
因为左足上有心、脾等重要的器官。按摩前,在左足的心脏反射区处,由轻而重,慢慢增加按摩力度,了解心脏的承受能力,以免发生意外。脾是重要的免疫器官,如果按摩脾反射区时,发现病理体征,往往提示身体其他部位存在着某种问题,按摩时需加留意。
另外,肾、输尿管、膀胱三个排泄器官的反射区,在按摩开始时和结束时都要反复按摩,至少三遍,以促进体内废物的排出。
当然,这只是一个大致的顺序,只要不漏掉重要的反射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习惯顺序,不必拘泥于某种形式。
按摩方向
足部按摩的方向,应尽可能采取“向心方向”,即静脉血流向心脏回流的方向,以便于促进血液和淋巴的回流。
应注意的事项
足部按摩时,需要注意下列事项:
按摩前要用温水洗脚,手指甲要保持清洁,全身放松。
饭前30分钟、饭后1小时内及空腹时,均不宜进行按摩。
进行足部反射区按摩期间,需保证一定的饮水量,一般每次饮300~500毫升温开水。严重肾脏病、水肿、心衰患者例外。
应避开骨骼突起部位,以免损伤骨膜,导致溢血肿胀等现象。老人的骨骼变脆、关节僵硬,儿童皮薄肉嫩,在按摩时不可用力过大。
足部有外伤、脓肿时,应避开患处,可在另一只脚的相同部位进行按摩。如因治疗不慎,造成皮肤红肿淤血者,可在患处涂上红花油,并暂停治疗。
妇女月经和妊娠期间、各种严重出血症、活动性结核病、梅毒和脑血管病的昏迷期,以及长时间服用激素和极度疲劳者,都不宜进行足部反射区的按摩。
必须全面按摩,突出重点。每次按摩时间以30分钟左右为宜,不宜过久。
运动后、大量饮酒或高烧者,不可贸然刺激穴道,以免发生意外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