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重生三国之风流帝王
1117700000543

第543章 :废少立献

早朝的时候,太傅大人袁隗依然因病未来,朝议就由司空董卓主持。大臣们互相交头接耳,议论着昨天晚上北城门外的喊杀声,纷纷猜测,驻扎在北门外的丁原究竟跟谁打了起来?

董卓突然走上前来,站在大殿上,面对文武百官,大声说道:“当今天子昏庸无能,宠信奸佞,致使洛阳大乱,社稷动荡,这样的君王怎可以奉承宗庙为天下之主?今天我要效伊尹、霍光之事,废黜天子,改立陈留王为皇帝,诸位大人以为如何?”

大殿上一片寂静,所有人瞪大了眼睛,茫然地望着董卓,无言以对。对于他们来说,这实在是太震憾了,以至于他们不敢去想。皇帝,多么神圣的字眼,难道可以这样随便废立?

就在这时,数十名全副武装的西凉士兵在李儒的带领下,突然冲了进来。士卒们一个个列于大殿两侧,虎视眈眈。嘉德殿内的气氛顿时紧张的令人窒息。与此同时,牛辅带着数百名铁骑把嘉德殿团团围住了,胡轸也带着一千铁骑把皇宫围了个水泄不通。

董卓背着手在大殿上来回走动,他并没有着急,只是冷冷地看着大殿里的大臣们,那眼光就象是在看他的俘虏。过了很长时间,他才慢悠悠地问道:“诸位大人是否同意?”

大殿里依然沉默,死一般地沉默。大臣们却是神态各异,有的愤怒,有的惊怖,有的茫然,有的泰然自若,有的一脸漠然,但面对咄咄逼人,杀气腾腾的董卓,就是没人说话

董卓却没有耐心了,怒火腾地冒了出来,他猛地挥了挥手,厉声说道:“过去霍光定下废黜之计后,田延年手握长剑,诛杀所有反对之人。今天我也一样,谁要是胆敢反对废黜之计,一律诛杀。”

大臣们依然沉默。

终于,尚书卢植缓缓站了出来,他不屑地盯了董卓一眼,冷冷地说道:“从前太甲继位后昏庸不明,昌邑王罪孽深重,所以才有伊尹、霍光的废黜之事,但当今天子继承大统不过三月,年龄不足十五,行为并无过失,何来废黜之说?我看大人废黜是假,独揽权柄是真,大人要祸害我大汉社稷吗?”

董卓勃然大怒,手指着卢植,厉声叫道:“来人啊……给我抓起来,推出去砍了。”

议郎彭伯大惊失色,跪地哀求道:“司空大人息怒,卢植大人和司空大人一样,都是为了匡正大汉,振兴国家。如果司空大人一怒之下把卢大人杀了,岂不让天下人误会了司空大人的一片忠心?”

太中大夫杨彪也劝阻董卓,大声说道:“卢植大人是全国有名的大儒,名震天下,受人尊敬。如果司空大人先杀了他,不但有损司空大人的威名,更会激起士人的愤怒,将使全国都陷入恐怖之中,这对司空大人振兴大业并无丝毫的好处,难道司空大人想要看到天下大乱吗?”

董卓当然清楚杀了卢植的后果,本来就无意杀他,只是想找个人立威而已。如果换了别人,他早就下令推出去杀了。看到大臣们劝阻,他也赶忙就坡下驴:“罢了官职,遣散回乡。”

卢植被押了下去,随即被赶出了京城。罢去官职的卢植后来隐居上谷郡,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最后老死在乡间。与那些不甘寂寞的大臣们比起来,卢植总算是得到了善终。

随着卢植被押出嘉德殿,在场的大臣们终于放弃了自己的坚守。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最先在废立天子之议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渐渐的,其他大臣也走上前来,不管愿意不愿意,不得不在废立天子之议上签了名。

董卓冷冷地笑了笑,随即派人把废立天子之议送到袁府请太傅大人过目。可能谁也没有想到,太傅袁隗竟然看也没看,大笔一挥,废立天子之议就这样不可思议的顺利通过了。

……

拿到袁隗签字的废立天子之议,董卓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帮该死的士人,现在终于屈服在自己的武力之下,连士人之首的袁隗都这么顺从,看来自己掌控朝政之路应该很顺利了。

“该去见见我们的太后了。”到了这个时候。董卓已经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了,想到马上就要见到太后,他不由得有了些调侃的心事。董卓和李儒相视一笑,立即带着废立天子之议到长秋宫觐见何太后。

何太后已经知道了大臣们的废立天子之议,见到董卓进来,她不由自主地哭了起来。她实在是不明白,现在大将军死了,宫内的宦官们也死了,大汉朝的内、外廷都是士人的天下,太傅大人和朝中的那些大臣们为什么还不满足?为什么还要废黜天子,逼迫自己还政于朝?

“天子是先帝嫡子,是先帝钦定的皇位继承人,继位三月何罪之有?”何太后万念俱灰,泪如雨下,她大声哭泣道:“你们为什么要背叛先帝?你们对得起先帝的在天之灵吗?”

“先帝在位二十一年,大汉天下几乎到了亡国的绝境,他又怎么对得起大汉的列祖列宗!”提到汉灵帝刘害,董卓满肚子都是火,他板起面孔,冷笑着说道:臣等忠心耿耿为了大汉朝廷,何来背叛之说?少帝继位三月有余,洛阳大乱,谁之过?臣等若再不力挽狂澜,大汉朝廷就没了,我大汉四百年的基业转瞬就要化为齑粉。臣恳请太后立即下旨,废黜天子,还政于朝。”

何太后悲痛欲绝,掩面痛哭。只有到了这个时候,她才真正地感到了后悔,要不是自己一再拦着大将军何进,早早地除了宦官们,何至于落到这个地步?可是一切都晚了,除了哭泣,她还有什么办法?

“臣恳请太后速下懿旨。”董卓神色凌厉,高声再奏,他缓缓走上前来,从自己的怀内拿出了一份已经拟好的圣旨:“臣恳请太后在这份圣旨上盖上印玺,以免误了国事。”

……

第二天早朝,皇宫内外布满了西凉骑兵,嘉德殿上百官云集。太后、天子和陈留王惶恐不安,战战兢兢。卧病在床的太傅袁隗也被请来,不过他面无表情,平静如水。文武百官疲惫不堪,精神委顿,只有司空董卓欣喜兴奋,

司空董卓走上前来,大声宣读废立天子之议:“少帝天姿轻佻,没有帝王应有的威仪,在服丧期间,怠慢懒惰,德性恶劣已经昭然于世,****之举已为人所知,他的所作所为严重侮辱了神器和宗庙。太后教导无方,没有母仪之德,使得社稷荒乱。永乐太后暴崩,至今仍令人困惑不解。天地所设立的三纲之道,已经有了缺陷,这都是莫大的罪过。……废少帝为弘农王,皇太后还政于朝,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

董卓宣读完毕,大殿里群臣默默无声,除了悲凄,他们已经无能为力。他们受儒学教育多年,满脑子的忠君爱国,可是当天子和国家真正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却一个个萎缩了。面对屠刀,他们明智地选择了自保,把儒学的教义抛到了九霄云外。

只有何太后哽咽流涕,痛苦不堪。是这个专制的皇权制度把她送到了权力的顶锋,可惜她既没有政治头脑,也没有权术手腕,在这场权力之争中败下阵来,属于她的世界结束了。

刘辩、刘协兄弟俩相视流泪,痛哭失声。出生在帝王之家是他们的幸运,他们是天之骄子,国家的希望。然而这也是他们的不幸,他们一生下来就伴随着阴谋,不管兄弟俩谁当皇帝,他们都将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谁都没有想到,连董卓也大吃一惊,太傅袁隗竟然走上前来,把少帝刘辩身上佩带的玺绶解下来,进奉给陈留王刘协,然后扶弘农王刘辩下殿,向坐在北面的刘协称臣。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嘉德殿里的大臣们震惊之余,也纷纷跪了下来,山呼万岁。这就是大汉的忠臣,他们可不管那龙椅上坐的是谁,他们只看到旁边锋利的屠刀。什么天赋皇权,什么君权神授,都是婊子的□□,一块遮羞布而已。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废除了少帝,董卓却并不准备放过何太后。众臣刚刚拜见了新帝,董卓立即站出来说道:“太后在先帝归天不久,即逼迫太皇太后遣返藩国,致使太皇太后忧虑悲伤而死,违背了儿媳孝敬婆母的礼制,应该受到责罚。”

大臣们都不说话,董卓便代天子下诏,赦免何太后不孝之罪,迁何太后居于永乐宫。

同时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永汉。

袁隗冷冷地看着这一切,一句话也没说。不过,他的嘴角微微上翘,似乎强忍着才没有笑出声来。久经官场的袁隗见惯了董卓这样的权臣,越是强硬,越是易拆,别看董卓在朝堂上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其实他离灭亡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

以后的日子里,洛阳便笼罩在董卓的恐怖统治之中。朝堂上基本上由董卓说了就算,其他大臣都没有说话的机会,或者他们也懒得说话。西凉骑兵在洛阳街头横冲直撞,抢劫、杀人成了他们的业余爱好。

虽然把何太后赶出了长秋宫,但是生性残忍的董卓并没有就此放过何太后。就在汉献帝刘协登基的第二天,董卓用毒药害死何太后,并命令公卿及以下官员不穿丧服,在参加丧礼时,只穿白衣而已。

董卓把对汉灵帝刘宏的怨恨都发泄到了何家人的身上,他以车骑将军何苗勾结宦官害死大将军为由,把何苗的棺木掘出来,取出尸体,肢解后砍为节段,扔在道边。

特别不能容忍的是,董卓连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也不放过,不仅杀害了舞阳君,而且还残忍地将老太太的尸体切成十几块,扔在御树篱墙的枳苑中,任由飞鸟啄食。

除了报复何家,董卓最重视的就是兵权。他在整顿北军、西园军的同时,任命刘虞为大司马,自己当上了太尉,名正言顺地夺取了兵马大权。他现在更加迷信武力,只要军队在手,那些士人们也翻不了天去。

就在董卓忙于报复和抓权的时候,预感到山雨欲来的洛阳官员们开始了胜利大逃亡。洛阳的大小官僚、名士大儒们纷纷辞官,更有甚者丢下印绶,逃之夭夭。荀爽、王谦、申屠[、陈纪、韩融、何J等人连招呼也没有打一个,转眼间就从洛阳消失了。

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主动向董卓示好,并劝说董卓矫正桓帝、灵帝时的弊政,征召天下有名望的士人,以争取民心。董卓采纳了这个建议,命令周毖、伍琼配合袁隗淘汰贪脏枉法与不称职的官员,选拔被压抑的人才。

于是,太傅袁隗的身体似乎一下子好了起来,坐镇尚书台,天天忙得不可开交,重新审理陈蕃、窦武以及党人的案件,一律恢复爵位,派使者去祭悼他们的坟墓,并擢用他们的子孙为官。

同时,派出大量的朝廷官员到地方任职。其中尚书韩馥为冀州牧、侍中刘岱为兖州牧、议郎孔莆ブ菽痢⒄抛晌涎籼亍⑵锒嘉颈盼帽毕唷⒋蠼蛲蹩镂较唷

明眼人一看就能明白,这些派往地方的朝廷官员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袁氏一族的门生故吏,而且他们去的地方集中在冀州、兖州、豫州。这些地方既是士族、门阀集中之地,又是全国的富裕之乡,特别是他们离洛阳都不是太远。

对于袁隗的动作,董卓并没有引起重视,还对留在洛阳的士族大臣和一帮名士大儒加以重用,他和太傅袁隗商议之后,连续征召了七十多名士人入朝为官。任命朝中公卿及以下官员的子弟为郎官,以填补原来由宦官担任的职务,在宫殿侍侯皇帝

董卓为了取信于太傅袁隗和朝中的大臣们,没有大量提拔自己的亲族和部下。他仅仅把西凉军中的董越、牛辅、胡轸、李肃、鲍鸿、北军屯骑校尉段煨等六人拜为中郎将,河内都尉吕布被拜骑都尉,曹操被拜骁骑校尉,其他许多西凉将领均没有得到升迁,只是重赏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