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重生三国之风流帝王
1117700000550

第550章 :乔瑁矫诏

自从洛阳回到东郡,乔瑁的心情就一直非常郁闷。自己本来是响应大将军何进的征召,率兵赶到洛阳诛灭阉竖,没有想到让董卓捡了个便宜,自己反而灰溜溜地退兵回来,想想就觉得窝囊。

随着洛阳的消息不断地传来,乔瑁则渐渐地由郁闷变成了愤怒。乔氏一门也是豪门士族,虽然不及袁氏一门树大根深,却也是当今大族。眼看得董卓横行朝廷,乔瑁更是愤恨不已。

就在这一日,突然有门卫来报,说是太傅大人袁隗的掾史郭图从洛阳赶来,有要事拜见太守大人。乔瑁当即就想到,肯定是太傅大人有事,连忙命令门卫请郭图进来。

郭图与乔瑁寒暄了几句,就向乔瑁介绍了洛阳眼下的时局。说到董卓屠杀朝廷大臣,郭图更是声泪俱下,引得乔瑁越发地仇视董卓。紧接着郭图拿出了袁隗的矫诏,让乔瑁抄发各地州郡。

乔瑁拿过矫诏,仔细看了一遍,不由得皱起了眉头。虽然他非常痛恨董卓,可是他也不傻,如果自己首倡□□董卓,等于把自己放在火上烘烤。要是成功了自己确有大功,可要是失败了,乔氏一族恐怕就是灭顶之灾。

“袁氏一门乃当今天下第一士族,袁绍、袁术两位公子皆当今青年俊杰,且身居司隶校尉、后将军之职,乃朝廷重臣,声望盈于朝野。如果由他们出面首倡大义,天下莫不响应,事必成也。而我只是一个小小的太守,恐怕没有人会响应啊……”

对于乔瑁的拒绝,郭图一点也不吃惊,这毕竟关系到乔瑁个人的政治生命,甚至整个家族的身家性命,任何人都不会掉以轻心的。但是郭图也准备好了说辞,他是不会让乔瑁轻松推辞的。

“太守大人,正因为袁绍、袁术是当今名士、朝廷重臣,如果由他们首发倡议,很容易让天下人误以为这是袁氏一门在与董卓争权夺利,或者是他们之间的私人恩怨。而你与董卓之间没有任何纠结,只有天下大义。”

“为什么不让骠骑将军周永首倡大义呢?他手握重兵,雄据河内,正有进攻洛阳、赶走董卓的意图。而且他已经发过一遍晓喻天下的檄文,也不会在意多发一道□□董卓的矫诏。”

乔瑁立即想到了周永,他们并肩攻打过黄巾,也算是有过一段战友之情。而且周永手下兵精将勇,他也不怕董卓报复。特别是有周永的大军攻打董卓,胜算应该更大。

“太守大人,我们□□董卓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赶走这些只会打仗、不懂得治国的武夫,建立一个由士人治国的朝廷吗?如果让周永来领导□□董卓,我们岂不是直走了一个武夫,迎来了另一个武夫?”

不管周永有没有文化,在士人们的眼中他只是个武夫。就象皇甫嵩一样,尽管他拿出大量的时间钻研儒家经典,而且还有了很深的造诣,可是士人们仍然把他当成一个武夫而已。

这么多年来,士人在与宦官、外戚之间的权势争斗中一直处于劣势,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手中没有军队,国家的军队都掌握在那些武夫们的手下,而那些武夫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是投靠宦官,就是投靠外戚,士人们就成了被屠杀的对象。

黄巾之乱时,汉灵帝刘宏让各地州郡增加了郡兵,同时也允许各地门阀富豪自行组建义兵,这给了士人们拥有军队的机会。而这次□□董卓,无论如何也要让士人们彻底控制军队。

“太守大人,我们这些关东士人中间,只有你与骠骑将军周永有过共同战斗的经历,私人交情也不错。因此,由你来首倡大义,既能赢得关东士族的拥护,也能得到骠骑将军周永的支持。所以,你是首倡大义最好的人选。”

一时之间,乔瑁也无言以对。郭图说得似乎很有道理,袁氏一门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却并没有带兵打仗的将领,而且他们也看不起那些舞刀动枪的武夫。如果由袁绍、袁术倡议,谁也不知道周永能不能响应。

“太守大人,我在离开洛阳的时候,太傅大人让我告诉你,如果太守大人能首倡大义,赶走了董卓,乃为我大汉社稷立下不朽之功,太傅大人将推荐大人为朝廷三公。”

郭图看乔瑁还在犹豫,不得不又抛出了一个诱饵。乔瑁承担了风险,总该有些回报的。象乔瑁这种士人,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身为朝廷三公,成为流芳百世的名臣。

乔瑁果然有些动心,虽然他依然脸色凝重,可是心底里却活动开了。对于中国人来说,任何时代、任何人,对于官位的渴求都是非常强烈的,别看有的人在野隐居,那只不过是故作姿态而已。

“由我首倡大义也无不可,不过,为了得到骠骑将军周永的支持,同时也为了大汉天下的长治久安,我觉得应该在赞同周永晓喻天下檄文的基础上,起兵□□董卓。”

“太傅大人也是这个意思,因此我们发出的诏书,与周永晓喻天下的檄文并不矛盾。而且我们要在诏书中声明,凡是参加□□董卓的州郡,在赶走董卓之后,将派一名监察御史到洛阳,选举新的皇帝。”

看到乔瑁也赞成周永的檄文,郭图不由得暗自高兴。如果这一次成功赶走董卓,袁绍的声望无疑将达到顶峰。再加上袁氏一门广泛的人脉,袁绍将成为当之无愧的领袖。

……

中平六年十二月,东郡太守乔瑁以朝廷三公的名义传檄天下,罗列董卓废少立献、毒杀太后、屠杀大臣的种种罪状,声称董卓是祸乱天下的逆贼,号召天下各州郡起兵平叛。

一时之间,天下震动。

先是骠骑将军周永晓喻天下的檄文,以及随后各地的响应檄文,已经搅得天下议论纷纷,现在突然又冒出个朝廷三公的诏书,更是让州郡官府不知所措。几份公文大同小异,唯一不同的是,作为武将的周永希望和平解决帝位之争,而作为文臣的三公则要武力□□董卓。

凡是接到诏书的官府,不论官职大小,都开始议论□□董卓的话题。正是因为董卓的倒行逆施,使人们感到了皇权的衰落,而周永的檄文,则搅动了一潭死水,乔瑁的诏书,则给了皇权思想的最后一击。人们似乎一下子放开了,开始大胆地议论国事,大汉百姓每一次获得了言论自由的机会。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人民是很少有话语权的,甚至连说话的自由也没有。而思想最解放、言论最自由的时候,恰恰是在旧王朝已经崩溃、新王朝还没有建立的这段时间里。

自从黄巾起义,大贤良师、天公将军张角喊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大汉王朝就已经在人们的心中崩蹋了。各地的叛乱风起云涌,就说明底层百姓已经开始藐视皇权。

而洛阳皇宫的火光、董卓的血腥屠刀、少帝刘辩被冷漠废黜、何太后被残酷毒杀,更是给脆弱的皇权补上了最后一脚。当董卓哄着献帝刘协在皇宫里自导自演他们的木偶戏的时候,天下却已经沸腾起来了。

随着一个旧王朝的崩溃,社会变革的时候也到了。在中国的历史上,总有那么一些英雄豪杰重新统一了国家,建立一个新的王朝,于是人们又回到黑暗的皇权统治之下,自由再一次被扼杀。

然而这一次,周永不想让这种历史的悲剧重演。他自己渴望着自由、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生活在这种黑暗的年代里。因此,他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真着刘汉王朝的崩溃,宣传自由的思想,让自由的阳光永远照耀中华大地。

正是因为周永晓喻天下檄文的影响,乔瑁的三公檄文已经和历史上的矫诏出现了本质的不同。□□董卓的终极目标当然不再是为了让士人独掌权柄,而是要让各州郡拥有选举皇帝的权力。

对于乔瑁的三公檄文,大多数的州郡官府也仅仅只是议论,这些循规蹈矩的官吏们还在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并没有采取任何实质上的行动。无事兴兵就是谋反,一旦董卓缓过劲来,让天子下一道旨,说各地州郡举兵叛乱,他们可就要背上谋逆大罪了。

不过,也有的州郡官府采取了模凌两可的态度。他们即不举兵迎合,也不正式发兵□□董卓,但亦已经拒绝董卓信使、朝廷诏书,同时还各自大肆招募郡国兵,以求自保。

当然,也有少数有理想、有抱负的英雄豪杰积极行动起来,立场坚定的已经跃跃欲试、迫不及待了,他们一方面公开发布声明,响应朝廷三公的诏书,另一方面凑集粮草、招募士兵,雄心勃勃地准备与董卓大战一场。

……

东郡紧邻魏郡,韩馥最先收到了乔瑁的三公檄文,他匆匆扫视了一遍,不由得头都大了。韩馥本是朝廷的御史中丞,是由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推荐,董卓才派他来冀州担任冀州牧的。所以在他的内心深处,他还是非常感谢董卓的知遇之恩。

正因为如此,他上任几个月来,对于董卓的一切命令都是坚决执行。特别是对于逃亡到冀州的袁绍,韩复虽然没有抓捕他,却也时时地防着他。就是朝廷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之后,韩馥依然派了几个从事到渤海监视袁绍。

其实袁绍自离开出洛阳,就来到了冀州,并没有象董卓想象的那样到处逃亡,反而处处受到士人们的热情款待。特别是那些年青的士子们,听着袁绍绘声绘色地讲述他与董卓斗争的传奇经历,眼神中充满了崇拜。

接到朝廷让他担任渤海太守的诏令,袁绍立即结束了他的逃亡生涯,来到了渤海郡。然而,他此时并没有心情去当什么太守,他到渤海郡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招募士兵。

渤海是个大郡,有一百多万人口,兵源非常充足,加上冀州各地的士族豪强们的支持,袁绍很顺利地就招到了三万多士兵。可见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推荐袁绍担任渤海太守,是多么地富有远见。

得知袁绍在渤海大举招募兵勇,让韩馥非常矛盾。一面是他的老师袁隗,韩馥也算是袁氏的门生,而另一面是相国董卓,对他有提携之恩。无可奈何之下,他只好招来了他的几个谋士,商议自己该怎么办。

“如今乔瑁发来了三公檄文,号召州郡官府起兵攻打董卓。而袁绍正在渤海大肆招募兵勇,看样子起兵在即。”韩馥望着他的谋士们,满脸疑惑地问道:“你们说说,我如今应当帮助袁绍呢,还是帮助董卓呢?”

韩馥来到冀州只有几个月的时间,再加上才能确实有限,并没有建立起足够的权威。所以听到他这么说,治中从事刘子惠冷冷地笑了笑,很不客气地说道:“州牧大人,如今起兵是为了国家,为了江山社稷,怎么谈到袁绍、董卓!而且骠骑将军周永的大军就驻守在冀州的中山、常山、赵国、巨鹿四郡和司隶的河内郡,他可是反对董卓的,如果你支持董卓,骠骑将军难道会坐视不管吗?”

刘子惠的一席话,立即让韩馥羞得满脸通红。别人都是站在国家、朝廷的利益上在思考问题,而他却仅仅站在自己与董卓、袁绍的个人恩怨上考虑,其境界何其悬殊!而且手握重兵的周永就在身边,要是自己敢有他想,周永绝不会放过自己的。

看到韩馥尴尬的样子,刘子惠也知道自己说话太过火了,连忙好心地劝道:“州牧大人,起兵是很凶险的事情,我们不能抢先发动。应派人去看其他各州,如果有人率先发动,我们然后再响应。冀州的势力不比其他州弱,别人的功劳不会在冀州之上。”

“你说得有道理。不过,虽然我们不率先起兵,但是也要做好起兵的准备。”韩馥终于有了主意,厉声发布命令:“治中从事刘子惠,你马上给袁绍写一封信,讲述董卓的罪恶,对他起兵表示赞同。长史耿武、别驾闵纯、治中李历,你们三人负责招募兵勇,准备起兵攻打董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