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医张褒佳行医之道
11426400000019

第19章 患者的健康是他服务的首要理念(2)

为了能让病人及时看上病,每次他都提前上班,很晚才下班。就在他逝世前半月,连续两周中午都是12点半才下班,午饭都顾不得吃,总是把最后一个病人看完他才安心。每次看到他疲惫的样子,老伴畅桂菊痛在心里,劝他不要再看了。他总是说,没事儿,休息休息就好了。搬到新家的时候,为了方便来访的人,他选择了深色的强化地板。这种地面耐脏、耐磨,易清洁,来人进屋不用换鞋。可是,张褒佳仅仅在新装修的房子里住了四年就撒手人寰,再也回不来了!(26)丹心仁术,敬业尽职。俗话说:“大夫不治癣,治癣丢了脸。”意思说皮肤病难缠难治,皮肤科医生难当难为。众所周知,皮肤科工作又脏又累,面对的患者多是卫生条件较差的基层群众。各种严重的皮炎、皮疹惨不忍睹,令人作呕。而且很多皮肤病又具有传染性。可张褒佳对任何病人从无嫌弃之心、敷衍之态和轻慢之举,他时刻牢记“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履行人道主义精神。他行医几十年,无论春夏秋冬还是白天黑夜,他都是随叫随到,有求必应,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他深知患者生命珍贵,医生责重如山;医生百分之一的疏忽,就可能造成患者一辈子的痛苦。因此,他把严谨作为行医的第一准则,应诊中总是认认真真,一丝不苟,耐心细致。不敢有半点儿麻痹和侥幸,不敢有半点儿疏忽和遗漏。为了准确地诊断病症,他检查得特别细致。因为他眼睛高度近视,必须摘掉一千二百度的近视镜,把脸贴得离病灶很近,仔细观察病灶。必要时,还必须用手抠一抠,再用鼻子闻一闻,以便能更加准确地诊断。病人离去,他起身相扶。内服药怎么吃,外用药怎么涂抹,注意什么事项,等等,他总是耐心交代再三。皮肤病用药有讲究,有学问。医生面对的是糟烂的皮肤病灶,稍微碰到裸露的肌肉就会给患者造成难忍的疼痛,给患者换药需要特别小心。张褒佳常常亲自给病人换药,特别是重症病人。哪怕工作再忙,他也要亲自为病人换药,经常一换就是一两个小时。年轻时还不觉得什么,到了五六十岁,他常常累得腰痛腿酸,但从不吭声,换过药自己捶捶腰背又继续工作。

作为知名专家,他完全可以让属下去做这些事情。跟着他的医生也曾劝他休息,让别人代劳。张褒佳很有分寸地说:“该你们做的我不抢活;不该你们代劳的我一定亲自做。这样我才放心。”这些个细节,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如果没有崇高的敬业精神是根本做不出来的。正因为如此平凡的事情他做得不平凡,令许多患者动容,令许多医生钦佩不已。许许多多找他看过病的患者,都对他有“长辈”、“长者”亲切的感觉;他的许多学生和与他近距离接触的同事,都为他的丹心仁术和敬业精神而震撼和感召。张褒佳经常说,医生有三个老师:一个是书本,一个是老师或者师傅,一个就是病人。病人是医生最好的老师。医生不诊治病人怎么提高临床医术呢?医生不敢接诊危重病人怎么激发探讨研究高新技术的积极性呢?况且,医生的天职也不允许“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啊!因而他把接诊危重病人作为职业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救死扶伤”的神圣战斗,接而诊治,治而必胜。那是2004年冬日的一天,皮肤科病房抬进来一位身体浮肿、气息奄奄、一直高烧不退的女青年。她叫周怡,刚满十八岁,不幸身患红斑狼疮。她曾经辗转多家医院,人家都因风险太大而不肯收治。来中心医院就诊时,有的医生流露出为难情绪。张褒佳说:“风险的确很大,但是我们绝对不能放弃,不能让期待我们的患者失望!”他毅然决然主持接诊了这个病人。他迅速组织专家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精心配制用药,每天亲自为周怡诊治、换药。他和医护人员轮流守护在病房整整七天七夜,一直到周怡脱离危险。周怡得救了。但她一看到自己身上脸上龌龊不堪的红斑狼疮,情绪变得极坏。张褒佳怕她因此影响病情康复,就耐心地做她的思想工作。开导她,给她心理治疗。

有天晚上8点多,张褒佳吃过晚饭不放心,从家里又回来查房。听说周怡没吃晚饭,就把家人给他用来补养身体的麦乳精拿给周怡喝,还送给周怡一个精心设计的小卡片,上面写着这样一段话:“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选择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你不可以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你无法左右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人生的高度和宽度!”多么有哲理的教诲呀!周怡高兴地把小卡片拿给病友们看,大家像传递一盏明灯那样传递着、吟诵着那些富有哲理的话,深深地陶醉其中!张褒佳就是这样,他用一举手、一投足、一句话,来点亮病人的心灯,激励病人战胜病魔、战胜自己。原综合病房护士长王爱仙回忆说:我还记得有一个病人患了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这个病如果是重症,就会直接危及病人生命。我记得那天这个病人就已经被下病危通知书了。张褒佳主任不放弃最后一线希望——他历来如此,越是治疗和病魔相持到胶着状态,他越是不肯放弃。就和医护人员连续二十四小时守护观察病情,直至病人脱离危险,他才肯离开休息片刻。后来这个病人痊愈出院后,家属敲锣打鼓来给医院送感谢信,那个场面真叫人动情。(27)公平正义,一视同仁。张褒佳继承祖国传统医学美德,并将它发扬光大。在他眼里,病人没有贫富贵贱之分,没有长幼男女之别,没有亲近冤仇的纠结,没有民族、人种的划分,也没有聪明人愚痴人的差异……所有人都是生命,都应该敬畏,都需要关爱。他曾多次对医护人员说,医生要有颗仁爱之心,患者无论贫富贵贱,我们都要义不容辞地“救死扶伤”。有不少病人因没钱而耽误了治疗,使原本并不严重的病情复杂严重起来。病人在绝望中来到医院,我们对这些贫困的病人要给予更多的关照。他确实是这样。他不但精心为贫困患者治疗,还常常掏自己的腰包为他们垫付医药费。多年来,他到底为病人垫付了多少医药费,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心浮躁。我们一些医生的人生坐标出现了模糊曲线,有的思想存在很多困惑,有的急功近利、重利轻义。

张褒佳一身正气,坦坦荡荡,不为物欲所驱动,不为名利所左右,不为权势所压倒,不为私利改变初衷。有一位叫张龙的老病号说:我和张褒佳接触时间很长,他人格高尚,一身正气,和蔼可亲,技术又高超。但他做人很低调。我和他在病房待的时候,总觉得他像一位老兄长一样,像哥儿们。他给你用药,就问发病情况怎么样,用过什么药,用了我这个药你感觉怎么样。他这个方式非常好,不是说我开什么药你就吃吧,你吃了再说。他是和你商商量量地、和你推心置腹地让你增加和疾病斗争的信心。他和病人的关系非常融洽。都说他一视同仁,不管你是领导同志还是一般老百姓,很有钱或者生活比较贫苦的,只要是他的病人,都一律对待。这一点我们很有感触。像我们厂矿的一般工人,他对我们很亲切,我们到这里无拘无束的,说话都是心里话。

不是你给我看病的时候是大夫,看过病就谁也不认识谁。我们这种友情是永远也忘不掉的。我听到张褒佳主任逝世的消息,当时我心里非常非常难受。他真是个好大夫啊!失去了张褒佳真是中心医院的损失!(28)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让病人以最低的医疗价格享受最周到的健康服务。张褒佳从小到大多次经受疾病的折磨,年纪大了慢性肝硬化、心脑血管病等更是绕体缠身。他深知病人的苦衷。张褒佳中学时期又经历了战乱和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亲眼看到过贫苦大众在贫苦和疾病中挣扎的悲惨遭遇,也亲历了艰苦生活的磨难。因而,他对劳苦大众与生俱来的怜悯情感就像醇酿的老酒,存放时间愈长,酒香味儿就愈浓。他最见不得贫苦老百姓看不起病,也最痛心老百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乃至七十年代,我们国家的物质生活还处在低标准时期。医院的医疗器械也非常短缺。低标准时期人们的卫生条件差,患皮肤病的病人又相当多。张褒佳为了让老百姓看得起病,就自己制造简易医疗器械、研制又便宜效果又好的中药制剂。比如他为治疗患者白癜风研制了“蒺藜防白丸”,为牛皮癣患者研制了“黑光治疗仪”,为痤疮患者研制了“痤疮酊”,为带状疱疹后遗症患者开辟了“硬膜外腔注药治疗病痛法”解除痛苦,为复发性多疖肿创设了“穴位埋线法”,为痤疮和过敏性疾病创设了“穴位自血疗法”等多种治疗方法和简易器械。他研制的中药制剂效果好但收费却是最低的,为病人解除了痛苦,为患者节约了医药费,深受老百姓的欢迎。张褒佳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对病人怎么便利他就怎么来。他看病有三个“不分”:不分场合地点,只要有病人找到他,他马上就地诊视;不分时间,无论上班或是下班,白天或是黑夜,只要有患者看病他立即就看;不分身份对象,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只要是病人,他都一视同仁。他从来不摆“著名专家”、“大腕儿”的谱儿,和一般医生一样为患者看病。他坐专家门诊,按照医院有关规定,他的挂号费是定量专家号。可挂他的号的患者特别多,早上5点多天麻麻亮就有人排队挂他的号,有时候几乎是一号难求。

他总是给有关人员说,多挂几个吧,我还是那个“定费”,病人老远来怪不容易的。他多年来一上班总是不管时间多晚,坚持看完最后一个病人才下班。在本院检验科上班的老伴儿畅桂菊老是心疼地埋怨他:“你咋下班老是比人家晚咧?饭都凉透了!”可她又总是跑前跑后给他热饭。有时候,挂不上他的号的病人总想找他看病,他们无奈只好在张褒佳下班的路上苦等他。遇到这种情况,张褒佳总是耐心地听病人诉说,认真地询问病情,甚至在背风的地方查体,然后对症给病人开药。起初没准备,让病人找个纸片或者烟盒什么的写方子。次数多了,他下班时口袋里总是装着处方纸,便于路上给病人看病开处方。还有的病人更是“精明”,他们趁张褒佳下班回家的时候进行“跟踪”,摸清楚张褒佳的楼号、单元、层数和门牌号,约莫他吃过饭还没午休(张褒佳身体欠佳中午有午休的习惯)敲门找他看病。或者趁节假日登门找他看病。无论哪种情况,只要有病人登门求治,他总是不厌其烦地给病人诊治。尤其是对那些远路而来的患者更是热情接待。他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尽心尽力诊治。十年前的一个深秋夜晚,马路上的法桐几经秋风吹打,已是一片萧瑟。一位姓马的荨麻疹患者正在痛苦地徘徊。他的病几经发作,一天突然恶化,全身的风团连成一片,奇痒难忍,呼吸困难,痛苦不堪。家人听说郑州中心医院张褒佳治疗皮肤病疑难杂症药到病除,就想方设法打听到他家的住址,打算到家里找他看病。

可是深更半夜的,他实在不好意思打扰老先生休息。在马路边熬到凌晨4点多,他实在熬不下去,就心情忐忑地敲开了张褒佳的家门。畅桂菊应声开门,给病人倒好水,叫醒了张褒佳。他们哪里知道,换作盛夏时分,张褒佳凌晨5点已经起床读书了。但是年龄不饶人,加之积劳成疾,张褒佳落下了心脏病,几十年的萎缩性胃炎也变得难以忍受,而这都需要一个良好的睡眠。令他们感动的是,张褒佳几乎在几分钟内就变得精神矍铄,和气地让他们坐下,慢慢褪下病人的衣服,从上到下用手按压病变的风团,详细询问发病情况。最终的诊断让他们出了一身冷汗:这是风团反复发作引起的慢性荨麻疹,其中会伴随喉头水肿甚至会危及生命。病情就是命令,一分钟也不能耽搁!他立即带着病人来到医院急诊室,给病人用上药后,又亲自跑前跑后帮助病人联系住院病房床位,安排病人住院事宜。张褒佳就是这样把病人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把病人的疾苦当成自己的疾苦。在他和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护理下,病人住院一个月就痊愈了。此后,这位马姓病人多年来不断找张褒佳复查复诊,他每一次都详细指点如何用药、如何防护,直至根除病患。张褒佳逝世的消息马姓患者得知后,他赶老远送来了花圈。还有一次,一名病人在输入青霉素五天后,出现了严重的过敏反应。当时,他的全身布满红疹,又酸又痛,眼结膜和胃肠道黏膜火烧般灼痛。病人的家人心急如焚,就想到了中心医院皮肤科的老主任张褒佳。

当病人的爱人赶到皮肤科时,她失望极了,张褒佳刚好去参加省里一个学术会议,没有在医院坐诊。那时,还是没有手机的年代,从哪里才能得到张主任的讯息呢?她万分焦急。皮肤科有人给她出主意,让她到张主任的家里看看,说不定他已经回来了呢。病人的爱人赶紧往张褒佳的家里跑,谁知,张褒佳仍然没有回来。不过,让她稍微宽心的是,张主任的爱人畅桂菊告诉她,如果张褒佳回来了,一定会第一时间告诉她,让他迅速赶到医院。病人的家人怎么也没想到,随之赶来的张主任速度会那么快,因为他们进入病房的时间相隔不到十分钟。了解到实情更让她动容,原来,张主任开完会刚进家门,一听说医院有病人,来不及细说就赶来了。这样的“第一时间”,真是让人想不到啊!更让人感动的还在后面,当张主任看完病、开完药、病人病情稳定后,大家才发现,张主任的一根鞋带是松开的。一问才知道,他进门刚解开一根鞋带,听了老伴儿交代的事儿,来不及系上就跑出来了。来医院的路上,张主任跑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竟没顾上向自己的鞋子看上一眼。当时,张褒佳已经是国内有名的皮肤科专家了,每天都有一百余名病人等着他诊治,但他从来没有感到厌倦。张褒佳有了名气,可也有了许多“额外工作”。医院里许多同事的亲戚朋友要看皮肤病,都通过他们找张褒佳。这些病人常常是在工余时间,而且又常常到家里找。张褒佳对来者从不拒绝,从不推辞。

不管是本科室的同事还是外科室的,不管是中层领导还是一般医生或一般护理人员,不管是与自己关系密切还是疏远,他都一视同仁,一般对待。原护理部主任熊素渊主任护师回忆说:我一个侄子是农村来的,全身很痒很痒,我想会不会是疥疮?也没有脓疱什么的,我也看不出来什么。晚上我就领到张主任家去了。张主任不嫌脏,认真给他全身检查,最后诊断是疥疮,然后开了点药。没过多久就治好了。还有一个亲戚是老人,到北京等地到处看。后来听说郑州中心医院有个张褒佳很会看皮肤病,就来找我。我又找到张主任,张主任利用业余时间,到皮肤科打开显微镜,把他的皮屑弄下来在显微镜下鉴定,最后就确诊了。开的药很便宜,不久就治好了。病人非常感激,说要送他东西。我说不需要,张主任根本不会收的。光我一个人这些年来找他都不下十次。每次找到他,他都非常客气,还专门跟我说不要挂号,直接找他看。由此可见,张褒佳“额外负担”有多大!原护理部主任徐玉红主任护师有一个熟人得了皮肤病,到上海一家著名医院去看病花了一千多块钱,病情老是反反复复。后来听说中心医院皮肤科张褒佳主任不错,就找到徐玉红。徐玉红就领着病人到张褒佳家里。张褒佳看了之后,开的都是非常便宜的药。他还跟病人解释说,这个药跟上海医院开的药效果是一样的,你可以用用。病人用了他开的药以后又便宜效果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