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医张褒佳行医之道
11426400000018

第18章 患者的健康是他服务的首要理念(1)

“病人的需要是第一位。”——张褒佳经常如是说(24)张褒佳有句口头禅:“病人的需要是第一位。”他经常说这句话。他的学生听他经常说过,他身边的医护人员听他经常说过,他的子女们更是听他经常说过。张褒佳把1948年世界医学会《日内瓦宣言》中“病人的健康应为我的首要理念”理解为“病人的需要是第一位”。作为病人最紧迫的需要、或者说“第一位”的需要是什么呢?不言而喻是“健康需要”。张褒佳是怎样坚守“病人需要是第一位”的?我们不妨翻看一下他从业五十五年来的历史足迹。(25)患者至上,待病人如亲人。张褒佳从医五十五年来,在祖国传统医学美德的熏陶下,视病人如亲人,“皆如至亲之想”。无论在门诊还是在病房,他牢固树立“患者至上”的理念,对病人态度和蔼,和善慈祥,总是亲热地称呼病人为兄弟、大姐、孩子、闺女等,一下子就把病人与医生的距离拉近,使病人有如遇到亲人的感觉;遇到家境贫寒或者久病致贫的患者,他经常解囊相助;对待重病人他确实很操心,回到家里和子女交谈中,还经常说哪个病人这两天不知道用药以后效果好不好?还发不发烧?他时时刻刻惦记着病人。他对重病人经常主动索要人家的手机号,以便了解病情变化。有时候他把自己的电话告诉病人,让病人随时和他保持联系。

现在当大夫的很少把电话给一般病人,怕受打扰;而他主动把电话给人家,病人健康在他心目中的位置一目了然!说起张褒佳这方面的事例,简直是一箩筐一箩筐的,这里仅举几例。1983年10月,一个头部大面积海绵性血管瘤的四个多月患儿来皮肤科就诊。患儿瘤体溃烂,高烧不退,生命垂危。这样的患儿不要说接受治疗,就是一看那副模样,也令人生畏。张褒佳主任和大家商量,无论治疗怎么艰难,也要大胆接诊。在他的力主下将患儿接诊,不料患儿家长把孩子放到病房后悄悄溜号了。孩子不停地哭闹,身边无人照料孩子,张褒佳和医护人员急坏了。他一边安排医护人员耐心地照料孩子,一边精心设计治疗方案,对患儿开展治疗。患儿没吃没喝的,他把自己的麦乳精拿来一勺一勺喂给患儿吃。因他经常犯胃痛,为缓解胃痛才买的麦乳精,这时候派上了用场。他对自己的三个子女都没有像对待这个患儿这样悉心地照料过。即使对自己的唯一一个孙女,也没有这样抓屎抓尿的!在他的带动影响下,科里医护人员把患儿当成自己的孩子,精心治疗、精心护理,终于使患儿病情得到了控制,转危为安。这时候,患儿家长才露面,张褒佳毫不客气地批评了家长的不负责行为。可当得知患儿家长是因为贫穷看不起病才如此荒唐,又顿生怜悯之心。他自己为患儿垫付了六十七元医疗费,同时动员科室医护人员捐款捐物,他又带头捐出十斤粮票和四件衣服。全科共捐款二百一十六元,粮票三十五斤,童装衣服二十多件。在八十年代初期,这些数目可不算少。患儿家长羞愧交加,鼻涕一把泪一把地哭着感谢张褒佳和皮肤科的医护人员,表示这辈子记住中心医院皮肤科的大恩大德,好好劳动,好好做人,好好教育孩子。2005年春节前夕,一天下午刚下班,几个人慌慌张张抬进皮肤科病房一个病人。她是一位十三岁的少女,因药物严重过敏而患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她浑身皮肤潮红、多处溃烂,疼痛不已,并已发热十多天,持续高烧不退,曾几度昏迷,生命危在旦夕。张褒佳重新穿上白大褂,立即招呼就要下班的医护人员,像面临一场激烈遭遇战那样对这位少女展开了抢救。那天夜里,张褒佳和部分医护人员没有回家,一直守候在那位少女身旁。直到第二天上午,少女病情得到控制,脱离了危险,他中午才回家睡了两个小时。经过抢救和几天的精心治疗和护理,少女的病情有所好转。这时,少女的家人向张褒佳提出出院的请求。

病人刚刚稳住病情怎么能出院呢?张褒佳经过谈话了解,原来是其家庭困难无力支付医疗费,患者家属无奈中才放弃治疗的。放弃治疗,那就意味着放弃生命,十三岁的花季少女生命就要走到尽头,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啊!张褒佳心情非常沉重,也非常着急。他一边做病人家属的思想工作,一边向医院领导汇报,倡议医院开展以“关爱生命”为主题的爱心义捐活动。院领导采纳了他的建议。他自己带头捐献爱心,全院职工纷纷慷慨解囊。医护人员的爱心活动也感动了一些病友患者,皮肤科病房三个病友把好不容易凑齐的两百元钱也捐献出来。“关爱生命”义捐筹集了两千三百五十八元善款,使患者得以继续住院治疗。在张褒佳和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护理下,小姑娘的病情不断好转。出院那天,小姑娘的父亲紧紧拉住张褒佳的手,泣不成声地说:“张主任,是您救了俺闺女的命,俺不知道怎么报答您,俺给您磕个头吧!”“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张褒佳急忙拉起他,说:“别这样,别这样!孩子能健康地回家,就是对我们最好的报答。”眼前的这一幕,许多人心灵上受到震撼,爱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啊!开封一个叫孟杰的皮肤病重症患者这样回忆说:2004年的冬天,对我来说是个最难熬的冬天。那年我二十三岁,刚结过婚,和新婚爱人一起到郑州打工。本来,新婚蜜月是我们小两口寻求青春之梦的日子。可是,我们的青春之梦却被病魔给打碎了。我脸上突起红斑,起初我没在意。可后来越来越严重,不仅布满了我健康红润的脸颊,而且顺着脖子往身上蔓延。我在本地看了很多医生都没有奏效,无奈到北京大医院求医。好不容易排上专家号,专家说,这是红斑狼疮,需要住院治疗。但因床位紧张,需等两周以后才能入院。况且,住院费十分昂贵。我犹豫了。专家知道我经济拮据后便劝我回河南找郑州市中心医院皮肤科的张褒佳主任治疗。他一边给我写便条一边告诉我,张褒佳主任会给你治好的。那年腊月,我满怀希望揣上便条,搭火车直奔郑州。一路上我心里忐忑不安。病友曾介绍说红斑狼疮不亚于癌症,很难治愈,也很花钱的。郑州中心医院的张主任能给我治好吗?这里看病贵不贵呀……尽管爱人不断地安慰我,我心里还是像揣了个兔子躁动不安。

来到郑州市中心医院专家会诊时,我第一次见到了张褒佳主任。他和蔼可亲,脸上挂着慈祥的微笑,一见面就喊我闺女。接着问病情、做检查,样样仔细严谨,一丝不苟。他对病人细致入微的关怀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一下子就给了我许多安慰和勇气。我爱人试着问他,住院费不够,能不能先让病人住上院?张褒佳主任毫不犹豫地对我说,闺女,来到咱医院就到家了,我们可以先给你用药。我住上院,爱人回家借钱去了。可是,五六天不见他回来。这时候,我高烧虽然渐渐退了,可心头之火却熊熊燃烧起来。爱人借不到钱咋办?不治?我知道这种病的严重后果,作为女人不单单是容颜难看,就怕连孩子都不敢怀啊!为给我治病,我们已经借遍了亲戚朋友,现在又欠医院五六天医药费了……今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啊!为此,我曾经想到逃离医院,还想到了自暴自弃寻短见……我的思想情绪瞒不过细心的张褒佳主任。他安慰我、鼓励我,用许多病友与疾病作斗争的事例激励我。为了做我的工作,他亲自给我清洗、换药。怕我没生活费,特意嘱托护士给我买饭吃。次日便是腊月初八。一大早护士来查房,问我知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我想了想,说是腊月初八吧?我自己都过糊涂了。天啊,腊月初八是我的生日啊!我话音刚落,张褒佳主任和几位医护人员便走进病房。他笑容满面地捧着生日蛋糕,护士长掬着一束鲜花,他们给我过生日来啦!他们是怎么知道的?我心头禁不住一酸,热泪盈满了眼眶。张褒佳主任让我闭上眼睛许个心愿,然后再和大家一起吹生日蜡烛。我许了愿睁开眼睛,恰在这时我爱人刚好跨进门来。我“哇”的一声哭了,泪珠子“扑扑嗒嗒”落了下来。是快乐?是满足?是刺激?是感动?我说不清楚。但我知道,张褒佳主任他们都是我的亲人啊!我暗暗下了决心:怎么着也要好好治病,好好活着,为亲人们活着,为关心我的张主任他们活着!打这儿起,我安下心来治疗。张褒佳主任和医护人员像亲人一样对待我,无微不至地关怀我。我也打起精神积极配合治疗。眼看该过大年了,我不愿意离开医院。大年初一那天,张褒佳主任和医护人员给我和病友们的床头一个个都挂上大红的中国结,还特意送给我一面小圆镜。张褒佳主任欣喜地告诉我,闺女,过年了,你的病也好多了,照照镜子吧!多少天来,我不敢照镜子,不敢面对自己的模样。那一天,我对着镜子终于看到了自己的笑容!张褒佳主任送给我的那一面小圆镜,我至今像宝贝一样保存着它。两个多月后,我终于出院了。后来,我不断来医院复诊,经过张主任一年多的精心治疗,到2006年春天,我接近痊愈。我打心眼里把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的张褒佳主任当成了自己的老父亲。七年来,我几乎每年都要到医院复查。他就像父亲一样关心我、疼爱我。七年来,我也结识了许多病友,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张褒佳主任把病人当亲人,关怀备至,有时候比自己的亲生父母做得都好。

他与病人为善,与病人和谐相处。他对病人发自内心的尊重,使得每一个病人第一眼见到他,都会感觉到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医生,是一个值得托付生命的人!张褒佳治疗皮肤病的名气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大。他最小的女儿张琳回忆说,父亲的名气大,病号多,下班后不断有病人找到家里来看病。小时候我总觉得爸爸很了不起。可是,我长大之后渐渐觉得病人到家里来看病真的让人有点儿烦。皮肤病除了脏兮兮和难闻的气味儿,还有的会传染,总让我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有一年中秋节,一家人正围在一起吃午饭,突然有人敲门。一位农村妇女一手拉着个满脸红斑的五六岁孩子,一手提着个兜子,要找父亲看病。父亲赶忙放下筷子,要起身前去。我拉住父亲说,吃完饭再看吧。父亲还是起身带患者到他的书房给患者诊断去了。患者临走,父亲还塞给孩子两个大大的月饼。病人出门,父亲就对我说,看到了吧?那位母亲多着急啊!他们从许昌老远来给孩子看病的。你知道兜里掂的什么?只有三个馒头啊!你看看几点了?病人还没有吃饭,爸爸怎能吃得下?你要记住,对于医生,病人需要永远是第一位的。如果病人下午赶不上车,夜里他们就只好住外边,中秋节也就不能回家团聚啦!打我记事起,就知道父亲身体不好,中午必须午休。如果中午有人来敲门看病,我都会说,父亲在午休,下午上班去医院看吧。只要父亲听到有病人来看病,他就会说,进来吧!事过之后他就批评我说:“病人来家里找我看病,不是有急病就是有急事。他们来之前都想了很多很久,百般无奈才到家中的。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就让他们进来吧。烦自己不能烦病人,苦自己不能苦病人。记住:对患者爱得有多深,你的医术就会有多高!”长大后,我也像我的哥哥一样在爸爸的教导下当了医生。到医院上班的第一天,父亲嘱托我的还是那句话:“病人的需要是第一位。”这句话可以说影响了我的一生。2002年,张褒佳又被返聘十年后正式退休。子女们本来指望他能清闲下来,好好地休息休息,就劝他在家休息,不要他再去坐专家门诊。他却说:“我现在身体还行,还能看得动。只要病人需要,我就坚持给他们看。”就这样一坚持,又是八年。找他的病人很多,点名预约的病人不断,他还像普通医生一样,出门诊、看病人,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小女儿张琳心疼地劝他:“您年纪大了,不能再像年轻时那样干了。”他总是说:“病人来找我是对我的信任,不能推辞啊。”他每周只有两天出专家门诊,有的患者为了挂他的号,要等好几天,并且都是天不亮就在医院的门诊外面排起了长长的队。张褒佳非常理解病人焦急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