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圆融
11843000000023

第23章 虽活在世俗中,(2)

此人越看越喜欢,决定以十万元的价格买下来。当他与老伯商量此事时,老伯有些犹豫,因为这个紫砂壶是他祖父留下来的,他们祖孙三代,一直用这个紫砂壶喝茶,他已经用了将近六十年,从不知道这个壶这样值钱,一时间他也不知该作何决定。

晚上回到家后,老伯竟不知道将紫砂壶放在何处,以前都是随手放在床边的桌子上,然后躺在床上一边看电视,一边喝茶。现在他每躺一会儿就要起身看看,看到紫砂壶还好好地在桌子上,他才能再次安心地躺下。更让老伯烦恼是这个消息迅速在人们之间传开来,大家纷纷登门拜访,有人问他还有没有更值钱的宝贝,有人向他借钱,甚至半夜有小偷光顾,老伯之前平静的生活完全被打乱了。

又过了几天,那位古董收藏家来到了老伯家中,这一次他带了二十万。老伯再也无法忍受了,他叫来所有的人,然后拿起砍柴的斧头,向紫砂壶砸去,转眼间紫砂壶在众人惊愕的眼光中成了一堆碎片。

没有了紫砂壶,再也没有人来打扰老伯的生活,他依旧靠开茶馆为生,生意依然那样不温不火,但是老伯却生活得很平静,一直活到了一百多岁。

内心的束缚大多来自于对名利的追求,放弃了名利也就赢得了内心和生活的平静。对于生活在世俗中的我们而言,放下名利,就意味着我们要克服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障碍,寻求内心的平衡,使灵魂得以超越世俗,以俯视的姿态看着大千世界。这样就能够剔除掉生活中很多浮躁与浅薄,避免愚蠢和荒谬出现在自己身上。

一位已经一百二十岁高龄的老人常常开玩笑似的对人说:“阎王爷太忙了,把我给忘记了。”许多人慕名而来,向她讨教长寿的秘诀,她总是笑着说:“如果有秘诀,我现在就是世界上最老的富婆了。”

据老人讲,她这一辈子从来没有揣测过别人的心思,更未算计过他人,也没有在乎过自己能活多久,只是认为身体健康是上天赐予她的福分,她应该珍惜。在老人九十五岁那年,一个中年人找到老人,表示愿意每月支付老人二百元的生活费,直到老人去世,但条件是老人去世后,必须将所住的房子留给他。老人对这个要求欣然接受了,并与中年人签订了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书。

中年人本以为已经九十五岁的老人活不了几年了,自己很快就能够得到一栋房子。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老人身体一直健朗,反倒是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差。后来他整日盼望老人能早些死去,甚至暗暗诅咒老人。结果老人依旧活得很好,他却先死掉了。在十年的时间里,他总共提供了两万多元的赡养费,早已超过了老人房子的价值。

可以看出,老人的生活一直很快乐,即便是有人觊觎她的财产,也丝毫没有影响她的生活。这样豁达开朗的人,自然不会被名利所困扰,不会陷入名利的囹圄。在他们眼中,看到的只有快乐和幸福,而那些总为名利而伤神的人,是无法体会到这样豁达的生活的。

人活一世,要淡泊名利,才能活得自在,只有学会停停脚步,才能欣赏到小桥流水的美景,才能体会到微风拂面的惬意。费尽心机地去追求名利,却失去了人生的快乐,可谓是得不偿失。与其如此,还不如松绑自己,轻松获得欢乐。

有气节,才有威严

因为人到无求品自高、人到无私功自大、人到无欲自然正,能够无求、无私、无欲不就很好做人了吗?

——星云大师

生活中,但凡我们敬佩的人,都是无欲无求之人。有的人不贪慕财富,淡泊名利,所以他们能够做到乐善好施,赢得人们的尊重。有的人不贪生怕死,所以他们能够舍生取义,在人们心中树立起威严的形象。

星云大师将此称为气节,他认为,义是礼义廉耻的纲目之一,所以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最不可失去的就是气节。有气节,才会有令人敬佩的浩然之气;有气节才能不为富贵所诱惑,不为强权所屈服,不因贫贱而自轻。不管是在人生的低谷还是高峰,都能够用一种刚正不阿的姿态傲立于世。南宋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有诗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可谓是“气节”二字的真实写照。

屈原出生在战国末年楚国的贵族家庭,是我国著名的诗人,他自幼勤奋好学,立志要有一番作为。早期,他的才能得被楚怀王认可,任左徒、三闾大夫。国家有什么大事,楚怀王都会与屈原共同商议,还让屈原参与法律的制定。屈原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那时的楚国在屈原的努力下,国力有所增强。

但是楚怀王身边除了屈原这个忠臣外,还有许多奸臣,例如,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楚怀王的宠妃郑袖等人,他们收受了秦国李仪的贿赂,从中挑拨楚怀王和屈原的关系。昏庸的楚怀王听信了谗言,再加之屈原性情耿直,楚怀王对屈原越来越疏远。后来秦国要与楚国签订黄棘之盟,屈原极力反对,楚怀王丝毫听不进屈原的进言,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与此同时,楚怀王还将屈原驱逐出郢都,屈原开始了被流放的生活。

楚怀王投靠秦国后,才发现自己中了计,但为时已晚,最后囚死在秦国。楚怀王死后,楚襄王即位,他继续对屈原进行迫害,将屈原流放到更远的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看着自己的国家破败,屈原的政治理想彻底幻灭,对前途感到十分迷茫,于是选择了自杀。

在自杀前,屈原遇到一个渔夫,渔夫劝他要想开一点,不要自讨苦吃,但是屈原却表示宁可死,也不能使自己的清白之身被世俗玷污,不能让自家几代蒙受世俗之哀。说完,屈原便投江而死。

老百姓为了纪念屈原,在屈原死的那天,包许多粽子扔进河里喂鱼,希望鱼儿不要咬坏了屈原的尸体。后来渐渐形成一种习俗,每年的这个时候,老百姓都会包粽子、划龙舟,以此表达对屈原的敬仰与怀念之情。

孔子曾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意思是说,人宁可为义而死,也不能无义而生。屈原舍生取义,在世人心中留下了光辉的形象。气节除了体现在爱国中,还体现在社会活动中,甚至体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就是一位有气节的志士,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被传诵至今。当年,陶渊明在彭泽当县令,冬天时一名官员来视察,这名官员性格傲慢且粗俗,他刚到彭泽县,就命令县令陶渊明前来见他。

陶渊明心中很反感此官员假借上司的名义发号施令,但却不得不马上动身前往。这时陶渊明身边的人说:“见到对方时要十分注意,否则他会在大人面前说你的坏话。”陶渊明听后,立刻脱下官服官帽,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如此小人折腰。”说罢便写了辞职信,从此隐居山林,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陶渊明晚年的生活很困难,一场大火使他的全部家当毁于一旦,一家人的生活更是贫困交加,此时的陶渊明也没有想过要求助于他人,最后在病痛中去世。陶渊明注重气节,舍官从文,官场上少了一位清官,文坛上多了一名诗人。可见有气节的人,不管在什么位置上,都会成为令人尊敬的角色。

拥有气节,就能拥有积极向上、不畏艰难的勇气,这是一种内心的修养,是一种不计得失的大气,是看淡名利、威武不屈、富贵不淫的正气。可以说,气节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发展之基,没有气节的人无法得到他人的信服,自然也无信可言。

要让自己拥有真正的慧眼与慧心

有智慧的心,才能明白自己;有智慧的心,才能认识世界;有智慧的心,才能洞察一切;有智慧的心,才能预知未来。

——星云大师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所以凡事都要亲眼看过才肯相信,难道眼睛看到的就一定是真的吗?不尽其然,孔子曾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属实,何况是道听途说呢?”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颜回在为孔子煮粥,忽然发现有块脏东西掉进了锅里。于是他连忙用汤勺把它捞起来,准备丢掉,可是又觉得丢掉未免可惜,毕竟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于是就把它吃了。恰巧这时孔子走进厨房,还以为颜回在偷食,就把他狠狠地教训了一顿。颜回立刻为自己辩解,听了颜回的解释,孔子才明白是自己没有弄清楚事实,冤枉了颜回,于是说出了上面那句话。

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一个变化的过程,而有时候眼睛看到的只是一个定格的画面,既没有前因,也没有后果,所以很多时候,眼见不一定为实。

一老一小两个僧人到远方云游,到了晚上,他们借住在一个十分富有的人家里。那家主人见这两个僧人穿着简陋,一副风尘仆仆的样子,所以对他们态度十分冷淡,只招待他们住在了冰冷的地下室中。

小僧人感到十分气愤,这家人明明有很多客房,却让他们住在地下室,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给这家人一点颜色看看。而老僧人却是一副毫不在乎的样子,乐呵呵地把棉絮铺到地上,准备休息。这时,他忽然看见地下室的墙上有一个洞,于是便起身将洞补上了。小僧人见状,问道:“师父,他们这样对待咱们,你为什么还要替他们补墙上的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