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蒙古帝国
1191100000029

第29章 日本:空白的情报

1.倭国

公元1266年8月,当蒙古礼部侍郎殷弘与兵部侍郎黑的踏上出使日本之旅的时候,日本早已不是他们从《汉书》、《后汉书》、《宋书》等古书上了解的日本了。

汉武帝元丰三年(公元前108年),西汉在朝鲜半岛设置玄菟、乐浪等郡,自此之后,朝鲜与日本才出现在中国的史书上。

在公元1世纪由班固编写的《汉书》中,日本的事情被记录在《地理志》章节:“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1]也就是说,当时日本分为一百多个国家,都定期来向汉朝朝贡,而日本人则被称为“倭人”。

南北朝时期由范晔编写的《后汉书》中,则将日本的事情记录在《东夷列传》章节,以与“西域”、“南蛮”相对应。书载:“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2]这段史料的意思是,公元57年,倭奴国使者到东汉首都洛阳朝贡,光武帝赐其官爵名分。

[1]《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

[2]《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列传》。

《东夷列传》还记载说,东汉桓、灵两帝期间(146—189年),“倭国大乱,互相攻伐,历年无主”,后来,出现了一位奇女子,能“事鬼神道,能以妖惑众”,于是,被拥立为倭国之王。

南北朝时期由沈约编写的《宋书》中,日本的事情被记录在《夷蛮列传》。书载:

倭赞万里修贡……赞死,弟珍立,遣使贡献……(太祖元嘉)二十年,倭国王济遣使奉献,复以为安东将军、倭国王……济死,世子兴遣使贡献。世祖大明六年……授爵号,可安东将军、倭国王。兴死,弟武立,自称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七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1]

这段文字是说,从公元5世纪初开始约百年的时间里,日本先后有赞、珍、济、兴、武等五王向南朝“万里修贡”,并以获得南朝官爵和封印为荣,因为来自大陆帝国的承认,有助于稳定他们在日本的统治。

直到元朝,即殷弘、黑的两位侍郎第一次出使日本之后,关于日本的信息仍然极少。元朝周致中所写《异域志》可以证明这一点。书载:

在大海岛中,岛方千里,即倭国也。其国乃徐福所领童男女始创之国。时福所带之人,百工技艺、医巫卜筮皆全。福因避秦之暴虐,已有遁去不返之意,遂为国焉。而中国诗书遂留于此,故其人多尚作诗写字。自唐方入中国为商,始有奉胡教者,王乃髡发为桑门,穿唐僧衣。其国人皆髡发,孝服则留头。

[1]《宋书》卷九十七,《夷蛮列传》。

《元史》本身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在其《外夷列传》中,除交代元日交战之事外,关于日本最新的内容是,宋代雍熙元年(984年),有一位日本僧人带着五位徒弟来到中国,带来了一些铜器等物,后来,又来了一位叫寂照的僧人,书法非常不错。“至熙宁(1066—1087年)以后,连贡方物,其来者皆僧也。”[1]

值得一提的是,《元史》的编著者是明代宋濂等人,也就是说,直到明代,中国对日本了解都非常少。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因为相隔遥远、对日本不够重视之外,政府对商业及商人的不重视,政府与佛教界人士交流不够,恐怕是最为重要的原因,而往来大陆与日本的商人、僧人其实并不在少数。

对日本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信息的缺乏,必然会导致大陆政权在战略上判断的失误。蒙元就是一个例子。当然,对于前人而言,后人所有的评论,都仅仅是事后诸葛,是马后炮而已。或许真应了那句古话,当局者迷。

2.被搁置的国书

再回到1268年1月。

潘阜等人到达了九州岛,并拜访了九州的管理机构太宰府。太宰府现在是一个旅游景点,距离福冈约30分钟车程。当时,主管太宰府的人是守护(地方军事长官)武藤祐吉。忽必烈写给日本国王的那封信,首先是交到了武藤祐吉手上,而后武藤又马上交给了镰仓幕府。

藤原家族是九州的大家族。公元1019年,在中国东北及日本海沿岸居住的女

[1]《元史》卷二百○八,《外夷列传一》。

真人,曾经突袭过一歧、对马和九州北部,其结果是,在太宰府藤原隆家等抵抗之下,女真人最终败走。日本史书把这件事称为“刀伊入寇”。可以想像,日本人在这次战争中的胜利,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自信。

公元1268年2月,即收到蒙古大汗书信一个月后,镰仓幕府将其送至京都。毕竟,这封书信不是写给幕府的,而是写给日本国王的。尽管幕府在当时已掌握了国家实权,但能代表日本外交权威的只有日本国王。不过,或许是遵照幕府的意思,龟山天皇收到这封书信之后,却没有作出任何回应。

日本天皇的实权,是在公元12世纪末期的时候被幕府夺了去的,而幕府夺权的种子,却是在四百多年前由天皇朝廷自己埋下。

在奈良时代(710—794年),日本仿效中国唐朝的做法,进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推行所谓的“班田收授法”,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班田制的主要内容是,凡6岁以上的日本人,区分性别与身份,由政府班给口分田;这些田地不允许买卖,受田者死亡后由国家收回。

但这项制度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土地不能私有,所以没人愿意垦田,也就是说,田亩的总量没有增加,而与此同时,由于6岁以上就能受田,因而人口大量增加。更加严重的是,贵族与官吏利用职务之便,将大量公田变成自己的私田。于是,国家最终没有公田可以维持班田制。

为了鼓励垦荒以增加国库收入,在公元723年与743年,日本先后颁布《三世一身法》和《垦田永世私财法》,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土地私有化。但是,这两项土地制度的最大受益者,仍然是地方贵族与官吏。他们利用自己的权势、财富以及精良的生产工具,大肆垦殖扩大领土,促进了庄园的发展。

而为了继续扩大并保护庄园,同时也为了免交赋税,庄园主将庄园在形式上献给更有权势的大贵族,也就是所谓的“领家”。庄园主每年都给“领家”上贡,当然,这种上贡远比交赋税划算。但是,这种做法被朝廷识破了,并出台了更严厉的管理措施。于是,“领家”又将庄园献给更有特权的人,比如皇族或高官,这就是所谓的“本家”。最终,谁最享有特权,谁就拥有了最多的土地收益。到了11至12世纪,天皇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逐渐完全被侵蚀了。

关于庄园制的发展对日本政治经济的影响,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罗兹·墨菲在他的著作《亚洲史》中写道:

庄园主开始向中央政府主张真正的独立性,声称自己应不受政府审查或管辖……随着时间的推移,庄园开始拥有大片宜农土地……(大庄园)支配了全部社会和政权,以为它们的所有者成为了地区主要掌权人。甚至在约占全部土地一半仍属国有的土地上,作为当地官员的贵族们,也在很多方面成为类似的庄园主,他们的地位也逐渐变成世袭。到12世纪,从中央统治的效能来看,日本的制度实际上已经崩溃。[1]

中央朝廷显然不会甘心自己的权力被侵蚀,它们一直试图将已经私有化的土地重新收归公有,于是,天皇与贵族、贵族与贵族、朝廷与地方、地方与庄园之间的冲突越来越激烈。为了抵制中央朝廷、保卫自己的庄园,庄园主都组织了自己的武士集团。在相互斗争与融合的过程中,这些武士集团逐渐壮大,最终成为控制某一片地区的武士集团。

11世纪的时候,日本形成了两大武士家族:平氏家族和源氏家族。最终,源氏家族在源赖朝将军(1147—1199年)的领导下,战胜了平氏家族,并在今东京南郊的镰仓地区建立了幕府政权。幕府时代就此开始。不过,幕府虽然掌握了统治日本的实权,其合法性却需要天皇认可。

[1]罗兹·墨菲:《亚洲史》,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

源赖朝于1199年去世之后,在他的妻子北条政子的帮助下,岳丈北条时政掌控了镰仓幕府,由此开始了北条氏掌权时代。由于天皇拒绝给予北条氏将军身份,所以,北条氏只能以“执权”身份掌权。公元1268年,当蒙古侍郎殷弘、黑的到达日本时,镰仓幕府的执权是17岁的北条时宗(1251—12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