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蒙古帝国
1191100000030

第30章 禅师的影响

毫无疑问,对于镰仓幕府来说,如何回复忽必烈的书信是一个难题。这位蒙古大汗的语气似乎比较平和,而且,他想要的是和平,而不是战争。高丽王王禃随附的一封书信也强调,忽必烈的目的是增加国威,而不是要征服日本,臣服只是一个形式而已。

但是,敏感多疑的幕府却已然意识到,忽必烈看似平和的语气下,很可能隐藏着某种威胁,因此,他们不得不仔细斟酌。而幕府之所以如此谨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他们对蒙古人知之甚少。

看到唐朝日渐衰微之后,日本逐渐对中国失去兴趣,从9世纪末期开始,日本不再往中国派遣唐使。虽然双方继续维持着商业关系,但是,官方往来的停止,意味着日本难以全面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情况。这意味着在与蒙古人的沟通中,日本难以获得足够的主动权。

日本当时的情报来源只有两个:其一是往来南宋与日本之间的商人,其二是往来南宋与日本之间的僧侣。而这些人对蒙古的成见很深,因为蒙古军队的残忍让他们厌恶,蒙古的入侵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

北条家族笃信佛教,尤其欣赏中国的禅宗。比如,北条时赖(1246—1263年执权)就是兰溪道隆(1213—1278年,即大觉禅师)的虔诚信徒。公元1246年,这位禅师从南宋来到日本,并在镰仓修建了建长寺。禅宗提倡的质朴寡欲的生活,恰好符合镰仓武士的作风,而禅僧对戒律的遵从,也为幕府所倡导。

北条时赖和北条时宗十分欣赏的兀庵普宁禅师(1197—1276年),以及无学祖元禅师(1226—1286年,谥号佛光国师),都是蒙古入侵南宋的受害者。而这些禅师肯定会反对蒙古大汗的臣服要求。

南宋的贸易商是另一股反对力量。自日本废止了遣唐使之后,尤其是五代时期,中日之间的贸易往来大为减少。12世纪初,中日之间的商船往来几近绝迹。在南宋之前,中国前往日本的商船,大多以高丽作为中转站,后因高丽内乱频发、政治腐败,勒索抢夺无所不为,中日贸易商的积极性大受打击。

而南宋造船技术的发展,给了两国商人以新的机遇。南宋制造的大型楼船,可以不必借助桨橹之力,就可以直达日本港口。根据南宋周去非所著《岭外代答》,当时的海船舵长数丈,可载几百人,积一年粮食,甚至还能在船上养猪和酿酒。再者,指南针已经在海船上得到应用。

公元1133年8月,从宁波出发的南宋商船第一次抵达日本,由此开启了中日贸易的新纪元。南宋的丝织品、香料、书籍、陶瓷、药材、茶叶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运往日本。日本的珍珠、硫磺、水银、沙金等也大批运往南宋。

毫无疑问,蒙古入侵给南宋带来的灾难,影响了中日贸易商的利益,而蒙古人的暴行,会通过往来中日的贸易商传到天皇朝廷以及镰仓幕府。

台湾东吴大学历史学家汪公纪在《日本史话》一书中,以幕府将军实朝为例说明南宋的经济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汪公纪写道:

经过将近一百五十年文化经济的交流接触,日本和南宋之间,可以说十分融洽,南宋高度的文风,吸引了日本的知识阶层,幕府三代将军实朝,甚至想过放弃他在镰仓的荣华,而去建造一条大船,到文化大国的南宋去终老。(这件事)说明了当时日本朝野对南宋真挚的盛情。[1]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幕府选择不作回应,同时却在积极备战。正如前面已经提到过的,虽然幕府不知道此举会有什么后果,但是,两百多年前“刀伊入寇”事件的胜利,已经极大增强了日本的自信心。据《剑桥日本史》记载,在1268年的某一天,幕府曾经致信四国岛赞岐市守护:

我们最近得到消息,蒙古人已经变得邪恶,并正准备攻打日本。赶快通知你们的御家人(指的是与将军直接保持主从关系的武士),保证国家防务的安全。[2]

符合情理的设想是,九州岛的守护应该也收到了同样的命令。至于幕府到底是在何时又是从何处得知蒙古准备要攻打日本的消息,至今仍然是待解之谜。总之,这条消息是准确的:蒙古确实在作攻打日本的准备。

《元史》载,至元5年(公元1268年)6月,高丽王王禃派遣使臣崔东秀向蒙古大汗忽必烈汇报,说是准备了一万军队,建造好了一千艘战船。随后,忽必烈还派了一位都统领去作了检查。这位都统领还简单视察了去日本的海道。另外,忽必烈还命令耽罗(今济州岛)建造百艘战船待用。

[1]汪公纪:《日本史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Japan,Vol.3,Medieval Japan,Edited by Kozo Yamamura,1990.

高丽王是在1268年6月遣使汇报的,此时一千艘战船已经造好了,而根据当时的人力及技术条件,造这么多战船至少也需要半年的时间,也就是说,最迟在1267年年末时,蒙古就有了攻打日本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