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蒙古帝国
1191100000043

第43章 诸子西征 (1)

1.西亚平叛

征服了花剌子模的大片领地之后,成吉思汗将其交由长子术赤统治。但术赤只是一名武将,他既不擅长行政又不熟悉情况,于是,他委托西辽人成帖木儿代表自己,并聘请当地人进行管理。成吉思汗还给了成帖木儿部分兵力,方便其治理阿姆河以南的地区。

然而,西辽人与花剌子模人水火不容。如第一章所述,西辽人曾伤害并征服过花剌子模人,而作为属国的花剌子模国又反叛过宗主国西辽,后来,在蒙古人和花剌子模人的夹击下,西辽的势力范围受到极大压缩。

成吉思汗与术赤的错误决策,给阿姆河以南地区——主要是伊朗与阿富汗——留下了隐患。而他之所以采取这种策略,即让某个被征服的民族去统治另一个被征服的民族,或许是希望他们彼此制衡、互相消耗。

我们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尽管成吉思汗为军事征伐做足了准备,他并没有培养自己的行政人才,以管理被征服的地区。这里面存在两种可能性:其一,成吉思汗出征之前,并没有想好要长期占领被征服的地区;其二,他想到了要长期占领被征服的地区,却苦于培养不出行政人才。确实,对于游牧千年的民族来说,守天下比打天下的难度要大得多。

颇有意思的是,尽管西辽人治理花剌子模带来的教训历历在目,在平定西夏、金国和南宋,开启了元朝时代之后,忽必烈及其子孙依然采取这种方式治理中国。行政人才的缺乏使他们不得不继续采用这种方式。

正是因为蒙古人不善管理、策略失当,阿姆河以南地区陷入了混乱,伊朗东部、阿富汗西部的呼罗珊地区的情况尤为严重。公元1229年,窝阔台继承大汗之位后,派绰儿马罕率3万兵马前去稳定秩序。

绰儿马罕首先赶到呼罗珊平叛,结果却使那里的局势更加动荡。根据拉施特所著《史集》以及志费尼所著《世界征服者史》载,制造混乱的除了花剌子模人,还有从四面赶来的突厥人。当蒙古大军稳定住某块地区之后,另一块地区又陷入混乱之中。蒙古大军的平叛持续了一年,但局势仍无根本起色。

后来,绰儿马罕大军离开呼罗珊,前往伊朗西北的大不里士。在那里,他们遭遇札兰丁残部并打败之。而后,蒙古大军继续往西北方向行进,并于公元1230年底到达阿塞拜疆。他们在那里再挫札兰丁残部。然后,绰儿马罕率大军南下进入伊拉克。由于不适应两河流域的炎热气候,他们再度挥师北上。

公元1239年,绰儿马罕征服了亚美尼亚,并屠其都城。次年,亚美尼亚国王到蒙古首都哈剌和林觐见窝阔台,窝阔台赐还给这位国王被占领的土地。公元1241年,绰儿马罕去世。拜住那颜继续领兵西征。

公元1242年年底至1243年初,拜住那颜率军攻打小亚细亚的科尼亚塞尔柱王朝,并夺取其城市埃尔津詹(位于黑海南面,土耳其东部偏北)。于是,塞尔柱苏丹卡伊库斯罗二世请求邻邦支援,得到其西邻特里比宗德帝国[1],以及北邻格鲁吉亚贵族的响应。[2]

公元1243年6月26日,决定性的战役在科斯戴打响。史料没有提到塞尔柱联军的具体兵力,只提到他们的兵力要多于蒙古军队。但蒙古大军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并夺取了西瓦斯和开塞利两座城市。[3]

塞尔柱苏丹西逃安纳托利亚,但最终被迫与蒙古军达成和平协议,同意向蒙古帝国称臣纳贡。塞尔柱联军的溃败,让安纳托利亚陷入混乱之中。特里比宗德帝国最终也成为蒙古的附庸国。

同年下半年,待天气转凉之后,蒙古军再次挥师南征伊拉克。

2.阿拉伯帝国的灭亡

蒙古对伊朗和伊拉克的全面征服,从13世纪50年代才真正开始。《元史·宪宗本纪》载:(宪宗)三年(公元1253年)夏六月,命诸王旭烈兀及兀良合台等率师征西域、哈里发、八哈塔等国。[4]

《元史》没有交代蒙哥此举的因由。而据西方史料记载,在旭烈兀率兵出征之前,其兄蒙哥曾经特别交代,要征服黑海至埃及的土地,使其遵循成吉思汗的法令,凡是顽抗的人都要使其遭受屈辱。

[1]特里比宗德帝国是拜占庭帝国的三个继承国之一,建立于1204年,终于1461年。其宗教信仰是东正教。

[2]Claude Cahen,Pre-Ottoman Turkey:a general survey of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ulture and history,trans.J.Jones-Williams,1968.

[3]Claude Cahen,“K.se Dagh”Encyclopaedia of Islam,ed.by P.Bearman.

[4]《元史》卷三,《宪宗本纪》。

如果这条史料属实,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与成吉思汗攻打花剌子模的目的不同,也与窝阔台派绰儿马罕西征的目的不同,这次西征的主要目的既不是为了复仇,也不是为了稳定秩序,而是为了扩大帝国的版图。这是蒙古帝国第一次带有明确的侵略意图的西征。

据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记载,蒙哥从“东、西大军中每十人抽调二人拨归旭烈兀”,即动用了约五分之一的兵力。另有西方史料说,旭烈兀大军有15万之众。如果这两个信息都正确无误的话,我们可以推断出,当时蒙古兵力大约有75万。

旭烈兀大军西征的确切时间,是公元1253年10月19日。当时约27岁、已经在蒙古首都和林生活了一年、并深得旭烈兀赏识的志费尼,是这一历史事件的见证者。他在《世界征服者史》一书中写道:

听说他起驾,世界失去了平静和安宁,叛逆者害怕他的强大和威凛,卧不安枕,而那些臣服的人,因准备士兵、武器和粮草,不得安歇……随同吉庆东方的升起,他驾离幸福的驻地,凯旋之神在他前面高喊“开道”,胜利之神左右奔驰,征服之神殿后……因畏惧这个消息,山岳开始震动,侯王的心开始战栗。[1]

蒙古大军的首要使命是,夺取位于里海南面、伊朗北部的阿拉木特城堡,这是伊斯兰教伊斯玛伊派总部所在。

这个教派也被称为“刺客派”,热衷于培养并利用刺客,通过刺杀敌人首脑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因为蒙哥大汗的母亲,同时也是忽必烈和旭烈兀的母亲,是基督教聂斯托里派教徒,蒙哥被认为是同情基督教的。正因为如此,在蒙哥继承大汗之位之后,伊斯玛伊派曾派400名刺客刺杀他。

[1]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商务印书馆,2004年。

这或许是激起蒙哥派兵西征的原因之一。也正因为如此,这次西征具有了某种宗教意义。同时,也正是因为看到这一点,在西方基督教世界看来,这次西征具有了某种正义性,甚至还派兵与之联合,以期共同打击伊斯兰世界。关于这个方面的内容,后文将有详述。

公元1256年,阿拉木特城堡被蒙古军攻陷,伊斯玛伊派最后一位大长老被蒙古军赐死。城堡中的图书馆也被摧毁。1271年,马穆鲁克苏丹贝巴斯夺取了他们在叙利亚北部残存的一些中心。

伊斯玛伊派属于什叶派的支派。旭烈兀在摧毁什叶派的势力后,又向逊尼派政权——阿巴斯帝国——首都巴格达挺进。当时的哈里发是穆斯塔辛。根据波斯史的书载,此人腐败无能、专事游乐。

公元1257年9月,蒙古大军抵达巴格达城下。旭烈兀致信穆斯塔辛,命其放弃抵抗,臣服蒙古。但穆斯塔辛自认为是“伊斯兰世界的共主”予以拒绝。于是,旭烈兀下令攻城。1258年2月,巴格达被蒙古大军攻陷。据说,在阿巴斯王朝最鼎盛的时候,巴格达人口接近百万,有6万兵力守护这座城市。

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后人、蒙古名将郭侃也跟随旭烈兀出征。《元史》记载道:

侃兵至,破其兵七万,屠西城。又破其东城。东城殿宇皆构以沉檀木,举火焚之,香闻百里……两城间有大河,侃预造浮梁以防其遁。城破,合里法算滩(指哈里发)登舟,睹河有浮梁扼之,乃自缚诣军门降。

刘郁所著《常德西使记》也记录了攻打巴格达的过程:[1]

丁巳岁(公元1258年),取报达国(至阿巴斯帝国),南北二千里,其主曰合里巴,其城,有东西城,中有大河,西城无壁垒,东城固之以甓,绘其上,甚盛。王师至城下,一交战,破胜兵四十余万,西城陷,皆尽屠其民。寻围东城,六日而破,死者以数十万。合里巴以舸走,获焉。

至此,五百年历史的阿拉伯帝国正式灭亡。穆斯塔辛最终被蒙古军处决,成为历史上最后一位哈里发。

根据《常德西使记》的记载,阿拉伯帝国“其国俗富庶,为西域冠。宫殿皆以沉檀乌木降真为之,壁皆以黑白玉为之,金珠珍贝不可胜计。其后妃皆汉人,所产大珠,曰太岁弹兰石、瑟瑟金刚钻之类。带有直千金者。”正因为有如此财富,攻破巴格达之后,蒙古大军劫掠了整整七天。

3.无敌神话终结

公元1259年9月,旭烈兀大军再度开拔,很快征服了底格里斯河以东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而后,大军通过浮桥穿过了幼发拉底河,进抵叙利亚境内。旭烈兀要求阿育布王朝的叙利亚苏丹纳斯尔投降,但遭到拒绝。纳斯尔在叙利亚北部的阿勒颇市组织起了防御。1260年1月13日,蒙古大军抵达阿勒颇城下,仅用了几天

[1]刘郁:生卒年待考。元代游记作家,在忽必烈朝曾担任中书省左右司都事及监察御史。所撰《西使记》,是由使臣常德口授、由其笔录的一部旅行记,记录了常德奉命西行在波斯觐见宗王旭烈兀的事。

时间便攻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