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金匮要略(中华实用方剂大典)
12027900000017

第17章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4)

辨证与治疗初诊:前阴及肛门、会阴处均有溃疡,不能正坐,月经正常,白带较多,口腔亦有黄豆大之凹陷溃疡数块,身体瘦弱,面色潮红,周身关节疼痛,目微赤,口干、声微哑,大便微溏,两下肢有结节性红斑,近一个月来时有寒热。舌苔白滑而腻,脉象沉滑。此乃“狐惑病”,据《金匮要略》甘草泻心汤合赤豆当归散加土茯苓以利湿解毒,并以苦参汤熏洗。生甘草一两党参五钱黄芩三钱黄连二钱姜半夏三钱干姜三钱赤小豆一两当归五钱土茯苓一两大枣五枚。

水煎服;外以苦参四两煎汤,熏洗外阴,日两次。

效果:上方共服百余剂,除中间因感冒停药外,并无变化加减,至1974年7月底患者来述,口腔及前阴溃疡均告消失,低烧及下肢结节性红斑亦皆消退而痊愈。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医案八十例.河北:河北科技出版社,1984.178]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蝕於肛者,雄黄熏之。(12)

[白话语释]

提要

承第10、11条,论狐惑病蚀于肛门的治疗。

语译

狐惑病如果同时兼见肛门溃烂的,应当用雄黄外熏。

阐释

本条“蚀于肛者”,是指在第10、11条的基础上,又兼见肛门溃烂者,这是由于湿热毒邪流注于下,郁腐肛门所致。故在内服清热燥湿解毒药物的同时,又用雄黄散外熏局部,以解毒燥湿。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肛门瘙痒或溃疡,不热不红,或轻微发红,口不渴,舌淡、苔薄,脉沉。皮肤诸疮或疥癣;肛门有诸虫。

[病机]

湿热虫毒蚀烂肛门。

[治法]

解毒燥湿,杀虫止痒。

[主方]

雄黄熏方

雄黄

上一味爲末,筒瓦二枚合之,燒,向肛熏之《脉經》云:病人或從呼吸上蝕其咽,或徒下焦蝕其肛陰,蝕上爲惑,蝕下爲狐,狐惑病者,豬苓散主之。

[主方分析]

方中雄黄解毒疗疮,燥湿止痒,杀虫驱邪,善主皮肤诸疾湿毒。

雄黄性味,文献载有不同。《神农本草经》载:“味苦平”;《名医别录》载:“甘,大温,有毒”;《本草经疏》认为“察其功用,应是辛苦温之药”;《中药大辞典》载“性味,辛苦温,有毒”。然仲景用药,恐与《神农本草经》近。

[比较鉴别]

苦参汤与雄黄熏方都可治疗皮肤瘙痒、溃烂及皮肤诸疾,但苦参汤所主证机是湿热浸淫走注而变生瘙痒等疾患,治疗重在清热燥湿;而雄黄方所主瘙痒诸疾,其证机大多是毒邪内攻而外淫,毒邪寒变而化生诸虫,以虫蚀而变生瘙痒诸疾,治疗重在解毒杀虫以止痒。可见,苦参汤主湿热,雄黄熏方主寒毒,是其不同。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1)本方可用于治疗白塞综合征、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流行性腮腺炎、热带性嗜伊红细胞增多症、细菌性痢疾、结肠炎、霉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带状疱疹、皮肤诸疮或疥癣等多种病症。

(2)关于狐惑病的治疗,据报道,有用犀角地黄汤、竹叶石膏汤、升麻鳖甲汤、甘露饮、补中益气汤、当归龙荟丸、黄连阿胶汤、益胃汤、知柏地黄丸、椒梅附桂连理(中)汤等治狐惑病获效者;或可用《备急千金要方》狐惑汤(黄连、薰草即佩兰各四两,右二味,咀,白酢浆一斗,渍之一宿,煮取二升,分为三服);或用“治惑丸”(槐实、苦参各二两,芦荟一两,干漆炒令烟尽六分,广木香、桃仁炒微黄各二两,青葙子、明雄黄飞、广犀角各一两。九味共研极细末,水泛为小丸,滑石为衣,每服一至二钱,每日一至三次),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本病的治法,发现中医药的治愈率较高,疗程短,复发时间间隔延长。

[医案举例]

李某,女,24岁。1982年8月2日初诊。身无热,喉及前后阴瘙痒溃烂,口唇溃脓,肿胀,心烦,不思饮食。经喉科、妇科多次治疗不效,于1982年8月2日来诊。现症:精神烦躁,面色及目四眦黑,有少量溃疡并有脓性分泌物,目赤如鸠眼,咽喉、上颚有溃疡,上唇皮肤明显变黑连及下唇,唇内可见脓肿如粟疮状,前阴溃烂,舌质红,苔黄,脉数。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方用赤豆当归散加味:赤小豆20克,当归20克,茵陈25克,大黄10克,栀子15克,玄参15克,生地25克,麦冬20克,另服牛黄宁宫片,每次4片,日3次,外用苦参汤洗阴部,含化喉痛消炎丸,雄黄熏肛门,连服12剂,病愈。

[王晓东等.狐惑病的辨证施治.辽宁中医杂志,1984(5):27]

阴阳毒病

一、阳毒病证治(升麻鳖甲汤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陽毒之爲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唾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鼈甲湯主之。(14)

[白话语释]

提要

论述阳毒病的证治。

语译

阳毒病表现为患者面部有赤色斑块,就像华丽的花纹一样;咽喉痛,并唾出脓血。这种病证在发病五日之内,病情尚轻浅,故易治疗;若超过七天以后,病情深重,就难于治疗了。阳毒病当用升麻鳖甲汤主治。

阐释

阴阳毒的成因,后世多认为与感受疫疠之气有关。陈修园谓:“仲师所论阴毒阳毒,言天地之疠气,中人之阳气阴气……”(《金匮要略浅注》)。结合阴阳毒皆以升麻为治疗主药,《神农本草经》谓升麻“解百毒,辟温疾、障邪[一作瘅(dàn)气邪气]”,故上述看法是可取的。

阴阳毒的辨证,是以病邪的深浅及面部颜色的鲜明与隐晦来划分的。阳毒以“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为特征。这是因为疫毒之邪伤及营分,病偏于里中之表,热迫营血外达,所以面部出现赤色斑块,犹如华丽的花纹。疫毒结聚咽喉,局部气血瘀滞,所以咽喉痛。疫热毒盛,导致血肉腐败成脓,所以唾脓血。

因疫毒致病,变化较快,且病涉营血,病情较重,所以早期治疗疫毒之邪尚有外达之机,故曰“五日可治”,即易于治愈之意;若迁延失治,病邪深入,则难以驱邪外出,故曰“七日不可治”,表明难于治愈。对于具体的日数不必拘泥,着重应领会其强调早期治疗的精神实质。

因为本病由感染疫毒所致,故当清热解毒;疫毒伤及营血,可致血行瘀滞,故应滋阴行血,方用升麻鳖甲汤。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舌红或紫或有瘀点,脉浮大数。

[病机]

疫毒蕴蓄阳络,咽喉成痈化脓。

[治法]

辛散解毒,活血通络。

[主方]

升麻鱉甲湯方

升麻二兩當歸一兩蜀椒(炒去汗)一兩甘草二兩雄黄半兩(研)鱉甲手指大一片(炙)。

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肘后》、《千金方》:陽毒用升麻涝,熏鱉甲,有桂;除毒用甘草涝,無雄黄。

[主方分析]

阳毒病浅宜速去,故以能升能散、甘平无毒的升麻,合以生甘草解毒而散风热。鳖甲专人络脉滋阴养血,兼能领邪外出;当归人血分以活血通络。以少量辛苦而温的雄黄解疫毒之邪;用蜀椒辛温通阳散结(炒去汗,即去水、去油),引诸药直达病所,使表浅疫毒,迅速导之外出。此乃反佐法。本方为后世治疗温毒疫疠的祖方。

[注意事项]

雄黄成分主为硫化砷(AsS),不溶于水,外用,研末撒、调敷或烧烟熏;内服,每剂0.5克左右研末冲服为宜。曾有报告内服含砒雄黄急性中毒致死1例;因市售雄黄混含砒霜,药用时须注意选择,以红黄色状如鸡冠者质较纯正,如为白色结晶或碾碎时外红中白者,均为含砒之征,用时尤应慎重,以防中毒。中毒主要症状为上吐下泻。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本方加减可治疗斑疹伤寒、猩红热、红斑狼疮、荨麻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流行性出血热、肺结核、登革热、咽部化脓性感染继发败血症、毒血症、败血症、白血病、银屑病、慢性肝炎、扁桃体肿大、子宫肌瘤等属热毒血瘀者。血热较重,加水牛角、生地黄、大青叶、金银花;血瘀较重,加牡丹皮、赤芍、丹参、廑虫;吐血衄血,加白茅根、生地黄、大黄;偏气虚,加人参、黄芪、白术。荨麻疹加白鲜皮、蝉蜕、僵蚕;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加仙鹤草、艾叶、阿胶。

[医案举例]

一病人颜面发斑,在额部两颧特为明显,略显蝶形,其色鲜红,西医诊断为红斑性狼疮。诊其舌红少苔,切其六脉滑数有力,问诊其患处奇痒难忍,有烧灼感,肢体疼痛,时发寒热,乃断为《金匮》之“阳毒发斑”。治宜解毒透斑,用《金匮》升麻鳖甲汤全方加银花一味,五剂而病减,后去蜀椒、雄黄,加生地、玄参10余剂而愈。吴老说阴阳毒皆当解毒活血,阳毒轻浅,利于速散,故用雄黄、蜀椒辛散之力,以引诸药透邪外出,观方后有云服之“取汗”,就可见本方透解的功效了。

[邹学熹.怀念吴榷仙老师.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2(增刊):3~4]

二、阴毒病证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陰毒之爲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鼈甲湯去雄黄蜀椒主之。(15)

[白话语释]

提要

论述阴毒的证治。

语译

阴毒表现为面目发青,身体如同被拷打过一样疼痛难忍,咽喉痛。阴毒也是在五天之内较易治疗,如果超过七天以上,病情发展,就不易治疗了。阴毒病应该用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治疗。

阐释

阴毒由于疫毒之邪侵及血分,导致血行瘀滞不畅,病偏血分之里,所以局部出现青黯色的斑块,全身出现疼痛剧烈难忍。疫毒结聚咽喉,局部气血瘀滞,所以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的含义,与阳毒同。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面目赤,或青或肿,遍身疼痛而青紫,甚则疼痛剧烈,咽喉疼痛明显,舌红,脉沉细数。

[病机]

疫毒瘀滞阴络。

[治法]

解毒散瘀,清热凉血。

[主方]

升麻鱉甲涝去雄黄蜀椒方。

[主方分析]

方中升麻清热解毒,凉血散瘀。鳖甲软坚散结,化瘀和阴,与升麻相用,倍增凉血散瘀解毒;当归补血和阴,活血化瘀,与升麻相伍,以增化瘀解毒。甘草泻火解毒,清热泻邪,并调和诸药。诸药相伍,以奏解毒清热,凉血化瘀之效。

[比较鉴别]

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与升麻鳖甲汤相比,升麻鳖甲汤解毒化瘀的同时,又有通阳的作用;而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功用重在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是其不同。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仲景方临床应用指导》认为:仲景论“阳毒”、“阴毒”之阴阳二字,既不是代表阴证、阳证,也不代表热证、寒证,而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特指。“阳毒”当指毒热阳郁血证有阳郁证机,治疗之际必须兼以通阳,故称阳毒。暗示在治疗时通阳有利于达到辅佐清热解毒凉血药物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阴毒”当指毒热血证而不兼阳郁,若误用通阳药物辅佐清热解毒凉血药物治疗,不仅不能达到治疗目的,反而还会更助邪热而炽盛伤阴变生危重病证,仲景有鉴于此,特以“阳毒”、“阴毒”命名,以醒目告诫论治一定要切中病证,不得有丝毫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