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金匮要略(中华实用方剂大典)
12027900000018

第18章 疟病脉证并治(1)

【学习要求】

熟悉疟疾的病机与治则及辨证论治。

本篇专论疟病。《说文解字》:“虐,寒休作。”《释名·释疾病》:“凡疾或寒或热耳,而此疾先寒后热两疾,似酷虐也。”《内经》有“疟论”和“刺疟”专篇。本篇首先论述了疟病的病因、病机及其症状表现,说明此病历史悠久,在古代是常见病和多发病。本篇首先论述疟病之主脉,并根据不同脉证提出治疗法则。其次,论述了疟病分类、转归及不同的治法方药。

疟病主脉与治则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師曰: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热;弦避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瘥,弦遲者可温之,弦紧者可發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風發也,以饮食消息止之。(1)

[白话语释]

提要

指出疟病的主脉,并凭脉以辨证论治。

语译

老师说:疟病多见弦脉。如果弦而兼数,其病热重;弦而兼迟,其病寒重。疟病若见脉弦小紧的,可用攻下法;脉弦而迟的,可用温法;脉弦而紧的,可用汗法,亦可用针灸方法治疗;脉浮而大的,可用吐法;脉弦而数的,多为热盛,可用饮食调理控制其发展。

阐释

由于疟邪涉少阳,而弦脉为少阳的主脉,所以原文指出“疟脉自弦”,表明弦亦是疟病的主脉。但因体质有阴阳强弱之偏,感邪有轻重与兼挟之异,故疟而数者,多表示热偏盛;脉弦而迟者,则为寒偏重。脉弦小紧者,为邪结在里,可酌用攻下法,以祛除实邪,邪去则病愈。脉弦而迟者,为里有寒,可用温法;脉弦而紧者,是表有寒,可用汗法,亦可用针灸,以发散表寒;脉浮而大者,为邪偏于上,可用吐法;脉弦而数者,为里热偏,热盛能生风,故称“风发也”。热盛易伤津,故除药物治疗外,还可酌情配合饮食调理,如选用梨汁、甘蔗、藕汁、西瓜汁等甘寒之品,以生津清热,加强药物的功效。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根据本篇方剂对本条治法配以相应的治方:“所言弦数者多热,即白虎加桂枝汤、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证也;弦小紧者下之瘥,鳖甲煎丸是也;弦迟者可温之,柴胡桂枝干姜汤是也;弦紧者可发汗,牡蛎汤是也;浮大者可吐之,蜀漆散是也”,可资参考。

证治

(一)疟母(鳖甲煎丸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病瘧,以月一日發,當以十五日愈,設不瘥,當月盡解;如其不瘥,當云何?師曰:此結爲癥瘕,名曰瘧母,急治之,宜鱉甲煎丸。(2)

[白话语释]

提要

论述疟病的预后及疟母的形成与治法。

语译

疟病如果是阴历初一发病的,经过治疗,一般在十五天时就应痊愈。如果经过十五天还未愈,那么,到一个月亦应该痊愈了。假如经过三十天,疟病仍然未愈的,又称作什么病呢?老师回答说:这是由于病久正衰,疟邪与痰瘀互结于胁下,形成了瘕块,称为疟母。应当抓紧时间治疗,可选用鳖甲煎丸。

阐释

本条讨论了三个问题。第一,关于疟病的预后,认为主要与人体正气的强弱有关。原文通过列举时气的变更影响人体正气的盛衰变化,来判断疟病的预后。这是因为古人认为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气。自然气候的变化与人息息相关,随着节气的更移,人身的营卫气血亦随之不断地更新、充沛。正气旺盛,则可祛邪外出,故病当愈。对原文的“十五日”、“当月”等具体的数字,我们不必拘泥,着重领会其重视正气的思想,及早治疗。第二,疟母的形成,与病久正衰,疟邪不解有关。由于误治或失治,疟病经久不愈,反复发作,导致正气渐虚;疟邪不去,影响气血的运行,日久可形成痰瘀,疟邪与痰瘀互结,聚于胁下,便形成癥块,这称为疟母。第三,疟母的治疗:从其形成过程可以看出,疟母是正虚邪实之证,若不及时治疗,则疟邪与痰瘀锢结难解,正气日损,恐有他变,所以应当“急治之”。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坚者削之”及首篇“随其所得而攻之”的宗旨,予鳖甲煎丸扶正祛邪,软坚化痰,活血化瘀。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胁下有痞块,寒热阵作,或疼痛,或拒按,痛处不移,按之不动,肌肉消瘦,饮食不振,或困倦,或四肢无力,女子月经闭而不行,舌紫有瘀点或瘀斑,脉涩或沉。

[病机]

疟邪、瘀浊、痰热搏结胁下而成疟母。

[治法]

扶正搜邪,软坚散结,逐瘀通络,涤痰消癥。

[主方]

鱉甲煎丸方

鱉甲十二分(炙),烏扇三分(燒),黄芩三分,柴胡六分,鼠婦三分(熬),乾薑三分,大黄三分,芍藥五分,桂枝五分,葶靂一分(熬),石韋三分(去毛),厚樸三分,牡丹五分(去心),瞿麥二分,紫葳三分,半夏一分,人參一分,蟲五分(熬),阿膠三分(炙),蜂窠四分(炙),赤硝十二分,蜣螂六分(熬),桃仁二分。

上二十三味為末。取煅竈(zào)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盡一半,着鱉甲於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内諸藥,煎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千金方》用鱉甲十二片,又有海藻三分,大戟一分,蟲五分,無鼠婦、赤硝二味,以鱉甲煎和諸藥為丸。

[主方分析]

重用鳖甲为君,软坚消癥。邪结气分者,用大黄、芍药、虫(土鳖虫)、桃仁、赤硝(硝石)、牡丹、鼠妇(地虱婆)、紫葳(凌霄花)、蜂窠、蜣螂攻消血结,逐瘀化癥为臣。邪结气分者,用厚朴、石韦、瞿麦、乌扇(射干)等下气利小便;葶苈、半夏涤痰消瘕,六药为佐。调寒热,和阴阳,有黄芩、干姜;通营卫则用桂枝、柴胡;益气血,又有人参、阿胶;煅灶下灰之温,清酒之热,亦助鳖甲消癥散结之功,诸药为使。鳖甲煎丸药共25味,为丸服者,取其峻药缓攻,逐渐消磨癥瘕,使疟邪尽去而不伤正。

[比较鉴别]

鳖甲煎丸、白虎加桂枝汤、蜀漆散、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根汤、柴胡桂姜汤均治疟疾。但柴胡桂姜汤与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根汤虽同治邪伏少阳之证,然前方证兼有水饮内停而寒多热少,后方证兼有津伤及劳疟;白虎加桂枝汤主治邪热挟有表寒,热多寒少之温疟;而鳖甲煎丸则主治疟母,即由各种疟疾迁延日久,疟邪深人血络,假血依痰所致,症见胁下有块,腹中疼痛,时有寒热,纳呆消瘦,舌暗有瘀点,脉弦小紧。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1)乌扇即射干之别名;赤硝本指产于赤山(江苏句容县)的硝石,可用一般的硝石(即火硝);蜣螂与鼠妇一般药房不备,可用水蛭、穿山甲等代替。

(2)煅灶下灰一般方书不载,梁代陶弘景将其收入《本草经集注》“别录”之下品,云“此煅铁灶中灰尔,兼得铁力故也”。由此可知,用煅灶下灰治疗疟母,主要在于其中所含的铁质,其与人参、阿胶共有补养气血作用。

(3)鳖甲煎丸并非专治疟母,凡属正虚邪久不除的,如肝硬化,血吸虫病引起的肝脾肿大,白血病之巨脾,卵巢肿瘤,子宫肌瘤及腹腔其他类型的肿瘤,都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