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
肺痈病以咳吐脓血为特征。此处提出“吐之则死”,意在强调痈脓已溃,气阴大伤,虽有吐脓血症状,也不可用催吐之法,再伤正气,否则将导致不良后果。肺痈的病因是由于感受了风热病邪,与一般风热外感不同的是肺痈病一开始就有“风伤皮毛,热伤血脉”的病理变化。这是肺痈病机特点所在。而且“热伤血脉”贯穿于肺痈病的全过程。从初期的“热过于营”、“热伤血脉”至酿脓期的“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到溃脓期的咳吐脓血,都说明了这一点。鉴于此,应把肺痈表证期与一般风热外感区别开来,以免延误治疗。
根据条文所述,肺痈病的病变过程,大致可分表证期、酿脓期和溃脓期三个阶段。
(1)表证期从条文“寸口脉浮而数……热伤血脉”。这一段论述了风热病邪初犯人体所引起的一些病理变化,卫阳与之相争于里,表阳不固,症见恶寒,此乃“数则恶寒”之机理。肺痈初期“风伤皮毛,热伤血脉”的病机变化,可导致两种转归:①风中于卫,呼气向外,与不人内同义。风邪中于卫,病位较浅,易于驱出。②“热过于营,吸而不出”。吸气向内,与不出外同义,热邪入于营,病位较深,不易驱出。肺痈表证期的恶寒发热与一般风热外感的恶寒发热症状相似但病机殊异,因此在治疗上,单纯的解表剂不能取效,必须是解表与清热解毒同用,且清热解毒应自始至终贯穿于肺痈病的治疗。
(2)酿脓期即条文“风舍于肺……时时振寒”这一段。由于热邪壅滞,肺气不利,症见喘满;津液不布,痰涎内结,则多唾浊沫;热入营血,营阴受损,则口干咽燥不渴。“时时振寒”一症,是酿脓期特有的症状,可由表证期的恶寒发展而来。因此,该症也可现于肺痈病的各个阶段,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产生机理,尤怡认为:“热盛于里,而外反无气,为时时振寒。”(《金匮要略心典》)即热毒盛于里,正气与之相争于里,卫外失司;或因热邪壅滞,肺气郁遏不得外出,卫外失职所致。酿脓期邪正相争剧烈,是病变的转折期。
(3)溃脓期即“热之所过……脓成则死”这一段。此期概括了痈脓形成的全过程:热邪壅盛所犯之处,血液凝滞,继而腐溃。主要症状有:咳吐米粥样的腥臭脓痰、胸痛、振寒脉数。肺痈病至溃脓期,邪气渐衰,正气渐虚,病势趋于平缓。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振寒脉数”是酿脓期特有的症状,也是判断病情的主要标志。如这一症状逐渐消失,表明肺部痈脓已排出,疾病向愈。如这一症状不消失,表明邪正相争,仍在“蓄结痈脓”。有经过治疗,主要症状均减轻或消失,而振寒脉数仍在或时有出现,表明病未痊愈,有复发的可能。因此,必须彻底治疗,直至“振寒脉数”这一症状完全消失,不再复出。
二、证治
(一)邪实气闭(葶苈大枣泻肺汤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肺癰,喘不得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11)
[参考原文]
肺癰胸满服,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咳逆上氣,喘鳴迫塞,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方见上,三日一剂,可至三四剂,此先服小青龍湯一剂乃進。小青龍方见咳嗽門中。(15)
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27)
[白话语释]
提要
论述肺痈邪实喘甚的证治。
语译
患肺痈气喘不能平卧,用葶苈大枣泻肺汤主治。
阐释
邪犯于肺,肺气壅滞,故胸部胀满不能平卧;肺失通调,不能输布津液,水气停留则一身面目浮肿。肺窍不利,故鼻塞流清涕,嗅觉失灵,不闻香臭酸辛;肺气失于宣降,故咳嗽上气,喘鸣迫塞。治当开泻肺气,行水祛饮。方用葶苈大枣泻肺汤。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肺痈,脓未成或将成,痰有腥味,胸胁胀满,喘不得卧;支饮,胸腹胀满,咳嗽喘促,苔黄腻,舌质红,脉数实或弦。
[病机]
痰热壅肺,邪实气闭。
[治法]
开泄肺气,泻水逐痰。
[主方]
葶藶大棗瀉肺湯方
葶藶(熬令黄色,搗丸如彈子大)大棗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棗,内葶藶,煮取一升,顿服。
[主方分析]
方中葶苈子辛苦性寒,专人肺经,开泻肺气,具有泻肺行水,下气消痰作用,因其性寒故能清;恐其峻猛伤正,又佐以大枣甘缓,安中补正,使泻不伤肺气。二味相伍,以收泻肺行水而正气不伤之功,兼可益脾制水,扶正培本。本方总属泻肺之剂,既适用于肺痈未成或将成,又治支饮之饮实气壅者。
[注意事项]
(1)本方为泻肺峻剂,适用于肺痈初期,表证已解,而脓尚未成,或已成,而肺壅特甚,属于形气俱实者,如有表证,宜先解表,表解后再用本方。或用本方配以宣散之药,使邪气由表里分解。
(2)肺痈脓成转虚者,本方即当禁用。
(3)孕妇忌用或慎用,寒饮郁肺者慎用。
[比较鉴别]
葶苈大枣泻肺汤与麻杏石甘汤同可疗肺热气逆作喘证,何以别之?葶苈大枣泻肺汤主治痰热壅盛,灼腐肺络肺脉,并影响肺主行水之功能,故病以咳、喘、痰多腥臭以及面目身浮肿为特点;而麻杏石甘汤主治邪热盛实,扰乱肺气肃降及宣发功能,故病以咳、喘、痰黄、高热为特点,此其别也。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1)现代用于渗出性胸膜炎、心包炎、心包积液、肺脓疡、急/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支气管炎、百日咳、肺炎、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病、中毒性肺水肿、肺气肿、心肌梗死并心衰、肺性脑病、顽固性呃逆等见本方证机者。
(2)临证加减
①化脓性胸膜炎:酌加清宣之桔梗,清热之败酱草、青黛、琥珀及通肺经之麻黄绒。
②风心病心衰:若有咯血,面颊及口唇紫瘀,舌质黯者,加丹参、归尾、赤芍、红花、桃仁、土鳖甲;症见动则气喘、汗出,身困肢软无力,心慌,气短,脉沉弱者,加黄芪及四君子汤,以健脾补气;症见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脉沉细无力及结代者,加附子、破故纸、桂枝等,以补肾壮阳。
③痰热上扰,痰涎壅盛,虚烦不寐,口苦,咳喘胸满,合温胆汤。
[医案举例]
辛未七月中旬,余治一陈姓疾。初发时,咳嗽,胸中隐隐作痛,痛连缺盆。其所吐者,浊痰腥臭,与悬饮内壅之吐涎沫,固自不同,决为肺痈之始萌。遂以桔梗汤,乘其未集而先排之。进五剂,痛稍止,诸症依然,脉滑实。因思是证确为肺痈之证病,必其肺藏壅阻不通而腐,腐久乃吐脓,所谓久久吐脓如米粥者,治以桔梗汤。今当壅塞之时,不去其壅,反排其腐,何怪其不效也。《淮南子》云:葶苈愈胀,胀者,壅极不通之谓。《金匮要略》曰:肺痈,喘而不得眠,即胀也。《备急千金要方》重申其义曰:肺痈胸满胀,故知葶苈泻肺汤非泻肺也,泻肺中壅胀。今有此证,必用此方,乃以葶苈子五钱,大黑枣十二枚。凡五进,痛渐止,咳亦爽。其腥臭挟有米粥状之痰,即腐脓也。后乃以《千金》苇茎汤,并以大小蓟、海藻、桔梗、甘草、杜赤豆出入加减成方。至八月朔日,先后凡十五日有奇,用药凡十余剂,始告全瘥。九月底其人偶受寒凉,宿恙又发,乃嘱兼服犀黄醒消丸,以一两五钱分作五服。服后,腥臭全去。
[曹颖甫.经方实验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97]
(二)血腐脓溃(桔梗汤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爲肺癰,桔梗湯主之。(12)
[白话语释]
提要
指出肺痈脓溃的症状和治法。
语译
咳嗽胸满,寒战脉数,咽喉干燥但口中不渴,不时吐出腥臭浊痰,较长时间吐出形如米粥的脓血痰,这就是肺痈,用桔梗汤主治。
阐释
由于热毒壅肺,肺气不利,故咳嗽胸满;肺主皮毛,邪热壅肺,正邪相争,故振寒脉数。“振寒脉数”是肺痈成脓特征之一,也是病势发展的标志。所以第2条在肺痈成脓时也提到“时时振寒”,这与一般表证的恶寒发热不同,故不用解表剂;热邪在血分,故口咽干燥而不甚渴。热盛肉腐成脓,痈溃外泄,故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治当排脓解毒,方用桔梗汤。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主症:肺痈,咯吐脓血,状如米粥、腥臭,胸痛,气喘身热,烦渴喜饮,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副症:帝丁两侧肿痛,饮食不利,口噤难言,痰涎壅塞,小便黄而量少;甚则喘不得卧,面赤身热。
[病机]
热毒蕴蓄,成痈溃脓。
[治法]
解毒排脓。
[主方]
桔梗湯方亦治血痹
桔梗一兩甘草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則吐膿血也。
[主方分析]
方中桔梗人肺,宣提肺气,消肿排脓,为排脓之君药,且止胸痛;倍甘草生用,清热解毒,扶正以防痈脓再生。二者相伍,养阴利咽,宣气去腐,故服后促使脓血排出,正如方后注云:“再服,则吐脓血也。”而病向愈。
[比较鉴别]
麻杏石甘汤、葶苈大枣泻肺汤与桔梗汤三方均能清肺宣肺泄热,疗肺热证,麻杏石甘汤功用重在宣肺以疗气分热证;葶苈大枣泻肺汤功用重在泻肺热,邪热不仅在气分,且已迫及血分,有灼损阴血之病理;而桔梗汤重在清泻肺热,治疗邪热迫及血分之脓血脓痰证,更有解毒于内,排脓于外之专长,此乃三方之别。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1)现代用于急/慢性咽炎、急/慢性喉炎、肺痈、支气管扩张、慢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鼻炎、食管炎、放射性食管炎、猩红热等见本方证者。
(2)桔梗汤为肺痈脓溃之主治方,但因药少力弱,临床上常合用《千金》苇茎汤。如再加鱼腥草、败酱草、金银花、蒲公英等清热解毒排脓药物,疗效更好。
《外台秘要》就本方加地黄、当归、白术、败酱草、桑白皮、薏苡仁,亦名桔梗汤,治肺痈成脓后,经久不愈,气血衰弱者,可以取法。
(3)临证加减
①肺痈脓疡期:络伤血溢,咯血,配牡丹皮、山栀、藕节、白茅根,另服三七、白及粉,以凉血止血;痰热内盛,烦渴,痰黄稠,加天花粉、知母以清热化痰;津伤明显,口干,舌质红,加沙参、麦冬以养阴生津;气虚不能化痰,气短,自汗,脓出不爽,加生黄芪以益气托毒排脓;痈脓溃泄不畅,脓液量少难出,加山甲片、皂刺以溃痈排脓。咯血者禁用。
②久咳失音,加诃子清肺止咳,利咽开音;声不出加半夏;上气加陈皮;干咳加知母、贝母;咳渴加五味子;酒毒加葛根;少气加人参;呕涎加半夏、生姜;吐脓血加紫菀;胸膈不利加枳壳;痞满加枳实;目赤加栀子。
③风热咽痛:伴发热恶寒,加薄荷、桑叶;邪热内盛,加金银花、连翘、黄芩、赤芍、天花粉;便秘,加芒硝、大黄;咽喉肿痛甚,加元参、山豆根、射干。
[医案举例]
施某,男,17岁。憎寒发热1周,咳嗽胸闷不畅,吐少量白色黏痰。查血:白细胞24.5×10。个/升,中性粒细胞85%,X射线胸透并摄片报告为:左下肺脓疡。经住院治疗8天,使用大量抗生素,发热不退,遂邀中医诊治,用桔梗60克,生甘草30克。服药一帖,咳嗽增剧,翌晨吐出大量脓痰,夹有腥臭,原方继进两帖,排除多量脓痰,发热下降,减桔梗为20克,生甘草10克,加南沙参、银花、鱼腥草、生苡仁、瓜蒌皮等,服至10余帖,脓尽热退,精神佳,饮食增,胸透复查,脓疡已消散吸收,血象亦正常。
[吴传铎.桔梗汤治疗肺痈的临床体会.江苏中医杂志,1981(3):35]
咳嗽上气
一、辨证及预后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脈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3)
[参考原文]
上氣喘而躁者,屬肺脹,欲作風水,發汗則愈。(4)
[白话语释]
提要
论述上气证的虚实两种病情。
语译
喘急气逆,面部浮肿,抬肩呼吸,脉象浮大无根,为不治之症,若再加上下利,病情则更为危险。
阐释
本条言上气属正虚气脱的症状和预后。上气而颜面浮肿,呼吸困难以致张口抬肩,脉象浮大无力,按之无根,这是肾气衰竭,不能摄纳之象,病情危急,故日“不治”。若再见下利,此乃气脱于上,阴竭于下,脾肾两败,阴阳离决,病情尤为险恶。文中“不治”二字意即难治,并非绝对“不治”,如抢救及时得当,也能转危为安。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本条文对“肺胀”的特征作了概括:一是咳嗽上气(哮喘)中的一个类型;二是脉浮有力;三是病邪有寒、有饮、有热;四是有烦躁饮邪化热的里热症状;五是治肺胀选药,本篇必用麻黄散寒宣肺,半夏温化水饮,石膏清热除烦。
二、证治
(一)寒饮郁肺(射干麻黄汤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咳而上氣,喉中水難聲,射斡麻黄湯主之。(6)
[白话语释]
提要
论述寒饮郁肺的咳嗽上气证治。
语译
咳嗽气喘的患者,喉中痰鸣像水鸡的叫声,用射干麻黄汤主治。
阐释
由于寒饮郁肺,肺气失宣,故咳嗽气喘;痰涎阻塞,气道不利,痰气相击,故喉中痰鸣似水鸡叫声,“水鸡”即田鸡(青蛙)或秧鸡(鸡),其声喝喝如哮鸣声。治疗用射干麻黄汤散寒宣肺,降逆化痰。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主症:咳嗽,哮喘,喉中痰鸣,痰多清稀,舌苔白滑,脉象浮弦或浮紧。
副症:微有恶寒发热,或胸膈满闷。
[病机]
寒饮郁肺,内外合邪。
[治法]
散寒宣肺,降逆平喘。
[主方]
射斡麻黄湯方
射斡十三枚一法三兩麻黄四兩生薑四兩細辛紫菀款冬花各三兩五味子半升大棗七枚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