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举例]
王某,男,18岁,工人,1985年5月初诊。患者曾因发热咳嗽胸痛而治疗2周(用药不详),发热虽退,余症不减而来求治。诊见面色不华,精神萎靡,胸闷心悸,短气似喘,咳咯稀白涎沫,咳时左胸疼痛,中脘痞满,干呕食少,舌质淡苔白,脉沉弦有力。察左侧胸廓下部饱满明显,肋间隙消失。听诊:心音搏动及呼吸音明显减弱,语颤音较对侧减弱;患侧叩诊呈实音。X射线透视:左侧胸廓除肺尖外呈均匀浓密阴影,纵膈及心脏向右侧移位,揭示为渗出性胸膜炎。证属悬饮,表解里不和,水饮内停胸胁。处方:大戟、甘遂、芫花各45克,面煨,研面;另取肥大红枣若干。用法:将药面5克以枣肉包裹,另取米粥空腹送下,每日1次。并嘱患者斟酌用量,以昼夜大便3~4次为宜。服药后约4时许,脘腹鸣响,小腹剧痛,继而大便倾泻而下,状为肉沫黏冻,遂得全身溱溱汗出,恬然入睡。尔后又以上药连服5日,大便一日2~3次,其状间而稀溏,间有黏冻,但便量不多,渐觉诸症消失。X射线透视:左侧胸水消失,胸膜略增厚。以橘枳姜汤加白芥子、山甲珠、蜈蚣、丝瓜络善后。
[梅建国等.胸腔积液治验集录.浙江中医杂志,1989(9):419]
三、溢饮(大青龙汤证、小青龙汤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23)
[参考原文]
肺服,咳而止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14)
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肯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龍湯主之。(妇人杂病脉证并治·7)
[白话语释]
提要
论述溢饮的治法与主方。
语译
患溢饮的,应当发汗,用大青龙汤主治;小青龙汤也可主治。
阐释
(1)溢饮的病因病理患者肺气闭郁,又感外邪,或口渴而暴饮,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云:“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宜作‘溢’解)入肌皮肠胃之外也”。脾虽能为胃行其津液,上归于肺,但肺气不宣,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致肌表水湿或饮入之水泛溢四肢,留滞肌表。则成为本条表实无汗之溢饮。
(2)溢饮主症及与风水的关系结合临床,溢饮患者除“身体疼重”、“无汗”而外,亦可出现第12条所云“夫病人饮水者,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诸症,甚至发展到面目四肢浮肿,以及兼见外感风寒表证,这是水饮外溢,不得汗出之故。溢饮与风水虽同有水饮侵溢肌表腠理的病机,但其轻重程度有别:溢饮是饮邪流于局部,归于四肢,可以发展为风水;风水是水液泛溢全身,包括头面、肢体等,必见水肿。
(3)溢饮的不同治法溢饮的治疗,应当发汗解表,因势利导,使外溢四肢肌表的水饮,随汗外泄。但同一溢饮,有外感风邪、内有郁热和外感风寒、内停寒饮之不同,故必须同病异治。
大青龙汤之脉证,以“不汗出而烦躁”为辨证要点,属于外感风寒,内有郁热,水湿阻滞肌表,风、水、热三者郁结肺气,卫气不能鼓荡外溢水饮所致,故当从肺以发汗散水、清热,着力在表中之表的皮毛,使风邪、水饮及郁热均随汗而解,而以表寒偏重者用之最当。
小青龙汤证,为内停寒饮、外感风寒的实证,治当涤饮发汗,温肺行水,着力在表中之里的肌肉。若脾肾阳虚的痰饮咳喘则非本方所宜。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大青龙汤:溢饮,恶寒发热,身体疼重,肌肤浮肿,不汗出而烦躁,舌红苔白润或兼黄,脉浮紧。
小青龙汤: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身痛,身重,咳嗽,胸闷,喘息,痰多稀白量多,背冷,苔薄白或水滑,脉浮或弦紧。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脉弦细或细滑。
[病机]
大青龙汤:风寒外束,内有郁热,饮溢四肢。
小青龙汤:寒饮内停,外感风寒。
[治法]
大青龙汤:发汗解表,散水清热。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方]
(1)大青龍湯方
麻黄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個(去皮尖)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石膏如鷄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粉之。
(2)小青龍湯方
麻黄三兩(去節)芍藥三兩五味子半升乾薑三兩甘草三兩(炙)細辛三兩桂枝三兩(去皮)半夏半升(湯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主方分析]
(1)大青龙汤本方重用麻黄六两,配以桂枝、杏仁、生姜发汗解表,宣肺散饮;石膏清泄郁热,炙甘草、大枣和中实脾,以资汗源。因内有郁热,故桂枝只有二两,以免助阳增热。本证虽“当发其汗”。但只可“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否则汗出多伤阳,不利于祛饮。
(2)小青龙汤方中取麻黄三两配桂枝发汗解表,宣肺散饮;细辛、干姜、半夏温化寒饮,降逆止咳;为防麻黄、细辛、干姜等辛温发散太过,耗伤肺气,配伍了酸收的芍药、五味子;炙甘草协芍药能酸甘化阴,避免方中辛温之品温燥伤津。
[注意事项]
(1)服用大青龙汤后,若护理妥当,可使微汗而托湿邪,否则可使大汗出,可用黄芪粉或牡蛎粉或粳米粉擦拭肌肤以补救之。若汗后伤阳耗阴,则当以方药治之。若一服中病向愈者,不必再服。
(2)服用大青龙不当引起阳虚变证,若以肾阳虚为主之水泛者,治宜真武汤;若以肾阳虚而又寒盛者,宜四逆汤;若以心阳虚烦躁为主者,宜桂枝甘草汤。
(3)小青龙汤忌用于阴虚干咳无痰或溢饮挟热证;大青龙汤忌用于溢饮无郁热证。
[比较鉴别]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1)大青龙汤
临证加减:
①如治外感高热,方中麻黄、桂枝与石膏的用量,可随寒热的轻重、汗之有无、口渴与否适当调整;治急性肾炎,可加蝉蜕、地龙、白茅根、益母草、车前草等;治过敏性鼻炎,可加紫草、石榴皮、乌梅、五味子等。
②加白术,即《金匮要略》麻黄加术汤、越婢加术汤二方所组成,治汗出而喘,身无大热,体重之候。
③去桂枝加薏苡仁,则变为越婢加薏苡仁汤,治汗出当风,潮热身痛,或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等症。
(2)小青龙汤
①临证加减
a.表证重,用生麻黄,喘症重,用炙麻黄;久咳、剧咳、痰少清稀加罂粟壳;肾阳不足以肉桂易桂枝,加制附子;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可加葶苈子;病窦综合征加人参、丹参。小青龙汤不宜久服,一旦病情缓解,即可改用苓桂剂温化寒饮。
b.表实无汗,恶寒咳喘较重者,可重用麻黄。再加杏仁、厚朴、苏子以宣肺定喘,表虚有汗者,应以桂枝、芍药为主,改用水炙或蜜炙麻黄,或者用麻黄根。
c.新病咳不畅,痰稀薄难咳出者,加重干姜、细辛量,减轻五味子、芍药量;旧病咳久肺虚者,轻用干姜、细辛而重用芍药、五味子。
d.肺寒饮重,背部冷甚如掌大,重用干姜;口渴烦躁,咳剧面赤,舌苔黄,痰黏稠而色转黄者,邪从里化热,当轻用干姜、细辛,加生石膏、黄芩、前胡等。
②现代研究:细辛所含挥发油为其主要有效成分,散剂中挥发油的含量为相同细辛用量作汤剂煎煮10分钟的3倍,若要达到相同的作用,则汤剂用量至少应为散剂的3倍以上,经煎煮30分钟后,挥发油中之黄樟醚(有致癌等毒性)含量大大降低,印证了细辛“用末不可大剂量,量大必须人汤药”这一用药经验。细辛人汤药应当后下,这样可减少挥发油的损失。但大剂量细辛挥发油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表现为头痛、呕吐、烦躁、出汗,颈项强直,口渴,体温及血压升高,瞳孔轻度散大,面色潮红,致牙关紧闭,角弓反张,意识不清,四肢抽搐尿闭。使随意运动和呼吸减慢,反射消失,最后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医案举例]
例1某妇,年逾六旬,起病为太阳伤寒。发热恶寒,身不痛且重,继之则头面四肢浮肿,按之凹陷,阵发性烦躁,精神尚佳,饮食如常,大便时干时溏,小便次多量少,六脉浮缓,苔薄黄润。此为溢饮邪盛于表,使气机阻遏不利,所以身重而不痛。且因风寒侵袭太阳,卫阳被束,正气拒邪而争斗,所以发热恶寒;风寒外束,阳郁于里,但里热较轻,所以阵发性烦躁,头面四肢浮肿,为饮邪横溢于表而气不化水所致。复因饮邪下趋,则使大肠传导及膀胱气化功能减退,所以大便时干时溏,小便次多量少。病情较轻,脏腑受累不大,所以精神尚佳,饮食如常。脉浮而缓为感邪较轻之证。舌苔薄黄而润,为里热上熏之征。此为溢饮挟郁热之综合病候。治法拟大青龙压缩剂量,徐图解表清热,排泄水毒,使之外出。药为: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10克,生姜6克,生石膏30克,炙草6克,大枣10枚。连服两剂而症减,但因饮为水毒,不易速除,故守方前后共服8剂,以达祛邪务尽之意。溢饮渐次退去,郁热宣散而收功。
[吴禹鼎.经方临证录.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7]
例2罗某,女,36岁,下腹部及下肢水肿2月余。曾在某医科大学诊为“特发性水肿”,经中西药治疗,水肿未能减轻,反有加重之势。就诊时:微恶风寒,咳嗽,气喘,吐泡沫痰涎,腹胀,纳差,下肢沉重。查:下腹部膨隆光亮,无腹水征,下肢浮肿明显。证属表寒内饮之候。采用解表涤饮之法。予小青龙汤:麻黄60克,细辛3克,白芍10克,干姜10克,甘草10克,桂枝10克,五味子10克,半夏10克。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3剂后复诊:诉每次服药后,大汗淋漓,湿透衣衫,小便频数而量多。水肿全消,表证已除,唯精神疲乏,小腿时有转筋。予芍药甘草附子汤加味调理而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张超群.经方新用三则.国医论坛,1995(2):13]
四、支饮
(一)膈问支饮(木防己汤证、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後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24)
[白话语释]
提要
论述支饮重证当分偏虚偏实的不同治法。
语译
膈间有支饮,病人气喘胀满,心下板硬痞坚,面色黑而晦黄,脉象沉紧,得病已经数十天,经过医生用吐、下的方法而不愈,用木防己汤主治。心下虚软,就即时而愈;心下痞坚结实的,过了三天后膈间支饮复发,如再给木防己汤而不愈的,应用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治。
阐释
本条宜分两段分析。“膈间支饮……木防己汤主之”为第一段,论述支饮正虚邪盛的证治。病乃“膈间支饮”,则肺气受阻,心阳不布,故“其人喘满”,此乃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的互辞。水饮内结、脾不散津而有郁热,故见“心下”(包括膈膜及胃上脘)痞坚板硬感;“面色黧黑”者,因膈间阴凝水饮上浮,营卫运行不利,阴乘阳位,饮邪与郁热上蒸于面,呈黑而晦黄之色。“黧(lí,黎)黑”: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三引《韵诠》云:“黧,色黑而黄也”。黧黑,谓面色黑而晦黄。“其脉沉紧”,未言浮紧,非属外寒,沉主水,紧为寒,说明水饮留伏内结于里。以上诸证,“得之数十日”,说明病程较长,正气易虚。由于饮留膈间,更非食积里实,其病位不以肠胃为主,若误用呕吐或攻下,则支饮不去,津气两伤,故曰“医吐下之不愈”。上述病情,说明其病机乃气虚、饮热互结的膈间支饮重证。故其治法,应补虚清热、通阳利水,使支饮从小便而解。
“虚者即愈……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为第二段,论支饮邪实重于正虚的治法。“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原文“虚者……实者”是指“心下痞坚”这一症状变虚软或结实而言。若膈间支饮“心下痞坚”变虚软,说明患者服木防己汤后,里无结聚,饮热互结渐散;若“心下痞坚”未转虚软,结实仍在,说明饮邪凝结,里实有物,患者服用木防己汤后,阳气暂行而饮邪重聚,故曰:“实者三日复发”。若“复与”木防己汤而“不愈”者,说明经过“试探”观察,患者木防己汤证的病情发生了变化,故当随证加减。因病机重在饮热交结的实证而仍兼气虚,故治当通阳利水、软坚补虚,用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治。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1)木防己汤寒饮化热,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气短乏力,咳泡沫痰,或痰少而稠,鼻干口渴,颈脉怒张,关节红肿热痛,小便不利或面目肢体浮肿,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唇舌青紫或舌质红,苔黄腻,脉沉紧。
(2)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痰饮喘满,心下痞坚,短气咳逆,大便燥结,小便不利,遍身水肿,舌质淡红或红,苔薄而润,脉沉滑。
[病机]
(1)木防己汤证:气虚,饮热互结的膈间支饮重证。
(2)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饮热交结之实证,仍有气虚。
[治法]
(1)木防己汤:补虚清热,通阳利水。
(2)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通阳利水,软坚补虚。
[主方]
(1)木防己湯方
木防己三兩石膏十二枚(鷄子大)桂枝二兩人參四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