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金匮要略(中华实用方剂大典)
12027900000046

第46章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5)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2)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方

木防己二兩桂枝二兩人參四兩芒硝三合茯苓四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則愈。

[主方分析]

(1)木防己汤:方中木防己擅行膈间水饮,桂枝通阳化气,二药合之以消除饮邪;石膏辛凉清泄,能清解郁热,人参益气补虚。诸药共用,饮去热除,气机畅行。

(2)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于原方去石膏之辛凉重坠(虽能降逆定喘,但不长于散结,故去之),加茯苓利水导饮下行,芒硝寒咸软坚破结。其中木防己、茯苓利水消饮从小便而去,芒硝破结逐饮随大便而出,使复聚之饮邪,前后分消。

两方均用木防己为主药者,盖木防己能疏通全身体液的郁滞,善通全身十二经和膈膜间水饮。

木防己汤去石膏,注家认为是防其寒凉凝滞,与饮邪深结不利。加芒硝,意在攻除有形且痼结的饮邪,与己椒苈黄丸证“渴者,加芒硝”同理,实则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第17条“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的具体应用。

[注意事项]

(1)石膏“十二枚”:结合小青龙加石膏汤用量,一般以“石膏用鸡子黄大,碎为约十二枚”来理解,强调使用石膏当打碎入药。

(2)肠间寒饮者忌用。

[比较鉴别]

木防己汤证与十枣汤证均为饮停胸膈之支饮证候,故而皆可见喘气、胸满、心下痞坚、脉沉之证候。但前者病因痰饮停于胸膈、心下,导致肺气壅塞,中焦气机阻滞而见咳嗽喘满,心下痞坚。患病较久而气虚,观面色黧黑,小便不利或身体浮肿,脉沉紧,是为寒饮在里,病变在肺脾,与肾有关,是为虚实兼挟之证。若误辨为里实,妄用吐下,脾气受损,病反不愈。应用攻补兼施,行水化饮,散结消痞。后者是饮在胸膈,饮后水流在胁下,症见咳唾引痛,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苔滑而觉口干,脉沉弦,是为形气俱实,故以十枣汤峻下逐水。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1)木防己汤常用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包括慢性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等)、胸腔积液、渗出性胸膜炎、渗出性心包炎及肺水肿、慢性肾炎、尿毒症而见本方证机者(若心衰严重,属于饮结成实者,可用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还用于病机与湿热蕴阻有关的痹证、痛风性关节炎、鹤膝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直立性下肢浮肿,以及饮热郁阻胸膈的咳喘(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

(2)临证加减

①气血瘀滞严重,加丹参、红花、陈皮、平地木;喘甚,加葶苈子、黄芪;浮肿明显,加车前子、泽泻;心动过缓,加细辛;心衰轻者,用党参代人参;心衰重者,用西洋参或别直参;全心功能不全,呼吸困难,喘鸣,浮肿,加五加皮。

②药量加减:体虚者,重用党参30克;寒饮甚者,桂枝15克,轻用石膏5克;热邪内炽者,石膏30克以上;湿邪内盛,痹肿严重者,防己20克。

[医案举例]

例1刘某,年迈古稀,酷嗜酒,体肥胖,精神奕奕,以为期颐之寿可至。讵意其长子在1946年秋因经商折阅,忧郁以死,家境日转恶化,胸襟以而不舒,发生咳嗽,每晨须吐痰数口,膈上始宽,但仍嗜酒,借资排遣。昨日饮于邻居,以酒过量而大吐,遂病胸膈痞痛,时吐涎沫。医用涤痰汤有时少安,旋又复作,渐至面色黧黑,喘满不宁,形体日瘠。神困饮少,犹能饮,因循数月,始觉不支……诊脉沉弦无力,自言膈间胀痛,吐痰略松,已数日未饮酒,食亦不思,夜间口干燥,心烦难寐……按其心下似痛非痛,随有痰涎吐出;再从其脉沉弦与胸胀痛而论,实为痰饮弥漫胸胃之间而作痛。又从病理分析,其人嗜酒则湿多,湿停于胃而不化,水冲于肺则发喘,阴不降则阳不升,水势泛滥故面黧,湿以久郁而化热,津不输布故口渴。统而言之,乃脾湿不运,上郁于肺所致。若言治理,如用小陷胸汤清热化痰,则鲜健脾利水之功;如用苓桂术甘汤湿阳燥湿,则乏清热之力;欲求其化痰利水清热诸作用俱备,莫若《金匮要略》之木防己汤。方中防己转运胸中之水以下行,喘气可平;湿久热郁,则有石膏以清之;又恐胃气之伤,阳气之弱,故配人参益气,桂枝温阳,以补救石膏、防己之偏寒而助成其用,乃一攻补兼施之良法,极切合于本证者。方是:

防己、党参各四钱,石膏六钱,桂枝二钱,另加茯苓五钱增强燥脾利水功能而大其效。三剂喘平,夜能成寐,舌现和润,胸膈略舒,痰吐亦少,尚不思食。复于前方中去石膏,增佛手、砂仁、内金调气开胃。又四剂各症递减,食亦知味,精神转佳,唯膈间略有不适而已。吾以事不能久留。书给《外台》茯苓饮调理而归。

[李克光.金匮要略讲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38]

例2(bǎn)病(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编者注:,《玉篇》:腱子肉(小腿上特别发达的肌肉)]。

药某,女,57岁。慢性肝炎腹满胁痛数年,最近五个月来,突然发现左下肢浮肿日渐加重,热痛而行动不便,某院诊为静脉炎,住院治疗三个多月无效。出院后改请中医以活血通络解毒,祛风除湿清热治之仍无效。审其证,除下肢浮肿,疼痛,发热,行动不便外,并见心下痞坚,咳嗽气短,口干口苦,舌苔黄白而腻,脉沉紧,综合脉症,诊为膈下痰饮阻塞,湿热蕴结脉络所致,故拟木防已加茯苓芒硝汤散痞坚,除湿热。

处方:防己10克,党参10克,桂枝10克,生石膏15克,茯苓10克,芒硝4克。服药6剂,浮肿热痛及心下痞坚之状均大减;继服10剂,浮肿疼痛消失,乃以上方10剂善其后。

[王泽根.中医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2006例临床观察与治疗.山西中医,1989(4):24]

(二)支饮冒眩(泽泻汤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25)

[白话语释]

提要

论述支饮冒眩的证治。

语译

心下有支饮,病人苦于昏冒目眩,用泽泻汤主治。

阐释

此处“心下”,泛指胸膈胃脘。饮停心下,妨碍气机升降,致清阳不能上达头目,故其人“苦冒眩”。“冒是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冒蔽之也。眩者,目眩转而乍见玄黑也。”一个“苦”字,突出了本证“冒眩”之重。此属心下饮盛上泛,蒙蔽清阳的支饮轻证,法当利水祛饮,健脾制水,用泽泻汤。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泽泻汤主治“苦冒眩”,当以头昏目眩,双目欲闭,头不敢转侧,视物或转侧则昏晕加重,时时泛恶欲呕,甚者呕吐,头目沉重,精神不爽,舌体胖大或边有齿印,苔白滑或白腻,脉弦或滑或濡为特点。

[病机]

脾虚水泛,蒙蔽清阳。

[治法]

利水祛饮,健脾制水。

[主方]

澤瀉湯方

澤瀉五兩白术二兩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主方分析]

本方重用泽泻(原方五两,如按一两折合今15.625克计,为78克)利水除饮以下走,白术健脾燥湿,筑堤防以制其水饮上泛,一补一泄,脾运恢复,阳气畅达,则阴浊水饮下降,清阳上升,苦冒眩自愈。此为上病下取,单刀直入之法,药后阳气通畅,可(zhízhí)汗出而解。

[注意事项]

单纯气血不足而不兼水饮之冒眩证者,慎用。

[比较鉴别]

泽泻汤证与苓桂术甘汤证之比较证名比较泽泻汤证苓桂术甘汤证相同点头昏目眩,脾虚水饮为患的症状与病机,均用白术补脾制水病名支饮痰饮病位水饮滞留心下、膈间水饮停留心下、脾胃症状“苦冒眩”,不动亦眩晕。可兼见咳逆身浮肿,呕吐清水或小便不利。舌体胖大宽厚胸胁支满,起立则头眩心悸,气上冲胸病机脾虚水泛,蒙蔽清阳脾胃阳虚,饮停心下治法利水补脾健脾燥湿,化气行水、温中降逆,平冲蠲饮。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1)泽泻汤常用于水饮上泛引起的多种眩晕证,病种涉及梅尼埃病(耳源性眩晕)、前庭神经元炎、高血压病、脑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以及脑外伤后遗症等。

还可用于高脂血症、脂肪肝、习惯性便秘、中耳炎、中耳积液、睾丸鞘膜积液、急性肾炎、肾盂肾炎、糖尿病、水肿脑积水等属于水饮(或痰湿)内盛者。

(2)临证加减:如呕吐甚者,可合小半夏汤;兼脾阳不足者,可合苓桂术甘汤;兼肝阳上扰者,可加菊花、钩藤、天麻;兼肝阴不足者,可加白芍、枸杞;兼气血两虚者,可加党参、黄芪、当归;情志不畅诱发者,可加柴胡、郁金、合欢皮;兼耳鸣者,可加龙骨、牡蛎、灵磁石、紫贝齿;兼耳聋者,可加石菖蒲。

[医案举例]

朱某,男50岁。退休后患头目冒眩,终日昏昏沉沉,如云雾之中,且两眼懒睁,两手发颤,不能握笔写字,颇以为苦。切脉弦而软,视其舌肥大异常,苔呈白滑而根部略腻。辨证为泽泻汤的冒眩证。因心下有支饮,则心阳被遏,不能上煦于头,故见头冒证;正虚有饮,阳不充于筋脉,则两手发颤;阳气被遏,饮邪上冒,所以精神不振,懒于睁眼。至于舌大脉弦,无非是支饮之象。治法:渗利饮邪,兼崇脾气。方药:泽泻24克,白术12克。服第一煎,因未见任何反应,患者乃语其家属曰:此方药仅两味,吾早已虑其无效,今果然矣。孰料第二煎服后,复杯未久,顿觉周身与前胸后背絷絷汗出,以手拭而有黏感,此时身体变爽,如释重负,头清目亮,冒眩立减。又服两剂,继续又出小汗,其病从此而告愈。

[刘渡舟.谈谈《金匮》泽泻汤证.中医杂志,1980,21(9):17]

(三)支饮胸满(厚朴大黄汤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支飲胸滿者,厚樸大黄湯主之。(26)

[白话语释]

提要

论述支饮胸满累及肠腑的证治。

语译

支饮病胸部胀满的,用厚朴大黄汤主治。

阐释

支饮饮聚胸膈,郁阻气机,常见胸满。若饮邪夹热交结胸中,壅遏肺气,并累及其合——肠腑,致腑气不通,则可伴腹满,大便不通。此为支饮兼腑实,治宜涤饮荡热,行气开郁,用厚朴大黄汤。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本方症除腹满外,尚应见咳喘,咳吐痰涎,胸部满闷,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有力等表现。

[病机]

饮热蕴肺,壅滞肠腑。

[治法]

涤饮荡热,行气开郁。

[主方]

厚樸大黄湯方

厚樸一尺大黄六兩枳實四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主方分析]

方中厚朴消饮下气除满,辅以气厚力宏、上至咽喉、下达直肠的大黄荡热通腑,佐枳实破结逐饮。则饮热互结的支饮胸满证,可用上病下取法治愈。本方厚朴、大黄为主药,故以之名方。厚朴一尺系汉制,合今制23.1厘米,约30克。

[注意事项]

本方之大黄不仅荡热通腑,更有涤饮之功,不必后下,当与其他药物同时煎煮。

[比较鉴别]

小承气汤证、厚朴三物汤证与厚朴大黄汤证之比较方名比较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相同点药用大黄、厚朴、枳实;症有大便秘结,腹胀痛,脉实体实;病机有热结气滞;治法有泄热行气主症下利谵语为主;有潮热与燥屎腹满疼痛;大便闭结支饮咳喘,心下时痛,胸腹满胀病机实滞阳明,热结旁流气滞热结在肠饮热蕴肺,壅滞肠腑治法荡热导滞,通因通用行所除满,泄热止痛涤饮荡热,行气开郁主药用量大黄为主;朴二枳三,四两黄厚朴为主;朴八枳五,四两黄厚朴、大黄为主;朴尺枳四,六两黄煎服法及作用三味同煎,一次服六合(120毫升)枳朴先煎,后纳大黄,取其气厚而行气导滞之力更强;一次服一升(200毫升),以利为度三味同煎,取二升,分二次服,每服一升(200毫升)。用大黄之意与大陷胸汤同,使饮热从浊道而出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并感染、渗出性胸膜炎、结核性胸膜炎、急/慢性胃炎、肠梗阻、肠麻痹、肺痈、心包炎等见上述证机者。也可治久饮过度的酒客咳,痰热迫肺的小儿咳喘,宿食与实热互结引起的胃痛、腹痛。

[医案举例]

何某,男,71岁,农民。初诊:1988年5月22日下午3时。反复咳喘27年,10天前因逢气候变冷而受凉,初起咳嗽,吐痰清稀量多,继则气喘,胸部满闷如窒,不能平卧,全身浮肿,心悸,小便短少,纳差乏力,在当地卫生院经中西药物治疗罔效,遂转诊于我院。诊见:端坐呼吸,张口抬肩,喘息气粗,精神疲惫,面目浮肿,面色青紫,口唇发绀,颈脉怒张,虚里搏动应手急促,双下肢按之没指,舌淡红、舌苔白,脉弦数,病系支饮,证属痰饮壅迫肺胸,治予宣通肺气,逐饮祛痰。投厚朴大黄汤:厚朴30克,生大黄16克,枳实4枚。1剂。次日复诊,患者诉昨日下午6时煎服中药一次(量约150毫升),前半夜胸满渐止,喘促大减,并解水样大便五次,量约三痰盂,余症减轻,后半夜能平卧入睡。诊见:面转喜色,精神欠佳,面目微浮,呼吸平稳,双下肢按之稍没指,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微弦。此饮去大半,肺气已通,已非原方所宜,乃转住院部改服六君子汤加减以健脾和胃,杜绝痰饮之源,调治二周,症状消失出院。

[刘伟.《金匮要略》厚朴大黄汤辨识.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9,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