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金匮要略(中华实用方剂大典)
12027900000047

第47章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6)

(四)支饮呕吐(小半夏汤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嘔家本渴,渴者爲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千金》云小半夏加茯苓湯。(28)

[白话语释]

提要

论述支饮呕吐的预后及治疗。

语译

经常呕吐的人,本来应该口渴,口渴是疾病将要解除之候,现在反而不渴,是心下有支饮的缘故,用小半夏汤主治。

阐释

饮病呕吐,若饮随呕去,阳气渐复,应见口渴,此为饮去病解之征;如果呕后不渴,这是心下停聚的水饮未能尽除的缘故。舌为心之苗窍,舌为支饮所浸淫,则舌不干燥而不渴。故以小半夏汤蠲饮降逆、和胃止呕治之。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频吐清水涎沫而不渴为特征,并可兼见头眩,眉棱骨疼痛,口淡,不思食,舌质淡,苔白滑,脉缓滑或弦滑。

[病机]

心下(膈间及胃)支饮滞留。

[治法]

蠲饮降逆,和胃止呕。

[主方]

小半夏湯方

半夏一升生薑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主方分析]

方中半夏、生姜既能蠲饮散结,开宣上中二焦阳气,又能降逆止呕,安和胃气。原方“用水七升,煮取一升半”,意在久煎浓取,以减轻生半夏的毒性。

[注意事项]

(1)半夏一升约80克,生姜半斤为125克(汉代一斤为250克)。

(2)本方偏温燥,故热证呕吐慎用。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1)本方主要用于痰饮导致的呕吐,其病种涉及梅尼埃病、急慢性胃炎、贲门痉挛、神经性呕吐、肝炎、胰腺炎、胆囊炎、尿毒症、妊娠呕吐、胃手术后功能性排空障碍、外科术后及肿瘤化疗引起的呕吐等。

(2)临证加减:如呕吐剧烈者,可倍加生姜汁或旋覆花;兼脾胃虚弱者,可加党参、白术;中焦有寒者,可加干姜、丁香;兼有胆火犯胃者,可加柴胡、黄芩;夹有胃热者,可加竹茹、黄连;夹食滞者,加枳实或神曲、麦芽。

[医案举例]

王某,女,53岁,退休工人,1963年5月10日初诊。眩晕3天,呕吐频繁,呕吐物俱是清水涎沫,量多盈盆,合目卧床,稍转动便感觉天旋地转。自述每年要发数次,每次发作长达月余,痛苦不堪,西医诊断为“内耳眩晕症”。刻诊见形体肥胖,苔薄白而腻,脉沉软滑。此水饮停胃,浊邪僭上,清空不清。法当和胃化饮,饮化浊降则诸症自除。处方:制半夏12克,生姜10克。2剂。5月13日复诊:眩晕、呕吐均止。原方加茯苓12克。续服二剂。并予丸方(二陈汤加白术、姜汁泛丸)常服,以求巩固,追访2年,未发作。

[姚立丹等.眩晕十则.中医杂志,1980(7):16〗

(五)支饮病案举例

1.小青龙汤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方見上。(35)

[白话语释]

提要

论述支饮兼外寒的证治。

语译

病人咳嗽气逆,倚床呼吸,不能平卧,用小青龙汤主治。

阐释

咳逆倚息不得卧为支饮的主症,由胸膈素有停饮,复感风寒,内外合邪,郁阻肺气所致。故用小青龙汤辛散风寒,温化里饮。

【原文解析】

参见第23条。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1)运用小青龙汤治疗“水咳症”(即水饮咳喘),一要辨气色,即患者面部可呈现黧黑色(即“水色”),或两目周围出现黑圈,互相对称(即“水环”),或在头额、鼻柱、两颊、颏下的皮里肉外显现黑斑,如同妇女妊娠斑(即“水斑”)。二要辨脉,其脉多弦,或浮紧,或沉,如果尺脉迟,或尺脉微,或两寸濡弱无力者,为心肾虚而营血不足,不可滥用小青龙汤。三要辨舌,其舌苔多见水滑,舌质一般变化不大。若见舌质淡嫩,为阳气不足,必须佐加温阳药。四要辨痰涎,痰清稀不稠,形如泡沫,落地顷刻化水;或明亮晶澈,形如蛋清状,痰冷如凉粉,触舌觉凉。

(2)前第23条溢饮用小青龙汤主之,此论支饮兼外寒也用小青龙汤;小半夏加茯苓汤亦是既治“水停心下”的痰饮(狭义),又治“膈间有水”的支饮;十枣汤能治悬饮“咳唾引痛”,也可疗支饮“咳烦胸中痛”,由此可见,仲景虽然将痰饮病划分为四饮,但并未将四饮作为选方用药的唯一依据,而是根据脏腑经络辨证与八纲辨证,求得病机,进行施治。病机不同,即使属于同一类饮病,方治也可以不同;病机相同,虽然不是同一类饮病,方治也可以相同。

[医案举例]

柴某,男,53岁。1994年12月3日就诊。患咳喘十余年,冬重夏轻,许多医院均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或并发“肺气肿”。选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就诊时,患者气喘憋闷,耸肩提肚,咳吐稀白之痰,每到夜晚则加重,不能平卧,晨起则吐痰盈杯盈碗,背部恶寒。视其面色黧黑,舌苔水滑,切其脉弦,寸有滑象。断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之证,为书小青龙汤内温肺胃以散水寒。麻黄9克,桂枝10克,干姜9克,五味子9克,细辛6克,半夏14克,白芍9克,炙甘草10克。服7剂咳喘大减,吐痰减少,夜能卧寐,胸中觉畅,后以《金匮》之桂苓五味甘草汤加杏仁、半夏、干姜正邪并顾之法治疗而愈。

[陈明等.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18]

2.桂苓五味甘草汤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衝。(36)

[白话语释]

提要

自此以下五条,以案例的形式,论述体虚支饮者,服小青龙汤后的变证及其治疗。本条承第35条论述服小青龙汤发生冲气的证治。

语译

病人服用小青龙汤之后,吐出很多痰唾,口干燥,寸部脉沉,尺部脉微,手足厥冷,感觉有气从小腹上冲到胸部和咽部,手足麻痹,面部时而微微发热,像酒醉的样子,接着冲气又向下流到两大腿内侧,小便困难,有时又见头目昏冒的,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疗病人的冲气。

阐释

小青龙汤可主治支饮体实兼外寒的咳喘证,若体虚支饮者用之,因发散太过,更伤阳气,则饮邪难消,津不上承,故多唾口燥;上焦阳虚饮停,则寸脉沉。下焦肾阳不足,失于温煦,故尺脉微,手足厥逆;体虚过汗,气血亦伤,手足筋脉肌肉失于濡养,则麻木不仁。肾阳素虚,复用辛散,以致肾气不得固守下焦,冲气遂挟虚阳上逆,故自觉气从小腹上冲胸咽,伴面翕热如醉状;冲气旋又下降,于是大腿内侧便有热感;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乃小便难;饮邪阻遏清阳上达,所以时觉头昏冒。上述脉证,为阳虚饮停,兼冲气上逆。当此之时,宜急予治标为主,兼顾其本。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敛气平冲,通阳蠲饮。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咳吐清稀白痰,多唾口燥,手足厥冷,麻木不仁,气从小腹上冲胸咽,面翕热如醉状,小便难,时觉头昏冒。苔白滑,舌质淡。寸脉沉,尺脉微弱。

[病机]

心肾阳虚,水饮随冲气而上下妄动。

[治法]

敛气平冲,通阳蠲饮,降逆缓急。

[主方]

桂苓五味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三兩(炙)五味子半升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主方分析]

方中桂枝辛温通阳,平冲降逆,茯苓淡渗利水,导饮下行;炙甘草甘温益气,合桂枝则辛甘化阳以平冲气,协茯苓可补土制水;五味子酸温,收敛浮阳以归元。诸药合用,使阳气得助,水饮下走,冲气得平。

[注意事项]

(1)本草载:白术有动气者忌服,动气即冲气也。痰饮之有冲气自小腹上逆者,忌用白术。

(2)小青龙汤之变证不仅有本方一种证型,有气阴两虚之人服用小青龙汤后大汗出、胸闷哮喘加重,有亡阳之兆,急投大剂真武汤温阳救逆可愈。

(3)阴盛于下,格阳于上的“戴阳证”,非本方所宜。

[比较鉴别]

桂苓五味甘草汤与苓桂草枣汤均有桂枝、茯苓、甘草,两方主治证都有汗后伤阳,饮逆气冲的病机以及小便不利的见症,但其中茯苓、甘草的剂量以及配伍不同,故两方主治、攻效均有别。前者主治痰饮病阳虚饮停兼冲气上逆证,重在平冲降逆,敛气归元。故方中桂枝四两,炙甘草三两,并配以五味子。后者主治奔豚气病阳虚水饮内动、欲作奔豚证,重在利水消饮,培土制水,故方中重用茯苓达半斤,并伍以大枣十五枚。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1)桂苓五味甘草汤可用于低血压(眩晕心悸)、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气厥)、胃痛、坐骨神经痛、肺不张、肺气肿、肺心病、慢性支气管炎(咳嗽气喘)等辨证属阳虚夹饮,冲气上逆的病症。

(2)唐容川认为,后世治冲脉挟肾中虚阳上逆喘急,胸膈不舒,烦闷不食者,用《济生方》之四磨汤(饮)(人参、槟榔、沉香、乌药)调纳逆气,亦本“桂苓五味甘草汤意”。

[医案举例]

某患者,女,53岁。1991年2月14日上午出现上半身疼痛,伴恶心,眩晕。后感头颈部发热,头痛,肩凝,右下肢麻木,足冷乏力,不能站立及抬头,重听,轻度耳鸣,反应迟钝,小便不利等。下午4时就诊,除上述症状外,尚有脉沉细,手足不温,面及耳部色红如醉酒状,颜面、颈部浮肿,并且眩晕明显。辨为水气上逆。予五苓散提取剂2.5克冲服,但旋即吐出。又据面赤,血压稍高,予黄连解毒汤提取剂5克灌肠,1小时后眩晕、恶心稍减轻。后因症状无明显变化,改服苓桂味甘汤煎剂(茯苓6克,桂枝4克,五味子3克,甘草2克)。药后大量排尿,诸症消失。认为本例为比较少见的、眩冒明显的苓桂味甘汤证。

[李文端,李秋贵.金匮要略汤证论治.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84]

3.苓甘五味姜辛汤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衝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薑、細辛,以治其咳滿。(37)

[白话语释]

提要

承前论述冲气已平而支饮复动的证治。

语译

冲气已平,但反而更加咳嗽、胸满的,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枝,加干姜、细辛(苓甘五味姜辛汤),来治疗其咳嗽和胸满。

阐释

服桂苓五味甘草汤后,冲气下行而不上逆,但咳嗽胸满加剧,是停聚于胸膈的寒饮复动,阻遏胸阳,肺气上逆,故当温肺散寒,蠲饮止咳,用苓甘五味姜辛汤。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肺寒支饮,胸满咳嗽,遇冷加重,咳吐清稀痰,舌苔白滑,舌质淡,脉沉弦。

[病机]

支饮复动,肺气上逆。

[治法]

温肺蠲饮,散寒泄满。

[主方]

苓甘五味薑辛湯方

茯苓四兩甘草乾薑細辛各三兩五味子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主方分析]

因本证由桂苓五味甘草汤证变化而来,所以在该方基础上作相应调整,冲气已平,遂去平冲降逆的桂枝;寒饮在肺,故加温肺散寒化饮止咳的干姜、细辛,干姜守而不走,既能温中阳,又能除肺寒化痰,《神农本草经》用治胸满;细辛之辛温走而不守,既能散沉寒,又能祛伏匿之寒饮,《神农本草经》用治咳逆。加干姜、细辛之目的,是专门针对咳嗽、胸满症而设,此即所谓“药随证转”也。仍用茯苓利水消饮,合甘草以培土制水;五味子酸收以敛肺止咳。如此配伍,使寒饮得蠲,胸阳舒展,肺气肃降,则咳、满自除。

本方姜辛味同用,开合相济以镇咳泄满,正是仲景配伍独到之处,亦为后世治寒饮咳喘之所本。

本方的配伍颇具特色,化饮而无麻黄、桂枝的辛散,祛邪却无伤正之弊,较小青龙汤缓和得宜,是治疗体虚支饮的基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