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痛风奇效良方
12164800000024

第24章 缓解期内服方 (19)

第二章 缓解期内服方 (19)

自拟方2

【药物组成】土茯苓10~30g,车前子10~30g,萆薢10~20g,黄精10~30g,丹参15g,地龙10g。

【随症加减】湿热蕴结型以基本方加黄柏15g,苍术10g,川牛膝15g,薏苡仁15g,忍冬藤30g,山慈菇10g,豨莶草30g,虎杖15g,威灵仙15g,甘草5g;痰瘀痹阻型以基本方加当归15g,川芎5g,桃仁10g,红花5g,威灵仙10g,白芥子10g,天南星10g,白芍10g,豨莶草30g,甘草5g;久痹正虚型以基本方加当归10g,白芍10g,白术10g,桑寄生15g,杜仲10g,枸杞子15g,黄芪20g,鸡血藤20g,乌梢蛇15g。

【治疗方法】每日1剂,加水浸泡约30min后,煎取2次药汁250ml,分2次温服。煎取第3次药汁加入适量食盐、陈醋熏洗患处,每日1次。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祛湿化浊,活血化瘀,祛风通络。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56例。治愈32例,显效14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64%。

【经验心得】本病属中医“痹证”范畴,多因后天过食膏粱厚味,或饮酒过度,酿生湿热,内损脾胃,致脾肾两虚,功能失常。脾失健运,升清降浊无权,肾失气化,分清泌浊失司,水湿内生,聚湿为痰,痰湿内阻,与湿热之邪相恋,酿生浊毒,滞留血中,随血运行,流注凝涩,阻滞经络,注于骨节,日久成瘀,伤筋蚀骨而成本病。故用土茯苓、车前子、萆薢淡渗利湿,解毒化浊;丹参、地龙活血通经;黄精补脾胃,益肺肾。全方共奏清热解毒,祛湿化浊,活血化瘀,祛风通络,补虚益损之功,共同促使血中浊毒排泄。

本病常因贪嗜酒肉,内外相引,湿热蕴结而急发作,痛不可当,故合四妙散加忍冬藤、豨莶草、山慈菇、虎杖、威灵仙以增强清热解毒、消肿散瘀、通络止痛之力,以缓解病情;痰瘀痹阻型多因湿热浊毒留注骨节,久着不去,故合桃红饮加白芥子、天南星、豨莶草增强活血化瘀、祛痰通络之功,以改善关节功能;久痹正虚多因浊毒未尽,痰瘀胶结,久羁不去,伤筋蚀骨,损伤肝肾,故合加减独活桑寄生汤加枸杞子、鸡血藤、乌梢蛇以滋肾养肝、补气益血、疏风透骨,以除久羁筋骨之顽痰瘀血。于第3煎药汁中加入具有清热解毒渗湿之食盐、活血散瘀消肿软坚之陈醋熏洗患处,使药物通过皮肤、经穴、腠理直达病所,与内服药发挥协同作用。

【方剂出处】黄秀珍,等辨证治疗痛风性关节炎56例临床观察湖南中医杂志,2003,19(2):23

自拟附红汤

【药物组成】熟附子、桂枝、红花、当归、防风、延胡索。

【随症加减】临症加减:湿热者加金银花、连翘、黄柏;肝肾亏虚者加独活、桑寄生、杜仲;痰湿者加滑石、薏苡仁、白芥子。

【治疗方法】每日1剂,分3次服。熟附子用开水先煎2h,再下其他药合煎20min。

【功效主治】温经通络。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56例,治愈40例,好转12例,未愈4例,总有效率93%。

治验:谢某,男,80岁。右踝痛风性关节炎3个月来诊,经服秋水仙碱、吲哚美辛等西药及清热解毒、化痰利湿中药10余剂无效,症见右踝疼痛无红肿,恶寒,天气变冷及夜间疼痛加重,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沉滑,血尿酸463μmol/L,X线摄片无异常改变。中医辨证为寒湿阻络,治以附红汤加减,药用:熟附子10g,桂枝15g,当归12g,红花9g,延胡索15g,苍术15g,炙甘草9g,防风9g,薏苡仁15g,牛膝9g,白芍6g。5剂后疼痛减轻,继服10剂后疼痛消失,右踝活动正常,血尿酸409μmol/L,随访1年余未复发。

【经验心得】痛风性关节炎中医学属“痹证”范畴,当今医者多从湿热、痰热、瘀血、气血不足4个方面辨证论治,对于寒邪痹阻经脉这个病机未予重视。陈修园云:“痹者,闭也,风寒湿杂至合而为痹……三气之合,自当以寒湿为主,”《素问》曰:“寒气甚者为痛痹”。《医门法律》亦云:“痛风一名白虎历节风,实即痛痹也。”可见古人对寒邪致痛的重视。笔者认为痛风是因为风寒湿邪痹阻经脉,同内在痰湿交作,郁遏化热于肌腠而导致发作,标为郁热,风寒湿痹阻为本,属寒热错杂证,治以温经通络。熟附子辛热通行十二经,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桂枝温经散寒;当归、红花、延胡索性温而活血通络。药理研究证实均有镇痛抗炎作用。初起者加清热利湿化痰之品,但不可过用寒凉之品,以免冰伏风寒之邪,导致失治误治。

【方剂出处】赵为兵自拟附红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56例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26(2):55

自拟痛风煎

【药物组成】土茯苓15g,海桐皮15g,薏苡仁30g,炒白术12g,七星剑15g(水龙骨科植物),水风藤15g。

【随症加减】多关节疼痛或伴有痛风石的患者加丝瓜络15g,牛膝15g;长期伴有心脏病及肾病者加太子参12g。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一般连服5剂。待血尿酸降至正常值,再继服5~10剂,并随访观察3~6个月。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化浊、通络。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348例。治愈139例,显效157例,有效4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7.13%。

【经验心得】痛风当属中医“痹证”范畴。由于患者平素过食膏粱厚味,以致脾胃运化失调,则湿浊内生,久之湿浊内盛或湿浊化热,流注关节、肌肉、筋骨,闭阻经脉,即出现痹痛。此时宜采用清热、利湿、化浊、通络治疗。方中用白术、薏苡仁健脾利湿;土茯苓、牛膝清热利湿化浊;海桐皮、水风藤、七星剑祛风湿,通经络。全方扶正祛邪,从而达到标本兼治。

【方剂出处】陈春南,等自拟痛风煎治疗痛风348例福建中医药,2003,34(4):28

自拟痛风乐

【药物组成】柴胡、当归、枳壳、牛膝、桃仁、红花、地龙、钩藤、鸡血藤、杏仁、薏苡仁、豆蔻仁、土茯苓、滑石、泽泻各10g。

【随症加减】红、肿、热、痛甚者加金银花、石斛、黄柏、忍冬藤;肿甚加萆薢、车前子;痛甚加全蝎、乳香、没药;气虚加黄芪;阴虚加生地黄;大便干燥加大黄;结节加穿山甲(代)、皂角刺。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次150ml,早、晚各1次。

【功效主治】活血清络,健脾化湿。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50例。显效34例(68%);有效12例(24%);无效4例(8%),总有效率92%,其中显效病例中有部分患者用药2~3d症状即缓解。血尿酸检查均恢复正常。

【经验心得】原发性痛风病的主要原因主要责之于脾,即先天脾气不足加之后天失养,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使脾气更虚致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湿浊内蕴日久则发热,气虚则血瘀,致湿瘀热留着于关节而发病。病久则可累及他脏,心脏、肾脏,即痹久必舍于本脏心肾。故在治疗上以治脾为中心,健脾、运脾,以去湿为第一要务。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时,常疼痛剧烈,部位固定,入夜尤甚,符合瘀血为患的特点,瘀久化热,故活血清络为治疗痛风的关键。活血当以通经活络,有热则清,有硬结则施以软坚,有虚补虚,方药以血府逐瘀汤合三仁汤加减:选用柴胡、枳壳、牛膝及清热凉血的桃仁、红花等取其活上、中、下三焦之血,血脉通则通则不痛;同时本病多为脾虚为先,脾虚不运,湿浊内生加之后天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聚湿生痰,痰瘀化热,留著关节,故选取三仁汤畅上、中、下三焦之湿,同时配合泽泻、萆薢淡渗利湿消肿,加入钩藤、忍冬藤,清热解毒通络,更用大黄祛瘀活血通便,疗效更佳。

【方剂出处】姜玉娟,等自拟中药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50例观察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3):37

自拟痛风灵

【药物组成】萆薢12g,木瓜20g,猪苓15g,防己10g,泽泻12g,鲜生地黄15g,牡丹皮10g,赤芍10g,黄柏12g,全蝎8g,蜈蚣2条,络石藤20g。

【随症加减】痛风急性发作,关节红肿明显加蚤休、白花蛇舌草、生石膏;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关节局部呈黯黑色,久痛瘀阻加桃仁、红花、姜黄、三七,腰酸痛加续断、桑寄生、枸杞子;湿热蕴结,结为砂石加鸡内金、金钱草、海金沙;形体肥胖,痰湿较重,关节局部肿胀明显加僵蚕、天南星、车前子;关节变形加乌梢蛇、蕲蛇;久病正气虚弱加黄芪、党参。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活血通络。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60例。治愈38例,有效15例,无效7例。

【经验心得】方中萆薢味淡,利湿浊,祛风湿,并有舒筋活络、通利关节之功。木瓜舒筋活络,化湿和中,与方中当归配伍以调气血,养血除痹。《得配本草》:“血为热迫,筋转而痛,气为湿滞,筋缓而软,木瓜凉血收脱,故可并治”。猪苓、泽泻渗湿泄热,前人认为泽泻“利水而不伤阴”。防己辛散苦降、祛风渗湿,善泄下焦湿热,宣滞通脉,长蠲肢节痹痛。鲜生地黄气清质润,凉而能散,润而不腻,泻火凉血,以清泄营血之热。牡丹皮其味苦而微辛,辛以散结聚,苦寒除血热,入血分,行气散瘀,清热凉血,活血祛瘀。在配伍中又考虑到久病必瘀,选用赤芍气寒,苦主降泄,善清血分实热;赤芍入血,能散瘀血之留滞;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蜈蚣善走窜,行表达里,无所不在,能搜经络经隧之风以达表,并有解表散结之效;全蝎逐湿除风镇痛;络石藤祛风湿而舒筋活络。

【方剂出处】程德华自拟“痛风灵”治疗痛风性关节炎60例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8,5(7):305

自拟痛风汤

【药物组成】生石膏30g,白花蛇舌草30g,桑枝30g,防己12g,泽泻12g,车前子12g,生大黄9g,黄柏10g,茯苓12g,鹿衔草30g,山茱萸12g,山药15g,菟丝子20g,生甘草10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3次分服,7d为1个疗程,服药2个疗程。戒酒、忌食高嘌呤食物;多饮水,少活动。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益肾解毒。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48例。经过治疗,24例症状消失,关节红、肿、热、痛消失,血尿酸恢复正常,属好转,占50%;20例症状减轻,关节红、肿、热、痛好转,血尿酸水平下降,属有效,占41.6%;4例无效,占8.4%;总有效率为91.6%。

治验:宋某,男,45岁。患者因常食肥甘油腻及饮酒,于1年前两次出现突发性右足第1跖趾关节红、肿、热、痛,均服用秋水仙碱后缓解。此次因劳累后上症再发并加重,次日晨就诊时呈刀割样疼痛,固定不移,局部红、肿、热,舌淡红,苔黄腻,脉滑。血尿酸538.1μmol/L。西医诊为痛风,中医诊为痹证,证属湿热型。以清热利湿、益肾解毒的痛风汤(全方)治疗,每日1剂,水煎3次分服,忌食高嘌呤食物,戒酒,多饮水,少活动。服药1剂后患者感受累关节疼痛有所减轻,1周后红、肿、热、痛消失。嘱继续服药1周后复查血尿酸339.4μmol/L,患者康复。

【经验心得】痛风是因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伴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属中医“湿热痹”范畴。发作时以红、肿、热、痛为特点,常因过食肥甘及饮酒而发。本病是属肾气不足在先,机体气化无权,升降失常,开阖失度,导致代谢废物潴留,湿浊内停,加上过食肥甘油腻及饮酒,生湿助热,使气机逆乱,脉络瘀滞,而出现红、肿、热、痛的邪实表现。为此,辨证上应抓住本虚邪实、虚实夹杂之总纲,本虚者肾气不足,邪实者湿热浊邪留注经脉、关节。痛风汤采用平衡的理论既扶正又祛邪,扶正以补益肾气,祛邪以清热利湿解毒,清除病理产物。本方以鹿衔草、山茱萸、菟丝子、山药补肾扶正以祛邪;生石膏、白花蛇舌草、桑枝、防己、泽泻、生大黄等清热利湿解毒。诸药合用,紧扣病机,共奏清热利湿、益肾解毒之功。

【方剂出处】叶纯自拟痛风汤治疗急性痛风48例北京中医,1998,(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