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缓解期内服方 (20)
自拟利湿通络汤
【药物组成】土茯苓60g,黄柏12g,牛膝15g,苍术15g,薏苡仁30g,牡丹皮10g,丹参30g,青风藤30g。
【随症加减】急性期加忍冬藤30g,间歇期加威灵仙15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15d为1个疗程。急性期患者加吲哚美辛栓,直肠给药,每日2次,用3d。
【功效主治】清热利尿,解毒通络。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24例。治愈(关节红、肿、热、痛消失,血尿酸<390μmol/L)6例,显效(关节红肿消退,压痛减轻,血尿酸<405μmol/L)16例,无效(血尿酸仍>450μmol/L,关节红肿疼痛无变化,需加用苯溴马隆治疗)2例,总有效率为91.67%。
【经验心得】本病多因喜食膏粱厚味,以致湿热内生,湿热流注关节,日久成瘀,络道阻塞而致。方中以土茯苓、黄柏、苍术、薏苡仁清热利湿;牡丹皮、丹参凉血化瘀;牛膝引药下行;忍冬藤清热解毒;青风藤、威灵仙舒筋通络。土茯苓性平,味甘淡,入胃肝经,有利湿解毒利关节功效。诸药合用,使湿热清,瘀肿消,尿酸降,疼痛止。
【方剂出处】孙加洪,等自拟利湿通络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24例国医论坛,2003,18(4):22
自拟石膏四妙汤
【药物组成】生石膏60g,生薏苡仁30g,黄柏10g,苍术15g,川牛膝15g,忍冬藤15g,虎杖30g,白芷10g,桔梗10g,枳壳10g,晚蚕沙12g,丹参15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1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32例。治愈26例,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好转4例,关节肿胀消减,疼痛缓解,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未愈2例,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变化。治愈率81.25%,有效率93.75%。
治验:刘某,男,40岁。患者肢体反复水肿4年,趾肿痛半个月,1994年出现下肢水肿,曾诊为肾病综合征,予激素及中药治疗好转,此后一直服用火把花根片和中药治疗。近半月来双足趾关节红、肿、热、痛,以秋水仙碱1mg,别嘌醇0.1g,每日3次,治疗2d疼痛难忍,改中药四妙丸加味,别嘌醇0.1g,泼尼松5mg,每日3次,效仍不显。诊其舌苔薄黄,脉弦数,查血尿酸824.7μmol/L。中医诊断,痹证,水肿;西医诊断,痛风,慢性肾炎。治以清热利湿,和络利气。处方:生石膏50g,黄柏10g,生薏苡仁30g,苍术10g,川牛膝15g,虎杖30g,忍冬藤15g,晚蚕沙12g,桔梗10g,枳壳10g,白芷10g,丹参15g。嘱低嘌呤饮食:口服苏打1.0g,泼尼松5mg,每日3次,改别嘌醇0.1g,每日1次,2d后痛大减,1周后红肿消退,行走时小痛,下肢无水肿。查血尿酸250μmol/L。原方改生石膏30g,去白芷、虎杖、桔梗、枳壳,加茜草15g,山慈菇10g,继进10剂,尿常规、肾功能正常,趾关节无肿痛,行走自如,随后门诊保肾治疗,痛风未作。
【经验心得】痛风往往伴发或并发高血压、高血糖、肾衰竭等病证,降排尿酸的方法所引起的不良反应,使治疗受限。本方中,生石膏甘、辛、大寒,以治疗关节红、肿、热、痛;四妙丸(苍术、黄柏、薏苡仁、牛膝)清热除湿而利筋脉,通利关节;虎杖清热利湿,活血通经;忍冬藤清热通络;白芷消肿止痛;桔梗、枳壳一升一降,除湿消肿;丹参活血通络,共奏清热利湿、和络理气之功。结合药理研究,可选用虎杖、忍冬藤、络石藤、黄柏等抑制炎症反应,茜草、伸筋草、山慈菇、黄柏降尿酸,治标以抗炎,治本以降尿酸,随证遣药,药量勿过量,以防尿酸转移性痛风发生,或使痛风延长发作。
【方剂出处】严淦发自拟石膏四妙汤治疗痛风32例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13(1):47
自拟四藤通络汤
【药物组成】忍冬藤、鸡血藤、海风藤、络石藤各15g,秦艽、威灵仙、五加皮、防己、独活、牛膝、全当归各10g。
【随症加减】局部红痛明显者,加生石膏、知母;局部肿胀较甚者,加泽泻、车前子;关节畸形者,加穿山甲(代)、盐蜈蚣。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治疗期间禁饮酒,禁食富含嘌呤和核酸的食物(如动物内脏,鱼子,蛋黄,脑等),并嘱患者多饮开水。
【功效主治】祛风利湿,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47例,治愈10例,好转35例,无效2例。
治验:李某,男,56岁。患“痛风”病史8年,3d前因饮酒过量并外感风寒而复发。症见两足趾关节红肿剧痛,不能行走。发热,口干口苦,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滑数。查血尿酸765.5μmol/L。此属湿热壅阻经络,治宜清热利湿,通络除痹。给予四藤通络汤加减。忍冬藤、鸡血藤、海风藤、络石藤各15g,生石膏30g,知母10g,防己、五加皮各10g,独活、牛膝、全当归各10g,生甘草5g。药服4剂后,诸症减轻。原方加减再服5剂,痊愈。为巩固疗效,继以原方增减,调治周余,1996年9月26日复查,血尿酸为138.8μmol/L。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经验心得】痛风,属祖国医学“痹证”范畴,平时过食膏粱厚味,致湿热内蕴,复因外感风邪,侵袭经络,气血不能畅达而成。本病以风邪为标,湿热为本。故急性期以本方祛风通络止痛为主,药后风邪既去、疼痛减轻,则加入防己、五加皮、猪苓、茯苓等利水渗湿之品,祛其湿邪,以治其本。本方以四藤、秦艽、威灵仙祛湿,通络止痛为主药;防己、五加皮祛风利湿为辅药;独活、牛膝祛风通络、兼走下肢,当归养血和营,生甘草调和诸药为佐使,共奏祛风利湿,通络止痛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忍冬藤、鸡血藤、海风藤、络石藤具有类似激素的作用,所以能通经络、清湿热、止痹痛。运用此药治疗痛风,未发现不良反应,而且疗效确切。
【方剂出处】潘家耀,等自拟四藤通络汤治疗痛风47例中医研究,2000,13(2):35
补肾活血清热利湿法
【药物组成】鹿角霜(先煎)、豨莶草、地骨皮、宽筋藤、鸡血藤、白茅根各30g,怀牛膝18g,续断、杜仲各12g,黄芪、生薏苡仁各15g,砂仁(后下)6g。
【随症加减】腰膝酸软者,加桑寄生、肉苁蓉各30g;兼有风寒湿邪者,加独活、防风、木瓜各12g;湿热明显,关节红、肿、热、痛,口干口苦者,加黄柏12g;关节疼痛较甚者,加救必应15g,黑老虎30g;伴有肾结石者,加郁金、枳壳各12g,金钱草30g。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15d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补肾活血,清热利湿。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35例。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关节活动自如,血尿酸降至正常)9例;显效(临床症状好转,关节活动灵活,血尿酸较前降低10%以上)24例;无效(症状缓解不明显,血尿酸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2例。
【经验心得】本病的病机主要是肾虚血瘀,兼有湿热。中老年男性及绝经期妇女,肾气、肾精均已亏虚,肾气不足则气化无权;肾精不足则骨失所养。加之平素嗜食肥甘醇酒,湿热内蕴,一方面阻碍气血运行而内生瘀血,另一方面损及肾之气化,影响清浊代谢功能,以致浊瘀痹阻经络、关节而发为本病。针对这一病机,应以补肾活血、清热利湿为法,方中鹿角霜、怀牛膝、续断、杜仲补肾、强筋骨;地骨皮、豨莶草、鸡血藤、宽筋藤通络活血;生薏苡仁、白茅根、砂仁清热祛湿;黄芪益气固本助运化。临床结合辨证施治随症加减,故可取得良好疗效。
【方剂出处】马剑颖补肾活血清热利湿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5例湖北中医杂志,2002,24(5):40
白虎加桂枝汤合四妙散
【药物组成】石膏20g,知母15g,桂枝、黄柏、苍术、薏苡仁、牛膝、威灵仙、萆薢、秦艽、车前子、土茯苓各10g。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2剂。
【功效主治】祛风湿、利关节、强筋骨、止痹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58例。治愈38例,占65.61%,好转14例,占24.14%,无效6例,占10.35%,总有效率89.65%。
【经验心得】本病属祖国医学“热痹”范畴。常见于中老年肥胖男性,多因饮食不节、嗜食烟酒,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脾失健运,肾乏气化,于是痰湿内生,滞留血中,郁闭之邪最易化热,终致湿热瘀阻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而突发关节红、肿、热、痛。正如《景岳全书》所说:“盖痹者,闭也,以血气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目前本病尚缺乏特效的根治方法,西药别嘌醇虽可控制症状,降低血尿酸,但有一定的胃肠道反应、肝脏损害、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且容易复发,故积极防治高尿酸血症,对本病有重要意义。中药白虎加桂枝汤清热解毒、活血通络,四妙散清热利湿、消肿止痛,二方合用能祛风湿、利关节、强筋骨、止痹痛,治疗本病总有效率89.65%。并经现代研究证实,车前子、萆薢、土茯苓有一定排尿酸作用,秦艽、威灵仙可解除尿酸性疼痛。诸药合用,可以改善机体嘌呤代谢紊乱,增加尿酸排出,从而降低血尿酸,改善临床症状,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方剂出处】左芳,等白虎加桂枝汤合四妙散治疗痛风性关节炎58例天津中医,2001,18(1):13
五味消毒饮和活血化瘀汤加减
【药物组成】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野菊花、天葵子、生地黄、赤芍各15g,牛膝10g,细辛5g。
【随症加减】热重加水牛角30g;瘀重加桃仁、穿山甲珠(代)、三棱、莪术;血虚重加四物汤;湿重加五苓散。余证随证化裁。
【治疗方法】每日1剂,分早、中、晚3次口服;外用七厘散调敷痛处,每日更换1次,1周为1个疗程。嘱忌食酒类、海鲜、动物内脏、鸡、豆制品。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26例。显效9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8.5%。
治验:宋某,男,58岁。患痛风5年,双脚趾交替出现疼痛,有痛风节结,色泽暗淡,右侧足踝部红肿疼痛明显,以夜晚为重,痛苦难忍,血尿酸492μmol/L。服化学药物后,疼痛有所好转。诊断为:痛风,经治疗1个疗程,各种症状明显好转,痛风结节明显软化、缩小,继服2个疗程,血尿酸降至406μmol/L,基本康复,至今未复发。
【经验心得】痛风属祖国医学“历节病”、“痛风”、“痹证”范畴。《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又名白虎风,痛风。第5、4条曰:“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日历节。”《医学准绳六要》:“痛风即内经痛痹。”《血证论》曰:“痛风,身体不仁,四肢疼痛,今名痛风,古曰痹证。”《格致余论》谓:“彼痛风者,大卒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汗浊凝涩,所以作痛,痛则夜甚,行于阴也。
”《丹溪心法·痛风》谓:“……昼静而夜发,发时彻骨酸痛,痛有常处,其身处赤肿灼热……”《灵枢》谓之贼风,《素问》谓之痹,《金匮要略》曰:“名曰历节,后世更曰白虎历节”。故《金匮要略》之“历节”即后世之“痛风”。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偏于风者,祛风为主;偏于寒者,散寒为主;湿邪偏盛者,化湿为主;热邪偏盛者,清热为主。还要注意有无瘀阻。余方中: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野菊花、天葵子清热解毒,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牛膝活血祛瘀、引血下行;细辛祛风、散寒止痛,且为引经要药。外用七厘散活血行气,消肿止痛。诸药合用湿热得消,瘀阻得散,肿痛得除。从而有效地治疗本病。
【方剂出处】谭先国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治疗痛风26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6):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