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痛风奇效良方
12164800000033

第33章 内外合治方 (4)

第四章 内外合治方 (4)

痛风Ⅰ号方

【药物组成】土茯苓、山慈菇各30g,萆薢、丹参各20g,桑枝、木瓜、生地黄、牡丹皮、金钱草、车前子、秦皮、薏苡仁、延胡索各15g,黄柏、甘草各10g。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次,每次服药时,取药汁20ml敷患处15min,药渣煎汁洗浴患处30min,温度以35~38℃为宜。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利湿化浊,祛瘀通络。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80例。治愈61例,有效1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0.3%。

【经验心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目前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尚不统一,其病因病机不外乎湿热、浊毒、瘀血,痛风患者嗜食肥甘厚腻(高蛋白、高嘌呤饮食)、酒食不节,易生水湿痰浊,积聚不化,郁而化热,煎灼则成湿热浊毒,流注于经络,则气血运行不畅,留而为瘀,故见关节红、肿、热、痛,痛如针刺刀割,夜间多发。针对其病机特点,拟出以“清热解毒、利湿化浊、祛瘀通络”为主的痛风Ⅰ号方。痛风Ⅰ号方组方及现代药理分析:痛风Ⅰ号方中土茯苓、萆薢、山慈菇、秦皮、黄柏、金钱草、薏苡仁、车前子清热利湿,泄浊解毒,利关节;桑枝、木瓜清湿热,通经络,消骨肿;生地黄、牡丹皮、丹参、延胡索清热凉血,活血通络,祛瘀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通过泄浊化瘀之法,调节机体升清降浊的代谢机制,使热毒、湿浊、瘀血得以清泄。现代药理学证实,山慈菇鳞茎内含有秋水仙碱及其衍生物秋水仙酰胺等物质,具有止痛作用;萆薢扩张末梢血管,使局部血液循环得到一定改善,从而消除因局部血液循环不良而致的某些代谢性酸性产物如5羟色胺、缓激肽等堆积,减少其对神经末梢刺激,使疼痛得以减轻。土茯苓、金钱草、车前子有显著利尿作用,同时增加尿酸、尿素及氯化物排泄。黄柏、生地黄、薏苡仁可抗炎、解热、镇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局部酸性环境,利于痛风石溶解。丹参、延胡索等活血化瘀药具有调节全身或局部血液循环(特别是微循环),提高血流速度,抑制炎症反应,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及细胞再生。甘草含有类激素样物质,可改变机体反应性,增强机体对有害刺激的抵抗力。

【方剂出处】杨龙痛风Ⅰ号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80例临床研究浙江中医杂志,2005,(10):423

痛风饮

【药物组成】茜草20g,泽兰20g,赤芍30g,金银花30g,玄参30g,两头尖20g,金果榄12g,大黄6g,黄柏15g,山慈菇12g,川牛膝15g,甘草10g。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配合药膏外敷,取新芙蓉膏(芙蓉叶、黄柏、大黄、泽兰等份研细末,用凡士林调成30%软膏)适量,均匀涂于无菌纱布表面,贴敷于患处,每日换1次。中药内服、外敷10d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止痛消肿,利尿排毒。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113例,治愈92例,有效1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3%。

【经验心得】痛风,属祖国医学“痹证”范畴,辨证多归属于风湿热痹,为湿邪内蓄,郁而化热,血脉瘀阻,经络凝闭而致,治以清热利湿、消瘀止痛为主。痛风饮方中茜草、泽兰、赤芍、金银花、玄参、金果榄能清热解毒、活血止痛、利水消肿;两头尖祛风湿、消痈肿;大黄可通大便,利小便,既可导滞,又能清热,可散酒肉郁积之热,并能活血,使脉道通利,通则不痛;黄柏苦寒,清热燥湿;山慈菇解毒镇痛,其所含成分秋水仙碱是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特效药;川牛膝载药下行,直达病所;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本方不但能止痛消肿,而且能促进尿酸排泄,降低血尿酸。外敷新芙蓉膏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止痛,可使患处疼痛肿胀的消退明显加快,表明外治可促进药物直达病所,以利于炎症快速消退。

【方剂出处】武洪方,等痛风饮治疗痛风性关节炎113例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7,13(1):87

通趾汤

【药物组成】金银花藤30g,连翘、栀子、赤芍、当归、防风各15g,桑枝、防己、木瓜、牛膝、甘草各12g。

【随症加减】关节红、肿、痛如刀割者,加黄柏、地龙、乳香、没药、田三七粉各15g;口干口苦喜冷饮者,加黄芩、牡丹皮各15g,石膏30g;大便燥结难下者,加生大黄15g泡服;病程长关节畸形者,加乌梢蛇、全虫各12g,蜈蚣2条,制马钱子1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关节红肿活动受限者,用自制金黄散膏(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各等份研末醋调成糊状局部外敷,每日换药1次)。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除湿散寒,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47例。41例痊愈,6例症状控制后自行中断治疗。其中用药3d临床急性症状即得到控制者28例,用药7d症状控制者11例,用药2周症状控制者8例。

【经验心得】痛风性关节炎现代医学目前尚无很好的治疗方法,秋水仙碱、别嘌醇、吲哚美辛、保泰松等药物虽可暂时缓解症状,但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且停药后病情易复发。自拟通趾汤针对痛风性关节炎,风、寒、湿、热邪气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的机制,方中金银花藤、栀子、桑枝清热通络;防风、防己、泽泻、木瓜祛风除湿;当归、赤芍凉血活血,化瘀止痛;甘草调和诸药之性;牛膝引药力直达病所。再配合金黄散局部外敷,内外合治,共奏清热解毒、除湿散寒、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中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虽然患者有煎药之麻烦,但患者服药后症状改善快,疗效满意,临床有效率达100%,且没有不良反应,因而亦乐于接受。

【方剂出处】何文芝,等通趾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7例报道中医正骨,1997,9(6):45

中药内服配合外洗

【药物组成】木防己15g,赤小豆15g,豨莶草15g,薏苡仁20g,金银花12g,滑石20g,连翘12g,细辛3g,栀子12g,半夏10g,蚕沙10g,石膏60g(先煎)。

【随症加减】湿热蕴结型加土茯苓30g,山慈菇10g;瘀热阻滞型加水牛角10g,赤芍15g,地龙10g,水蛭10g,牛膝12g;痰浊阻滞型加苍术10g,白术12g,茯苓15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分3次温服,7d为1个疗程。配合中药方外洗:木芙蓉叶、花各300g,两药加水2000ml,煎沸后20min将药液倒入干净盆内熏洗患处(注意勿烫伤皮肤)。每日2次,每次30min,7d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21例。痊愈15例,其中湿热蕴结型12例,瘀热阻滞型1例,痰浊阻滞型2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期8例,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期7例。好转5例,其中湿热蕴结型2例,瘀热阻滞型1例,痰浊阻滞型2例;急性关节炎期2例,慢性关节炎期3例。无效1例为慢性关节炎期,属瘀热阻滞型。总有效率95.4%,治疗时间最短1个疗程,最长2个疗程。

【经验心得】本病多由平素饮食不节,嗜酒、嗜食肥甘厚味之品,使脾失健运,湿热内蕴,湿热之邪滞留于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以致患肢关节红,肿,热,痛,关节活动不利,或伴发热等。由于湿热胶结经络关节,黏滞不解,故本病多演变成慢性,反复难愈。临床虽有多种证型,但总以湿热蕴结经络关节为主,治疗应从清热利湿、通络止痛立法。内服方中木防己清热利湿、通络止痛;滑石、薏苡仁利湿消肿;赤小豆、蚕沙、半夏除湿化浊;连翘、金银花、石膏、栀子清泄郁热;豨莶草、细辛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之功。根据辨证加减化裁,则更能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提高疗效。

【方剂出处】胡玉英中药内服配合外洗治疗痛风性关节炎21例广西中医药,1999,22(4):15

中药内服外敷1

【药物组成】痛风饮:蒲公英10g,紫花地丁10g,苍术10g,黄柏10g,土茯苓20g,赤芍10g,山慈菇20g,萆薢15g,牛膝15g,甘草15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至400ml分2次早、晚服。

配合红藤痛风膏外用:红藤50g,大青叶30g,大黄30g,黄柏30g,白芷10g,浙贝母20g。上药共为细末,加入白凡士林混制成膏。每2d外敷红肿疼痛处1次,连续外敷2~4次。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20例。显效:疼痛在2~3h内消失13例。有效:用内服外用方治疗后,2年内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少于2次(含2次)者6例。无效:急性发作期用中药治疗疼痛无缓解而改用西药治疗或间歇期中药治疗时,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再改用西药治疗者1例。

【经验心得】本病属痹证。但由于其疼痛剧烈,反复发作,缠绵不愈所致关节畸形,且伴多种并发症故有别于一般痹证。其病因为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或过食油腻,厚味致湿热内蕴,正邪交争。或郁久化热而致血热,或邪气久留损伤气血,或因浊凝结痰阻滞经络,气血不畅,经络不利,不通则痛导致局部关节红、肿、疼痛。久而久之,湿热浊毒流注关节,经络阻滞引起关节肿大,畸形或僵硬,活动受限。故用中药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黄柏、苍术、山慈菇、土茯苓、萆薢清热除湿,赤芍、牛膝活血通络,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通过内服、外敷并用治疗方法,使患者体内湿热之邪解除,经脉通畅,病痛消失。后期以补益肝肾之法巩固疗效,使患者增强体质,减少病情反复发作。

【方剂出处】李玉环,等中药内服外敷治疗痛风20例疗效观察现代中医药,2004,(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