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针刺方 (1)
温针灸法1
【穴位选择】患者取坐位,在第1跖趾关节处取太冲(或行间)、大都、太白、公孙;在第2跖趾关节处取内庭(或陷谷)以及触痛最敏感点的阿是穴。
【治疗方法】75%乙醇消毒后,用28号1.5寸不锈钢针灸针针刺上穴。阿是穴以《灵枢·官针》篇的“正内一,傍内四”的扬刺法针刺。针刺得气后留针。然后在针柄上插入已点燃的长1.5cm的艾卷,燃烧面朝下,一般灸2~3次后出针。出针时摇大针孔,在针孔处流出暗红色血液。1d治疗1次。注意事项:温针灸时,坚固耐用艾线燃烧中温度很高,不要烫伤皮肉。若出针后出血量超过3ml以上者要止血。针刺部位要严格消毒,以防感染。
【功效主治】清热泄火,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31例。跖趾关节红、肿、热、痛消失,关节活动自如者为痊愈。31例全部治愈。其中治疗1次痊愈者9例,2次痊愈者13例,3~5次痊愈者9例。
治验:胡某,男,61岁。患者突感右第1跖趾关节红肿疼痛,不能下地行走。第1跖趾关节红、热、痛,肿胀明显,触痛剧烈。形体肥胖,有嗜酒史。血沉15mm/h,类风湿因子阴性,血尿酸570μmol/L。诊断为急性痛风性跖趾关节炎。行上法治疗后,翌日红肿消退,疼痛明显减轻,能自行走路。复诊时再行上法治疗,2次后疼痛消失,行动自如。
【经验心得】急性痛风性跖趾关节炎的临床表现属中医热痹范畴。其性质为热性、实证,病变在肝、脾、胃三经。所取行间为足厥阴肝经荥穴,太冲为输穴;内庭为足阳明胃经荥穴,陷谷为输穴,大都为足太阳脾经荥穴,太白为输穴。《难经·六十八难》指出:“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所以跖趾关节炎取肝、脾、胃三经之荥、输穴又能起到清热泄火,利湿消肿、行气止痛的作用。《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凡用针者,满者泄之,菀陈则除之,实则泻之。”为此,在出针时摇大其针孔,让暗红色血液自针孔流出,达到活血消肿的治疗作用。
温针灸疗法治疗急性痛风性跖趾关节炎,融针刺、放血、艾灸于一体的治疗方法,共奏清热泄火、行气活血、消肿止痛,调节人体嘌呤代谢紊乱功能的治疗作用,见效快,疗效满意。
【方剂出处】丁锋温针灸治疗急性痛风性跖趾关节炎31例针灸临床杂志,1997,13(4):70
温针灸法2
【穴位选择】足三里、公孙、三阴交、阴陵泉、八风。
【治疗方法】先针刺公孙、三阴交及阴陵泉等,再针足三里,得气后在足三里穴上温针灸2~3壮,30min后取针,并泻八风穴,每日1次,7d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清利湿热,活血祛瘀。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61例。治愈24例,显效26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1%。
治验:周某,男,30岁。因左足第1趾关节红肿疼痛2d入院。检查:局部红肿灼热,压痛明显,左下肢跛行,血尿酸1085μmol/L,血沉40mm/h。诊为痛风。当即给予针刺加足三里温针灸2壮,1次后疼痛即消失,但红肿未见消退,2次针加灸后红肿消失,关节功能恢复正常,共经5次针灸治疗,复查血尿酸正常。
【经验心得】痛风性关节炎是因体内嘌呤代谢障碍和血尿酸持续升高引起的以关节红、肿、热、痛为主,甚则僵硬、畸形为特征的关节炎,与中医的“热痹”相似。多因进食膏粱厚味,伤及脾胃,运化失健,湿浊内生,郁久成湿热,再加外邪侵袭,气血不通,瘀血凝滞,阻塞经脉而致。病机关键为湿热瘀血阻滞经脉。温针灸的方法,既清利湿热,活血祛瘀,疏通经络,又能健脾运以治本,而且加温有助于血尿酸的溶解,使血尿酸溶解经肾排泄。足三里温针灸以助脾胃运化,升清降浊;三阴交、公孙、阴陵泉以清利湿热,活血祛瘀通络;八风泻法以祛邪,又可防温针灸助火,诸穴合用则湿热清,瘀祛络通而病愈。
【方剂出处】刘鑫温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61例中国针灸,2000,(9):537
针刺法1
【穴位选择】疾病发作伴高热者,取病变部位及所过经脉之井穴,伴发热者加大椎、曲池、合谷。红肿退,缓解者加针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太冲、内庭等穴。一般连续针刺5次(每日1次)休息2d后再进行第2个疗程治疗。
【治疗方法】一般采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用1.5寸毫针快速刺入,捻转提插至患者针刺感达最强时,留针20min。留针期间行针1次,针刺完毕后用小号火罐局部拔罐。
【功效主治】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21例,痊愈16例,好转4例,无效1例;痊愈的16例中针刺3次痊愈的9例,针刺10次痊愈的7例。
治验:张某,男。患者多年来,反复发作双踝关节红肿热痛,行走困难,入夜时尤重,严重时感局部似刀割样痛,并伴有全身发热,口干,便秘等。每次发病均要经抗炎、镇痛、敷药,症状方有所缓解。此次症见右踝关节红肿,足趾、足背及小腿部皮肤呈暗紫肿大,红肿热痛,不能穿鞋,行走困难,并伴发热,体温38.5℃,口渴,大便干结,舌苔黄厚,脉滑数。西医诊断:痛风症。中医诊断:风湿热痹。治则:祛风除湿,清热通络。治疗取穴:太冲、太溪、内庭、解溪、足三里、丘墟、大椎、曲池,用泻法。施针得气后留针30min,(其间行针一、二次),取针后拔罐。患者连续治疗5次,疼痛日见减轻,红肿消失而痊愈。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经验心得】痛风症属祖国医学热痹,历节风范畴。西医称之为“疾病之王”。现代医学认为该病是因为人体中的嘌呤代射紊乱所致的疾病。患此病后会严重影响人的工作和健康,若不及时治疗常会导致人体肾脏损害。故患该病的病人要保护好自己的肾脏。多饮水,增加尿量,以稀释尿中的尿酸外,防止其成分过浓而沉积。同时要控制饮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或低脂盐食物,不宜吃含嘌呤物质多的鱼类或动物内脏等。有烟酒嗜好的患者,要禁止吸烟及饮酒。因酒精可促进尿酸合成,过多饮酒可引起乳酸升高而阻碍尿酸排泻,啤酒本身即含有大量嘌呤成分,故痛风病人应忌饮各种酒类。
【方剂出处】刘福珍,等针刺治疗痛风症21例疗效观察针灸临床杂志,2001,17(5):23
针刺法2
【穴位选择】全身调节取穴:足三里、阴陵泉、脾俞、三阴交、大椎、天枢、丰隆。局部治疗取穴:第1趾跖关节部位肿痛用太白、太冲。跖跗关节部位肿痛用商丘、冲阳、内庭。踝关节部位肿痛用丘墟、太溪、商丘。膝关节部位肿痛用双膝眼、鹤顶。
【治疗方法】温针灸足三里,阴陵泉、脾俞、三阴交捻转补法,大椎穴刺络放血,丰隆、天枢提插泻法。局部治疗各穴均用温针灸。治疗10d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泻热祛瘀,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32例,治愈15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8%。
治验:姜某,女性,70岁。左足红肿疼痛半个月。诊见左足红肿、疼痛剧烈、夜不能寐,查左足第1趾跖关节红肿、灼热、触痛明显,足跗部轻度红肿,血尿酸486.5μmol/L,诊断为痛风。针刺取穴:阴陵泉、足三里、脾俞、天枢、丰隆、三阴交、太冲、太白,治疗1次患者疼痛明显减轻,寤寐已安,针6次后疼痛消失,第1趾跖关节部位红肿消退,血尿酸降至396.2μmol/L,痊愈出院。
【经验心得】痛风性关节炎90%为第1趾跖关节炎。足大趾为脾、胃、肝经循行所过,故病变在脾、胃、肝三经,病机为过食膏粱厚味或贪饮酒浆,痰湿内蕴而致。痰湿阻碍血运致瘀血不行,湿、痰、瘀血滞留肌肉关节,闭塞经络,而为本病。治疗重点在于化湿、降浊、祛瘀、通络。取足阳明经合穴足三里,脾之背俞穴脾俞以健脾胃,运化水湿;脾之合穴阴陵泉、足三阴之交会穴三阴交健脾利湿;足阳明经络穴丰隆、大肠募穴天枢以化痰泻浊,通利大便;大椎刺络放血以泻热祛瘀。最终达到全身调整的作用。
痛风患者多伴有大便秘结,通便的方法在治疗该病中可起到重要作用。故针刺丰隆、天枢以增强胃肠蠕动,保持大便通畅加速尿酸的排泄。
【方剂出处】张淑英针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2例针灸临床杂志,2001,17(8):9
针刺法3
【穴位选择】四缝、八风、八邪。
【治疗方法】常规消毒,以三棱针点刺以上诸穴,进针0.1~0.2寸挤出穴中的血液或淡黄色黏液,挤净为宜,每3d治疗1次,6d为1个疗程。治疗后,各穴均应以碘酊消毒,胶布封贴,局部禁水3d,第2次治疗应避开前一针眼,以防感染。
【功效主治】泄热解毒,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78例。治愈61例,有效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3.59%。
治验:王某,男,27岁。突发左足跗及跖关节肿痛1d。X线检查无异常发现,查血尿酸明显偏高,追问病史有酒食厚味史,即予针刺二手四缝穴及二脚八风穴,即刻痛止,2d后关节红肿消除。
【经验心得】中医认为本病是膏粱厚味,痰湿瘀热、脉络痹阻致四肢小关节红肿热痛,以针刺四缝、八邪、八风治疗过去报道较少,根据中医辨证其因为痰热瘀结,虽有虚实之分,但初起终为实为热,以热则疾之,实则泻之的原则,近年来运用中医针灸四缝、八邪、八风等方法治疗急性痛风,效果良好,且多数病人无需服用内科药物。
【方剂出处】周成功等针刺治疗急性痛风78例中医外治杂志,2001,10(2):5
针刺法4
【治疗方法】
①取阿是穴,即局部红、肿、热痛处,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点刺出血,并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1~2ml。②取大都、太白、内庭、陷谷、三阴交、阳陵泉,皆用泻法,得气后留针30min,并加用电针,采用连续波,每月1次,10次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通经活络,清热泄热,消肿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38例。治愈26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74%。
治验:梁某,男,48岁。患者于4d前突发左足趾关节及足背红肿疼痛,自服消炎痛等药治疗无效,遂前来诊治。刻诊见局部红肿,压痛明显,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查血尿酸570μmol/L。诊断为痛风(湿热内蕴)。即用三棱针局部点刺出血,并予针刺治疗。翌日疼痛大减,5次后诸症消失,复查血尿酸192μmol/L。随访2年未复发。
【经验心得】本病由于长期饮食不节,恣食膏粱厚味及酗酒,使脾胃生湿化热,湿热蕴久不发而转成热毒,热毒沿脾胃两经下行,故患病关节以下肢趾的跖趾关节最为多见。初起在经在络,以邪实为主,热痹为先。《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菀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今用三棱针点刺患处出血,具有通经活络、清热泄热、消肿止痛的作用。《难经·六十八难》曰:“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故取脾经荥穴大都,腧穴太白,胃经荥穴内庭,腧穴陷谷,辅以三阴交、阴陵泉,共奏化湿、通经活络之效。急性期患者,应该注意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平时应避免高嘌呤食物,不宜饮酒、浓茶、咖啡。
【方剂出处】周欣针刺治疗痛风38例临床观察江苏中医药,2003,24(12):9
针刺法5
【穴位选择】支沟、足三里、筑宾、三阴交、太冲、阳陵泉,均双侧,所有穴位每次都同时应用。
【治疗方法】太冲、阳陵泉用泻法;支沟用平补平泻,足三里、筑宾、三阴交用补法,留针30min。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通络止痛,补肾健脾,升清泌浊。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38例。治愈27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7%。
治验:林某,男,68岁。双侧跖趾关节疼痛反复发作3年,复发1周,伴行走困难。检查发现双侧跖趾关节红肿,压痛明显。血尿酸658μmol/L。患者每次发作均需服秋水仙碱片、别嘌醇片等药物,此次发作服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故来针灸科治疗。经上述针灸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双侧跖趾关节红、肿、热、痛明显改善,复查血尿酸恢复正常。再巩固治疗1个疗程。3年后随访无急性关节疼痛发作。
【经验心得】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急性或慢性痛风性关节炎,伴反复急性发作、关节畸形,常因外伤、感染、暴食、酗酒、情绪激动而诱发。痛风性关节炎其关节局部症状,仅是病之标,嘌呤代谢紊乱导致高尿酸血症,是其基本病理。根据临床所见,它是由于脾肾清浊功能失司,湿浊阻滞所致。该症好发于中老年形体肥腴之体,喜食膏粱厚味者,由于其脏腑功能渐衰,脾失健运,升清降浊无权,肾不气化,分清泌浊失司,故不能运化水谷,使清者不升,浊者不降,湿浊内生,滞留血中,遂致病变。故本法选用太冲、阳陵泉清热止痛,足三里、三阴交健脾助运,筑宾补肾清浊,支沟通利三焦。共奏清热利湿、通络止痛、补肾健脾、升清泌浊之功,降低血尿酸的生成,增加血尿酸的排泄作用,使高血尿酸迅速降低,关节疼痛缓解。
【方剂出处】宣丽华,等针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8例四川中医,2002,20(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