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痛风奇效良方
12164800000042

第42章 针刺方 (5)

第五章 针刺方 (5)

加味四妙丸合针刺放血

【药物组成】苍术、黄柏、牛膝、徐长卿各10g,薏苡仁、土茯苓、桑枝各30g,车前子、豨莶草各20g,甘草6g。

【随症加减】兼表证者加羌活、防风各10g;湿甚者加川萆薢20g;热重者加忍冬藤30g,知母、牡丹皮各10g;慢性反复发作者去黄柏,加黄芪30g,桂枝6g,白术15g;痛风结节形成加金钱草30g,威灵仙10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配合针刺:取患侧行间、太冲、内庭、陷谷、丘墟、大都穴用泻法;足三里、太溪、三阴交用补法。累及其他关节者加该关节周围局部穴位。同时,均在红肿热痛关节部位用三棱针或七星针散刺放血,出血量以2~3ml为宜。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13例。8例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尿酸水平降至正常);4例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尿酸水平降低);1例无效(临床症状及血尿酸水平均无改善);有效率92.3%。

【经验心得】本病证属风湿热痹,与人的先天禀赋、脾肾虚弱有关,或后天嗜食膏粱厚味及酗酒,致使脾失健运,蕴湿化热,湿热日久,为瘀为痰,阻滞经络,流注关节而发病。加味四妙丸中,以苍术、薏苡仁、黄柏、土茯苓清热燥湿,健运脾胃;桑枝、牛膝、徐长卿、豨莶草祛风通络,补益肝肾;车前子清利痰湿,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起到清热利湿,通络止痛的作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血实宜决之”;《灵枢·九针十二原》云:“菀陈则除之”;《素问·血气形志》又说:“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故针刺放血以泻其邪,以行间、太冲、内庭、陷谷、丘墟、大都穴,泻其有余;以足三里、太溪、三阴交,补其不足,从而达到疏通经络之目的。如此针药合用,故而取得较好疗效。

【方剂出处】马兴加味四妙丸合针刺放血治疗痛风性关节炎13例针灸临床杂志,2005,(1):7

梅花针结合中药

【药物组成】急性期和发作期用自拟祛风蠲痹止痛汤:萆薢15g,赤小豆20g,马齿苋20g,土茯苓15g,豨莶草15g,防己10g,威灵仙15g,车前草10g,金钱草20g,海金沙15g,生薏苡仁12g,泽兰10g,秦艽10g。慢性期和间歇期用自拟祛风蠲痹止痛汤加济生肾气丸:萆薢10g,赤小豆12g,马齿苋12g,土茯苓10g,豨莶草10g,防己8g,威灵仙10g,车前草12g,金钱草12g,海金沙10g,熟地黄15g,炒山药10g,山茱萸10g,泽泻10g,白茯苓10g,牡丹皮10g,肉桂6g,炮附子3g,牛膝8g。

【治疗方法】中药每日1剂,水煎早晚服。配合梅花针:患者取卧位,选阿是穴(疼痛局部)、五输穴常规消毒(2%碘酊常规消毒,再用75%酒精脱碘),医者右手持消毒好的梅花针以腕力进行叩刺(直接经过患处的经脉及其表里经脉的五输穴重点叩刺)至点状出血;同时左手揉按叩刺部位旁侧皮肤,以减轻局部肌肉的痉挛疼痛和促进瘀血的排除。梅花针叩刺治疗隔日1次。急性期关节红肿热痛主症基本消失后、慢性期和间歇期,1周2次。均10次为1个疗程。痛风急性期和发作期次日取金黄膏用醋或蜂蜜调和外敷患处,隔日换药。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利湿消肿。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37例。治愈20例,显效9例,有效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9.2%。

治验:金某,男,56岁。左踝关节、左第1跖趾关节反复疼痛15年,加重1d。症见面色苍白,呻吟不已,呈急性痛苦面容。检查见左踝关节及全足背部明显红肿,左踝及左第1跖趾关节皮肤红肿灼热,疼痛剧烈不能触碰。血尿酸780.7μmol/L。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梅花针叩刺结合自拟祛风蠲痹止痛汤治疗1次,第2天局部红肿、疼痛明显减轻。3d后红肿、疼痛等症状全部消失,复查血尿酸恢复正常。为了预防发作,每周梅花针叩刺2次,并结合自拟祛风蠲痹止痛汤加济生肾气丸,共治疗15d。同时嘱患者不食或少食高嘌呤食物,忌烟酒,多饮水。随访1年未复发,临床治愈。

【经验心得】痛风属“痹证”“历节风”范畴,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体弱,脏腑功能失调,尤以脾肾二脏功能紊乱,脾失健运,升清降浊无权,肾阳不足,膀胱的气化功能下降,湿浊排泄缓慢,加上平素嗜食膏粱厚味,以致湿热内生,湿热之邪流注经络,舍于关节,气血津液运行受阻,郁化热毒,壅遏血气致关节红肿热痛。日久则由于热毒煎熬,结成砂石。其病机为本虚标实,脾肾阳虚为本,风湿痰瘀为标。故治疗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急性期和发作期以清热解毒、疏通经络、消肿散结,慢性期和间歇期以补益脾肾、化湿散热、利尿排石为治疗大法。梅花针治疗是遵循“血实宜决之”“菀陈则除之”的原则,疼痛局部刺络放血,通过皮部-孙络-络脉-经脉,起到调整脏腑虚实,通经活络,平衡阴阳作用。

同时,通过刺络放血改善了微血管的血道、流态、瘀点、流速,改善了组织缺氧状态。根据《难经·六十八难》“输主体重节痛”,选择五输穴梅花针叩刺放血,有很好的泻火解毒、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消瘀散肿作用。中药治疗自拟祛风蠲痹止痛汤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之功效,其中金钱草、海金沙、车前草清热利湿,利尿排石;马齿苋、土茯苓、萆薢、赤小豆清热解毒利湿,消炎退肿;生薏苡仁利湿消肿,活血止痛;泽兰活血化瘀,行水消肿;豨莶草、防己、威灵仙、秦艽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慢性期和间歇期加济生肾气丸取温补脾肾、利水消肿之意,其中肉桂、炮附子补下焦之阳,以鼓脾肾阳气;熟地黄滋补肾阴;山药滋肾补脾;山茱萸滋肾益肝;牛膝、车前子利水而达温补脾肾,化气行水;泽泻利湿泻浊,可防熟地黄之滋腻;白茯苓渗利脾湿,可助山药之健脾;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因此,梅花针结合中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可祛邪治标以化痰瘀,扶正治本以调理脾肾。

【方剂出处】李种泰,等梅花针结合中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7例四川中医,2005,23(9):105

齐刺法

【穴位选择】以病变部位为主取穴,第1跖趾关节肿痛以疼痛中心取1穴周转穴,配合太冲、三阴交;膝关节肿痛以疼痛中心取1穴周转穴,配穴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上肢关节肿痛以疼痛中心取1穴周围2穴,配穴曲池、外关。

【治疗方法】主穴采用齐刺法,直针刺入,旁二针刺入,得气后留针,每次留针30min,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配合内服中药:苍术10g,白术10g,秦艽12g,防己12g,茯苓12g,野百合15g,白茅根15g,泽泻12g,薏苡仁15g,车前草15g,生地黄15g,黄芪12g。

【功效主治】通络止痛,清热消肿。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34例。显效23例,占68%;好转8例,占22%;无效3例,占9%。

【经验心得】本病主要是由于人体元气不足,痰湿内聚,又遇外邪,气血不畅,郁而发热。湿为阴邪,湿盛则肿,湿热阻遏于关节,故关节红肿。气血阻滞不通,故关节疼痛。齐刺,《灵枢·官针》“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是直针刺一针,再在两旁各侧一针的方法。一般用于病位虽深而范围较局限的疼痛症。临床上运用此法,对局部的消肿及止痛有显著的效果。由于此病为体内代谢紊乱所致,服用清热化湿的中药,有助于疗效的巩固,从而减少转化为慢性关节炎。方中苍术、白术燥湿健脾,秦艽、防己祛风除湿,茯苓、野百合健脾利湿,白茅根、泽泻、薏苡仁、车前草祛除水湿、疏通经络,生地黄养血清热,黄芪健脾益气、扶正祛邪。

【方剂出处】戴晴齐刺为主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34例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3,27(5):64

针刺配合新癀片外用

【穴位选择】患侧太溪、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丰隆。

【治疗方法】针刺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min,留针期间行针2次。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另以新癀片,每次2~4片(视部位大小而定)磨粉,加醋调和,以消毒棉签外涂于关节红肿部位,然后外敷一层约2mm厚的南天仙子(南天仙子以水调和成糊),以消毒纱布包裹。每日换药1次,10次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清热活血,消肿止痛,健脾利湿。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28例。痊愈16例(占57.1%);显效7例(占25.0%);有效4例(占14.3%);无效1例(占3.6%),总有效率为96.4%。

治验:赵某,男,51岁。右足疼痛,不能行走7d。病史:7d前因饮酒过量而致右趾疼痛,痛如锥刺,彻夜不眠,不能正常行走。查:右足第1趾跖关节红肿,按之灼手,拒按。苔黄腻,脉弦紧。实验室检查:血尿酸586μmol/L。诊断: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以新癀片调醋外涂患侧并以南天仙子外敷包扎;针刺患侧太溪、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丰隆,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min,留针期间行针2次。当晚疼痛大减,步行回家,次日步行而来,稍感疼痛,红肿明显消退,治疗5次而愈。随访复查血尿酸396μmol/L,2年余未发。

【经验心得】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主要是先天性的嘌呤代谢酶的缺陷,加上排泄减少或摄入过多所致,目前现代医学对本病尚无根治的办法。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与祖国医学“历节风”“脚气”等病症相类似,因其走注关节,痛势甚剧,故又名“白虎历节风”。本病的发生是由素体阳盛,脏腑积热蕴毒,热毒气壅于血脉,循于经络,攻于骨节所致。湿热浊毒根于脾胃,若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或贪饮酒浆,湿热蕴于中焦,日久聚湿为浊毒,留滞血脉,壅闭经络,附于骨节。《金匮要略》指出:“跗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说明脾胃湿热也是形成此病的内在原因。治宜清热活血,消肿止痛,健脾利湿。

急则治标:新癀片由九节茶、三七、牛黄、珍珠层粉等药组成。九节茶有清热祛风、活血散瘀之功;三七为常用的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之药;牛黄有清热解毒、镇静之功效;珍珠层粉能清热安神定痛。南天仙子功效健胃清热,外用消肿。诸药合用有清热消肿,活血止痛之功效。缓则治本:太溪为肾经原穴,针刺之能补益肾气;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针刺之能健脾,补益肝肾;足三里为阳明胃经之合穴,阴陵泉为脾经合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针刺之能补益气血,健脾祛湿。丰隆有健脾化痰之功效,5穴合用,共奏补益肝肾,健脾祛湿,补益气血之功。在针刺的同时,新癀片外涂配合南天仙子局部外敷,能使药物直达病所,起到清热利湿,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的作用。针刺配合中药外敷,内外结合,标本兼治。

【方剂出处】李小宏,等针刺配合新癀片外用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28例临床观察针灸临床杂志,2007,23(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