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步入中医之门2
12346000000018

第18章 手少阴与手太阳经辨证 (1)

第10章 手少阴与手太阳经辨证 (1)

一、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概论

(一)手少阴心经

1.手少阴心经循行路线

手少阴心经:从心中开始,出来属于心脏与它脏相连的系带,下过膈肌,络小肠。

它的支脉:从心脏的系带部向上挟咽喉,而与眼球内连于脑的系带相联系。

它的直行脉从心系(即心与它脏相联系的系带)上行至肺,向下出于腋下(极泉),沿上臂内侧后缘,走手太阴、手厥阴经之后(青灵),下向肘内(少海),沿前臂内侧后缘(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到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后边(少府),沿小指的桡侧出于末端(少冲),接手太阳小肠经。

2.手少阴心经主病

(1)手少阴心经病候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咽喉干燥,心口痛,口渴欲饮;还可发为前臂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酸痛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心”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眼睛发黄,胸胁疼痛,上臂、前臂内侧后边痛或厥冷,手掌心热痛。

(2)手少阴络脉病候

实证,见胸膈部支撑胀满;虚证:不能说话。

(3)手少阴经筋病候

可见胸内拘急,心下有积块坚伏(名为伏梁);上肢经筋有病,则肘部拘急屈伸不利;本经筋循行部位支撑不适,掣引转筋和疼痛。

(二)手太阳小肠经

1.手太阳小肠经循行路线

手太阳小肠经:从小指外侧末端开始(少泽),沿手掌尺侧(前谷、后溪),上向腕部(腕骨、阳谷),出尺骨小头部(养老),直上沿尺骨下边(支正),出于肘内侧当肱骨内上髁和尺骨鹰嘴之间(小海),向上沿上臂外后侧,出肩关节部(肩贞、臑俞),绕肩胛(天宗、秉风、曲垣),交会肩上(肩外俞、肩中俞;会附分、大杼、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心,沿食管,通过膈肌,到胃(会上脘、中脘),属于小肠。

它的支脉:从锁骨上行沿颈旁(天窗、天容),上向面颊(颧髎),到外眼角(会瞳子髎),弯向后(会禾髎),进入耳中(听宫)。

它的又一支脉:从面颊部分出,上向颧骨,靠鼻旁到内眼角(会睛明),接足太阳膀胱经。

此外,小肠与足阳明胃经的下巨虚脉气相通。

2.手太阳小肠经主病

(1)手太阳小肠经病候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咽喉痛,颔下肿不能回顾,肩部痛得像牵引,上臂痛得像折断。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液”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耳聋,眼睛昏黄,面颊肿,颈部、颔下、肩胛、上臂、前臂的外侧后边痛。

(2)手太阳络脉病候

实证:关节弛缓,肘部痿废不用;虚证:皮肤赘生小疣。

(3)手太阳经筋病候

可见手小指支撑不适,肘内锐骨后缘疼痛,沿臂的内侧,上至腋下,及腋下后侧等处均痛,绕肩胛牵引颈部作痛,并感到耳中鸣响且痛,疼痛牵引颔部,眼睛闭合一会才能看清物景,颈筋拘急,可发生筋痿、颈肿 等症。

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辨证病案评析

手少阴心经的正经循行“上挟咽”“下络小肠”,经别“系舌本,属目系”,心的功能是主神志,在液为汗。因此在病理表现上可以见到眼、口腔、舌质的病症,下可以见到小便的改变,同时,还能见到种种汗证,在治疗上,对于一些实证每多采取利小便以祛邪的方法。下面我们来看几个病例。

(一)三仁汤治疗癫狂,可谓神医妙手

我的恩师马继松老师曾给我讲过这么个病例,后收录在他的《闻过喜医辑》里。说其在农村工作的时候,一18岁男子因精神受到刺激,病发狂证。师先以生铁落饮,继进龙胆泻肝汤,转手温胆汤,病无明显起色。家人用“跳大神”的方法也无好转。后在南京精神病院治疗,经用电针强刺激疗法,病亦未愈。请恩师再诊时,有一症状引起他的注意,病人小便频频,数分钟一次,且不避人,尿黄而短,并长吁短叹,以手抚胸,伴眼睑轻浮,舌胖大,边有齿痕,苔白水滑。这病人的频频随地小便启发了老师的治疗新思路,随开出一方:

大豆黄卷、冬瓜子、薏苡仁、六一散各30g,佩兰、泽泻、生白术各15g,郁金、法半夏、大贝母、杏仁、厚朴、石菖蒲各10g,白豆蔻、苍术各7g。

患者被强行灌药3剂,病即有转机。大家看看就能明白,这是三仁汤加减的方子,只是加用了大豆黄卷、佩兰增强芳香化湿,配伍二术加强健脾燥湿,佐用冬瓜子、泽泻加大利小便祛湿浊的作用。取石菖蒲、郁金二味,实取菖蒲郁金汤化浊开窍醒神之意。就这么简单的一个方,却使病情峰回路转。

为什么会开出个三仁汤来?我的老师说啊,手少阴心经“下膈、络小肠”,心与小肠相表里,患者神志不清,随地小便,舌淡胖、苔白滑说明是湿浊内蒙心窍所致,心被湿浊蒙蔽,正邪相争,必驱湿以外出,从哪出?当然只能从小便出了,是以小便频频、不避人面。三仁汤能芳化湿邪,且有薏苡仁、滑石等味利小便,可使湿浊之邪从小便而去。治病求本,自当有效。

(二)汗症形形色色——需记汗为心液

临床上的汗证,形形色色,有局部汗出、偏身汗出、半截身汗出种种不一,当博而览之,否则至临床则易掣肘。这“汗为心之液”的理论啊,在临床上确有指导作用。

1.腋下汗出

在《步入中医之门》一书中我说过一例腋下汗出症,通过那个病例 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会感到学好经络学说、经络辨证的重要性了。是 不是所有的腋汗证都可以采用清热利尿的办法呢?要是都这么用啊,必 犯错误,为什么?我们在前面的相关章节说过,经络辨证只是病位的空间定位,除了脏腑定位外,就其本身来说尚不完善,必须结合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病因辨证等以明确病性、病机,只有熟练地综合运用各种辨证方法,才能做到准确把握病机。接下来我们看一看郭子光教授诊治的一例腋汗证。

1963年冬,一八旬妇,两腋汗出,日渐加重,昼夜不分,迁延月余,甚至频频换衣,苦不堪言,神疲消瘦,卧床不起。家人曰:“后事齐备,请脉之是否临终近矣。”笔者视之,双目尚有神,六脉冲和有根,生机未绝。“汗为心之液”,汗在两腋,为心液外泄于心经所循之处,实属心阳不足,汗液漏泄失固。急以保元汤加附片、五味子,效若桴鼓。3剂得安,6剂康复。故曰:“不畏津伤,只怕亡阳。”今以保元汤加附子、五味子,促其阳生阴守,亦理所当然之事。

(郭子光,俞涵英,段光周.中医奇证新编.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5:41)

评析:为什么心阳虚会出现腋下汗出症?首先,我们看看手少阴心经的走向,《内经》里是这么说的:“手少阴心主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手少阴心经在腋下有一穴叫“极泉”,为什么叫“泉”?说明这地方易出水!阳气有什么作用,有卫外固护作用,心的阳气虚了,不能固护心液,心液外泄,就从极泉穴中外泄了。

该患者年老体弱,神疲消瘦,卧床不起,一派气阳不足表现,结合经络辨证,属心之气阳不足。今以保元汤加附子、五味子,促其阳生阴守,取效亦理所当然之事。

这个病例与前面所说的用导赤散治疗的腋汗病例有明显不同,可谓一虚一实,宵壤之别,可见同一经脉同一病症,亦当四诊合参,明白其阴阳气血虚实之所在。

2.心窝汗出

在心内科工作过的同志可能有一种感受,心脏病的病人要是心功能不好,常有出汗,前胸、后背汗出不止,随着心功能的改善,汗也就收了。急性左心衰常冷汗不止,喘息气促,咳吐粉红泡沫痰,以中医的辨证来看,属心阳暴脱。在抢救病人的时候,观察病人出汗的情况是其中的一个要点,若病人冷汗收了,说明病情很快就会缓解,中医的“汗为心之液”确实是从实践中来的。

我在做研究生的时候,碰到一个冠心病病人,心胸汗出不止,其他地方无汗出,汗出热而黏手,口干,舌红少苔,脉结代。实话说以前我并没有碰到过类似的病人,怎么治疗心中并无定见,在教科书中我也没见到过类似的病证记载,当时我就按经络辨证,“手少阴心经……出属心系”,结合气血津液辨证,断定为心之气阴两亏证,开出一个生脉散加浮小麦、麻黄根的方来,以此方请教我的导师,问此方能有效否?师曰有效,我说书上并无记载,没想到我的导师在办公桌里拿出一本书来——秦伯未的《中医临证备要》,说此书中有记载,不是心胸汗出书上没记载,是你书读少了。当时啊,在感到导师学问之深、读书之广的同时我感到非常汗颜。该书中记录有“别处无汗、只有胸部多汗,名为心汗,常见于心气衰弱证,《证治准绳》有参关猪心汤,或以生脉散加浮小麦、炙甘草”。此患者服药3剂而汗止。

心胸汗出当辨阴虚、阳虚之不同,大凡阳虚汗出而冷,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白、常为水滑苔,脉沉细,治宜温心阳,固汗。再一起来学习下面一则病案,其处方用药与上例又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