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步入中医之门2
12346000000003

第3章 为什么要学好经络辨证 (2)

第2章 为什么要学好经络辨证 (2)

脏腑定位已明,接下来我们就要结合八纲辨证、病因辨证等进一步分析。根据患者嗜酒,易致湿热内蕴,因此,按病因辨证可考虑湿热之邪循经为患。无表证、虚证表现,按八纲辨证当属里证、实证。双目胀痛,口苦胁胀,结合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内蕴之征象,可以明确断为湿热内蕴,循肝之经络为患。辨证即明,用药大法也就可以明确,清利肝经实热,传统的用方是龙胆泻肝汤。这个病例取自全国著名中医大家朱良春教授的病案,朱老用方如下:

土茯苓30g,忍冬藤30g,乌梅8g,生地黄20g,甘草20g,龙胆草6g,柴胡6g,炒栀子10g,黄芩10g,川木通10g,车前子10g,泽泻10g。

效果如何呢?服药10剂,诸症基本消失,双球结膜充血消失后,视力大为好转,再进10剂,追访1年未复发。可以说疗效是非常理想。方用龙胆泻肝汤清泻肝经湿热;土茯苓、忍冬藤清热祛湿败毒;乌梅、生地黄、甘草酸甘化阴以柔肝,盖肝体阴而用阳也。方中土茯苓一味用法最宜汲取,《本草正义》云其“利湿去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与本症颇合。余在临床广泛使用大剂量土茯苓于免疫系统疾病、乙肝、痛风、慢性肾衰等辨证属于湿热者,取效甚好。

三、学好经络有利于拓展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思路

从上例不难看出,如果掌握好经络辨证,在临床上对于一些表现非常复杂的疾病可以做到执简驭繁,驾轻就熟。不仅如此,掌握好经络辨证,可以充分地运用中医理论,使一些西医无任何阳性体征可辨、不能做出明确诊断的、缺乏有效治疗的疾病,不再无药可医。当然,这药是我们的中药。也就是说,掌握好经络辨证,对于一些疑难病症来说,我们可以拓展新的思路,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本病发病隐袭。患者逐渐出现腰背部或骶髂部疼痛和(或)发僵,半夜痛醒,翻身困难,晨起或久坐后起立时腰部发僵明显,但活动后减轻。疾病早期疼痛多在一侧呈间断性,数月后疼痛多在双侧呈持续性。随病情进展由腰椎向胸、颈部脊椎发展,则出现相应部位疼痛、活动受限或脊柱畸形。致残率很高。

临床是一个不断学习和不断提高的过程。离开家乡好多年以后,回到故里,不经意间碰到儿时的伙伴,小的时候我们在一起玩耍,一起放牛,一起打架。当我们再次见面的时候,我这儿时的小伙伴,驼着背,弯着腰,全然换了一个人。这就是我第一次见到的强直性脊柱炎的病人。交谈间他告诉我说吃尽了西药,请遍了当地的好中医,可是腰痛就是不能解决,四五年间就变成这样了。我的硕士阶段读的是风湿病学专业,在从事临床好多年后,对于此病确实感到非常麻烦,西医多以免疫抑制剂、细胞毒性药物治疗,由于疗程长,药物的不良反应很难控制,并且费用很高,同时,疗效并不理想。

于是,我开始探索中医的治疗方法,开始按痹证治疗,祛风、散寒、除湿、活血、化痰效果皆不理想。后来拜读到焦树德老教授的书籍,按照焦老的经验,采用益肾补督的治法和常用处方治疗病人,疗效明显提高。我曾治疗一20岁患者,来诊前已经治疗2年,曾在省内西医院住院多次,也在中医院治疗过,到我处诊治时已经出现腰部僵硬,弯腰不能了。我予以中药治疗,停用了所有的西药,半年后病情几乎完全缓解,1年后结婚,至今已有3年,并生1子,病情未再反复。我们来看看焦老是怎么创新治疗方法的。

强直性脊柱炎的证候表现主要是腰、尻(骶 )、脊背及胯骨、臀部的疼痛、僵硬和活动不利,并牵及鼠蹊部(下腹部与双侧下肢连接的部位)、耻骨联合及坐骨结节等部位。这些部位为众多经脉循行所经之域,其中主要与足少阴肾经、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最为相关。

我们来看看足太阳、足少阴、督脉的相关经筋分布,《灵枢·经筋篇》说:“足少阴之筋……并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脊内挟膂(膂:挟脊两旁的肌肉),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足太阳之筋……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灵枢·经脉篇》:“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顶,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说的是什么?说的是足太阳、足少阴经筋、督脉是沿着或者挟着脊柱行走的。

我们再来看看这些经筋的主病,“足少阴之筋……病在此者,主痫瘛及痉,在外者不能府,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足太阳之筋“其病……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不可左右摇。”而《脉经》卷二说:“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此为督脉,腰背强痛,不得俯仰……。”从这些经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足太阳、足少阴、督脉病变多导致脊柱的活动受限、疼痛等。

同时,足少阴经沿脊而行,《素问·脉要精微论 》指出:“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说明肾气亏虚是腰椎转动不灵的一个重要因素。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为“阳脉之海”。《素问·骨空论》云:“督脉为病,脊强反折。”肾气不足,督脉失养,寒湿深侵,脊骨受损而致本病。诸多经脉与肾督相通,正如《诸病源候论·腰痛不得俯仰候》所说:“肾主腰、脚,而三阴三阳、十二经、八脉,有贯肾络于腰脊者,劳损于肾,动伤于经络,又为风冷所侵,血气搏击,故腰痛也。”

以上从肾、督、足太阳经经筋、经别的循行路线来看,与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变位置极为一致,而且它们的主病与强直脊柱炎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因此,从脏腑、经络、经筋、经别的理论入手,采用益肾补督为基本大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焦老系卫生部首届西学中班学员中之佼佼者,他将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解决了很多单用西医难以诊治的疾病,取得了极佳的效果。他得知女儿报考北京医学院时,硬让女儿改报北京中医学院。对于一个系统学习过西医并从事西医临床多年的医生,学中医后能择善从流以中医为主,结合西医诊治疾病取得骄人之效,足以证实他是唯物主义的一代临床大家,可钦可佩。

四、学好经络将能使处方用药更加有的放矢

“药物归经”与“循经取穴”都是经络学说在临床治疗中的经典应用。归经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来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归即归属,经即脏腑经络,归经就是药物对机体不同部位的选择性作用。换言之,药物进入体内后,并非对所有脏腑或经络都发生同等强度的作用,大多数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某些脏腑经络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脏腑经络则作用很小或无明显影响。临床遣方用药时,要根据病变的性质和部位,除斟酌选择相应性、味外,更主要是根据药物的归经,进行选药组方以增强该方剂的定向性、定位性,提高整个方剂的选择性作用,药病相得,才能收取捷效。善于使用循经选方用药,好比使用“巡航导弹”攻击目标一样,效果会大大地提高。《医论十三篇》中说:“治病以利气为先,用药以通络为主。盖人之经络不通,则传输不捷,药不能尽其功。”经络辨证不仅对于把握病机十分重要,而且对于提高临床用药的针对性、获得理想疗效尤为相关,有时候按照病因辨证等掌握了基本病机,但由于忽视了病位的经络定位,每每使用药选方发生偏误,从而导致治疗的失败。下面我和大家谈谈我的导师治疗颈椎病的经验。

我的导师治疗颈椎病喜欢用这么一张方来进行加减:葛根、熟地黄、仙茅、淫羊藿、丹参、补骨脂、炙甘草等味,大家一看这方啊,就一定会说这是以补肾益督为基本大法的,但你能真正理解这首方的组成要义吗?

其实,导师的这首经验方便是根据经络辨证,结合颈椎病发病年龄段的中医生理特点制定的。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首先我们知道,颈椎病常常有颈项疼痛,不能转侧,重的啊,还会出现头晕,上肢麻木。“足太阳膀胱经……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少阴经筋……循膂内挟脊,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从经络的分布来看,我们就很容易明白颈椎病病位在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上,因此,治疗用药就不能远离这二经。《内经》说男子五八肾气衰,颈椎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人,肾气不足,肾主骨,因此益肾就为其基本治疗要点了。方中用熟地黄、仙茅、淫羊藿、补骨脂、骨碎补就是依此选药的。为什么加葛根?其实这用法便是从《伤寒论》中得来,伤寒治疗邪客太阳经脉,项背强 ,有汗的用桂枝加葛根汤,无汗的用麻黄汤加葛根,说明什么?说明葛根走太阳经,可以舒筋缓急。这方在临床效果怎么样?我也喜欢用,有时候疗效确实非常好。

再说一个我治疗的病例,曾经治疗一个腹部患蜂窝织炎的患儿,患儿左下腹有一大约10cm×20cm大的硬肿块,局部是红肿热痛,舌质红,苔黄腻。无疑当辨证为热毒炽盛,以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加减,同时予以西药2种抗生素联合抗炎,治疗1周病情无明显好转,始反思辨证用药的正确与否,后从经脉循行路线入手进行选方,足厥阴肝经“循少腹”,正为病所,以龙胆泻肝汤加减用方,在西药未改动的情况下,1周肿块即消退十之七八。

为什么中医治头痛要分经?为什么中医开方的时候要使用引经药?就是为了增强药物的针对性和定向性。徐灵胎说:“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乏,必无捷效。”学好经络学说,掌握好经络辨证,不仅有利于临床上正确地把握病机,也是提高临床技艺不可缺少的有效途径。当然喽,我们还必须对中药的性味归经烂熟于胸,方可做到用药贴切,方与证合,取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