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经络辨证的基础知识
要学好经络辨证,首先必须对经络的组成、功能、病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这部分知识我们在中医基础理论和针灸学中学过,但有必要重新复习一下。
一、援物比类说经络
当今中医药大学每年培养出来的中医可不少,但实话说培养出来的能真正理解中医的人不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好中医要有很好的传统文化底蕴。我们现在读书,从小接受的东西诸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等,基本都是来自西方的逻辑思维。而中医学的思维则是形象思维,这可能是很多人为什么学不好中医的原因所在。
古代对中医人员的要求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这要求很高啊。不仅如此,学中医啊,首先还要有整体观,这整体观是看病的时候不能只把眼光放在病灶的局部,而是要把人当作一个整体看,不仅仅如此,还要把人体和大自然放在一起考虑,古人说得好啊,自然界是一个大天地,人是一小天地啊。人体内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小天地的呢?就是通过经络系统。
下面我们说说经络。古人经常通过这种摹拟,“上则观象于天,下则察法于地”,“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去推演各种具体事物。医学当然也莫能例外。在古时中国版图上的清、渭、海、湖、汝、渑、淮、漯、江、河、济、漳等十二条河流,称之为十二经水。中医学用以比喻人体十二经脉气血的运行,犹水之在地。《灵枢·经水篇》说:“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
《管子·度地篇》说都市应沿着经水设计,都市中,围绕四周造“落渠之写(泻)”,注入大川。其中的“经”和“落”与经络中的“经”和“络”含义十分相似。经水是纵贯流通到海之川;落渠是横着与经水连络的沟渠。据《说文解字》训释,“经”意为通道,“络”意为连接。而经络学说云大者为经,小者为络,即由此而来。
《灵枢·经水篇》说十二经水,“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故人体经脉也在体内周流循环不息;十二经水联结九州八方,十二经脉则可内连脏腑,外络肢节;十二经水“受水而行之”,故经脉也相应,“受血而营之”;十二经水可以灌溉大地,滋润万物,那么十二经脉的作用就是流行气血、涵养脏腑、四肢百骸了;十二经水必须通畅,则水不为患;十二经脉气血流行顺畅,则百病不生。
十二经水,每一水都有自己灌溉的区域,这常常叫做流域。十二经脉,每一经气血流注滋养的脏腑组织都有明确的部位,其在肌表滋养的部位,称之为皮部,有十二经脉就有十二皮部。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称之为十二经筋。
了解地理知识的人都知道,在大江大河的周围常常有很多湖泊,当大雨降下,江河水猛涨的时候,则江河水流入这些湖泊以减轻河水泛滥;当江河水减少的时候,这些藏于湖泊的蓄水复流入江河,以保持江河的通畅。人体内也有相似的调节系统,那就是奇经八脉。《难经·二十七难》中说明“奇经”的条文有这样的话:“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虞。天雨降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霶霈妄行,圣人不能复图也。此络脉满溢,诸经不能复拘也”。由此可见,奇经早已被视为异常出水时调节水量多少的道路。另外,《奇经八脉考》也说:“盖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溯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 可见,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的密切联系,也源于与河川湖泽的类比。
总之,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经,有路径的意思,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灵枢·脉度篇》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孙络)”,将脉按大小逐级分为经脉、络脉和孙络。经络相贯,如环无端。它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及其脏腑相互关系的系统理论,几千年来一直指导中医的临床,不仅对针灸治疗,而且对于各科辨证、处方、用药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医学入门》指出:“医而不知经络,犹人夜行无烛,业者不可不熟”。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下面简单说说经络系统的组成及其各部分的基本功能与特点,这是学好经络辨证必须掌握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不加过多的讨论,只将与经络辨证相关的部分加以简要的介绍。
经络系统,主要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及其外围所连系的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和属的主要特征,有别于奇经。
上肢内侧是手三阴经,其排列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下肢内侧是足三阴经,其排列为内踝上八寸以下: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上八寸以上: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六条阳经对称地分布于四肢外侧。其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下肢范围较大,在躯干部,足三阳经的足阳明胃经行于身之前,足太阳膀胱经行于身之后,足少阳胆经行于身之侧过胸胁部。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其交接规律是:相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同名阳经在头面部相接,阴经与阴经(手足三阴经)在胸部交接。
(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即冲、任、督、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八条经脉,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有两方面:①有沟通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达到统摄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如督脉为“阳脉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血海”,皆具统率的作用。②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作用。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有根本区别:①不直接络属于脏腑;②彼此之间有阴阳的分别,但无表里相合的关系。
奇经八脉的分布部位与十二经脉纵横交错,其中督脉行于后正中线,任脉行于前正中线,各有本经所属穴位;其余冲、带、阴阳跷、阴阳维六脉的穴位均见于以上各经。冲脉行于腹部第一侧线,交会足少阴经穴;带脉横行腰部,交会足少阳经穴;阳跷行于下肢外侧及肩、头部,交会足太阳等经穴;阴跷行于下肢内侧及眼,交会足少阴经穴;阳维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项,交会足太阳等经及督脉穴;阴维行于下肢内侧、腹第三侧线和颈部,交会足少阴等经及任脉穴。奇经八脉的分布部位及其交会于他经关系。
(三)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具有离、入、出、合特点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十二经别从肘膝关节上下的正经分离出来,走在深部;全部经别均向心走入体腔内,与属、络的表里脏腑联系;然后在头项部浅出体表,阳经经别合入阳经,阴经经别合入与之相表里的阳经经脉上。
(四)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十二经筋的分布与十二经脉的体表通路相一致。其特点是十二经筋全起始于四肢指趾的末端,全部向心走行,遇关节则结聚(即附着于骨骼上),不入内脏,在体腔则成膜成片,如膈肌。足三阳经筋起于趾端,结于面部(鼻旁)。足三阴经筋起于趾端,结于阴器(腹部),手三阳经筋起于指端,结于角部(头部)。手三阴经筋起于指端,结于贲(膈肌)。
经筋的作用主要是连缀约束骨骼,完成关节运动和保护的功能。《素问·痿论》曰:“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足厥阴肝经经筋除结于阴器外还有总络诸经的功能。
(五)十二皮部
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的 所在。
十二皮部的循行特点与功能:十二皮部即是按十二经脉的外行线为依据,将皮肤划分为十二个区域。它位于体表,对机体有保卫的作用,同时能反映脏腑、经络的病变。反之,通过皮部的治疗亦可以调整脏腑功能。
(六)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大包),总称十五络,或十五别络。
十五络脉的循行特点与功能:十二络脉由四肢肘膝关节以下,腕踝关节附近的本经络穴分出,均走向相表里的经脉,加强了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另有分支随本经走行加大了气血灌注的范围。任脉的别络名鸠尾(尾翳),散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从尾骨下的长强穴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散布于胸胁部。分别沟通了腹部经气、背部经气和侧胸部经气。
三、经络主病
学好经络辨证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掌握好每条经脉的主病,包括正经主病、络脉病证、经筋主病的内容。
(一)十二经脉病候
下面我们以肺经为例,看看《灵枢·脉经篇》中是怎么说的。《灵枢·经脉篇》对肺经的主病是这样描述的: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这里出现了两个名词:“是动则病”与“是主肺所生病”,要正确地理解肺经之主病,这两个名词的正确理解非常重要。关于十二经病的“是动”与“所生病”的含义,千百年来众说纷纭。历代医家或从阴阳气血论,或从本经他经论,或从内因外因论,或从经络脏腑论等等。裘沛然认为,历代诸说虽各言之有理,但《内经》中“是动”的原意是从经气发生病理变化方面而言,“是主某所生病”是从经脉和腧穴所主治的病证方面来说,两者相互补充和相互印证。由病理变化而产生的症状,即“是动病”,也就是该经腧穴的主治范围;而十二经脉所主治的病症(即主某所生病)也正由于该经经气的异常所导致。他分析“是动”的“动”字,示经气之动乱。“是主某所生病”的“主”字,含有主管、主治的意义。它之所以分成两个部分叙述,“仅仅是古代医家从临床症状观察和治疗体验两个方面所获得的材料之汇合”。据此就不难理解它们在内容上既有重复,也有补充。
根据以上所述,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出下列病症:肺部胀满,膨膨气喘、咳嗽,锁骨上窝“缺盆”内(包括喉咙部分)疼痛;严重的则交捧着两手,感到胸部烦闷,视觉模糊。还可发生前臂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疼痛等症。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肺”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如咳嗽,气上逆而不平,喘息气粗,心烦不安,胸部满闷,上臂、前臂的内侧前边(经脉所过处)疼痛或厥冷,或掌心发热。本经气盛有余的实证,多见肩背疼痛,感冒风寒自汗出,伤风,小便频数,口鼻嘘气;本经气虚不足的虚证,多见肩背疼痛怕冷,气短、呼吸急促,小便的颜色异常。
十二经脉都有“是动则病”与“是主某所生病”,这是学好经络必须掌握好的内容,也是重点掌握的内容。具体的内容我们在以后各条经脉的辨证中会加以详细讲述。
(二)十五络脉病候
同时对十五络脉的主病也应有了解,络脉的主病一般按虚实分类。
(三)十二经筋病候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十二经筋的作用主要是连缀约束骨骼,完成关节运动和保护的功能。《素问·痿论》曰:“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足厥阴肝经经筋除结于阴器外还有总络诸经的功能。所以十二经筋的主病多为经筋(和十二经脉循行路线基本一致)所过处发生支撑、抽掣、转筋。
(四)奇经八脉主病
这部分内容我们将在相关章节加以论述。
尽管这一讲看起来枯燥,但却是学好经络辨证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内容。要做好中医,掌握好这些内容是不可缺少的。希望大家能在熟悉经络循行路线的基础上加以理解进行记忆,这对于提高临床辨证水平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