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经络诊法及其在临床上的运用
《灵枢·海论篇》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支节。”说明人体的经络是沟通脏腑和体表的通路。《素问·调经论》也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其气血,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灵枢·九针十二原篇》又云:“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强调了经脉与五脏的联系及经脉的重要性。《灵枢·经脉篇》中则更加详细地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脏腑络属关系及经脉是动病、所生病,以上这些都说明了经络及经络上的腧穴与五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而脏腑病变往往可以通过循、扪、切、按在体表的络脉、皮部,以及经脉的腧穴,获得体表经络颜色、形态、感觉等方面的异常,以助诊断。正如《丹溪心法·能合色脉可以万全》中说:“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按照中医“有其内必形诸外”和“揣外以司内”的原则,可以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一、经络诊法
经络辨证的具体诊察方法,在《内经》许多篇节中都有记载,如《灵枢·经水篇》记述:“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素问·三部九候论》记述:“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素问·离合真邪论》记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等。可见采用审、切、循、扪、按,或上或下,或逆其经脉,或顺其经脉,以切循之,以及扪而循之,推、弹、抓等基本手法,来诊察全身体表各部经络的异常。下面简单地谈谈经络辨证常用的诊法。
(一)经络望诊
宋·窦士材《扁鹊心书》:“昔人望而知病者,不过熟其经络故也。”望、闻、问、切为中医临床诊法的四大基本方法,经云“望而知之谓之神”,对于经络辨证来说,望诊首当其冲。通过望诊就知病所在,可不是一般医生轻易能做到的。我们在学习医古文的时候,都读过《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里扁鹊望齐桓候面部气色的故事,连后来的医圣张仲景都在书中感叹说:“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候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望诊诊病,看似不可思议,其实,是根据经络诊病原理来的。我们知道,经络组成的网络系统遍布全身,感受外邪可以通过经络内传脏腑,脏腑的病变,可以从经络循行部位的色泽上反映出来,反之从经络循行部位的色泽变化也可以测知内在脏腑的病变。可见望诊诊病和经络密切相关。
1.面部望诊
面部望诊在望诊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灵枢·邪气脏腑病篇》中 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正是经络的作用,可从面部的色泽反映出脏腑气血的盛衰。《素问·皮部论》曰:“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
2.肢体望诊
临床中我们可见到一些患者的皮肤上沿着经络线路的循行出现斑疹、水疱、带状色素沉着带,甚至可出现一经串联他经的现象。我们可根据色泽出现的部位来判断出现病变的经络脏腑。如循经皮肤病,它沿着经络路线呈带状分布。皮肤科的医生常常可以观察到,带状疱疹临床表现一般有沿着经络分布的特点。
各色主病和《中医诊断学》中的五色主病类同,即青主寒主痛,赤主热,黑者主瘀,白主寒。正如《灵枢·经脉篇》说:“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指出络脉受病则出现体表颜色的改变,不同颜色反映出不同的病情。
下面我们来看看经络望诊在临床的运用实例:一个40岁的男性患者,病人的大腿内侧有一条灰褐色的线条状带。
2007年10月6日初诊:患者就诊时说10天前,在膝内侧的上部出现一寸长的条状带,其后向两端发展,感到疼痛。经检查,条状带下面并无明显的肿胀,也无硬结,只是表现为皮肤的色素沉着,但沿线状带有明显的压痛。起病的时候,曾在我院皮肤科看过,当时皮肤科医生没给出明确的诊断,给予抗生素、外敷消炎散未能阻止病情的发展。后看内科,医生给予活血化瘀的方药也未见效。
这患者和我很熟,在我轮值门诊的时候特地找到了我。在问诊后,我告诉这病人,这是肾病的外在经络病理表现,不需针对这条线用药,只需整体辨证,服些中药就可消。
我为什么判断是肾病的外在经络病理表现呢?因为以前他患肾病综合征,我曾给他看过病。对照肾经的循行图大家不难看出,大腿内侧灰褐色的线条状带正在肾经的循行路线上。十二经脉内联脏腑,外络肢节,为气血运行的通道,脏腑的病理常可表现在外的传输途径。由此我断定患者的肾病综合征复发了。一查小便常规:尿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再次增加到7.5g/d,果不其然。
结合患者伴有两足发冷,虽是九月天气,两足必以棉被包裹,且两胫内侧下1/3以下轻度凹陷性水肿,腰酸,小便清长,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等情况,考虑为肾阳亏虚,阳虚寒凝,经脉瘀阻。
我告诉患者,此条状带系肾病综合征反映在体表的经络现象,不需治疗,只需治肾就自然会消失。遂根据辨证,予以金匮肾气丸加减开方如下:
制附片10g,桂枝10g,山茱萸15g,怀山药10g,熟地黄20g,芡实20g,菟丝子10g,丹参20g,桃仁10g。
患者服药后,渐感两足逐渐变温,水肿也逐渐消退,到10月14日,腿部内侧的线条状带颜色逐渐变浅,8剂而后消失。
(二)经络闻诊
有关经络辨证的闻诊,文献中记载的不多。以常人之看法,经络是不会发出声音或溢出特殊的味道来,但在古代文献中有关经络病症的闻诊是有记载的。《灵枢·经脉篇》就记载了经气异常变动各经络异常病变的闻诊内容。经气异常变动,病在手太阴肺经可出现喘咳的症状;在足阳明胃经就可出现喜欢伸腰、屡屡呵欠的病症;在手厥阴心包经则可有喜笑不休的症状;在足太阴脾经可出现嗳气、呕吐的病症;在足少阳可出现嘴里发苦、好叹气的症状等。
(三)经络问诊
1.问病痛之部位
十二经正经、皮部、经筋都有其明确的分布区域,脏腑病变通过经络的传输作用,可以反映在其经脉、经筋、皮部等相应的走行和分布部位。经络问诊也称为问诊辨经,就是问病人的病痛在哪个部位,再看看这个部位有哪些经络走过,就能推断出是哪条经络出了问题,从而辨证出病变在何脏何腑。打个比方说,从一个车站,发出了3条火车线路,这3条线路上的火车呢都归这车站调度,任何一条路上发生了撞车事故,都要找这车站,对吧?这车站呢就是如同我们的脏,而道路呢就是经脉。比如说,我们在临床上诊治头痛,就会问痛在哪个部位,前额痛我们一般说是阳明头痛,偏头痛说是少阳头痛,后头痛说是太阳头痛,巅顶痛说是厥阴头痛,为什么这样说?就是根据经络的循行来定位的,因为这些经脉的相对循行路线经过那儿。
下面看一个辨证分经运用的实例:
这是一个三叉神经痛的病例,病人入院的第二天,管床的医师请我查房,带着同学走进病房的时候,患者正在发作,痛得嚎啕大哭,以右手压在颔部,泪流满面。管床的医生告诉我,这病人患三叉神经痛已经10余年了,在西医院诊治,长期予卡马西平等抗癫 药物,由于不良反应大,不能正常服药,病情一直没很好地控制,近期发作频繁,每日都要发作。3天前在某医院再诊,予某种西药出现呕吐,因不能耐受来我院就诊被收治入院。病人长期服用西药无效,把希望寄托于中医。病人说头痛是10余年前开始的,每次发作开始,都出现右侧下牙痛,然后右侧额部、颧部剧痛,痛如刀割,如火燎。于是我让患者指出最痛的几个点,患者指出目内眦、鼻外到鼻翼、下颌颊车等几个部位。接下来病人告诉我说发作很频繁、常因洗脸而诱发等。
诊过病人的脉象,我打断病人的话,接着问其是否有便秘的习惯,患者就说大便一直难解,干结如羊屎,只要2天不解大便,则头痛必发。
我的问诊按照中医的十问歌顺序来说,发生了很大的跳跃,有同学没弄明白就问,“老师,你怎么知道患者大便不好?”呵呵,我说不是我知道,而是患者告诉我的,我只是加以论证一下。为什么?
请大家也想一想再向下看。
我是怎么推测出来的呢?
先一起复习一下阳明经的循行路线。《灵枢·经脉篇》载:“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足阳明胃经之脉……起于鼻之交 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患者每次发作先出现牙痛,而后面部疼痛,以目内眦、鼻外、颊车部位为甚,由此我们就可以明白,患者的病症主要集中在阳明大肠与胃经,六腑以通为用,胃主承降,大肠下传糟粕,以通为顺,结合患者脉大而搏指,断定患者阳明热甚,腑气不通。至此,大家就会明白我为何有此一问了。
2.问发病之时间
问诊辨经除了问病痛部位之所在,还需问发病时间的特点,在临床上很多疾病发病具有时间性发作或(和)加重的特点,在一日当中,常常发病集中在某个时间范围内,这个时间范围常常是我们辨证需要非常重视的一面,为什么?因为通过发病时间的规律性,我们可以做到辨证归经,再结合其他的辨证方法,找到疾病的症结所在。这些内容将在“经络辨证与时间性发病疾病”一讲中进行专题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