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导游基础
12918700000014

第14章 概述(3)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十二术卡姆”(十二部大曲)是古代维吾尔族人民创造的长达340多首的大型民族音乐舞蹈史诗,带有古龟兹音乐的韵味,被誉为东方音乐的瑰宝。维吾尔族最富有特色的民间乐器有独它尔、热瓦甫、巴拉曼和手鼓“达甫”,巴拉曼和手鼓“达甫”有十几种。

维吾尔族禁忌在麻扎(墓地)、清真寺、河坝伙房等地携带、遗弃不洁物品;吃饭时不能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能随便到锅灶前;不剩食物在碗中;接受物品时忌用单手,尤忌左手;睡觉时忌头东脚西;探望卧床病人忌站在病人头和脚的方向。

五、壮族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人口达1548万余人,90%以上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云南、广东、贵州及湖南等省。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伺语族,壮文使用拉丁拼音文字。壮族信仰多神教,以自然物为崇拜对象,祖先崇拜占重要地位,每家正屋都供奉着“天地亲师”神位。道教、佛教自唐宋以后传人并影响壮乡。近代以来,有部分壮族人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

壮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历史悠久。壮锦是壮族妇女独创的传统纺织工艺品,以织工精巧、图案别致、色彩绚丽和结实耐用著称。驰名中外的铜鼓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为古代岭南及西南地区壮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先民珍贵文物,是中国青铜文化的一株奇晤。铜鼓类型多,表面有浮雕花纹图案,在古代是传递信息、发布号令的重要工具,也是权力和财富的标志,迄今在广西发现和收藏的铜鼓达500多面,素有“铜鼓之乡”的誉称。壮歌久负盛名,定期举办对歌比赛的“歌吁”盛会。此外,在广西左江、明江地区连绵数百里的悬崖峭壁上,分布着80余处、1770余幅岩壁画,被统称为“花山崖壁画”。绘画为两千多年前壮族先民所作,有各种人物、动物和器物,是极为珍贵的人文景物,世所罕见。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壮族传统民居有楼居、半楼居和地居建筑三种

类型。楼居是干栏式木楼,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圈牲畜。房屋的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为卧室。后厅为生活区,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壮族的民族服饰多种多样,男女多穿青布对襟上衣,有的以布帕缠头。

妇女多穿无领、斜襟、绣花滚边上衣,下身穿绣花滚边宽裤或青布蜡染的榴裙,腰束绣花围腰,脚穿绣花鞋,喜欢戴各类银首饰。

壮族饮食以大米、玉米、薯类等为主食,多喜欢吃糯米饭,节日还做成五色花饭,用大米制成各种粉糕。壮族喜欢吃腊制的酸味食物,以生鱼片、狗肉、野叶为佳肴。喜欢饮酒,女子嗜好嚼槟挪。不喜欢吃胡萝卜西红柿、芹菜等。壮族的豆饭、肉米粥、竹节闷饭、米粉、黠小米饭、包生饭、撒把、油堆、沙糕、棕子等别具特色,大驼背棕、酸鱼、酸肉、烤整猪、纸包鸡等都是壮族风味菜。

壮族的节日除与汉族相同外,比较具有民族特点的还有:

中元节,俗称“鬼节”,是仅次于春节的大节日,是日(农历七月十四日),家家户户杀鸡宰鸭,蒸五色糯米饭祭祀祖先故人和田公地母,这天不出门,不动土,以求全年平安。

三月三歌节,又叫“歌好节”,“吁”意为集市。歌节一般持续三天,要举行搭影棚、摆歌台、唱山歌、抛绣球、碰红蛋、择佳偶及放花炮等活动,不少地方还有舞龙、舞狮、表演壮戏及拳术等。

此外,壮族还有以祭祀牛神为主要内容的牛魂节,以庆贺鱼汛到来为主要内容的鱼花节,别开生面的以娱乐为主的陀螺节等。

壮族忌食牛肉和蛙肉;忌讳用脚踩踏锅灶;禁止在灶上煮狗肉;忌筷子落地,认为不吉利;吃饭时忌用嘴把饭吹凉,更忌把筷子插在碗中;夜间行走禁止吹口哨;如家有产妇,门上悬挂草帽一顶,暗示外人不得人内;无论家人、客人都不能从门槛中间过,不能扛着锄头或带着斗笠走进家中;二月二祭龙山帝时,不能砍伐山中树木。

一、东乡族

东乡族是甘肃省三个特有民族之一,全国东乡族人口37万多人,80%居

住在甘肃,其余在新疆、宁夏。甘肃境内的东乡族大多聚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其余散居在兰州市、定西地区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

东乡族自称“撒塔”,即“撒尔塔”。历代统治者不承认东乡族是一个独立的民族,往往以“东乡回”、“东乡土人”或“蒙古回回”等称之,新中国成立前所谓的“东乡”,纯属地域概念,它源于河州(今临夏)群众对河州所辖四邻地域有东乡、南乡、西乡、北乡的习惯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沿用这一习惯称谓,把居住在临夏以东、自称“撒尔塔”的人们,正式定名为东乡族。

东乡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单元音少,复元音较多,没有长短元音的对立。东乡语的词汇中,有不少突厥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借词,也有相当一部分汉语借词。东乡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现在使用汉文,大部分东乡人懂汉语。

东乡族的族源问题因无历史文献记载,目前说法不一。一种说法认为东乡族是成吉思汗西征时留驻河州一带的蒙古军的后裔,逐渐由“兵”变“民”;一种说法认为东乡族是以回回色目人为主体,融合了一部分汉人、蒙古人等而发展形成的。

东乡族以农为主,农作物有土豆、小麦、青裸、大麦、廉谷、玉米等。经济作物有蚕豆、大麻、胡麻、油菜子等。

东乡族的服饰大方整洁。传统上,东乡族妇女穿一种有领圈、大襟和宽袖的绣花衣服,下穿套裤,裤管镶两道绣花边,裤管后开小叉,用飘带束住脚管。足登后跟高寸许的绣花鞋,戴包头巾,发譬插饰物。后来,妇女服饰逐渐变化,戴盖头,分绿、黑、臼三种颜色,少女戴绿盖头,婚后戴黑色,老年戴白色。衣着都是藏青色或黑蓝色布衣,青年妇女穿红的或绿的,上衣宽大,齐膝盖,大襟在后,并外加一件齐膝的坎肩,长裤一直拖到脚面。男子多穿宽大的长袍,束宽腰带,腰带上挂有小刀、荷包、鼻烟壶等物件,头戴平顶软帽,黑、自两色。中老年喜穿长袍和“仲白”,“仲白”似维吾尔族的对襟长服。

东乡族主要以小麦、豆子、青裸等面食和洋芋为主食,以牛、羊、鸡、鸭、鱼等为副食,但需经阿旬或品行端正的长辈宰杀,放血后才能吃。忌吃猪、狗、马、驴、骤和凶猛禽兽的肉,不能反手倒水,吃饼子、馒头都要掰开吃,不能吃整的。东乡族特别喜欢饮茶,一般每餐必有茶,最喜用云南春尖茶和陕青茶,来客则待以“三香茶”。

东乡族十分好客,一般都以油香、“杂鸡娃”(小鸡)待客,有条件的要给客人“全羊”款待,待客食用“杂鸡娃”时将整鸡按各部位分成13个等级,各按辈分吃相应的等级,其中以“鸡尾”最尊贵,聚餐时让最受尊重、最年长或“首席”宾客享用。

东乡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

东乡族的节日和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有三大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些宗教节日现已逐渐成为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婚姻关系上,东乡族中保留着一种属于族外婚性质的习俗。在东乡族中,宗教系统即“阿哈交”及其观念相当重。一个“阿晗交”有几十户或数百户不等,有的在同一个或邻近的材庄,有的散布于相距很远的地区。每个“阿哈交”的各户,一般辈分很分明,其辈分最高,年岁最长者,被视为“当家气新中国建立后,这种”阿晗交“的作用已大大减弱,但在婚姻关系上仍很严格,同属一个”阿哈交“的男女之间,不能婚配,违者将受到社会舆论的严厉谴责。

东乡族的民间文学丰富多彩,既有古老的英雄史诗、传说、故事,又有妙趣横生的笑话和富有哲理的富言、童话;既有儿歌、谚语,又有高亢喋亮、人人会唱的“花儿”民歌。这些形式多样的口头文学,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东乡族人民从古至今各个历史阶段的生产生活风貌、美好理想和民族的心理状况。

东乡族的民歌“花儿”,感情真挚,语言朴素,形式固定,生动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了略”,是在夏收季节的晚上或收庄稼时唱的一种歌,表达欢快喜悦的情绪;“洛洛”,是碾场、赶滚碌碌时唱的号子,歌词即兴而作,节奏活泼明快;“哈利”,是东乡族的婚礼歌;“胡拉哈胡勒”,吟诵的是一些植物和农业生产知识。东乡族的民间文学中,故事占的比重最大,据调查,流传在民间的已基本定型的故事、传说达1600种之多。很多东乡族家庭,在一天劳累后,全家人及邻近好友围坐炕头,老年人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或伴着四弦的弹拨声,唱着动人的诗篇。在东乡族文学创作中最著名的是一首叙事长诗《米拉杂黑《这部长诗共五六百行。

二、裕固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