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跟大师学国学大全集
13369400000091

第91章 太虚大师讲国学——中国佛教(11)

这两宗的学说皆是中国创兴的佛学。因这两宗的学说,虽然也依据着印度传来的经论,而这两宗学说的特点,并不是由于印度传来的佛教思想系统而成立的,乃是在中国所传的印度佛学上为一孤起独唱的学说。譬如天台学的创始者为慧文禅师,慧文禅师之思想,虽说是出于《般若》、《智度》、《中观》,而并不是承传《智度》、《中观》之学者,乃由其自修禅观功力之所得,而印证于《智度》、《中观》耳。其师承源流则不能明其底细也。贤首宗之开创为杜顺大师,其思想学说,虽有其所依的经论,而亦是以自证得华严三昧,创建华严宗,而并无传承之学统。因此,这两宗在中国佛教史上,是最重要的两个宗派,也可以说是大乘佛教思想史上的两个特异的奇峰。中国佛教虽尚有净土宗、禅宗等的特殊发展,然而净土宗有三经一论和印度菩提流支的传授,至今弘扬不断,这是依印度传承的经论宏扬的;禅宗也有印度的传统,例如达摩东来,并传《楞伽经》印心等。况且禅宗又有西方二十八祖、东土六祖之说,东土的初祖,就是印度末祖,禅宗发展到现在,也还是一代一代的承着印度的祖系。而这两宗的思想学说可不是这样的,他们的思想完全是由于自修禅观内证三昧以后,各引大乘经论为印证,以开发出来的。由此故说这两宗学说是中国佛学。

三、台贤皆以禅为源

这两宗学说,在宋明来虽与慈恩宗皆称为教下三家,然地论、摄论、三论、慈恩、成实、俱舍等各宗,皆是传承印度的学说,将其发扬光大而已。独这两宗的学说,虽亦依经论为印证,而不是承传其学系者,乃是由自修禅定得成就后,发展出来的。譬如慧文禅师,并没有著作行世,只留几句简单的禅语,杜顺亦只有《法界观》与几首禅偈。故这两宗的学说,是以修禅为源泉的,所以中国佛法之骨髓,在于禅。这两宗之学,既由先得禅定而后印以经论才建立为宗,故其初祖,多分是一向修行禅定的禅师,到了第二代祖师,才向教理方面渐为解释,至第三代,遂集其大成,而宗学由此确定。后世不察其禅源,而仅讲其教相,因称教下。假若这两宗的第二代第三代的传承者,不向教理方面发展,则其学必归为禅宗矣。

(第二节)实相禅布为天台教

一、天台学之根据

天台宗根据的经论,以《法华经》为最要,故有称天台宗为法华宗者。然此宗实不完全依据《法华》。何以故?譬如天台初祖慧文禅师,他最初引为证明的是《大智度论》与《中观论》,而鲜有称其以《法华》为宗者。到了慧思大师,禅定之余,虽常诵《法华》,修安乐行三昧,但他最注意的还是《大品般若》。至天台智者大师,始全重《法华经》,诵《药王品》,亲见灵山,得法华三昧,故彼一生重在《法华经》。同时他于《涅盘经》亦甚重之。故天台宗根据之经,是《法华》、《涅盘》和《大品般若》。根据的论,为《大智度论》。例如慧文禅师说明一心三观,他是根据《智论》所说的三智一心中得(即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此三种智于一心中同时具得)。次为《中论》。此宗所修空假中一心三观,由观一境真俗中三谛而发,《中论》云:“因缘所生法”,就是一境;“我说即是空”,就是真谛发空观;又云“亦说为假名”,就是俗谛发假观;又云“亦名中道义”,就是中谛发中观。因此天台宗一心三观,亦是依据《中论》的因缘所生法一偈而开演的。有为法无论心色假实都是因缘所生,凡是缘生就是空,空即是假,假空不二就是中道。而天台之立四教,亦依《中论》,此偈初句因缘所生法,对治凡外,建立小乘,即是藏教;次句观缘生即是空,利通大乘,钝不离小,是通教义;三句观因缘所生即空而亦即为假,乃为别教;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道,为圆教义。随拈一因缘生法,即空即假即中道故。以上是天台宗所根据的几种重要的经论,其次尚有《维摩》、《金光明经》等,《成实》与旧译《俱舍论》等,兹不繁演。

二、天台学之先河

智者大师依《法华》开立宗教,但在智者之先,就有光宅法师等大弘《法华》,光宅所说,在智者大师著述中尝引辨之。其次慧观、慧严诸法师涅盘宗的立论,以《法华》为同归教,而以《涅盘》为常住教,加于《法华》之上。后来由智者大师运用其博大天才,融合《法华》、《涅盘》为一时,涅盘宗遂归入天台。其次,天台一境三谛既然是依据《中论》,故三论宗或四论宗诸师之所说义,亦皆为智者大师收归其或通或别或圆之教。复次,《成实论》亦为天台所取,此论在梁朝宏传最盛,所以当时有成实宗之建立,且有判为大乘者,僧朗法师弘三论以破之,始判为小乘,智者大师的通教教义,多取《成实论》意。复有地论宗、摄论宗诸师之教义,智者大师虽不多依据,但在《摩诃止观》所讲庵摩罗识等,亦尝汲取于二论。复次,《俱舍》有新旧两译,智者大师的藏教教义,则多取材于旧《俱舍论》。由这多方面的先河,遂集成了天台宗的广大学海。

三、天台学之成立

(一)慧文慧思之创发

天台学胚胎于慧文禅师,长养于慧思禅师,至智者大师集其大成,而判释佛陀一代时教。慧文禅师本来是修禅定的,故向称为禅师。但在慧文禅师以前,平常修禅定的人,或依《坐禅要法经》等修习禅观,未有一心三观之禅。天台之一心三观,为慧文禅师所悟,而印证于《智度论》等者。其次,一境三谛之说,至慧思和智者根据《法华》诸法实相的十如是义,广为发挥,妙理重重,尤称绝唱。这种的悟境,多出于禅观而得的自证境界。

天台宗到了慧思禅师,基础更建立的好了。慧思禅师尝诵《法华经》,修安乐行三昧。他的著述,传说有好几种,但是现在存着的,只有《安乐行义》、《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发愿文》、《大乘止观》四种。前三种是思禅师叙述禅定用功方法等,重在实行;《大乘止观》之关于教理者,多接近《起信论》的思想。由此有人说《大乘止观》不是慧思禅师所著的,理由是《大乘止观》中所引用的《起信论》文句,在后于慧思的弟子智者大师的著作中尚不见引用,而已先为慧思引用,实属可疑。但是依我的研究,这《大乘止观》还是慧思禅师作的,理由是传译《起信论》的真谛法师,来华在梁朝武帝末年,这时思师犹在。适逢世乱,真谛法师亦不能安处,遂遍游南方各地,曾到过衡州,《起信论》即在衡州时译。衡州即南岳山之所在地,所以当时慧思禅师可以见到《起信论》,因此可以依《起信论》作《大乘止观》。而智者大师其时已到江浙去了,和衡州相距很远,交通困难,况梁、陈间又是个乱世,《起信论》未遍流通,因此他未必能见到《起信论》,他没见到《起信论》,他的著作中,也不能引用《起信论》了。从此可以推定《大乘止观》是慧思禅师的著作,并不是后人的假托。

慧思禅师居住湖南的南岳山,世人尝叫他南岳大师。他对于天台宗是第二代祖师,他虽受持《法华》安乐行三昧,然而他也专重习禅,且在他的《发愿文》中,尤极推重《般若》。安乐行三昧是依《法华经》的,他说修法华三昧而得六根净,当具足四种之妙安乐行。他又解《法华经》的譬喻,依《般若三论》等发明天台的一乘义,谓之一华成众果,一时而具足。谈到慧思禅师的禅定,虽说是修《法华》安乐三昧,而他是以禅为根本的,因此他于《法华》只是修法华禅。修法华三昧行有二种:一种有相行,即受持《法华经》而求得禅定;一种是无相行,就是说日常四威仪要常住在定中的意思。以上是说明慧思禅师的解行大概,但是他对于慧文禅师一心三观、一境三谛之思想,并未十分发扬,到了智者大师才发扬光大。

(二)智者之完成

说到智者大师,他是天台宗第三代的祖师,天台宗学到了智者大师才成立。他的历史,如史传中说。兹将他的思想学说和建立天台学的几个重要意义一说。智者大师建立教观的思想,在中国佛教史上是最伟大的了,他以八教五时等来判释释尊的一代教法。

1.建立八教以八教来判决全佛法藏。八教分做二种,一种是化法四教:一藏教、二通教、三别教、四圆教。这四种教,是实质的分判,也可以说是事实的分判。从受教的众生方面,观察根机而分别施药,这样就可以将释尊无量教法分判得有条不紊了。其次,化仪四教,是说明佛陀应机说法的各种方法仪式:一顿教,对上根利智直说成佛之法者,如《华严经》等。二渐教,是对普通的三乘人说从小入大法门者,这有初中后的分别:渐初者,如《阿含》;中者,如《方等》诸经;上者,如《般若经》等。三秘密教,秘有二种:一种是同在一法会中,闻法彼此各不相知秘密;二是陀罗尼秘密,现在的密宗还是天台二种秘密中之一种。四不定教,说法不定,或闻法得益不定,就是除上三种说法仪式之外,余式为不定教。

化仪四教的建立,是智者大师学说中一种最殊胜义。在他以前,虽有顿渐和半满的说法,但是没有法与仪的分类,到了智者大师始建立。化仪四教、化法四教的意义和组织很繁广,在这短时间中不能有详明的叙说,不过大约可以用大小乘来分配一下,以见其大概。如表:

照上表观之,虽然前二是小乘,后二是大乘,但是可以互相相通的,一研究智者大师的五时八教图表,就可明白了。

2.五时智者大师建立天台教义,有五时的分判。五时者,一华严时,二鹿苑时,三方等时,四般若时,五涅盘时。这五时,是说明释尊说法的时代前后所说的各别不同,但释尊的说法,本没有限定,所以天台于此别五时以外,又有通五时之说。别五时,就是说法听法别有齐限;通五时,就是可通前后的。

3.一念三千为智者大师建立天台教观中最特胜之点。五时分判,是根据《涅盘》五味、《法华》穷子喻等。此一念三千,为一心三观所观真俗中三谛所托之法。一念三千简单的说明,就是一刹那心念中具足三千诸法,包罗一切有情法和非有情法。天台教中分宇宙万法为三类:一曰有情,即正报;二曰非情,即依报;三曰五蕴,即情与非情所共依之法。这三类法,各具有十种差别,所谓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的十法界。又皆可互通摄,就是说地狱界具有佛等九界,乃至佛界也具有地狱等九界,这样十界互具,就成了百界。在这百界之中,每界又各具有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的十如是,谓之百界千如。依、正、五蕴三类,各具百界千如,就成了三千了。这三千诸法,一一法皆是真俗中三谛,三谛圆融互摄,照之即成一心三观。一心三观中,具足三千诸法,谓之一念三千。一念心中具足曰理具,事实显现曰事造,理具事造两重三千诸法互摄互融,乃为天台智者大师依《法华》诸法实相义,充实慧文一心三观之微妙观境。

4.六即六即者,一理即,就是三千诸法在一心中具有,则一切众生即同诸佛,无二无别,当体即佛,因此说一切众生本皆是佛。二名字即,名字谓教理,依教理而开圆解,解齐诸佛,曰名字即佛。三观行即,谓依前理解,观行相印也。四相似即,六根清净,相似于佛也。五分证即,于佛法身,次第分证。六究竟即,谓于佛果圆满证得。这六即义依圆教立,而藏通别教,亦得各论浅深。就是说,藏教人有藏教的六即,乃至圆教人也有圆教的六即,凡圣阶位,又有互齐各殊之义,兹不繁述。此外还有惑、业、苦之三道;见思、尘沙、无明之三惑;般若、解脱、法身之三德;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之三智;法、报、化之三身四土;以及三佛性、三菩提、三解脱等。这些和三观三谛相应而说的三法门,亦为此宗教义之特点。

四、天台学之演变

天台学之成立、归功智者大师,但是智者大师的学说,统统是由章安尊者记录而成。他的著述,向称三大部,为根本教典,就是《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此外还有五小部及禅波罗蜜、六妙门等。但天台学成立后,当时因时地交通的关系,只能在天台山的一方而弘传,其他的地方,并不十分发达。可是到了后代,就渐渐弘传到各方,因此天台之学就有很多的演变了。

(一)荆溪与法相华严及禅之对抗

天台学自智者大师去世后百余年的时候,有荆溪大师承传斯学。在这个时期中间,中国佛学界曾经过慈恩之法相唯识的弘扬,当法相学盛兴的时候,天台宗颇受掩抑。所以到了荆溪大师的时候,对于法相学有很多的评论,尤其是对于窥基大师的《法华玄赞》,抗论最甚,曾提出五百问来质难。

复次,他对于贤首学的华严教义亦有辩论。传清凉曾依荆溪先学天台学,后方弘华严,其教义多有取仿天台者,故后来天台学者多抗辩之。

复次,他对于当时流行的禅宗风尚,本着智者大师的一心三观禅及各种止观,而予以严格的批判。因此他对于禅宗,也有多种的辩论。所以荆溪在天台宗上占着复兴的地位,而他的学说,都是从批评以上三宗,显扬自宗,而成立的。

(二)宋代山内山外与华严及禅之辨

天台学到了宋朝,有四明法智尊者大弘天台学,但是即由之而天台学分山内(即名山家)和山外的两派。山内派自称为天台的正统,即四明一派;山外为慈光等一派。至于这两派的内争,时期颇久,加入论战的人数也很多,所讨论的问题更不一致。大约的说,山内派的人特别举扬天台之独殊学说,如性具义,佛果具恶义,以妄心为观境义,而绝对不苟同附合华严、禅宗等说,且据其特殊义以评破之。至于山外派人的学说,则颇与华严、禅宗等义相融,而不许以妄心为所观境义等。

(三)蕅益援禅法相入天台

蕅益是明末盛弘天台的大师,他对于禅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各方面都有著述,他虽是宗在天台,其实他的学说并不限于唐宋来天台传统的思想。他的修行,初于禅律,后归于净土。他当时因为天台学者和禅宗、华严宗、法相宗的学者,各持异见,不相和合,颇不以为然。他的意思是佛教各宗各派的学说,虽稍有不同,但是本源和目的皆是一样,不应自相攻毁,应当一致的发展,这在他的各种著述中常见到的。他又将佛教分为禅、教、律的三大系,综合此三始为完全的佛教。因此他对于禅宗、法相宗学说援之入于天台,例如法相宗的二世缘起义,天台家向未引用,蕅益则引用之。

五、天合学之述要

天台学之大略已如上述,现在把天台宗的几个重要点再略为叙述。天台所判的五时八教等,现在觉得不十分重要,而考察天台学对于佛法最重要的几个贡献,是一心三观、十法界、六即、性具。

(一)一心三观一心三观前面已经略为说过。略而言人,是由一境三谛起一心三观,以一心三观之智,证一境三谛之理,可谓得佛法之大总持及一切禅观法门之纲要者。如此一心三观,为佛法中最普遍义,亦即佛教的根本,就是天台宗第一宗要。

(二)十法界十法界在天台教义之前没有具体的组织,到了天台教成立以后,才组织成立。而且十法界每界互具九界,而成百法界,重重涉入,犹如帝网。后来华严宗的十玄和密宗的曼陀罗等,皆援引天台十法界互具互融之义相助发挥,这是天台学之第二宗要。

(三)六即六即义前已说过。简单地说,六即义可以使人明白一切众生即身是佛,于无上菩提不生退屈心。然性德虽是如此,如不起修德,则仍为众生,因此有即而常六的四教阶位之判,使修学者不生增上慢。密宗的即身成佛,只得到六而常即的一面,不逮天台六即之圆满。这是天台学的第三宗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