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心计大智慧职场大学问
13500500000032

第32章 职场关系心计学——搞好关系好办事(2)

后来,张燕在一家外贸公司找到了一份外贸业务员的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张燕每天都要和许多陌生人打交道。张燕觉得进行“人脉投资”,这是个不错的机会。张燕买了一个小本子随身携带,在具体的交际过程中,张燕只要觉得有人对自己可能有用,就会把他的联系方式要过来,记录在自己准备好的小本子上面。

工作之余,张燕就会自己创造一些机会与这些人进行联系,通过电子邮件或者是QQ、MSN,所谓的联系其实很简单,或是问个好.或者简简单单谈谈业务……慢慢地,张燕认识了很多行业内能力超强的人。

当然,仅仅的认识还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张燕又通过很多偶然的或者刻意创造的机会与这些人保持频繁的联系。慢慢地,张燕成了行业内的“红人”,很多人都认识了她。随着认识的人越来越多,张燕为了维持这些看上去虚无缥缈的人际关系,花费了不少精力,甚至还投入了不少金钱,但是张燕从来没有后悔过。

果然,张燕的努力没有白费,就在张燕参加工作后的第三年,她准备跳槽了。当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一个同行的时候,行内的很多人都知道了。

接着,就发生了令张燕不敢想象的事情:同时有五家公司和张燕接触,希望张燕能到他们公司去任职,给出的待遇也很不错。

最后,张燕选择了一家最有实力的公司走马上任了。张燕来到新公司以后,仍然用老办法笼络了不少人,半年之后她就被任命为高管了。

从张燕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人脉投资的回报指数之高,简直超出我们的想象。那么,张燕又是如何获得这一切的呢?有句话说的好:“能够建好人际关系网,不一定能真正拥有它;只有能够真正维护好自己已经建立起来的人脉关系网,才能真正发挥其神奇效力,为我所用。”张燕正是做到了这一点。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必须长期坚持才能生发感情,人和人之间的感情必须长期加温才能持续升温。如果我们能建立良好的人脉关系网,而不去维护它,以为只要关系建立起来了就一定会为我所用,这是错误的。人脉关系网只有得到不断地维护才能够越来越牢固,也才能够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才能够真正为我所用,否则的话,建立人脉关系网就失去其本来的意义了。这就提醒我们,在建立了超强的人脉关系网的基础上要学会去维护它,这样才能让维持人脉关系网的“情感”一直有温度,才不会“死”,才会在它应该发挥作用的时候发挥作用。

没事也要多走动

一般来讲,那些人缘较好的人,那些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并不会觉得处理人际关系有多难。在他们眼里,与人交往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顺其自然就好,日常交往用点心就足矣。例如,他们认为,亲朋好友之间按时通个电话,过年过节串串门、送送礼,就把人际关系处理了。这些事情是谁都能办到的,所以,处理人际关系又有何难?

然而对于那些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来讲,他们认为,处理人际关系是一个大工程,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钱,即使这样还是有可能把人际关系弄得一团糟。既然这么难,索性就不管它了,让它顺其自然发展好了。殊不知,这种态度最容易把自己从纷繁复杂的社交圈中隔离出来,等到有一天需要那些关系的时候,就后悔也来不及了。

其实,人际关系的“好”与“坏”,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我们能真正把人际关系搞“活”了,我们的人际关系就好了,我们就一定会有好的人缘。而怎样才能真正把人际关系搞“活”呢?其实并不像有些人想象中的那么难,这一点,那些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都知道。有些时候要搞“活”关系,并不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也不需要投入多少金钱,亲朋好友之间在日常生活中有事没事能多走动走动,自然而然就能把关系搞“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搞人际关系也是如此,要懂得“积少成多”的道理。

刘鑫是北京一家大型广告公司公关部的一名策划人员,先不说业务做得好不好,刘鑫的人缘在公司里那是出了名的好。在公司里,刘鑫和谁都能打成一片,为此,公司的领导也很喜欢刘鑫。刘鑫加入公司不到半年时间,就已经被提升为业务主管了。

说实话,刘鑫在业务方面有些地方还很欠缺。在刘鑫升职这件事上,公司的领导还研究过好多次,有的领导担心刘鑫业务方面还不是特别够格,怕下面的人不服他的管理。不过经过几次商讨,刘鑫还是顺利升任业务主管了。出乎领导们意料的是,刘鑫当上业务主管之后,工作做得非常好,他那个小组的人也很团结,非常支持刘鑫的工作。其实,这都是因为刘鑫很会来事,很会团结人。

有人会问,刘鑫在公司做得这么好,在家里又是怎么样呢?其实,刘鑫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面对什么人,他都能很好地与人搞好关系。即使。是在家里,在亲戚朋友的眼里,刘鑫也是一个很会来事的人。因此,在亲戚朋友当中,刘鑫的人缘也非常好。

很多人都非常羡慕刘鑫,就到他那里去取经:“当今社会,不管是社会上,还是在家里,在亲戚圈里,人际关系这么复杂,你是怎么应付这些关系的?你的人缘怎么这么好呢?你肯定有什么小窍门吧?”

每每这时,刘鑫都是先笑一笑,然后很真诚地回答道:“搞人际关系能有什么窍门?如果真的是有什么窍门的话,那就是你对待任何人都要真诚,要以一颗诚心去面对任何人。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巨大的关系网,在这个网上不管有多少人,只要我们能以一颗诚心去面对他,我们就会赢得他们的信赖,从而赢得好人缘。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需要我们时时刻刻有一颗诚心,有一颗爱心,要多用一点关心去面对所有人。具体来讲,亲朋好友之间,有事没事要多走动走动。平时我就喜欢串亲访友或者请朋友和亲戚到家里来,做一桌子好吃的,大家一起分享。我认为,只要能坚持做到这一点,亲朋好友之间的关系就不会被时间淹没,即使过再长时间,亲朋好友之间的那份情感还一直都是浓浓的,从来都不会显得生疏。另外,有了困难大家一起想办法,互相帮助,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可能我的所谓的好人缘不是心机重,是亲朋好友之间应该做的,只是它被很多人忽略了而已。”

什么是好人缘?怎样才能有好人缘?在很多人眼里这比登天还难,其实一点儿都不难。例子中的刘鑫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搞活人际关系并不难,亲朋好友之间平时多走动走动,就能轻松搞定。其实这一点并不难理解,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要想搞活,就得多联系联系,联系得越多就越亲密。相反,即使是两个非常熟悉的人或者说是至亲,如果长时间不联系,互相之间的关系也难免冷漠,甚至产生隔阂。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为什么?其实并不是说邻居比亲戚还要亲,这是不现实的。关键是如果亲戚之间离得太远的话,如果长时间不联系,一年甚至两年才来往一次,这关系能好到什么程度?而邻居呢?邻居之间低头不见抬头见,见得多,联系得多,互相帮助的机会也多,关系自然不会太差。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也应该得到这样的启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亲朋好友之间的关系还真得多活动活动,否则的话,等用得着的时候,就后悔也来不及了。

值得提醒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走动”也不必太频繁,毕竟亲朋好友之间的“走动”是有经济成本的——哪一次串亲不得买点礼品?“走动”得太频繁可能会加重经济成本。亲朋好友之间的“走动”关键是要把握好“度”,隔三差五问个好,或是打个电话,或是发个电子邮件,或是通过QQ或MSN,只要能把问候送到就行。当然,如果有亲朋好友家里有红白喜事,就一定要亲临“现场”,送上自己的慰问或者祝福,这是一定要亲历亲为的,绝对不能用通信工具代替。

总而言之,亲朋好友之间如果要想避免关系变淡,如果一直想保持良好的关系,就一定要多走动走动,这样才能在求人办事的时候理直气壮,你的“感情牌”已经打出去了,对方不接招也没法子。

搞关系要懂得如何拍马屁

据说,

“拍马屁”原来并没有谄媚奉承之意,而是蒙古人平时牵马与人相遇时,习惯于互相拍拍对方的马屁股说“好马”,以示友好的。只是后来有些人趋炎附势,巴结权贵,不管权贵的马怎么样,都貌似内行地拍拍人家的马屁股连声称好……“拍马屁”就演变成了溜须奉承的代名词了。

俗话说:“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拍马屁是一种生存手段,被拍则是人的本性,谁爱毛刺不爱花?谁不喜欢听顺耳的话?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更要学会“拍马屁”。马屁拍得好会帮助我们取得良好的人际关系;拍马屁有助于达成目标,在我们成功的路上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拍马屁所营造的良好人际关系与氛围,会让我们凡事顺心如意,遇有困难之时就会有人伸出援助之手帮我们一把,春风得意之时亦有人锦上添花,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顺风顺水。

当然,马屁也要会拍,要掌握好分寸,不然拍到马腿上可就糟了。首先你不能天天拍,月月拍,年年拍,否则就拍得没了个性,就没有价值了;其次要悠着点儿拍,稳稳地拍,千万别把“猴急相”露出来。总而言之,拍马屁要拍得隐蔽,拍得有学问,拍得有水平。

杨帆是某广告公司公关策划部的主力,收入不菲,相貌英俊,处理人际关系更是厉害,是公司有名的老好人,和谁都合得来。

上个月底,部门经理亲自为一个重要的客户加班加点做了一个策划案。几天后,经理将辛苦做出的策划初稿拿出来在讨论会上讨论时,全场马上沸腾了。

“经理真是技高一筹啊!佩服啊!”

“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老总就是老总啊!果然牛!”

“老将出马,一个顶仨。”

当然,部门经理的设计本身确实存在一定的精妙之处,然而这些华丽的溢美之词实在有些过了。因此,部门经理反倒显得很尴尬,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这时他看见杨帆并没有说话。杨帆正在做什么呢?他认真地看过策划案之后,一边点头一边用满脸的佩服之情看着经理。

那个周末,公司在酒店吃庆功宴的时候,杨帆被安排和经理一个桌。酒过三巡,醉醺醺的经理拍着杨帆的肩膀对他说:“杨帆啊,好好干,我知道只有你是最真心佩服我的了……”众人愕然。

私下里,有人问杨帆:“经理怎么认为你是最佩服他的人?”杨帆不慌不忙道:“你们拍马屁总是太露骨,一听就是假的。如果我还用那老掉牙的一套专业马屁用语来赞美经理,说不定还被经理看不起。我灵机一动,只是用佩服得惊讶的眼神望着经理,饱含崇敬的目光,微微点头,仿佛自己有许多真诚赞美的话要说似的。后来的好几次,当你们都是用老套的专业马屁用语来奉承经理时,我独创的方法便屡试不爽。记住,拍马屁是需要技巧的!”

没有人喜欢马屁精,然而都喜欢拍马屁,这个逻辑是不是有问题?其实这很正常。什么是“马屁精”?那些为了讨好别人,不惜一切代价,什么肉麻的话都能说出来的人,算得上是真正的“马屁精”。没有人喜欢“马屁精”,这是说我们不喜欢甚至说接受不了那种直白露骨的“马屁”,有时候,那些直白露骨的“马屁”听起来甚至像是反讽,当然会让人反感。而“所有人都喜欢拍马屁”的意思则是,人们都喜欢那些令人舒服的“马屁”,能拍到点子上的“马屁”。这也就是告诉我们,“拍马屁”一定要拍到点子上,一定要抓住“没有人喜欢马屁精”这个现实,要根据对方的心理需求,把马屁拍到人家心里,让人感觉不到这是在拍马屁,而这才是拍马屁的最高境界,这样的马屁才会有正面效果,才会事半功倍。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需要掌握很多的交际手腕和把握好心理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