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敦煌轶事
14158200000042

第42章 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筹备委员们(4)

同年1月17日,重庆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设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聘请王子云任筹备委员会秘书长。王子云因故未到筹备委员会任职。后来他应历史学家萧一山之邀,到西北大学历史系的文物研究室当教授。他后半生一直居住西安,为陕西的文物事业倾注了不少心力。现存于陕西石刻艺术博物馆的一些国宝级陈列品,就是王子云和夫人在别人习焉不察中发现的。后,王子云辗转到西安美术学院任教。1957年,60岁的王子云被戴上右派分子的“帽子”。当时有条理由是。“你是吃法国洋面包出来的,你不当右派让谁当”?1978年,王子云的右派问题改正时,他已是82岁的皤然老翁了。他晚年的著作《中国古代雕塑史》、《从长安到雅典——中外美术考古游记》等,都是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完成的。王子云先生晚年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王子云享年94岁。他逝世的前一刻,仍在伏案写作。他的学生刘开渠、艾青、王朝闻、吴冠中等对老师王子云都有极高的评价。王子云当年历尽艰难,深入敦煌考察,潜心研究敦煌艺术,为推动敦煌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

张庚由,中央研究院秘书。1941年10月,张庚由随同于右任参观游览了塞上古城敦煌沙漠奇观月牙泉后,对自己有幸来到“梦萦千里”的敦煌兴奋异常。他唱《阳关三叠》,品敦煌的“瓜美梨香”,望敦煌的棉花如雪,赞敦煌得天独厚,物华天宝。当张庚由目睹了莫高窟疮痍满目的破败凄凉之后,对于国家贫弱如此、国人愚昧如此、当局腐败如此……感慨万千。他觉得不吐不快,即作《金缕曲(敦煌纪事)》:

癸未敦煌事,问茫茫秋风朔漠,梦萦千里。山唤鸣沙纷五色,泉与月牙形似,唱《阳关三叠》于此。瓜关梨香棉坼雪,散牛羊浅草平川里。流不断,天山水。藏经足珍贵,远渡重洋何许?剩多少断篇残字?草圣家乡挥古泪,算中兴、文物堪筹计。原教化,西方起。

1943年1月17日,重庆国民政府通过决议,设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同时任命张庚由为该所筹备委员会委员。

(五)

郑通和,1942年任甘肃省教育厅厅长。

(六)

张大千(1899—1983年)。原名正权,单名爱,字季爱,又字大干,别号大千居士,四川内江人,1899年5月10日生于曲江县安良里一户穷人家。张大千9岁时,随母、姐、兄学习绘画,12岁即能画一些花卉、人物,曾有“神童”之称。张大千15岁时去重庆求精中学就读。

1917年春,张大千随兄张善孖东渡日本,在京都学习染织技术。同时在张善孖的指导下兼学绘画。1919年,张大千返国,在上海拜衡阳名士曾农髯为师,学习书法。旋以未婚妻谢舜华病逝等原因,加之对佛学产生兴趣,去松江禅定寺剃度为僧。该寺住持逸琳法师为其取法号“大千”。此源出佛学三千大千世界之意。后,张大千又拜书法家李瑞清为师。曾、李俱是前清翰林,为当时江南学者和诗人,均善书画,精鉴赏,富收藏,旧学根底甚深。张大千从二师处“学五代两汉金石文字,六朝三唐碑刻”,并由书法通之画法。在两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张大千勤奋努力,不仅学得了一手漂亮的书法和绘画,学到了书画鉴赏的奥秘,而且还加深了诗词修养。此后不久,张大千即在“秋英会”雅集上一鸣惊人,初步展示了他诗、书、画诸方面的卓越才能。1925年,张大千在上海举办了个人的首次画展。

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张大千“搜尽奇峰打草稿”,游览祖国名山大川,由师古人转向师造化。他曾三上黄山,两登华岳,数攀峨眉,久居青城,长面莫高。“举凡名山、大川,幽岩绝壑,南北两京,东西两海,笠履所至,舟舆所经,无不接其所流,睹其名迹”。广泛的游历和观察,使得张大千眼界大开,“脑中有了丘壑,自然下笔就有了依据”。张大千勤学苦练,画艺有了长足进步,“于山水、花鸟、人物无所不工,笔路之广,见者莫不折服”。在赴各地写生的同时,张大千创作了大量的诗词,热情讴歌了祖国壮丽的河山,抒发了他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对艺术的强烈追求。

1929年,张大千被推选为全国第一届美术展干事会员,负责审查送展作品。1931年,张大千又被推选为中国古代名画展览的审查代表,并代表中国美术界赴日本参加国际画展。1933年,“中国近代绘画展览”上,张大千的《金荷》轰动欧洲,被巴黎博物馆收藏。另《江南山水》被莫斯科博物馆购藏。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此时张大千被困北平。日本侵略者令张大千任北平艺专校长,发起组织中日艺术协会。张大千坚持民族气节,无视威胁利诱,坚辞不就。

1941年春,为了探索中国国画的发展源流,张大千赴敦煌考察古代石窟壁画。张大千在敦煌莫高窟历时三年。在此期间,他曾将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编号,临摹了十六国、两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的壁画代表作三百多幅,为敦煌艺术的发掘、整理和传播做出了贡献。

张大千在敦煌莫高窟期间,国民政府行政院任命张大千为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委员。

1942年夏,张大千先后在兰州、成都、重庆举办了“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此展览宣传了敦煌莫高窟,使许多有志青年纷纷奔赴敦煌,以展保护、研究敦煌之志。1944年3月张大千被推选为中华全国美术会理事。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战胜利,此刻张大千挥毫画出红荷屹立于风雨图,以示欣欣向荣。他题诗表达自己的狂喜,表达自己对中国未来之希望。

1948年冬,张大千赴香港举办画展。

1949年5月,北京和平解放。张大千出于对毛泽东的景仰,在香港精心绘制了一幅荷花图,托何香凝转赠毛泽东。画中荷花亭亭玉立,柔中寓刚,风姿绰约,出污泥而不染。1950年春,张大千应邀赴印度举办画展。其间,他赴阿族陀石窟考察壁画。经过详细的研究与考证,他结论说:“敦煌壁画是中国人自己的艺术。”他还说:“敦煌壁画展示的人物、风格与习惯,都是我国传统的表现”。

1952年,张大千举家移居阿根廷。次年又迁居巴西。1956年,张大千在法国尼斯港与绘画大师毕加索会晤。1958年,在美国纽约举行的世界现代美术博览会上,张大千以一幅《秋海棠》国画荣获国际艺术学会颁赠的金牌奖。并被该会公选为“当代世界第一大画家”。这是中国人在美术方面第一次获得此项荣誉。张大千为祖国和中华民族争得了极大的光荣。1976年初,张大千回归祖国台湾省居住。

数十年间,张大千频频不倦地奔走于世界各地,身体力行,为介绍宣传祖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为扩大和加强我国文化艺术的世界性影响,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以其渊博的学识、辉煌的成就,赢得了艺术界、学术界极高的赞扬和尊重。

1983年4月2日,张大千病逝于台湾省,享年85岁。

(七)

窦景椿,别号寿五,甘肃敦煌人。窦景椿少年就学于敦煌鸣沙镇高等小学堂。他勤奋、聪颖,从小立志于教育事业。1924年,窦景椿考入甘肃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困苦的学习生活,不平的社会现实,锻炼出他耿直、豪壮、热情、极重感情而又富于正义感和不愿媚俗的性格。他好学深思,成绩优异,精于书法,长于写作。

窦景椿于1928年从该校毕业后回到敦煌,任南关小学校长。后又辗转到新疆督办公署军事处、兰州军官训练所、中央政治学校肃州分校、酒泉专员公署任公务员、文牍员等职。

1939年,窦景椿任东街小学校长,求助社会,筹集经费,修建学校。他以身作则,整顿校风,从严治校。他讲授国文、历史时均注入新知识,提倡新思想。

同年冬,窦景椿供职重庆国民政府监察院,任第二巡察团干事。次年,窦景椿去绥远、宁夏、河南、黄泛区视察,宣传抗日,监察腐败,调解民族纠纷,为挽救民族危亡奔走不懈。

1941年秋,窦景椿与陕、宁、青、新监察使署监察使高一涵陪同监察院长于右任视察甘新公路修建情况,来到敦煌。中秋节,窦景椿陪同于右任游览参观了敦煌莫高窟。此时,国画大师张大千正在莫高窟率领一批藏族喇嘛画工从事大规模的壁画临摹。众人目睹莫高窟千疮百孔、无人管护的惨状,无不扼腕长叹。后,窦景椿为于右任草拟出设立敦煌艺术学院以保护莫高窟的提案稿。

1943年1月17日,重庆国民政府行政院通过决议,设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同时任命窦景椿为该所筹备委员会委员。

1947年秋,窦景椿被敦煌民众选为“国大代表”。同年11月,他出席了在南京召开的“国民代表大会”。

翌年3月,窦景椿调任国民政府考试院考选部秘书兼第四司司长。1949年秋,窦景椿去了台湾。

窦景椿谆谆教导留在大陆的儿女:“要做爱国、正直、有良心的炎黄子孙,要做勤奋学习,恪尽职守,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人。要廉洁奉公,节俭为本,绝不能贪污腐化而坑害百姓,违悖天理良心。”

窦景椿是一个勤奋好学之人。他喜好藏书,政余涉猎敦煌史地,从事莫高窟藏经洞遗书文献的研究。窦景椿曾有《古称三危与黑水之辩解》、《裴岑纪功碑文考》、《汉置河西四郡年代之考异》等论文发表于《敦煌研究》。

1989年2月17日,窦景椿病逝于台湾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