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敦煌轶事
14158200000053

第53章 当敦煌棉区濒临毁灭之时(2)

同年6月中旬,敦煌市农技中心主任姜生林又带领祁昌芳、巩玉芳、王海、张凤花前往新疆考察棉铃虫生活史的研究及预测预报方法。姜生林此时觉得肩上这副担子快把他压垮了。今天如拿不出切实有效的防治棉铃虫方法,将无法向市上交代。从新疆回敦煌后,市农技中心召开了全市乡镇农技站长及测报员会议,商讨统一了棉铃虫的测报方法,规定了棉铃虫的测报任务。

旋即,市农技中心植保植检站全体人员又对七里镇棉铃虫危害情况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结果为全镇百株棉花有棉铃虫0.4只。根据他们的经验,到7月中旬时棉铃虫灾将在七里镇大发生。

敦煌市农牧局局长贾瑞刚、市农技中心主任姜生林向市上书记王军需、市长包东红汇报了棉铃虫在全市的发生情况和危害情况。王、包两位领导要求农技部门要全力以赴对棉铃虫进行研究,尽快拿出防治方法。敦煌市政府为此向省政府发出了汇报传真,省政府即令农牧厅派人去敦煌了解情况。

旋即,市委副书记翟福林到七里镇调查了棉铃虫危害情况,并立即在敦煌电视台上向全市发出警报。

旋即,敦煌市人民政府邀请甘肃省农科院研究员张秉贤、副研究员罗进仓及酒泉地区棉花试验站高级农艺师庄生仁来敦煌商量对策。

同年6月下旬,棉铃虫在七里镇泛滥,重点观察的四百株棉花,有棉铃虫幼虫58只。喊了两年“狼来了”,今天“狼”终于来了1

7月30日,七里镇人民政府仓促迎战,召开全镇棉铃虫防治会议。在全镇职工工资都不能按时发出时,镇党委书记曹理、镇长李春林毅然筹措3万元,市农牧局补助2万元,共计5万元,通告全镇农民,谁交来1只棉铃虫幼虫,镇人民政府将付给5分钱。一时,政府拿钱买虫的新闻轰动全市。一时,男女老少齐上阵,纷纷下地去捉虫。不到半月,七里镇政府已买到棉铃虫幼虫160万头。虫越来越多,钱越来越少,眼看继续照原定收购价已收不起了,七里镇人民政府只得把脸一抹,又把每交1头虫给5分钱降成1分钱。有些农民觉得划不着了,就不去捉虫了。

此年,敦煌全市棉铃虫发生面积迅速扩大到13.8万亩,占棉花播种面积的71.5%。其中百株虫量在16只以上的重发生面积达1.76万亩,占发生面积的12%。七里镇棉铃虫发生面积最大,不仅当年播种的1.7万亩棉花无一幸免,而且百株幼虫在16只以上的重发田块占全镇棉花播种面积的61%。这些棉花地的蕾、铃脱落率达26.5%,产量损失20%,每亩减少籽棉59.4公斤。全镇因棉铃虫危害减收籽棉101.5万公斤,减收406万元。同年,几块观察棉田每亩仅收籽棉25公斤,几近绝收。习滩村一组农民张和河的2.1亩棉田里百株棉花上有棉铃虫幼虫94只,每亩产籽棉仅28.5公斤。

同年秋,通过对棉田秋翻冬灌以降低棉铃虫越冬基数的措施已被人们认识。10月,敦煌市委书记翟福林召开全市农牧、农机、水利部门参加的全市秋翻冬灌会议,副市长李嘉树代表市政府与乡镇部门签订了秋翻冬灌的责任书。督促市农机、水利部门狠抓秋翻和冬灌,使当年全市秋翻和冬灌面积达到8万多亩。

一年来,马不停蹄,人不下鞍。敦煌市农牧局、农技中心与各乡镇农技站配合,终于弄清了棉铃虫在敦煌发生的代数,各代发生的时期、趋光性及农药选择等问题。市农牧局向市政府上报了《敦煌市棉铃虫防治实施意见》,提出了防治棉铃虫的4条办法:

1.秋翻冬灌,铲埂灭蛹。

2.在棉田里种植玉米诱集带。

3.在棉田里架设频振式杀虫灯。

4.药剂防治。

因为一切都有大量的试验作依据,他们对自己提出的4条防治建议充满了信心。

同年底,敦煌市人民政府将此4条防治建议下发全市。

同年冬,酒泉市主管农业的副市长王喜成来敦煌调查棉铃虫危害情况。他忧心忡忡地对敦煌市长张平及农牧局局长贾瑞刚说:“据专家预测,如果防治棉虫这一仗打不赢,敦煌棉区将毁在我们手里,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三)

人勤春早。

2003年旧历年刚过,敦煌市农技中心全体技术人员便下到七里镇,逐村对农民进行防治棉铃虫的技术培训,落实4条防治措施。2002年棉铃虫的猖獗危害,已使农民深深感到:这回“狼”真的来了。

与此同时,市农技中心全体人员与各乡镇农技站配合,对全市棉铃虫越冬基数进行了调查。这次调查统一规定1个乡镇取两个村,1个村取两个组,1个组取5块地,每块地取6个点,每个点取1平方米,调查棉铃虫的越冬基数。重灾区七里镇的调查由市中心植保植检站负责。此次调查取734亩地,取调查点962平方米,挖出棉铃虫蛹879只,平均每平方米有蛹0.95只。其中七里镇平均每平方米有蛹0.96只。调查结果表明,2003年全市棉铃虫防治形势异常严峻。如果棉铃虫的越冬蛹大部分不能在羽化前消灭,全市将全面发生棉铃虫猖獗危害,将损失籽棉1500万公斤到2000万公斤。仅此一项,全市经济损失将达8000万元至1亿元。张平副市长认为当务之急是抓紧时机,打一场铲埂灭蛹的人民战争。为此,敦煌市人民政府又一次下文重申立即发动群众铲埂灭蛹,刻不容缓。

当张平副市长带领农牧局长贾瑞刚、市农技中心主任姜生林到各乡镇对铲埂灭蛹督促检查之后,发觉有些乡镇动静不大。张平副市长为此十分焦虑。旋即,他在四大班子联席会上向大家通报了棉铃虫将在敦煌大泛滥和猖獗危害的严峻形势。张平动情地说:“我们讲政治,抓好当前的棉铃虫防治就是最大的政治。我们说我们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前防治棉铃虫就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我们讲稳定,当前防治棉铃虫就是敦煌农村能否稳定的关键。”张平建议市级领导下乡镇,包铲埂灭蛹措施落实,各乡镇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在铲埂灭蛹期间不准外出,市财政筹措40万元购置杀虫灯。会后,敦煌市人大主任杨生海即向在兰州的敦煌市长包东红通报了情况,包市长表示,市政府在资金上全力以赴,支持棉铃虫防治措施落实。

旋即,敦煌市人大主任杨生海、副市长张平又邀请敦煌市农业咨询委员会的一些专家及退休老干部下乡察看了一些乡镇的铲埂灭蛹,并向他们通报了棉铃虫即将大发生的严峻形势。原任副市长李增茂、王渊,原人大副主任刘贵,原政协副主席马福,原农技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靳明章,当即向市委书记王军需、副书记翟福林进行了汇报。他们为当前棉铃虫防治措施落实不力而忧虑:“如敦煌棉区毁在我们手里,我们将成为敦煌人民的罪人!”

市委书记王军需、副书记翟福林立即到各乡镇检查,召开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紧急会议。会议上,王军需严肃宣布:“防治棉铃虫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在事关人民利益面前,谁麻木不仁、无动于衷,谁不干,谁就把板凳腾开!你不干,市委会让愿干的人干!”此话一出,各乡镇铲埂灭蛹速度加快。张平副市长提出,不但要铲埂,还要将挖出的蛹交到市上,以防铲埂灭蛹走过场。他将预计挖出的72万只蛹分解到各乡镇。各乡镇又将交蛹任务逐级分解到各村和驻村干部头上。各村又将交蛹任务逐级分解,直至到户。七里镇召开防治棉铃虫紧急会议,镇政府与驻村干部、村组干部分别签订防治棉铃虫责任书47份,村组与农户签订责任书3300份。这些责任书都规定了奖罚措施。七里镇党委书记曹理、镇长李春林毅然天天拿着铁锨和农民一起挖蛹,他们在镇政府门前挂起了“铲埂挖蛹、停止办公”的牌子。

为了督促各乡镇真抓实干,把防治棉铃虫的措施落到实处,4月初,敦煌市委、敦煌市人民政府抽调市委办公室、政府办公室、督察室、农牧局、农委、农机局等部门干部40人,组成10个督查组,每乡2个组,对每个乡镇的铲埂灭蛹措施进行督查。此次督查规定,事先不向乡镇通知,不让乡镇领导陪同,不到距离乡村公路1公里以内的地块检查,每乡镇抽查3个村,每个村抽查2个组,每组连片检查30块地。农民铲过的地要复铲。此次督查,共抽查1800块耕地,极大地推动了铲埂灭蛹的落实。至4月6日,全市各乡镇上交64.23万只棉铃虫蛹。后市政府将上交蛹的任务追加到102万只。

4月下旬,铲埂灭蛹结束,全市共挖出和上交棉铃虫蛹82.2万只,其中重灾区七里镇挖出19.9万只。

4月下旬,敦煌财政多方筹集40余万元,各乡镇筹集20万元,购买频振式杀虫灯22000盏,每80亩棉田架设1盏杀虫灯。有些乡镇制定了杀虫灯管理办法。5月份,正是棉铃虫羽化为成虫,杀虫灯发挥诱杀威力的关键时期。市委副书记翟福林带领农牧局、农技人员不分白天黑夜,深入乡镇村组,检查杀虫灯使用情况。每次检查回来,敦煌城都已是灯火阑珊的半夜12点了。

敦煌市人大、政协也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下到各乡镇对杀虫灯的架设和杀虫效果进行了视察。

截至8月31日,杀虫灯共诱杀棉铃虫成虫71.2万只。由此减少棉田卵量2.6亿粒,减少棉铃虫幼虫788万只。杀虫灯还诱杀地老虎53万只,玉米螟88.9万只。仅此杀虫灯诱杀措施,就减少了防治费用579万元。

2003年,全市96%的棉田种上了玉米诱集带。经当年7月份调查,百株棉花上棉铃虫卵量仅0.7粒,而诱集植物玉米百株卵量33.3粒,玉米百株卵量是棉花百株卵量的47倍。6月3日,一代棉铃虫在玉米诱集带上的卵量达827万粒。7月24日,全市玉米诱集带有棉铃虫卵888万粒。8月8日,全市棉田玉米诱集带有棉铃虫1115万只。

人类是万物之灵。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虽然不能使一种昆虫物种灭绝,但只要它给人类造成危害,我们就有办法遏制它的无限繁殖、无限蔓延,达到给人类的生命或物质生产不造成损害的目的。这一点,在党的领导下,敦煌人民在防治棉铃虫的人民战争中做到了。

随着防治棉铃虫4条措施的落实,有效地遏制了棉铃虫的蔓延和猖獗危害。2003年,敦煌棉铃虫发生面积仅为8.2万亩,占全市棉花播种面积的42.1%,比2002年减少5.6万亩。其中百株棉花虫量在16只以上的重发面积仅为0.25万亩,占当年棉铃虫发生面积的3.2%,仅是2002年的七分之一。在七里镇同一地点调查,2002年百株棉花有棉铃虫幼虫52只,2003年仅有3.5只,减少48.5只。2003年10月,七里镇棉铃虫的越冬蛹每平方米仅有0.053只,比当年春季越冬蛹每平方米1.96只减少1.907只。

2003年,敦煌防治棉铃虫取得胜利,全市挽回经济损失1亿元。其中七里镇2003年底调查,当年因棉铃虫仅损失棉花产量2.5%。而2002年,因棉铃虫危害,全镇损失棉花产量20%。

历时三年,敦煌的农技人员终于跑在了棉铃虫大泛滥和猖獗危害棉花的前面。

历时三年,在党的领导下,敦煌的农民,敦煌的各级干部,敦煌的农技人员,依靠近似原始的办法,用铁锨铲,用手挖,依靠“讲政治”的思想力量,依靠“三个代表”的思想力量,依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力量,创造了奇迹。

(作于2004年12月24日)